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4版)》 所属活动: 拆书帮蜀汉分舵 2016年第52次活动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有效了解别人想法和情绪的方法,减少误会和冲突 学习目标: 有效了解别人想法和情绪的方法,减少误会和冲突

开场: 各位,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参与我今天TF2-1的分享,首先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是丁华平,目前从事的是通信行业,我的三个标签是:学习、自律、运动。今天我进行的是TF2-1的晋级分享,大家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能够学会正确了解别人想法和情绪的方法,减少误会和冲突,从而促进相互的有效沟通。
那为了一会讨论和分享方便,现场分为三个组。。。各组组长是。。。
"F:今天这个拆业选自《沟通的艺术,看人入里,看出人外》这本书,作者是罗纳德·B·阿德勒和拉塞尔·F·普罗科特,本书分为“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三部分,探讨
了与沟通相关的各方面因素。
A:这本书本书已再版12次,兼具深入性、广泛性与完整性,是有关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最佳读本。
B: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让我们了解影响沟通的各种因素,理解各种沟通技巧背后的原理和本质,从而有效提升我们的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
那下面请大家花2分钟的时间阅读原文,阅读完毕后请举手示意我。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如果我们一厢情愿地认定我们对事情的解释就是事实,恐怕会造成严重的人际困境。就像大多数人一样,我们也不喜欢别人对自己的言行草草下结论,想像一下别人对你这样说:

“你为什么对我生气?”(谁说我生气了?)


“你出了什么问题?”(谁说我有问题?)


“快点!告诉我实话!”(谁说我在撒谎?)


即便你的诠释是正确的,然而义正词严、一针见血的评论容易产生防卫。知觉检核为你提供了处理的更好办法。

知觉检核的要素

知觉检核完整的程序包含三个部分:

1、 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


2、 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


3、 请求对方对行为诠释作澄清。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有一个词,叫眼见为实,意思是说我们见到的才是真的,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看见的未必是真实客观的,而很有可能是经过我们大脑加工解释后的所谓事实。比如说我们看到下属在开会的时候使用手机,会想当然地认为他在”玩“手机,但事实上他有可能正在用手机做笔记。

如果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我们对事情的解释就是事实,并且很直接的表达出来,那么可能让对方产生防卫,并陷入很严重的人际困境。

那么,怎么创造更好的沟通情境呢?大家刚刚读的这个片断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知觉检核。

知觉检核是帮助我们了解别人的一项工具,它并不假设你的第一印象是正确的,它需要借由对方的反馈来确认.我总结为三“道”:看到,猜道,说道。

具体包括三个步骤:

1,看到: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

2,猜到:列出你关于这个行为的至少两种猜测;

3,说道:请请求对方予以澄清。

通过这三个步骤,我们就可以有效了解别人的想法和情绪。                 如果我们不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而是直接表达出我们对于其行为的看法,既使你的看法是对的,也会引起对方的防卫和反击。所以这种看似繁琐的沟通方式却可以尽可能的维护对方面子来减少对方的防卫,从而促进有效的人际交往与沟通。                

举个常见的例子:

你快步走出房间,并用力的将房门关上,(行为)

我不确定你是否对我生气,(第一种猜测)

还是你只是走的比较匆忙。(第二种猜测)

你真正的感觉是怎样?(请求澄清)

当我们面对上述行为的时候,本能的反应就是这个人生我的气了,不然为什么要这么快的走出去,还用力关门。但是冷静下来想一想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比如说有急事,需要着急出去。然后将自己的猜测说出来,请当事人求证。这样的问询态度,就可以避免出现剑拔弩张的局面。同时这个工具需要注意我们表述的是真诚的想法而不是非语言呈现出的责问。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激活经验

那么下面请各位回想一下,最近一次你的家人或朋友或同事,对方的异常的行为和语言让你不明原因,困惑,甚至让你有些生气和愤怒,当时具体的情况是什么,你是如何和他沟通的,请在小组内分享,用时2分钟?  

案例1:

具体情况:儿子早上没有吃早饭,就急匆匆的摔门出去上学了。

当时我的沟通:你没在吃早饭,就急匆匆摔门而出,是我你妈哪里惹你生气了?


A1+反思加工

那下面请大家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觉检核的方法,来和对方进行沟通,了解对方行为的原因。请大家在便签上写下来并且每个人在小组内分享,一会我会请各组一位代表发言,总共用时7分钟。

案例1

儿子,你早上没有吃早饭,就急匆匆的去上学了。

是妈妈做的饭不好吃还是我和你妈哪里惹你生气了。

你给爸爸说说你的真实想法是怎样的?                                                                               

总结:其实我们都是一样的,不喜欢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原因草草下结论,即使所下结论正确,但是义正言辞、一针见血的评论也会引起我们反感。已所不欲,施于人。所以,我们以后在下结论之前,要多运用知觉检核的三个步聚:从而有效避免人际冲突,进行有效沟通,建立合的人际关系。好,我今天TF1-2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