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所属活动: 2023年5月6日拆书帮线上练级场 所在级别: TF2-3 学习主题: 刺激和回应之间选择的自由

开场:

一、自我介绍(30秒)

大家好,我是李彪,“彪”就是老虎的意思,虎生翅膀谓之彪。

首先,我是一名电脑工程师,从业超过20年,获得过IBM、Oracle多项证书;

此外,业余我还是一名“孩子自主学习力认证导师”,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除了教育我自己的孩子,通过网课、地面课等途径,帮助过至少120名家长。

最后,作为一名终身学习者,每年至少要看50本以上的书。

二、作者及原书介绍(2分钟)

今天拆解的片段来自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蒂芬•柯维,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效能提升专家。

【F特征】

这本书可谓久经验证,从出版到今天已经超过30年了,这意味着里面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无数次的验证。自1989年发行以来,畅销全球140个国家,发行超1亿本。

【A优点】

和其它习惯改变的书相比,这本书有两大优势:1、路径清晰。三个层次,七个习惯,给出了一条非常清晰的成长的道路;2、操作性强。全书配有大量的步骤、工具、图表、测试,易于落地执行。

【B1利益】

如果你觉得“人生短暂,要抓紧时间成就家庭和事业”,那这本书就是最好的书,不仅仅告诉你如何“修身齐家”,还讲到了如何“治国平天下”。

【B2利益】

就咱们这一次的拆页而言,主要是培养积极主动的习惯,而一旦培养出积极主动的习惯,至少会让你每天都有好的心情。

三、学习目标(30秒)

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将有能力使用“选择四步法”,针对生活中需要进行效能提升的情境,在“刺激-回应”之间找到“选择的自由”。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四、阅读原书拆页(1分钟)

来自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三十周年纪念版第90页,本节标题是“刺激和回应之间选择的自由”,以下是原文内容:

身为犹太人,弗兰克尔曾在“二战”期间被关进纳粹德国的死亡集中营,其父母、妻子与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只剩下一个妹妹。他本人也饱受凌辱,历尽酷刑,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有一天,他赤身独处于狭小的囚室,忽然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后来他称之为“人类终极的自由”。虽然纳粹能控制他的生存环境,摧残他的肉体,但他的自我意识却是独立的,能够超脱肉体的束缚,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自己的遭遇。他可以决定外界刺激对自己的影响程度,或者说,在遭遇(刺激)与对遭遇的回应之间,他有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或能力。

这期间他设想了各式各样的状况,比如想象他从死亡营获释后,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授自己从这段痛苦遭遇中学得的宝贵教训,告诉他们如何用心灵的眼睛看待自己的经历。

凭着想象与记忆,他不断修炼心灵、头脑和道德的自律能力,将内心的自由种子培育得日益成熟,直到超脱纳粹的禁锢。对于物质环境,纳粹享有决定权和一定的自由,但是弗兰克尔享有更伟大的自由——他强大的内心力量可以帮助他实践自己的选择,超越纳粹的禁锢。这种力量感化了其他的囚犯,甚至狱卒,帮助狱友们在苦难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寻回自尊。

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弗兰克尔运用人类独有的自我意识,发掘了人性最根本的原则,即在刺激与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

选择的自由包括人类特有的四种天赋。除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外,我们还拥有“想象力(Imagination)”,即超越当前现实而在头脑中进行创造的能力;“良知(Conscience)”,即明辨是非,坚持行为原则,判断思想、言行正确与否的能力;“独立意志(Independent Will)”,即基于自我意识、不受外力影响而自行其是的能力。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五、I便签(10分)

过渡语:每个小伙伴手中都已经拿到了一个拆页片段,下面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阅读拆页,读完之后,请大家举手示意我一下,谢谢!

过渡语:我看到大家都已经阅读完原文片段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个片段。

【What】

这一个片段作者讲了三个“观察”。“观察”是什么意思呢?就作者看到的事实就是这样,如实的描述出来。

我们一起来看看。

---观察1:大部分人活在“刺激-回应”模式(1分30秒)

第一个观察,作者观察到,对于生活中的大部分人,他们活在“刺激-回应”的生命状态。

什么是“刺激-回应”呢?比如说,受到领导的冤枉、批评和指责,起情绪了,这就是典型的“刺激-回应”。再比如说,旅游被宰了,马上就火冒三丈,这是不是也是“刺激-回应”?

所以,“刺激-回应”这个概念其实是比较简单的,类似于心理学上讲到的“自动化的条件反射”。就像“巴甫洛夫的狗”,还记得这个著名的试验吧?每次在狗干饭的时候,摇一下铃铛。后来就变成了,只要一摇铃铛,狗就流口水,这就是“刺激-回应”。

就书中作者遭遇的情境,“作者被关进纳碎集中营长达7年,身边的亲人纷纷死去”,在这种情形下,大部分人的“刺激-回应”会是什么样子?是不是“神情沮丧,对未来不抱希望,失去所有的信心”,是这样吧?

---观察2:少部分人发现了“选择的自由”(4分钟)

观察2,作者也观察到,不论环境怎么样,总有少部分人能够跳脱“刺激-回应”的模式。怎么跳脱呢?就通过“暂停刺激-回应”,人们会看到某种“选择的自由”。

“选择的自由”这个部分我们先区分一下,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讲到的“阿Q精神胜利法”,比如说,阿Q被“假洋鬼子”揪着辫子打了,就在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看到别人更有钱,就瞪着眼睛说“我先前比你阔多了”。

这个是不是咱们这里说的“选择的自由”?

(简短听取学员的讨论,不做评论)

很显然,这个不是,这个就类似某种心理上的自我安慰,是不是?这不是“选择的自由”。

那么,究竟什么是“选择的自由”呢?我想请一位同学开麦来做一个简短的现场演练,就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什么是选择的自由”。

好,快快快,直接开麦参与?

-------------------------------------------------------------

现场演练流程:

导师提问1:您是来自哪个城市?

导师提问2:您来拆书帮多长时间了?

导师提问3:彪哥的手跟驴的脚是不是很像?

-------------------------------------------------------------

体验到“选择的自由”了吗?

(简短听取学员的讨论,不做评论)

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前面我先提了两个问题,都是对方熟悉的问题,回答起来也特别流畅,是不是?这就是典型的“刺激-回应”,表现出来就是“你问我答”------你这样问,我就那样答;你那样问,我就这样答。诶,有来有往,是不是?

关键是第三个问题,我问说,“彪哥的手跟驴的脚是不是很像?”这个问题跟前面两个问题有什么不一样?诶,这个问题“超出了对方的认知范围”,你看:第一,他并不熟悉“彪哥的手”是啥样,咱们不熟,即使熟他也不一定仔细观察过我的手,是不是?第二,很可能,他对“驴的脚长啥样”也不熟悉,是不是?所以,这个问题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

你会发现,“当一个问题超出某个人的认知范围的时候”,人的思维、想法就会有一个“短暂的停顿”,就“咯噔”一下,暂停了,而在暂停的那一瞬间,你就体验到了“选择的自由”。为什么?因为你的想法停下来了嘛,停下来了你就可以选择任何想法。

所以,在咱们书上有一句话叫做“暂停,你有选择的自由”,这句话被反复的提到多次,把它补充完整就是“(如果能够)暂停(你的想),你(就)有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回应方式”是啥大家不用着急,马上就会讲到。

现在体验到了“选择的自由”吗?好,我们先讲到这个地方,没有体验到也不用着急,后面还会有例子。

---观察3:“选择的自由”包含多个维度(2分钟)

接着往下讲,观察3,作者更进一步的观察到,所谓“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其实包括四个维度,分别是良知、独立意志,还有想象力、自我意识。

第一个是“良知”。良知不是简单的对、错判断,更多的是指某种“直觉”,有的地方叫“第6感”。比如,刚刚的现场演练中,如果有人说“彪哥的手跟驴的脚是一样的”,这就是什么?这就是缺少良知,是昧着良心在说话,是不是?好,良知是一种直觉。

第二个是“独立意志”。独立意志是指不管环境怎么样,人们其实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决定,不受环境影响。比如说,面对挫折的环境,有的人会一败什么?一败涂地。这就是“独立意志比较弱”的表现。而有的人则是屡败什么?屡败屡战。这就是“独立意志比较强”的表现。一个典型的例子,美团的老板叫王兴,前面的七次创业都失败了,并且败的很惨,几乎是颗粒无收,后来创立美团就获得了一些成功了,是不是?后来他发明了一个词叫“连续创业者”,听说过吧?

第三个是“想象力”。想象力比较简单,比如说,梦想、愿景、向往的生活,是不是都是人想出来的?

第四个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主要是指人具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反省什么?反省自己的想法、情绪和行为。为什么要反省?因为要修正自己,从而获得一个更好的自己,叫做“自我超越”,是这样吧?

回顾一下刚才讲的内容,一共三个观察:

观察1:大部分人活在“刺激-回应”模式;

观察2:少部分人发现了“选择的自由”;

观察3:“选择的自由”包含多个维度。

【意译案例】(1分30秒)

举一个生活中真实的例子:

---观察1:活在“刺激-回应”状态

2008年,我的一个在义乌卖小商品的朋友破产了,从亿万富翁变成了负债3000多万,只好跑到深山里面去躲债,每天对着夕阳,对着漫山遍野的茅草,暗自神伤。这是典型的受到挫折之后的什么状态?“刺激-回应”状态,是吧?诶,躲起来,疗伤。

---观察2:体验到“选择的自由”

后来我们几个朋友就去山里面看他,左劝右劝,左说右说,慢慢的开始就有了一些笑容,不那么沮丧了。这就开始进入什么状态?“选的自由”状态。

---观察3:体验到“四项天赋潜能”

我们在山里一共呆了4天,到第3天的时候,我那个朋友长叹一口气,“唉,良心告诉我不能逃跑,必须想办法创业还债。”我们就知道,是“四项天赋潜能”的“良知”被发现了。

历时7年,一边躲债,一边创业,开了50家门店,六百多家加盟店,最后把债还完了。

【Why】(40秒)

从刚才的故事当中,不论是弗兰克尔的故事,还是我那个在义乌卖小商品的朋友的故事,大家觉得“暂停,你有选择的自由”有木有用?非常有用的,特别是在人生一些逆境,甚至绝境的时候,“暂停,你有选择的自由”几乎是唯一的方法。为什么说的这样绝对?你看,如果靠你的想法,想法是会变的,并且变的很快,靠不靠得住?靠不住嘛。如果靠你的情绪、感受,靠不靠的住?变得更快,是不是?也靠不住。

所以,唯一的方法,“暂停,你有选择的自由”,Ye!

【How】(40秒)

好了,通过刚才的讲解和举例,我相信大家应该已经清晰了什么是“暂停,你有选择的自由”,那么,落实到行动,具体该怎么做呢?通过对原文案例的解读,这里总结出了“选择四步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1步是“停”。停止“刺激-回应”。

第2步是“看”。看什么?看选择的自由。

第3步是“选”。选择四项天赋潜能的其中某几项或者全部四项。选择是什么意思?是指做出决定。比如说,决定遵循良知展开行动,是不是很重要?

第4步是“做”。确定了四项天赋潜能,那就要做出计划和展开行动,是吧?

【Where】(30秒)

问大家一个问题:停止“刺激-回应”,是一次就能够停下来,还是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多次的停?

(学员简短讨论)

答案是: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停”。所以,大家看到,咱们的“停-看-选-做”四步法是一个循环,这个部分通常是指“每一个当下的暂停和选择的自由”,就每一个当下你都要做出选择。而不是指“愚公移山”的那种长时间范围的选择,那叫“战略思维”,是另外一个范畴的概念。

【预防异议】(40秒)(可选)

---说明:导师将根据时间的充裕程度决定“是否需要讲预防异议”,TF2-3没有这个部分的观察要求。

讲到这个地方,可能会有同学问,“我也知道要暂停,但停不下来,怎么办?”

这种现象其实是非常普遍的,答案是:刻意练习。

你看,从物理学的角度,越是重量大、速度快的物体,就越难停下来,所要的“刹车距离”也越长,是不是这样?

折合到“习惯的改变”道理也是一样,一个人越执着、执着的时间越长,是不是就越难改变?所以,要给自己时间,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暂停,进行刻意练习,慢慢的,就会形成新的习惯。

一句话送给大家,“慢慢来,比较快”。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六、A3便签(14分钟)

【A3 场景设计】(2分钟)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先分一下组,然后做一个现场讨论,帮助大家把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体验。

分组的话,从最前面的那位同学开始,顺时针方向,刚好3人一组。

讲了这么多,咱们来一次“现场演练”。先介绍一下场景,然后开始演练:

童年:Michael(迈克)出生在农村,在农村长大,爸爸妈妈都是农民,家里非常穷,还欠了亲戚朋友一些债。

青年:经过多年的努力读书,Michael(迈克)考上了城里的大学,毕业后到一家电脑公司做了程序员。收入一般,稍稍高于整个城市的平均工资,但出差补助、加班工资还比较高,为了赚更多的钱,Michael(迈克)近几年每年的出差大约在280天,主要是给一些电信类企业调试后台程序。

中年:现在,Michael(迈克)人到中年,相比当初农村的生活,也算是小有成就:在二线城市有三套120~150平米不等的房子,房贷已经提前还完,还有两辆车子,几十万的存款,生活比较平稳。但因为聚少离多,夫妻关系很不好,一回家就吵架,婚姻面临崩溃的边缘,有几次吵着吵着就差点离婚了。Michael(迈克)的太太也来自农村,家境普通,大学毕业后做了中学老师,收入一般,但不用出差,工作之余有时间照顾孩子和老人。Michael(迈克)的女儿7岁了,比较叛逆,情绪很大,学习成绩中等。

(展望)老年:偶尔闲下来的时候,比如说,出差途中坐在机场VIP厅喝着咖啡等候飞机的时候,Michael(迈克)也会思考人生,他经常问自己,“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么多年了,我为什么还要这样拼命的赚钱?赚钱更重要,还是家庭更重要?”他发现自己还是非常爱自己的太太、女儿的,他希望能够过上那种自己定义的所谓“有爱有家,有钱有闲”的生活。

好,整个场景就介绍到这个地方。

【A3 现场演练1:刺激-回应】(6分钟)

---说明1:整个两场演练由导师根据现场学员状态临时决定“是否需要安排时间写剧本”,如果导师认为“学员状态到位”,可直接指导学员按行动要求展开演练。

---说明2:如果分2两组,则要求组1完成“现场演练1”,组2完成“现场演练2”;如果只分1组,则由组1完成“现场演练1”和“现场演练2”。

场景说明:周末,出差间隙,Michael(迈克)头一天刚回到家,吃完晚饭,跟太太小区散步,闲聊

Michael(迈克):

“刺激回应”的模式是“小时候穷怕了,对金钱存在严重的匮乏感,习惯性的就想要赚更多钱”,所以,整个聊天过程中“话题焦点更多集中在钱上面,以致忽略了太太的感受”;但Michael(迈克)是爱太太和女儿的,其赚钱的动机也仅仅是“为了这个家”。总体来讲,Michael(迈克)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人,不用想的太过复杂。

Michael(迈克)的太太:

对整个家庭充满了爱、付出,有一些女人常见的唠叨毛病,“刺激-回应”的模式是“习惯于在老公并不太多的在家的时候,发泄一下愤怒的小情绪,尽管老公已经无数次表示反对,但依然我行我素,缺少察觉”。

现场演练1是关于“刺激-回应”的:

对于Michael(迈克),尽量真实就好,不需要刻意塑造。

Michael(迈克)的烦恼在于:工作非常辛苦,常年四处出差,首先是饮食不惯;其次,经常日夜颠倒的调试计算机系统,影响睡眠;还有,每到一个客户现场都要陪吃饭陪喝酒,令Michael(迈克)感觉生命在虚度。

对于Michael(迈克)的太太,要呈现出适当的愤怒。

愤怒的起因是“多有委屈”。比如说,工作不顺心,杂事很多,不省心;再比如说,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跟公婆有争执,难以统一;再比如说,上下班经常堵车,有时长达1个多小时,令人绝望。

愤怒背后的期待是“渴望得到老公的理解”。

注意,这种“愤怒的小情绪”并非来自Michael(迈克),而是来自Michael(迈克)的太太“从小养成的习惯”。

还有:

Michael(迈克)在对话中喜欢“据理力争”,总以为自己是对的,不太能够感受到太太的感受。

Michael(迈克)的太太则是“多方求全”,在对话冲突的关键时刻往往会选择让步。

好了,场景非常简单,人物的性格特征也非常明显,谁来扮演Michael(迈克)?谁来扮演Michael(迈克)的太太?

现在,角色已经确定好,待会儿演练的时间是2分钟,由我直接计时。那,大家还有木有其他的疑问和不清晰的地方?没有的话咱们就开始。

参与角色扮演的同学把麦打开,2分钟时间,开始演练。

【案例总结】【现场演练1:学员对话场景】

Michael(Amanda扮演):亲爱的,我这个礼拜又要出差3天,明天7点的火车就要出差了,到周一才回来。

Michael的太太(徐一一扮演):你就在家呆一天你就走?你不知道我有多忙吗?我要照顾小孩,我要工作,我还要照顾老人。多辛苦啊,你现在就要走?

Michael(Amanda扮演):不是现在,是明天。不是提前跟你讲一下吗,大家都在出差,又不是我一个人在出差,公司里的人都在出差。

Michael的太太(徐一一扮演):你这个工作,总在出差,一年出差多少天啊?一年365天,你将近出差280天,你还管不管老人、孩子啊?你还管不管我们啊?

Michael(Amanda扮演):那不是没办法吗,我都没有被裁员就已经不错了,公司今年走那么多人。我还能干活,我还能留下来,代表有价值。不然的话,咱们吃什么、喝什么呢?娃还得上学,是吧?你看,现在报一个舞蹈班都那么贵。

Michael的太太(徐一一扮演):我也是担心你太累了。

Michael(Amanda扮演):累也没办法啊,累也得去加班啊?

Michael的太太(徐一一扮演):我知道你很辛苦,你要去加班可以,但有时候也要适当的调整一下,你看,你今天才回来一天,你明天就又要走。孩子想跟你多亲热一会儿,想跟你做个游戏啥的都不行。

【A3 现场演练2:选择的自由】(6分钟)

场景说明:场景同上。Michael(迈克)和太太两周前刚参加完彪哥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拆书课。

Michael(迈克):

经过《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拆书课的学习,真正的体验到了“暂停,你有选择的自由”,正努力的展开实践。

此外,经过审视,Michael(迈克)对金钱的认知也有所改变,从当初的“赚更多钱”变成了“量入为出,够用就好”,这将最终指引Michael(迈克)做出行动上的改变。

总体来说,Michael(迈克)有强烈的自我改变意愿,并积极的展开实践。

Michael(迈克)的太太:

经过学习,Michael(迈克)的太太对未来更加清晰和更有信心,正在积聚内心的力量。

此外,Michael(迈克)的太太非常的敏感,直觉告诉她“老公已经发生了些些的改变”,但这些改变具体会带来什么她是不确定的,这带来了些许的担忧。

总体来说,Michael(迈克)的太太的确有些自我改变的意愿,但她更多的是期望看到Michael(迈克)能够先做出改变,然后再决定自己该怎么做。

现场演练2是关于“选择四步法”的一次演练,具体要求是:

1、停:对这个部分,要能够明显的观察到不同于“刺激-回应”的语言/行为模式。

2、看:有“选择自由”的人内心是喜悦的、安定的,表现出来就是淡淡的微笑,要呈现出来。

3、选:要求能够观察到选择了“四项天赋潜能中的至少一项”。

4、做:对这个部分不做明显要求,但需要有,更多的行动计划是在现实生活中去完成。

最后,提醒大家,要学会演,不是要求大家“本色出演”,而是要像演员那样演出来,要演谁像谁,试试看?

好,参与角色扮演的同学把麦打开,2分钟时间,开始演练。

【案例总结】【现场演练2:学员对话场景】

Michael(Amanda扮演):亲爱的,跟你说个事,这个礼拜还是要出差,但是本来是领导说要去7天,我一想,“不行啊,得在家里?”然后就尽量给申请了一下,“现在孩子快上小学了,能不能只出差3天?”后来领导就批了。所以,这次就只出差3天了,一出差完了就马上回家了。

Michael的太太(徐一一扮演):真的吗?那也太好了。

Michael(Amanda扮演):对啊,你不是天天在家念叨念叨吗,你天天念叨,我也是挺想孩子的,孩子现在都上小学了,性格发育都挺早的,担心他缺少陪伴。但3天我也没办法,因为这个工作一时也换不了,公司去年裁员那么多人,今年怎么说都得稳一稳。现在领导也知道我们家里的情况,有时候我主动跟他讲的话,他也能体谅我们,这点也是要感恩的。

Michael的太太(徐一一扮演):可以吧,你要去出差的话,家里的事就交给我来处理。你要是有时候真的赶不上,就我尽量的来多弄一点吧,照顾一下老人,照顾一下孩子。是会有一点累,但我也看到你也是在让家里面,想多融入到家庭中,把7天的出差都申请到3天了,也不错了。你后面有什么事情,你也可以像这样做一些调整。赚钱是一方面,虽然赚钱可以提升物质水平,但是,咱们家庭的精神氛围也不能丢了,是不是?

Michael(Amanda扮演):就是觉得有点辛苦你了,还是觉得愧对不住啊,因为毕竟孩子的压力都在你身上,其实平时你在家里也是挺忙的。然后,我还总是不在家。然后,这个礼拜的话,中间因为有一个家长会嘛,我也是去不了的。然后,你到时候去的话,记得有孩子的同学都说,“没有见过孩子的爸爸长什么样?”还以为我们家是单亲家庭,这个的话,你到时候还得给孩子做一些心里建设,因为孩子小,现在都还是在比较,他们心里有些想法和压力,要多开导他。我出差回来之后,答应了给孩子带玩具的,做一点点补偿吧。老人那边的话,还挺理解我们的,因为毕竟现在生活成本都挺高的,房贷、车贷,孩子的学费,都得交。

根据现场演练情况,导师简短反馈、回应。

七、结尾故事(1分30秒)(可选)

---说明:导师将根据时间的充裕程度决定“是否需要讲一个结尾故事”

课程的结尾给大家讲个故事,来自庄子,故事的名字叫“虚舟”,是一个童话故事:

有一个年轻人,划着一条小船,逆流而上,非常的吃力。

这时候,上游来了另一艘小船,顺着水流,飞快的冲了过来。年轻人就很着急,大声的喊,“快让开,快让开,会撞上的?”小船越来越近,年轻人不停的喊,嗓子都有些喊哑了。最后,年轻人终于愤怒了,开始骂了起来,“快让开,你这个笨蛋,再不让开就撞上了?”

撞上没有?上游的小船越来越近了,忽然,年轻人发现对面的小船根本就是一艘空船------船上压根儿就没有人?

于是,年轻人不再叫喊,手忙脚乱的划着自己的船离开了。

故事讲完了,问大家一个问题:年轻人先是拼命叫喊,后来发现对面的船是一艘空船,为什么就不叫喊了?

(请学员直接开麦,简短互动)

好了,今天的拆书课就分享到这个地方,本拆页的主题是“刺激和回应之间选择的自由”,用一句话总结今天的内容就是“暂停,你有选择的自由”。

刚才我还给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叫做“虚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空船”的意思,非常有意境的一个故事,言外之意就是,“人的心就像一艘空船,轻轻的划过水面,船过水无痕”,这种感觉是不是很美?

好,课程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