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晚上好,我是曾元菊,我的三个标签是:外企财务主管,家庭教育咨询师,终身学习者。
【分组】
为了方便大家稍后讨论和练习,我们先做一个分组,左边一组,右边一组。
【设定学习目标】
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是,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与他人发生需求冲突时,能通过运用“合作共赢的第三法”的,明确双方需求、寻找解决办法、选择执行方案这三个步骤来化解需求冲突,找到让双方都满意的解决办法。
F特征(Feature)核心是“书”,用于满足好奇心。
这本《P.E.T.父母效能训练》的作者是托马斯·戈登博士。戈登博士连续三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被誉为“沟通之父”。
A优势(Advantage),重点是“比较”,用于建立安全感。
本书豆瓣评分高达9.2。跟同类主题书籍相比,该书通过案例和图表的形式把沟通中的具象化,让我们知道具体如何去提升沟通,改善关系。书中“戈登模式”的方法不仅适用于亲子关系,还适用于各种人际关系。
B利益(Benefit),强调的是”你(学习者)”,用于引发兴趣。可能是讲学习者能够解决哪些痛苦、突破哪些障碍、实现什么梦想、获得什么价值......
戈登博士他想让即使从未学过基础心理学课程的家长,也能学会这些技巧,并懂得如何在恰当时机,有效运用这些技巧来帮助孩子。如果长期使用此方式与孩子沟通,你就会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将自然而然地习得这样的沟通方式,你的家庭也开户的“非暴力循环”。
下面请大家用2分钟时间阅读原文,读完的小伙伴请抬头示意我一下。P175~176
父母与孩子之间面临一个需求冲突的情况。父母请孩子一起来寻找某种能令双方接受的解决方案。亲子关系中的一方或双方,可能会提供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他们会仔细地评价这些方案,并最终找到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最终解决方案。在选定解决方案后,不需要再去说服谁接受,因为双方都以及接受了它。由于没有人对这个决定持有异议,这种方法不需要使用任何全力来迫使对方服从。
让我们再回到“雨衣问题”的冲突案例里来,正如我们的当事人父母所描述的,他们是这样使用第三法解决的:
简妮:再见,我去学校了。
家长:宝贝,外面在下雨,你还没穿雨衣呢。
简妮:我不需要雨衣。
家长:我看雨下得很大,我担心你会感冒。
简妮:嗯,我不想穿我的雨衣。
家长:听起来你是一点都不想穿那件雨衣。
简妮:是的,我讨厌它。
家长:你真的很讨厌你的雨衣。
简妮:是的,它真的很难看。学校里没有人穿那样的雨衣。
家长:你不想穿得与众不同。
简妮:我当然不想。每个人都穿着很酷的雨衣。
家长:我明白了。嗯,我们遇到了一个矛盾。你不想穿你的雨衣,因为它很难看,但是我肯定不想让你感冒,然后落下功课。你能想出一个让我们两个都接受的解决方案吗?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才能皆大欢喜?
简妮:(停顿)或许我今天可以借一下妈妈的旧雨衣。
家长:那件旧雨衣?
简妮:是的,它很酷。
家长:你认为她会让你今天穿它吗?
简妮:我会问问她。(几分钟后穿着妈妈的旧雨衣回来了,袖子太长,但是她把它卷了起来。)妈妈说可以。
家长:你喜欢它?
简妮:当然,它很好。
家长:好吧,我确信它能使你淋不到雨。所以,如果你对这个解决方案感到满意,那么我也就满意了。
简妮:嗯,我要走了。
家长:再见。祝你今天在学校度过快乐的一天。
这是发生了什么呢?很显然,简妮和她父亲用一种双方都满意的方式解决了他们的冲突。问题被很快速地解决了。父亲不需要浪费时间,变成一个苦口婆心的推销员,就好像他在第一法中必须做的那样,费尽力气推销他的解决方案。这种方法不涉及任何权力——无论是父亲一方,还是女儿一方。最后,两个人圆满地解决了问题,并对彼此都感觉到温暖之情。父亲可以说“祝你今天在学校度过快乐的一天”,并且是发自内心的祝愿。简妮可以去上学,不必再担心穿着那件“难看”的雨衣让她尴尬。
这个片段是隐含 How 的案例
好的,时间到了,我看到大部分的小伙伴已经读完了。没有读完的也没有关系,可以跟着我的讲解继续了解这个片段。
【what】本片段给我们介绍了一种新的方法:“合作共赢的第三法”,又叫双赢的方法或者没有输家的方法。
【Why】
【不这样做的坏处】
如果不使用这种方法,父母使用权威、威胁等手段来要求孩子,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可能会得到孩子的服从,但代价是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会变得紧张,父母与孩子没有构建良好的安全感,孩子长大可能叛逆、敌对的概率会比较大,同时也会剥夺孩子发展自主的机会;而一味顺从孩子,孩子可能会成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却又苛责他人的人;这些方式都是以牺牲一方的需求来向对方妥协,长期来看,都是一种“双输”。
【这样做的好处】
“合作共赢的第三法”的解决办法因为决定由双方共同探讨得出,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参与了解决问题,所以双方都得到了尊重、自主和认可,这样大家才会更积极主动、更有意愿去执行方案;同时因为在寻找方案的过程中并没有使用权威(命令、威胁等方式)所以就少了敌意,让孩子更感受到被尊重与被爱。
【How】
那要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下原文拆页中的第一段中的步骤:
1、明确双方的需求:当冲突产生时,双方为了满足各自的需求,选择的解决方法不同,解决方法之间有冲突邀请,那对方一起来寻找令双方都满意的解决办法,首先需要通过倾听来了解对方的需求、同时也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上面的案例中,简妮的需求是:她觉得自己的雨衣难看,所以她不想穿那件雨衣。而家长的需求:不想简妮因为淋雨而感冒。
2、寻找解决方案:双方一起寻找解决方法。双方基于各自的需求进行头脑风暴,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提议并写下来。这里的关健的是不要评判、不说不,不要评价或贬低任何一方提出的任何解决方案。只有这样,双方才更愿意敞开心扉地表达各自的想法。可以用:我们一起来想想解决办法吧、还有其它的方法吗?我们再想想?
如上面案例中家长问:你能想出一个让我们俩都接受的解决方案吗?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才能皆大欢喜?把解决方法都写下来,
3、评估执行方案:对第2步的解决方案进行逐一客观地评估,选出最终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确定解决方案后,要再次对方确定是否真的满意,如问:这个方法能行吗?你对解决方案感到满意吗?等等,同时自己也要问自己,这个方案我满意吗?如果有一方不满意要重新来选择和寻找解决方案,甚至回到第一步重新明确需求。如上面的案例中确定执行方案:穿妈妈的旧雨衣,一个让双方需求都得到满足的解决方案。
“合作共赢“第三法不仅只是一种人生哲学和人生态度,它也可以把”合作共赢第三法“落实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而这个方法的关健点在于明确各自的需求。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经过这一步,我们才能看到冲突背后的共同渴望或者需求,并且发现满足渴望或者需求的方法多种多样。
【Where】
1、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解决亲子之间的冲突,也适用于解决亲密关系 、亲人关系、工作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冲突。
2、 这种方法只适用于解决需求冲突,不适应于解决价值观冲突,如对某事的看法、观点和信念。
3、 这种方法不适应于涉及到危及到人身安全的冲突,如孩子在绿灯时过马路、吸毒等这些事件的冲突。这时需要马上制止,等危险解除后再使用这个方法。
【意译案例】
各位学习者不一定家里都有孩子,但可能都有老公、老婆,有男朋友、女朋友是吧~所以我就再举一个夫妻双方之间使用“合作共赢第三法”的解决办法找到双方都满意的解决办法的例子。
我们家是一对双胞胎男孩3岁4个月,平时周未是我和我老公两个人带,2023.6.17上午我想参加爱和自由深圳园的招生说明会,结果老公不想一个人带两孩子,我们发生了冲突。
我:我想去参加爱和自由深圳园的招生说明会。
老公:两孩子谁带?
我:你和爸爸、妈妈一起带可以吗?
老公:平时爸爸、妈妈带就很辛苦了,周未应该让他们休息。
我:因为爱和自由是蒙氏幼儿园,我想去听听他们的教学理念,看有没有可以运用于家庭教育的方面。(明确我的需求)
老公:这个理念这么好吗?看书不就行了。我不想一个人带娃(老公的需求)
我:你觉得没有必要线下去听。
老公:是的。
我:我知道你一个人带孩子很辛苦,我感同身受。我们遇到了一个冲突,你一个人带娃太累,我非常渴望去参加这次说明会,我们看看能不能想出一个让我们两个都接受的解决方案。(寻找解决方案)
老公:老公停顿了几秒说,我可以带他们就在小区玩,不去很远的地方,我也一个人可以带好他们。
我:这听上去是一个好主意呢,家里有水枪或者吹泡泡玩具,孩子可以自己玩。我还想到一个想法,就是带孩子去商场游乐场玩,然后我听完说明会后,来商场与你们汇合一起吃午餐。你看哪个你觉得更合适。
老公:嗯,都不错。那我带他们去商场游乐场吧,孩子可玩的项目多,而且他们玩得也开心。(评估执行方案)
我:好的,老公,谢谢你的支持与理解。那我们就这样说定啦。
【预防异议】
你可能觉得这样做太麻烦了。因为我们通常简单、短平快的方法,比如命令、威胁、建议、打骂等方式,但这些方式容易激起孩子抵触心理,其行为更难发生改变,只有孩子感觉好了,他才能做得好。孩子的需求被看见、被关注、被理解,才会有利于他们的行为改变。
看起来很麻烦的沟通方式,从长期来看其实是很值得的。
接下来我来提供一个场景,请大家运用“合作共赢的第三法”来做演练。:。(4分钟)
【给出具体场景】
A(妻子)和B(丈夫)在深圳定居、工作,A的老家在湖北,B的老家在山东,十一A和B都想带孩子回自己的老家,一直协商不出结果,夫妻双方有冲突。
【角色扮演】折书家给出清晰指令:
【小组讨论】现在请你们一人扮演A,一人扮演B,用刚刚学的“合作共赢的第三法”,以对话式的方式展开,去达到双赢的结果,我们的目的是演练双赢的方法,而不是一定要成功哦。请大家在组内演示,时间4分钟,演示完了我会邀请一组上台来演示。
【学习者案例记录】
金句:
“合作共赢的第三法”短期意义在于解决双方的一次冲突,而长期意义在于,在孩子的世界里,不断展现共赢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由此。合作共赢将成为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