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了不起的我》 所属活动: 三亚筹备分舵线下练级~突破心理舒适区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突破心理舒适区

开场:

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本次拆书活动现场,我是今天带领大家拆书学习的二级拆书家锐群。

今天的学习和探讨大约会持续20分钟。为更好的学习体验,我们先进行一下分组,就以桌子两边的小伙伴各为一组。

场景介绍图书:

【场景】——朋友小王,下班之后和周末的空闲时间,刷剧、游戏,为了能在职业生涯中升职加薪或是跳槽,尝试阅读、听书、参加训练营等,努力且忙碌,一顿操作猛如虎,却最终还是停留在旧模样。

【提问】——大家有没有也曾想要做出的改变,想走出的舒适区?你是不是也曾经有过为了做出改变,天天拉满弦,打着鸡血喝着鸡汤的努力?努力的让自己走出舒适和熟悉的环境,但是走出了舒适和熟悉的环境就意味着走出心理舒适区了吗?

【影响】——当下失业率高,就业率低,我们努力采取行动做出尝试,却摆脱不了的旧行为,走不出舒适区,付出却做不出实质改变的情况,往往不只是打击人的信心和心智,更会因为长时间困在原有水平而变得廉价,被替代被淘汰。

【解决】——浙大心理学博士陈海贤所著这本《了不起的我》,从心理学这种有依据更深度的层面出发,说明改变的本质,解析心理舒适区的内涵,给出相应对策,我们可以从中认清自己,准确找到改变的方向和立足点,使每个改变都行之有效。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原文片段《了不起的我》p17-19

心理舒适区并不一定意味着舒适。

我们都认同外面的环境要比监狱里舒适,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布可不这么觉得。他被关押了50年,几乎在监狱里耗尽了一生的光阴。当他获知自己即将刑满释放时,不但没有满心欢喜,反而差点精神崩溃。因为他已经熟悉监狱了,离不开监狱。为此,老布不惜举刀杀人,以求在监狱里继续服刑。再一次出狱的时候,他甚至选择了自杀。监狱虽然不舒服,但它是老布的心理舒适区。

从老布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有时候,人们即使处于很痛苦很艰难的环境中,仍然不愿意改变,这也是一种心理舒适区,因为人们熟悉它。

那么,心理舒适区意味着熟悉的环境吗?其实也不是。我有个朋友,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过得不太好,希望能有所改变,想换个环境,去国外读书。毕竟,生活遇到瓶颈,换个环境重新开始,是很多人都会有的想法。他来问我的意见,我对他说:“出国长长见识是挺好的,可是改变熟悉的环境并不意味着你就能改变。”我见过一些人,换个地方、换份工作,马上就有脱胎换骨的变化。我也见过很多人,去过很多国家,在很多地方待过、却一直没什么变化。因为每个人都带着自己长长的过去,这些长长的过去不在环境里,而在我们的头脑里,在我们的所思所想中,在我们和环境的互动中。

所以,真正的心理舒适区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走出熟悉的环境,并不意味着走出了心理舒适区。只有改变应对方式,才是真正走出了心理舒适区。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的,我看到大家都已经阅读完了。

【概念讲解】

什么是心理舒适区,参照原文的几句话:“每个人都带着自己长长的过去,这些长长的过去不在环境里,而在我们的头脑里,在我们的所思所想中,在我们和环境的互动中。真正的心理舒适区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只有改变应对方式,才是真正走出了心理舒适区。”从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1、每个人都有自己长长的过去,在头脑、所思所想以及和环境的互动中;2、舒适区不是舒适的或熟悉的环境,而是应对方式——他们来自头脑、思想、与环境的互动;3、改变应对方式,实际上是改变内在思想/心理和外在行为,才是真正走出心理舒适区。

这里两个关键词“长长的过去”和“应对方式”

所谓“长长的过去”就是每个人所经历的过去的事件、过去的经历和经验,比如:一个人的童年、大学、甚至工作,所受的教育,所见所闻所感所知,做出的抉择和行为,家庭、朋友的影响,一个人积累和得到的反馈等。

这些过去的经历和经验会留在我们的脑子里,在我们遇到相关的、同性质的事情时,我们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明明不情愿却总是答应同事的请求;构思一项计划时总是优先考虑其中的困难和痛苦,然后这个计划就搁置了流产了,例如健身;孩子要买玩具,你首先考虑的是他玩得不久以及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了;夫妻/恋人间闹矛盾时,保持沉默对抗,总是等待对方先认错;这里边习惯性的心理活动、行为,长久积累下来不易动摇的反应,就是“应对方式”。

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的例子呢?

比如,公司决定增加新的业务板块,会议上领导点名问小王说,“这块业务就由你来负责了你看怎样?”小王想要业绩又担心搞砸,想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推脱说“小张在这个业务方面挺专业的,可能比我适合,他可以负责新板块运作。”就把机会让给同事了。小王在面对新的机会和不确定的结果时,他的想法和推脱是不是应对方式呢?

再比如,我们教孩子写作业,反复讲解同一个问题,看到孩子还是不理解或是重复出错,我们再一次教他解题时多少带着情绪,心情不那么平静,语气不那么平缓,态度也不那么平和。孩子在同一个知识点上总出错,我们在同一个问题上使劲输出不得效果时的那种态度语气状态,是不是一种应对方式呢?

总结,心理舒适区就是——由于我们长长的过去积累而来的对人对事,习惯的性又不易动摇的内在思想活动和外在行为反应。

因此,片段中的老布换了环境,并没有走出舒适区,我们出去远行旅行也不见得能做出改变。

【why】

显然,识别清楚我们的应对方式,是走出心理舒适区的重要前提。否则我们会以为换个工作换个环境就足以发生改变,实则被困在长长的过去里,重复着无效努力;走出心理舒适区,意味着你的应对方式变了,在社交中会因为新的尝试收获新的印象,在遇到问题时有不同以往的态度和行动得到新的成果,在工作和学习中提效,在职场和竞争中提升价值而更易被看到,能站稳脚跟甚至得到晋升。

【how】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发现,想改变应对方式走出心理舒适区,要从识别其中的思想和行为层面入手,然后去反思、调整再到建设新的应对方式,因此我们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1、识别旧方式

识别我们通常处于相应情景时,都有哪些内在想法、外在行为;

2、反思旧经验

驱使我们做出和保持旧的行为和想法,通常是受到过往经历经验影响并建立的。

反思:那么具体是哪些过往经历呢?做出了什么假设?

3、调整冲突项

对旧经验中的假设和行为提出质疑,因为出现质疑,而更新想法和假设;

4、建设新反应

通过更新假设,将它输出/落实为更具体的想法和行动上——在相应的情景发生时,以什么想法、态度和行为来应对。

【举例】

以小王的情况来举例,如何在闲时的刷剧游戏到提升能力,改变应对方式走出舒适区呢?

1. 识别旧方式:忙碌了一天或是一周,通常会告诉自己,先歇一歇刷会手机放松下、释放一下压力,休息好了才能有精力投入学习,于是很自然地拿起手机;

2. 反思旧经验:

(过往经历经验)曾经忙碌了一天就投入学习,精神特别累又特别低效;之前也尝试过努力学习成长一段时间,但是并没有什么成效;许多人都说要劳逸结合;

(小王的假设)充分的放松会更有精力学习;即使先刷剧游戏也不影响学习计划和效率;刷剧游戏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

3. 调整冲突项:

(不合理的地方/提出质疑)我有没有曾经在高压下反而更有动力和效率,比如高考?刷剧或是游戏让我沉浸其中,我真的能迅速切换到另一种心境投入学习?刷剧游戏让我欲罢不能,它真的是一种好的放松方式吗?

发出的质疑,答案并不是肯定的,反而发现那些假设是一种障碍,相反的,有益于触发学习成长的假设和想法是——工作结束后第一时间的学习,更能衔接和关联到实际,不脱节而且效率高;合适的时机给大脑喂养知识,事半功倍;沉浸在与自己强相关的学习中,更投入更专注。

4. 建设新反应:

扫清阻碍,新行为启动更快。设置新反应的触发开关,将我们更新后的假设、想法落实到场景中,应对这类场景时,怀抱的想法和状态是——衔接工作状态不脱节,投入思考学习,更能事半功倍;我注重在恰当的时间用有用的知识喂养大脑;

简化每一次的行为触发——先把学习资料、书籍或课程打开,放在自己能轻易接触和习惯接触的地方,比如沙发、床上、桌子上。

【适用边界】

有比较明确目的,比较明确目标,意愿强烈,能找出替代的行为,是保证方法有效的前提。同时,越根深蒂固的旧经验,要走出心理舒适区需投入的时间和努力就越大。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再次反观我们自己,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有许多需要改变的方面,是不是也会遇到身边的朋友、同事或是家人试图改变应对方式走出舒适区的情况。

【A2】编剧本

拆书家提问设计:

接下来,请大家各自编一段小故事,几百字即可,设计出人物、关系,有起因经过结果,有对话,并且在对话中使用到以上所讲的四个步骤。只需简单的摘要写在纸上,时间5分钟。5分钟后,我们再请其中的一位小伙伴来分享他的剧本。

学习者晨阳老师分享:

有一对夫妻来做咨询,他们有个上初二的孩子,青春期,打不动骂不动,在家里消极应对学业。

(引导对方,识别旧方式)我问他们说:你们是做了什么把孩子变瘫的呀?在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

这对夫妻说,孩子有一次画了很漂亮的板报,但是因为老师的某些原因,擦掉了,孩子觉得不被尊重,也失去了信心,跟老师同学都对着干,学业一落千丈,(他们的旧方式)这对夫妻的做法是,打骂孩子,轮番上阵,想法是孩子受到惩戒就会改好;

于是,我让他们“反思旧经验”:是什么经历让你们认为这种方式是有效的呢?他们说不太上来,好像就因为着急了,眼前就只有这种方法。

在调整冲突项这一环节呢,我让他们产生了质疑后,这对夫妻发现,其实过去的方式方法并没有用,反而让事情更糟,于是他们也有了改变的意愿和动力;

紧接着,我们在不断的探讨中,我给出了几条具体的建议,具体的步骤,并推荐了几本书,还在接下来的一两周里,跟踪和反馈,让新反应更好的建立起来,也保证能持续下去。这最后一步就是“建设新反应”。

谢谢,以上就是我的小故事。

拆书家:

感谢晨阳老师的分享,在故事中通过给其他家长做咨询,在对话中运用了今天的四个步骤,引导对方从识别旧方式到最终建设新反应,做出了具体的指导。

今天拆的这本书是《了不起的我》,我也希望各位能通过今天的活动找到自己了不起的一面,不停努力地成为了不起的自己。

这个环节的拆书,告一段落,谢谢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