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学问ORID》 所属活动: 冀城分舵练级场No.125 所在级别: TF2-3 学习主题: 学会提问

开场:

拆书技能点1:拆书活动前,已发送《拆书预备表》给观察家,且内容填写准确、完整。

拆书技能点9:总时长没有少于20分钟,没有超过25分钟。

拆书技能点10:每个环节的时长分配符合本级训练概述的要求。

各位伙伴们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能来参加我的TF2-3的过级活动,我是今天的拆书家韩改敏,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焦点讨论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问对的问题》

我今天分享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下面是第一部分:

拆书技能点4:学习目标包含学习者可被观察到/被测量到的行为或动作,现场学习设计清晰体现了该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用焦点讨论法的架构和流程,针对每个层次提出1-2个对的问题,解决提问困难。

下面是我的自我介绍,今天我用三个坐标来做一下自我介绍:

第一个是无极,我的出生地,诗人刘琨的故里,闻鸡起舞就是祖逖和刘琨的故事。

第二个是北京,我的大学,走出家门,打开了眼界和视野。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乡人还问我,送个信,还需要上大学吗?

第三个是石家庄,我的落脚地,号称国际庄。

人生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在接下来的拆书环节中,我们会有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环节,坐在会议桌两边的各为一组。(3人以上分为2组,3人以下不分组,直接讨论分享)

拆书技能点2:选择图书是实用类或理论类图书。

拆书技能点5:在FAB介绍法中,能够清晰辨别出聚焦于图书和学习主题的F、A、B。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拆页选自《学问ORID-100种提问力创造200倍企业力》。

这本书的作者是布莱恩·斯坦菲尔德。教过数千人参与技巧。本书介绍了焦点讨论法的内涵和具体应用,这本书利用100个讨论范例将焦点讨论法应用的真实情境进行呈现,帮助读者更好地解决现实职场中的具体问题。

这本书的豆瓣评分是8.2分,是第一本对焦点讨论法进行详细描述的图书。

你有没有和人交流的时候,一句话把天聊死的情况?你有没有在孩子回到家,明显看到孩子情绪不对,问孩子的时候,孩子炸毛了,摔门进屋再也不理你了?这个片段的方法用于个人,能让你提问的时候,问对问题,不激起对方的防御,用于团队能让大家乐意参与进来讨论,改变组织的工作环境。

我们花2分钟的时间来看一下原文片段,看完后请打一个ok的手势示意我一下,谢谢。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拆书技能点3:【R】所选拆页,可以是简单How的指令,也可以是隐含How的案例或故事;且总内容未超过2页图书内页
(把复印的原书拆页发给现场学习者,人手一份)


主题(页码):第2章 纵览焦点讨论法( P18-20)
四个层次的流程


ICA 的焦点讨论法可以帮助人们共同省思任何主题。它可以帮助化解办公室的纷争、发展更强的营销策略、在朋友的庆生会上分享感言,或者讨论一场电影。这是一个相当简单的流程,包含四个层次。讨论进行时,由一位带领者/引导者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大家提出看法,带领大家从表层进入,深度讨论该主题对生命与工作的意义及影响。


问问题在许多专业领域里都是充满力量的工具。本书中也提到给答案远比提出好问题简单。在苏格拉底运用他的招牌苏格拉底式问话之前,许多智者就已经尝试努力让人们避开简单的答案,以及引导他们探寻更有力的问题。有些人的确抗拒问题、不喜欢回答问题,认为提出问题的人“好管闲事”。苏格拉底本人就因为问太多颠覆性的问题而被迫喝下毒药。当面对这种对话的方法时,有些人会说“你不可能让人回答这些问题的,这会让他们觉得好像又回到了学校一样!”也有些人会说:“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们主题,然后让大家自由讨论就好?”在第1章里我们列举了一些为什么不这样做的原因。缺乏引导的对话有离题的倾向,如同放牛吃草往往没有任何结果。


焦点讨论法运用四个层次的问题。


1.客观性层次(The Objective Level)——这个层次的问题问的是事实和外在的现实情况。


2.反映性层次(The Reflective Level)——这个层次的问题唤起对于客观数据立即出现的反应和内在的响应,有时候呈现为情绪、感觉、隐藏的形象,以及客观事实所带来的联想。每当我们遇到外在的现实情况(数据/客观事物)时我们就会体会到内在的反应。


3.诠释性层次(The Interpretive Level)——这个层次的问题寻找的是意义价值、重要性及含义。


4.决定性层次(The Decisional Level)——这个层次的问题想要找出决议,让对话画下句点,促使团体对未来下定决心。


较为客观和与印象相关的问题最先提出。这些问题基本上在问:“资料是什么?”接下来,反映性问题唤起个人的反应、内在的响应、感觉或联想。诠释性问题鼓励大家挖掘得更深入,寻找洞见、学习、意义的模式。决定性问题则是唤起“所以呢?”的回应,让大家找出隐含的影响、决策以及下一步要怎么做。这四个省思的层次形成一个模型或模式,无数种的讨论可以从中形成。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拆书技能点6:【I】环节,给出了比原书拆页更加细化的行动步骤,或者将书中的案例进行了意译。
拆书技能点7:【I】环节,给出了一个非常具体、确定的场景,学习者可在此场景中演练或讨论或应用新学技能。


好的,我看到大家都已经看完了。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拆页的理解。


【WHAT】知识点和相关概念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就是因为各说各的,气氛足够活跃,却不解决任何问题。这个片段用四个层次规范了提问和谈话的内容,从最明显和最容易获取的信息开始,一步步引导讨论者展开更高阶的思考,让对话处于引导和受控的状态,对话在同一个频道上,提问时不会激起对方的防御状态,也不会只是情绪的宣泄。


【WHY】前因后果说明


这四个层次不是新的发明,它是单纯从事实、感受、响应、判断到决定的一个自然流动的内在过程。这样的内在流程我们往往不会觉察到,可是我们活在当下的真实生活中。


这是一个整体的过程,运用了整个身体的感官、记忆、感受等以达到目的。


这个方法能将外在世界主观化、将内在世界客观化。


【HOW】行动建议和行动步骤:


书中的步骤有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建立在上一个层次之上。这四个层次的词语非常学术化,不容易理解,我们把这四个层次口语化一些:


1. 客观性层次(事实):


(1) 深呼吸: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经常处于情绪当中,此时的表达会没有章法,语无伦次,于事无补,所以要通过深呼吸让自己静下来。


(2) 回想:想想刚才遇到了哪些人、哪些事,调动五感六觉,想想事实是什么?


(3) 提问事实:这些问题通常与感官相关,你看到、听到、摸到、闻到、尝到的是什么,常见的是听觉和视觉。比如张三当时说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东西?


举个例子:哥哥生气了。这是一个评判,不是事实。事实描述是:我看到哥哥用拳头砸了一下桌子。


2. 反应性层次(感受):


(1) 找到合适的表达感受的词语,如惊讶、喜悦、轻松、绝望、满足等,注意感受不是想法,不能是这样的词汇:我觉得我被人误解了,这是想法,不是感受,感受是身体上的感觉和情感。


(2) 提问:通常与感受、心情、回忆或联想有关,比如:这让你联想到哪些经验?什么让你感到惊讶?哪部分让你感到喜悦?哪点让你感到挣扎?


3. 诠释性层次(判断):


突出人们对于情景和反应会赋予的意义和目的,这个层次提问的字眼是为什么,比如,这反映出什么样的价值观?这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4. 决定性层次(决定):


(1) 提问方案或步骤:基于前面的事实、感受和判断,经常会有几个方案供选择,或者规划出行动的步骤


(2) 提问选择:用前几个层次的资料做出有意识的选择,少了决定,对话几乎就是在浪费时间。比如,我们的回应是什么?需要做出什么决定?接下来的步骤是什么?


(3) 提问行动:根据选择,采取必要的行动。


【举个简单的例子】


设想一下你开车上路的时候,到了十字路口,这时绿灯的倒计时读秒到了6,你离路口还有一段距离,这个时候,你踩下了刹车,绿灯转黄又变红,你停在了停止线前。这样一个过程非常快,只有几秒的时间,但是这个过程就完美体现了这四个层次:
事实:“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绿灯开始闪烁”
感受:“你最初的反应是什么?”“我惊呼,天哪”
判断:“你是怎么理解这件事的?”“很快在心里算了一下时间,评估自己在信号灯变成红色前穿越马路的概率。
决定:“你可以立刻做些什么?”“基于计算,我猛踩刹车,让车子很快停下。”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拆书技能点8:使用【A3】技能点的环节指令清晰,学习者可以根据拆书家设定的案例场景,进行小组讨论、应用知识点并形成一个解决方案,或是应用知识点进行组内角色扮演。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案例场景


我们经常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让孩子感觉到你在逼问他,孩子就封闭起来,不想说话了。
我们刚刚学了焦点讨论法的四个层次,能帮助我们问对问题,进入深层次交流。

请大家认真听一下要演练的场景:

你是小学生的妈妈或者爸爸,孩子放学了,你在校门口接了孩子回家,一路上,你俩边走边聊,此时你是不是非常想了解当天发生的事情?帮助孩子有意识地从经验中学习?让她回顾和感受一天的学校生活?在当天的挑战中得到肯定?

小组演练:


现在请每两人一组,进行演练,一个人扮演妈妈,一个人扮演孩子,分别体会用四层次的问问题和回答问题,体会母子间愉快又深入的交流。

演练时间为3分钟,现在开始。3分钟后,我会选一对母子,大家一起听听他们是怎么问,怎么答的。每个层次的问题请选择不超过2个提问。

参考开场白和结语:


1. 开场白:咱们在回家的路上,让我们想想今天都发生了什么吧
2. 结束语:感谢宝宝分享自己对今天的反思。在这一天里发生了好多事啊。妈妈/爸爸从你的分享中也学到了很多。

角色扮演:请小组上来进行角色扮演,一位同学扮演妈妈,一位同学扮演孩子,总时长4分钟。每个层次最多提问2个问题。

欢迎两位赵老师来给我们做个分享。


学习者案例记录:

1.客观性层次:

A 今天在学校里都看到什么事情了?

B 一般问到这个问题,他都会说他们班里最淘气的两个小孩,哪个小朋友又被老师训了,哪个小朋友又被老师罚站了。

A 老师说啥了?

B 老师说课间不能跑,不能在教室里打闹

还可以问:今天在学校里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儿啊

2.反应性层次

A 你有什么感受呀?

B 我觉得很快乐

3.诠释性层次

A 你觉得在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呀?

B 任何地方都应该有规矩

4.决定性层次

A 在学校你以后打算怎么做呢?

B 遵守学校的记录,好好睡觉,好好吃饭。

还可以问:你明天打算怎么做,是不是你也要试试?


谢谢两位赵老师的分享

今天的分享到此就结束了。

期待你能用这个方法让沟通更顺畅。非常感谢大家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