拆解书目: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所属活动: 2023年5月13日拆书帮线下练级场 所在级别: TF2-4 学习主题: 成熟模式图&刺激和回应之间选择的自由

开场:

一、自我介绍(30秒)

大家好,我是李彪,“彪”就是老虎的意思,虎生翅膀谓之彪。

首先,我是一名电脑工程师,从业超过20年,获得过IBM、Oracle多项证书;

此外,业余我还是一名“孩子自主学习力认证导师”,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除了教育我自己的孩子,通过网课、地面课等途径,帮助过至少120名家长。

最后,作为一名终身学习者,每年至少要看50本以上的书。

二、作者及原书介绍(2分钟)

今天拆解的片段来自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蒂芬•柯维,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效能提升专家。

【F特征】

这本书可谓久经验证,从出版到今天已经超过30年了,这意味着里面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无数次的验证。自1989年发行以来,畅销全球140个国家,发行超1亿本。

【A优点】

和其它习惯改变的书相比,这本书有两大优势:1、路径清晰。三个层次,七个习惯,给出了一条非常清晰的成长的道路;2、操作性强。全书配有大量的步骤、工具、图表、测试,易于落地执行。

【B(全书)利益】

如果你觉得“人生短暂,要抓紧时间成就家庭和事业”,那这本书就是最好的书,不仅仅告诉你如何“实现独立的自我”,还讲到了如何“从个体的我变成我们”,这样效能会更高嘛。

【B(拆页1)利益】

拆页1为“七个习惯概论”,刚才其实已经提到过,可以帮助大家“从个体的我变成我们”。

【B(拆页2)利益】

拆页2主要是培养积极主动的习惯,而一旦培养出积极主动的习惯,至少会让你每天都有好的心情。

三、片段关系

今天我们要拆解的是两个片段,这两个片段是“递进关系”:

第一个片段是对全书的概述,讲述了“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其中包括七个习惯”;

第二个片段我们开始正式进入“习惯一:积极主动”。

这是两个独立的片段,既可以组合学习,也可以单独使用。

四、学习目标(30秒)

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将有如下收获:

拆页1:了解“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七个习惯”的全貌,并有能力在生活中区分目前的阶段和前进的方向。

拆页2:有能力使用“选择四步法”,针对生活中需要进行效能提升的情境,在“刺激-回应”之间找到“选择的自由”。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五、【拆页1】七个习惯概论-成熟模式图(共18分钟)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拆页,“七个习惯概论”这一章的“成熟模式图”。

1、【拆页1】阅读原书拆页(1分钟)

来自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三十周年纪念版第60页,本节标题是“成熟模式图”,以下是原文内容:

“成熟模式图”(Maturity Continuum)即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分别为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

依赖(Dependence)期以“你”为核心——你照顾我;你为我的得失成败负责。

独立(Independence)期以“我”为核心——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负责;我可以靠自己;我有权选择。

互赖(Interdependence)期以“我们”为核心——我们可以做到;我们可以合作;我们可以融合彼此的智慧和能力,共创前程。

依赖期的人靠别人来实现愿望;独立期的人单枪匹马打天下;互赖期的人,群策群力实现最高成就。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2、【拆页1】I便签(8分钟)

过渡语:每个小伙伴手中都已经拿到了一个拆页片段,下面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阅读拆页,读完之后,请大家举手示意我一下,谢谢!

过渡语:我看到大家都已经阅读完原文片段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个片段。

【What】

这一段文字主要是讲了“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咱们一个一个来看:

---阶段1:依赖期-以“你”为核心(30秒)

阶段1叫做“依赖期”,这个阶段主要是指“孩子”,特点是以“你”为核心。这个“你”是指谁呢?指爸爸妈妈,是不是?或者更准确的说叫做“监护人”。

比如说,还没长大的孩子,吃饭要爸爸妈妈喂,摔跤了要爸爸妈妈哄,是这样吧?诶,这个就是典型的依赖。简单的说,一个依赖期的孩子,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是不是都需要爸爸妈妈的照顾?

好,这个比较简单。

---阶段2:独立期-以“我”为核心(2分钟)

随着孩子的长大,开始逐步进入独立期,特征是以“我”为核心。这个“我”是指谁?指孩子自己。

比如说,孩子会认为“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负责”、“我可以靠自己”、“我有权选择”,等等。

问大家一个问题:刚才讲到,“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负责”、“我可以靠自己”、“我有权选择”,等等,以“我可以做到”为例,其它几个也可以类推,大家觉得孩子真的是可以做到吗?

(简短互动、反馈和回应)

回答问题的关键:不一定。我曾经观察过很多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4岁的孩子说“我可以吃10碗饭”,他真的可以做到吗?所以,“独立期”通常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孩子也在不停的探索“哪些我真的可以做到,哪些不一定能做到”,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那么,这里的“独立”又是指什么呢?

“独立”就包括三种独立:

1、生理独立。孩子要学会自己照顾好自己,并最终自己赚钱养活自己,自食其力;

2、心理独立。主要是指安全感和价值感。具体来讲,孩子要学会“自我管理”,这样的话,在安全感、价值感不足的时候,可以自我调整,而不是依赖他人,这就做到了心理的独立。

3、精神独立。这个时候孩子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并能够用自己的思想创造自己想要的世界,诶,可以创造。

问大家一个问题:《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主要在讲哪种独立?

(简短互动、反馈和回应)

回答问题关键:《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主要在讲“精神独立”,其关键是“思想和创造”。所以,这本书实际上是讲了“七种思想”,比如说,“习惯一:积极主动”,其实是一种思想。那么,如果学员想学习更多生理独立、心理独立的知识,可能要补充其它的资料或参考书籍。

---阶段3:互赖期-以“我们”为核心(1分钟)

第三个阶段是“互赖期”,特征是以“我们”为核心。

比如说,“我们可以做到”、“我们可以合作”。

【注:本举例根据时间情况,推荐略讲,带一下就可以了】

比较典型的“互赖期”团队,举个例子,“登山队”。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参加过登山队,他告诉我的,登山队有几个要求:

1、必须要是熟悉的人。登山队因为大家在山上要生死与共,通常是需要彼此非常熟悉的人才能一起登山,要认识很多年的那种。

2、登山之前要有“磨合期”。“磨合期”是什么意思呢?就所有登山的人要集体生活一段时间,特别熟的人至少是7天,通常是15天至60天不等。就所有登山的人住在一个地方,一起吃,一起住,彼此磨合。磨合不了的人,那就要退出。

3、新手不能太多,而且需要更长的“磨合期”。

从这个例子中,体验到了“我们”吗?

刚刚我们讲到独立期分三个维度,互赖期其实也分三个维度,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生理互赖期,既可以自力更生,也知道合作互助。

心理互赖期:既自我肯定,也知道爱、关怀、付出。

精神互赖期:既开拓进取,也知道向他人取长补短。

特别看一下“备注”,本书作者,斯蒂芬•柯维博士特别强调:

1、是先进入独立期,再进入互赖期。简单的说,如果一个人都没法立起来,那也谈不上互赖,那根本就是还在依赖期,清晰了吗?

2、作者也讲到,这几个部分并非有绝对清晰的界线。

3、还有,这些还是互相影响的。比如说,心理影响生理,生理影响心理,是不是?

问大家一个问题:“妈宝男”是处于哪种状态?

(简短互动、反馈和回应)

回答问题关键:生理上已经长大成人,但心理上还处于依赖期。

我经常看到网上有人问,“嫁了一个妈宝男,该怎么办?”诶,那就好玩了,那叫“先天不足,后天难调”,是不是?你怎么弄都很难弄好。所以,最好结婚之前就要搞搞搞清楚对方是不是已经进入了独立期,这个很重要。

【Why】(30秒)

从刚才的讲解可以看到:

第一、人生地图。

通过前面的介绍,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人生地图,让人们知道“目前在何方,将要去向何方”,这个是有很大意义的。

第二、方法简单。

对应三个阶段,有七个习惯,这个方法是不是也比较简单。

【How】(1分30秒)

那么,知道了“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具体该怎么做呢?刚才讲了,就是“七个习惯”,也就是“七种思想”。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首先是“从依赖期到独立期”,有三个习惯:

“习惯一:积极主动”。这是一个关于“选择的习惯”,选择什么?选择“积极”嘛,是不是很简单?好,貌似简单,其实是最难的一步,后面一个拆页会具体讲到。

“习惯二:以终为始”。这是一个关于“愿景的习惯”,就大家要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样子。

“习惯三:要事第一”。“要事第一”是关于“执行的习惯”,就一个人在执行的时候,要提升重要的事情的优先级,而不是随意的去执行。

其次是“从独立期到互赖期”,也有三个习惯:

“习惯四:双赢思维”。这个是关于“互利的习惯”,是指一个人从动机开始,就要是互利的。

“习惯五:知彼解己”,一个关于“倾听的习惯”,要学会“先倾听,后表达”。

“习惯六:统合综效”,关于“创新的习惯”,就一群人如何协同创新。

最后,“习惯七:不断更新”,这是关于“刻意练习的习惯”。

【Where】(30秒)

从适用范围来看,这个模型主要针对的是学习者,就那些有学习意愿的人,他们愿意沿着三个阶段往前走。而学习意愿比较低的人,往往不适合,毕竟来讲,习惯的培养那可是需要大量的练习,意愿度低了搞不定。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3、【拆页1】A1便签-显像提问(8分钟)

【A1 显像提问】(4分钟)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先分一下组,然后做一个现场讨论,帮助大家把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体验。

分组的话,从最前面的那位同学开始,顺时针方向,刚好3人一组。

参照上图的六大场景,检视自己的整个生命历程,一路走来,有这么一件事,反映了依赖期、独立期或者互赖期的某个阶段的现象?

比如说,我(Tony)6岁的时候,在隔壁邻居家地里偷了2根甘蔗;

再比如说,我(Linda)大一的时候失恋了,有半年的时间,非常难过,差点得了抑郁症。

再比如说,我(Frank)上周五辞职了,这是我最近3年换的第7份工作。

请大家回想一下,用1分钟时间写在便签上,在这个环节只需要回想那个事件,先不反思,反思待会儿进行。1分钟后,我会请2位小伙伴做分享。

说明一下,这个拆页是一个概论,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区分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所以,大家只要找到一个场景,下一拍能够做一个区分,我们这个拆页的学习目标就达到了。至于每一个习惯怎么修炼,那个在每一个具体习惯的拆页会讲到,不是咱们这里的重点讨论。

好,1分钟时间到。看到大家都在思考,那现在我邀请2位小伙伴各用30秒的时间来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有哪2位小伙伴分享?

【学员分享】

唐佳妮:我想到了高考的事。本来高考的时候是想要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后来分数不够,就上了一个二类的大学。

陈梦莉:说说我的工作吧。我毕业之后,选择了一份工作。本来我是在重庆读书,湖边人嘛,第一份工作选择去了温州。

(导师:对学员分享表示感谢,简短总结)

【A1+ 反思加工】(4分钟)

结合你刚才在小组内分享的事件,运用今天学到的“人类成长的三阶段(依赖期、独立期和互赖期)”知识,如果回到当时的时间点,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比如说,透过这件事,发现你处于哪一个阶段,将要去向哪个阶段,怎么去?

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结合刚才的事件,在便签上写下来,我会邀请2位小伙伴来分享。

好,1分钟计时。

好,1分钟时间到。所有的小伙伴把注意力焦点转到我这儿来,没有写完的小伙伴下课还可以继续写。

有哪2位小伙伴愿意做1分钟分享吗?

【学员分享】

唐佳妮:处于独立期,想要进入互赖期。我自己独立了,我觉得属于精神上的独立吧。

陈梦莉:我是从独立期要去互赖期,是精神的一个层面。

(导师:对学员分享表示感谢,简短总结互动)

4、【拆页1】强有力的结语

“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老超人李嘉诚先生说的,相信大家现在看到这句话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好,第一个拆页就到这个地方。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六、拆页2:习惯一:积极主动-刺激和回应之间的选择的自由(共30分钟)

接下来我们开始进入第2个拆页,这是“习惯一:积极主动”这一章的一个小节,标题是“刺激和回应之间的选择的自由”。

1、【拆页2】阅读原书拆页(1分钟)

来自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三十周年纪念版第90页,本节标题是“刺激和回应之间选择的自由”,以下是原文内容:

身为犹太人,弗兰克尔曾在“二战”期间被关进纳粹德国的死亡集中营,其父母、妻子与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只剩下一个妹妹。他本人也饱受凌辱,历尽酷刑,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有一天,他赤身独处于狭小的囚室,忽然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后来他称之为“人类终极的自由”。虽然纳粹能控制他的生存环境,摧残他的肉体,但他的自我意识却是独立的,能够超脱肉体的束缚,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自己的遭遇。他可以决定外界刺激对自己的影响程度,或者说,在遭遇(刺激)与对遭遇的回应之间,他有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或能力。

这期间他设想了各式各样的状况,比如想象他从死亡营获释后,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授自己从这段痛苦遭遇中学得的宝贵教训,告诉他们如何用心灵的眼睛看待自己的经历。

凭着想象与记忆,他不断修炼心灵、头脑和道德的自律能力,将内心的自由种子培育得日益成熟,直到超脱纳粹的禁锢。对于物质环境,纳粹享有决定权和一定的自由,但是弗兰克尔享有更伟大的自由——他强大的内心力量可以帮助他实践自己的选择,超越纳粹的禁锢。这种力量感化了其他的囚犯,甚至狱卒,帮助狱友们在苦难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寻回自尊。

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弗兰克尔运用人类独有的自我意识,发掘了人性最根本的原则,即在刺激与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

选择的自由包括人类特有的四种天赋。除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外,我们还拥有“想象力(Imagination)”,即超越当前现实而在头脑中进行创造的能力;“良知(Conscience)”,即明辨是非,坚持行为原则,判断思想、言行正确与否的能力;“独立意志(Independent Will)”,即基于自我意识、不受外力影响而自行其是的能力。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2、【拆页2】I便签(10分)

过渡语:每个小伙伴手中都已经拿到了一个拆页片段,下面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阅读拆页,读完之后,请大家举手示意我一下,谢谢!

过渡语:我看到大家都已经阅读完原文片段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个片段。

【What】

这一个片段作者通过一个稍稍有些悲惨的故事,加上后面的一小段文字,讲了三个“观察”。“观察”是什么意思呢?就作者看到的事实就是这样,如实的描述出来。

我们一起来看看。

---观察1:大部分人活在“刺激-回应”模式(1分30秒)

第一个,弗兰克尔观察到,一同被关在监狱中的大部分人,他们活在“刺激-回应”的生命状态。关于这个部分,弗兰克尔有一本书《活出生命的意义》专门讲到了这个部分,就弗兰克尔先是观察监狱中的其他人,而受到启发的。

什么是“刺激-回应”呢?“刺激”是指各种内在、外在的发生,就发生了某件事。“回应”是指人对该发生的应对方式。

我们看具体的例子。

就像“巴甫洛夫的狗”,还记得这个著名的试验吧?每次在狗干饭的时候,摇一下铃铛。后来就变成了,只要一摇铃铛,狗就流口水,这就是狗的“刺激-回应”。

这是狗的“刺激-回应”。

相比于狗,人的“刺激-回应”模式就要复杂得多,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生活中具体的例子:

先看“刺激”:

上周三,去沙湖路,看见一家叫“本色”的餐厅门口挂了一个红烧肉的图片。

再看“回应”:

当我看见红烧肉图片的时候,最开始是不是脑袋里冒出的一个想法,“哇,红烧肉,好吃?”

然后,这个想法直接就脱口而出,“哇,这儿有客家红烧肉,爽!”

再往下,这句话就变成了什么?变成了“行动”,我就进到这家餐厅吃了一顿。

如果大家觉察的够仔细,你会发现,当你的想法出来的时候,生理上、情绪上,是不是都有变化?比如说,情绪上会感觉兴奋,稍稍有点亢奋,生理上就会回忆起那种红烧肉入口即化的丝滑感、饱足感,是不是?

表面看这个“刺激-回应”还是比较简单的,但真正的困难在哪儿呢?真正的困难在于人的想法是层出不穷,一个接一个,所以,整个回应过程会变得更具有复杂性、变化性。

比如说,第一个想法是“哇,红烧肉,好吃”,马上就有另一个想法“吃胖了咋办”,是这样吧?第三个想法,“偶尔吃一次,不会长胖的”。马上又回到了现实,“都160斤了,还说不会长胖?”是不是这样反复震荡、循环?在这种情况下,情绪、生理、语言、行动,通常也会跟着变化。

总结一下,人的“刺激-回应”是一个过程,有一连串的生理、心理的反应。弗兰克尔观察监狱里面的人,也有相应的刺激反应模式,但作者并没有做详尽的描述,所以,这里补充讲了一个彪哥的案例。

---观察2:少部分人发现了“选择的自由”(3分)

观察2,作者也观察到,不论环境怎么样,总有少部分人能够跳脱“刺激-回应”的模式。怎么跳脱呢?就通过暂停“刺激-回应”,人们会看到某种“选择的自由”。

那么,究竟什么是“选择的自由”呢?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做一个简短的现场演练,就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什么是选择的自由”,有哪位同学愿意参与?直接开麦互动?

-------------------------------------------------------------

现场演练流程:

导师提问1:您是来自哪个城市?

导师提问2:您来拆书帮多长时间了?

导师提问3:彪哥的手跟驴的脚是不是很像?

-------------------------------------------------------------

体验到“选择的自由”了吗?

(简短听取学员的讨论,不做评论)

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前面我先提了两个问题,都是对方熟悉的问题,他回答起来也特别流畅,是不是?这就是典型的“刺激-回应”,表现出来就是“你问我答”------你这样问,我就那样答;你那样问,我就这样答。诶,有来有往,是不是?

关键是第三个问题,我问说,“彪哥的手跟驴的脚是不是很像?”这个问题跟前面两个问题有什么不一样?诶,这个问题“超出了对方的认知范围”,你看:第一,他并不熟悉“彪哥的手”是啥样,咱们不熟,即使熟他也不一定仔细观察过我的手,是不是?第二,很可能,他对“驴的脚长啥样”也不熟悉,是不是?所以,这个问题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

你会发现,“当一个问题超出某个人的认知范围的时候”,人的思维、想法就会有一个“短暂的停顿”,就“咯噔”一下,暂停了,而在暂停的那一瞬间,你就体验到了“选择的自由”。

所以,在咱们书上有一句话叫做“暂停,你有选择的自由”,这句话被反复的提到多次,把它补充完整就是“(如果能够)暂停(你的想的连续性),你(就)有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

现在体验到了“选择的自由”吗?

---观察3:“选择的自由”包含多个维度(1分30秒)

接着往下讲,观察3,作者更进一步的观察到,所谓“选择的自由”,其实包括四个维度,分别是良知、独立意志,还有想象力、自我意识。

第一个是“良知”。良知不是简单的对、错判断,更多的是指某种“直觉”,有的地方叫“第6感”。比如,刚刚的现场演练中,如果有人说“彪哥的手跟驴的脚是一样的”,这就是什么?这就是缺少良知,是昧着良心在说话,是不是?诶,直觉告诉你,彪哥的手是彪哥的手,驴的脚是驴的脚,这是不同的。

第二个是“独立意志”。独立意志是指不管环境怎么样,人们其实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决定,不受环境影响。比如说,面对挫折的环境,有的人会一败什么?一败涂地。而有的人则是屡败什么?屡败屡战。诶,这就是独立意志在起作用。

第三个是“想象力”。想象力比较简单,比如说,梦想、愿景、向往的生活,是不是都是人想出来的?

第四个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主要是指人具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反省什么?反省自己的想法、情绪和行为。为什么要反省?因为要修正自己,从而获得一个更好的自己,是这样吧?

回顾一下刚才讲的内容,一共三个观察:

观察1:大部分人活在“刺激-回应”模式;

观察2:少部分人发现了“选择的自由”;

观察3:“选择的自由”包含多个维度。

【意译案例】(1分30秒)

弗兰克尔的例子可能大家不太好理解,举一个生活中真实的例子:

2008年,我的一个在义乌卖小商品的朋友破产了,从亿万富翁变成了负债3000多万,只好跑到深山里面去躲债,每天对着夕阳,对着漫山遍野的茅草,暗自神伤。

我们几个兄弟就偷偷的去看他,有一天散步的时候他忽然就有些领悟,他说,“虽然我的公司倒闭了,但我的人还活着,我的能力也还在,我可以想办法重新再来。”

他就开始设想“如何一边躲债,一边创业”。他先是想到了3岁的女儿,朋友是二婚,女儿才3岁。后来又想到了员工和经销商,那都是跟他一起摸爬滚打很多年的人。他觉得“如果不想办法还债,良心上也过不去”。最后他决定“不管多苦多难,从头再来”。历时7年,他开出了50家店,600多家加盟店,卖小饰品,还清了所有的债务。

经历了这件事,后来这个朋友经常跟人发表感慨,“破产并不可怕,只要人还在,只要良心还在,只要你有能力,一定是可以从头再来的。”

【Why】(30秒)

从刚才的故事当中,不论是弗兰克尔的故事,还是我那个在义乌卖小商品的朋友的故事,大家觉得“暂停,你有选择的自由”有木有用?非常有用的,特别是在人生一些逆境,甚至绝境的时候,“暂停,你有选择的自由”几乎是唯一的方法。

【反例】(30秒)

反过来说,一个人不知道“暂停”,时间久了,很容易出问题。

比如说,多年前有一段时间我忙于赚钱,经常应酬客户到深夜。有一天夜晚应酬完客户,开车回家,开着开着就睡着了,车子直接开到了对向车道,“轰”,搁在花坛上,直到那一刻我才清醒,还好,人没事,但想一想都很危险,是吧?这就是典型的不知道“暂停”,后果很严重。

【How】(40秒)

好了,通过刚才的分析比较,我相信大家应该已经清晰了什么是“暂停,你有选择的自由”,那么,落实到行动,具体该怎么做呢?通过对原文案例的解读,这里总结出了“选择四步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1步是“停”。停止“刺激-回应”。“停”主要是指“停止你的想的连续性”。简单的说,第一个念头跳出来之后,你不跟着往下想,这就暂停了。

第2步是“看”。看什么?看“选择的自由”。“看”是指要保持觉察,有的人叫“先知先觉”,有的人“后知后觉”,是不是?

第3步是“选”。选择四项天赋潜能的其中某几项或者全部四项。选择是什么意思?是指做出决定。比如说,决定遵循良知展开行动,是不是很重要?

第4步是“做”。确定了四项天赋潜能,那就要做出计划和展开行动,是吧?

【反例加工】(30秒)

结合我刚刚举的反例,开车睡着了,用“停-看-选-做”四步法,该怎么做?

首先,“停”。停什么?我们看一下当时的想法是什么:第一个想法,“精力不够也可以坚持开车”。第二个想法,“没事,以前都这样干,没出问题。”第三个想法,“坚持一会儿就到了”。当第一个想法出现的时候,你要有能力停下后续的想法。

“看”。就看到“选择的自由”,看到自己“并不一定要按照第一个想法往后习惯性的发展”。

“选”。比如说,良知,“生命安全很重要”。自我意识反省,“疲劳驾驶很危险”。独立意识做出决定“累了就不开车”。想象力,“活着更加美好”。

最后是“做”。减少出差,累了就坐出租车。

【Where】(30秒)

总体来说,“选择四步法”的原理是比较简单的,体验到也不难,难的是你要愿意,就你要愿意做出新的选择,然后经过刻意练习,进步会很快。但如果你不愿意,有一搭没一搭,可能也没什么用。

【预防异议】(30秒)

讲到这个地方,可能会有同学问,“我也知道要暂停,但停不下来,怎么办?”

这种现象其实是非常普遍的,答案是:刻意练习。诶,一旦你体验到这个点,多练就好了。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3、【拆页2】A3便签(8分钟)

【A3 场景设计】(2分钟)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先分一下组,然后做一个现场讨论,帮助大家把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体验。

分组的话,从最前面的那位同学开始,顺时针方向,刚好3人一组。

讲了这么多,咱们来一次“现场演练”。先介绍一下场景,然后开始演练:

童年:Michael(迈克)出生在农村,在农村长大,爸爸妈妈都是农民,家里非常穷,还欠了亲戚朋友一些债。

青年:经过多年的努力读书,Michael(迈克)考上了城里的大学,毕业后到一家电脑公司做了程序员。收入一般,稍稍高于整个城市的平均工资,但出差补助、加班工资还比较高,为了赚更多的钱,Michael(迈克)近几年每年的出差大约在280天,主要是给一些电信类企业调试后台程序。

中年:现在,Michael(迈克)人到中年,相比当初农村的生活,也算是小有成就:在二线城市有三套120~150平米不等的房子,房贷已经提前还完,还有两辆车子,几十万的存款,生活比较平稳。但因为聚少离多,夫妻关系很不好,一回家就吵架,婚姻面临崩溃的边缘,有几次吵着吵着就差点离婚了。Michael(迈克)的太太也来自农村,家境普通,大学毕业后做了中学老师,收入一般,但不用出差,工作之余有时间照顾孩子和老人。Michael(迈克)的女儿7岁了,比较叛逆,情绪很大,学习成绩中等。

(展望)老年:偶尔闲下来的时候,比如说,出差途中坐在机场VIP厅喝着咖啡等候飞机的时候,Michael(迈克)也会思考人生,他经常问自己,“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么多年了,我为什么还要这样拼命的赚钱?赚钱更重要,还是家庭更重要?”他发现自己还是非常爱自己的太太、女儿的,他希望能够过上那种自己定义的所谓“有爱有家,有钱有闲”的生活。

好,整个场景就介绍到这个地方。

【A3 现场演练1:刺激-回应】(3分钟)

---说明1:整个两场演练由导师根据现场学员状态临时决定“是否需要安排时间写剧本”,如果导师认为“学员状态到位”,可直接指导学员按行动要求展开演练。

---说明2:如果分2两组,则要求组1完成“现场演练1”,组2完成“现场演练2”;如果只分1组,则由组1完成“现场演练1”和“现场演练2”。

场景说明:周末,出差间隙,Michael(迈克)头一天刚回到家,吃完晚饭,跟太太小区散步,闲聊

Michael(迈克):

“刺激回应”的模式是“小时候穷怕了,对金钱存在严重的匮乏感,习惯性的就想要赚更多钱”,所以,整个聊天过程中“话题焦点更多集中在钱上面,以致忽略了太太的感受”;但Michael(迈克)是爱太太和女儿的,其赚钱的动机也仅仅是“为了这个家”。总体来讲,Michael(迈克)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人,不用想的太过复杂。

Michael(迈克)的太太:

对整个家庭充满了爱、付出,有一些女人常见的唠叨毛病,“刺激-回应”的模式是“习惯于在老公并不太多的在家的时候,发泄一下愤怒的小情绪,尽管老公已经无数次表示反对,但依然我行我素,缺少察觉”。

现场演练1是关于“刺激-回应”的:

对于Michael(迈克),尽量真实就好,不需要刻意塑造。

Michael(迈克)的烦恼在于:工作非常辛苦,常年四处出差,首先是饮食不惯;其次,经常日夜颠倒的调试计算机系统,影响睡眠;还有,每到一个客户现场都要陪吃饭陪喝酒,令Michael(迈克)感觉生命在虚度。

对于Michael(迈克)的太太,要呈现出适当的愤怒。

愤怒的起因是“多有委屈”。比如说,工作不顺心,杂事很多,不省心;再比如说,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跟公婆有争执,难以统一;再比如说,上下班经常堵车,有时长达1个多小时,令人绝望。

愤怒背后的期待是“渴望得到老公的理解”。

注意,这种“愤怒的小情绪”并非来自Michael(迈克),而是来自Michael(迈克)的太太“从小养成的习惯”。

还有:

Michael(迈克)在对话中喜欢“据理力争”,总以为自己是对的,不太能够感受到太太的感受。

Michael(迈克)的太太则是“多方求全”,在对话冲突的关键时刻往往会选择让步。

好了,场景非常简单,人物的性格特征也非常明显,谁来扮演Michael(迈克)?谁来扮演Michael(迈克)的太太?

现在,角色已经确定好,待会儿演练的时间是2分钟,由我直接计时。那,大家还有木有其他的疑问和不清晰的地方?没有的话咱们就开始。

参与角色扮演的同学把麦打开,2分钟时间,开始演练。

【案例总结】【现场演练1:学员对话场景】

Michael的太太(陈梦莉扮演):你怎么最近常常出差,回来的时间好少?

Michael(唐佳妮扮演):工作需要啊?我在外面跑业务,客户在全国各地都有,那我必须要去啊。

Michael的太太(陈梦莉扮演):你经常不在家,我一个人照顾老人、小孩,真的是非常辛苦的。

Michael(唐佳妮扮演):我知道你很辛苦,但是,我在外面跑客户也很辛苦啊,经常会遇到很多很头疼的事情,要跟客户沟通,要跟同事协调,每天想很多,晚上都睡不着,每天都是要到转钟才能小睡一会儿。

Michael的太太(陈梦莉扮演):我在家也是一天忙到晚啊,一点儿都没有停过。

Michael(唐佳妮扮演):那你都是一些家庭小事啊?孩子、老人,都是自己家里人嘛,沟通起来肯定会顺畅一些。

Michael的太太(陈梦莉扮演):我觉得你不理解我。

Michael(唐佳妮扮演):家里的经济都得靠我啊,那我肯定得以事业为主。

Michael的太太(陈梦莉扮演):好吧好吧,你就忙你的吧。

【A3 现场演练2:选择的自由】(3分钟)

场景说明:场景同上。Michael(迈克)和太太两周前刚参加完彪哥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拆书课。

Michael(迈克):

经过《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拆书课的学习,真正的体验到了“暂停,你有选择的自由”,正努力的展开实践。

此外,经过审视,Michael(迈克)对金钱的认知也有所改变,从当初的“赚更多钱”变成了“够用就好”,这将最终指引Michael(迈克)做出行动上的改变。

总体来说,Michael(迈克)有强烈的自我改变意愿,并积极的展开实践。

Michael(迈克)的太太:

经过学习,Michael(迈克)的太太对未来更加清晰和更有信心,正在积聚内心的力量。

此外,Michael(迈克)的太太非常的敏感,直觉告诉她“老公已经发生了些些的改变”,但这些改变具体会带来什么她是不确定的,这带来了些许的担忧。

总体来说,Michael(迈克)的太太的确有些自我改变的意愿,但她更多的是期望看到Michael(迈克)能够先做出改变,然后再决定自己该怎么做。

现场演练2是关于“选择四步法”的一次演练,具体要求是:

Michael(迈克):

能够明显观察到停止了“赚很多钱-赚钱为了这个家-为了赚钱,必须不停的出差”的想法循环。

能够明显观察到选择了“钱这个东西,够用就好-要在赚钱和家庭之间找到平衡-陪伴家人也很重要”这样的新的想法循环。

主要观察Michael(迈克),当Michael(迈克)发生变化的时候,环境(主要指Michael(迈克)的太太)也会跟着变化的。

最后,提醒大家,要学会演,要像演员那样演出来,要演谁像谁,试试看?

好,参与角色扮演的同学,2分钟时间,开始演练。

【案例总结】【现场演练2:学员对话场景】

Michael(唐佳妮扮演):老婆,我觉得你最近有些疲劳,精神不太好?

Michael的太太(陈梦莉扮演):对啊,最近有些忙,还是挺辛苦的。诶,你怎么开始关心我了?

Michael(唐佳妮扮演):我最近出差多,有些想你,回来之后看到你我很开心。

Michael的太太(陈梦莉扮演):哦,看到你我也很开心。

Michael(唐佳妮扮演):我在外面的工作谈的比较顺利,所以,最近心情还是蛮好的。同时,我也看到你的精神似乎没有以前那么神采奕奕的。

Michael的太太(陈梦莉扮演):最近的事情比以前多了,孩子长大了,非常的调皮,要费很多精力。然后,家里的老人也经常生病,要跑医院,确实是事情有点多,经常熬夜。

Michael(唐佳妮扮演):听你这么一说我也觉得你为这个家里付出了很多,我觉得我应该把手头的工作减少一点,抽出时间来陪一下你、孩子,还有爸爸妈妈。

根据现场演练情况,导师简短反馈、回应。

4、【拆页2】A2便签-分步催化(8分钟)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先分一下组,然后做一个现场讨论,帮助大家把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体验。

分组的话,从最前面的那位同学开始,顺时针方向,刚好3人一组。

【A2 激活场景】(4分钟)

参照左边的5大类场景设想一下:在未来的几天或几周,可能有哪一个“刺激-回应”是需要暂停的?一定要是关于自己的,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列举一件就好。

比如说,暂停“吃红烧肉”的想法。

再比如说,暂停“赚更多钱”的想法。

再比如说,暂停“对抗领导”的想法。

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在便签上写下来。先写下来,不用反思或者写行动步骤。

好,1分钟时间到,快快快,请2位伙伴发言?

【学员分享】

唐佳妮:我最近看到一个电视剧,就老想着看,但是,看多了肯定就不好啊,工作可能完不成,所以,我想暂停“追剧”的想法。

陈梦莉:我要暂停“抱怨领导”的想法。

(导师:对学员分享表示感谢,简短总结)

【A2 规划应用】(4分钟)

结合你刚才在小组内分享的场景,如果运用刚刚讲到的“选择四步法”,该如何展开应用规划?

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结合刚才的场景,在便签上写下“如何运用选择四步法进行应用规划”,适当的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也写一下,我会邀请2位小伙伴来分享。

好,1分钟计时。

好,1分钟时间到。所有的小伙伴把注意力焦点转到我这儿来,没有写完的小伙伴下课还可以继续写。

有哪2位小伙伴愿意做2分钟分享吗?就分享一下“结合刚刚设想的场景,如何运用选择四步法进行规划”?

【学员分享】

唐佳妮:我一般会在周末看剧,明天就是周末嘛,时间是明天,地点是家里,具体计划是看2集吧,看完2集之后就出去散个步,或者到女儿同学的家里去坐一下。小区里面的空气很好啊,我很享受在小道上走的感觉,这有点像“四项天赋潜能”里面的“想象力”,想到了这个场景。

(导师:对学员分享表示感谢,简短总结互动)

5、【拆页2】强有力的结语(1分30秒)

课程的结尾给大家讲个故事,来自庄子,故事的名字叫“虚舟”,是一个童话故事:

有一个年轻人,划着一条小船,逆流而上,非常的吃力。

这时候,上游来了另一艘小船,顺着水流,飞快的冲了过来。年轻人就很着急,大声的喊,“快让开,快让开,会撞上的?”小船越来越近,年轻人不停的喊,嗓子都有些喊哑了。最后,年轻人终于愤怒了,开始骂了起来,“快让开,你这个笨蛋,再不让开就撞上了?”

撞上没有?上游的小船越来越近了,忽然,年轻人发现对面的小船根本就是一艘空船------船上压根儿就没有人?

于是,年轻人不再叫喊,手忙脚乱的划着自己的船离开了。

故事讲完了,问大家一个问题:年轻人先是拼命叫喊,后来发现对面的船是一艘空船,为什么就不叫喊了?

(请学员直接开麦,简短互动)

好了,今天的拆书课就分享到这里,从“虚舟”的故事,还是回到咱们前面讲到的那句话,“暂停,你有选择的自由!”

好,课程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