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王礼界,欢迎大家参加本次拆书活动,我的三个标签是,销售员、新手拆书家、学习者。
在跟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在日常沟通中,特别是需要打动或影响对方时,学习者能够运用(行为)【讲述】这个技巧(澄清),完整使用(讲结论+讲事实)的2个步骤来表达(界定),从而影响对方的看法。
事件场景:万事不求人,在农业社会,有可能存在,因为,自给自足,可是,进入工业社会后,我们就离不了,找人办事情,尤其是,找那些有权利的人,办事情,比如,我们去找工作,就需要面试官点头,在面试环节的时侯,我说,我符合这个岗位的要求,我能胜任这份工作,我能将这个工作干好,我还诚恳的说,请你们相信我,结果对方不点头。
提问:在过去的经历中,大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场景?需要影响对方的看法,需要对方点头同意的事情,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呢?结果又怎样呢?
影响:如果不能够影响对方,让对方相信我们,那么,在工作中,我们就会很难得到,同事的配合,客户的支持,短期来看,完成工作任务,就会比较困难,长期来看,就会影响到,自己职业的发展。
解决:那如何影响对方,让对方相信我们呢?《说话就是生产力》这本书的作者,孙路弘,在书中,就向我们介绍了,说话的8个阶梯,4个技巧,以及2个练习的工具,来帮助我们,提高说话的生产力,其中,第1个阶梯,就可以帮助我们,影响对方,那就是,在说话的时候,用讲述的沟通方式,有条理,有逻辑的表达。
下面,我们就来拆解,案例讲述这个片段,请大家用1分钟的时间,来快速阅读拆页,阅读完后,请举手示意我。
用好讲述获得假释——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片段赏析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这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三个片段。
第一个片段,很短,不到40秒。
一个被判入狱的囚犯要申请假释,警官要衡量能不能让他获得自由,他出去以后对社会还有没有危害。
警官问:你判无期已经20年,你改过自新了吗?
囚犯答:真的,我已洗心革面,上帝为证,我不会危害社会。
于是警官盖了一个章——不准假释,把他假释的申请驳回了。此时,他已经入狱20年了,只得到了30秒的时间来陈述自己是否改过自新,申请假释,结果却被驳回了。
第二个片段,如果你看过这部影片,故事的发展你一定知道。
又过了10年他又得到一次申请假释的机会。
警官问:你被判无期已经30年,你改过自新了吗?
囚犯答:是的,确实如此,我真的已经变好,上帝为证,我不会危害社会,我完全悔过自新。
结果申请还是被驳回,不准假释。你不妨替他想一下,他入狱已经30年了,10年才有一次假释机会。他说得多诚恳,完全悔过自新了。悔过自新——这是什么?是事实,还是个人看法?如果你没有能力打动对方,让对方觉得你悔过自新了,这就是个人看法。为什么要打动对方?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的未来可能就取决于眼前这个人的决定,你要打动他,因为他有权力决定你的职业,决定你的未来,但想要打动他光靠几句话是不行的。
第三个片段,又过了10年,他又得到了一次申请假释的机会,这一次他是怎么说的呢?
警官问:你判无期已经40年,你改过自新了吗?
囚犯答:改过自新?我想想看。我不懂什么意思?
警官说:就是重返社会。
囚犯答:这我懂,年轻人,它对我来说是虚词,政客发明的词,使你们穿西服打领带的人有活干,你到底想了解什么?我后悔犯罪吗?
警官再问:你后悔吗?
囚犯答:我没有一天不后悔,但并非受处罚才后悔。我回首前尘往事时,想到那个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跟他沟通,我试图讲道理,让他明了。但我办不到,那个少年早就不见了,只剩下我这副垂老之躯,我得接受事实。改过自新?狗屁不通的词。你盖章吧,别浪费我的时间。告诉你一句实话:我他妈的不在乎!
结果申请被批准了,他可以出去了!
好的,大家阅读了拆页,大部份伙伴都举手了。
what:片段中说的是,在2次申请假释被驳回后,第3次申请假释时,肖申克用上讲述的沟通方式,打动警官,成功获得假释的事情。
why:为什么前2次,肖申克没有获得假释申请呢?
因为,他在讲自己对事物作出的判断,也就是他的结论,还希望对方相信,他真的已经改过自新了,结果,对方(警官)不相信。
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也比比皆是。我们努力的表达自己,希望对方相信,可对方不以为然。
因为,对方听到的,是你的判断,同样的,对方也会对事物作出判断,还有可能与你的判断不一致,这样的话,双方就可能,产生分歧,导致争论。
那为什么第3次肖申克能成功打动警官,是他使用了【讲述】这个方法。
关于【讲述】,书中是这样解释的,讲述是对已知事物的一种讲解。
如果,用上讲述,对已知事物进行讲解,呈现出事物的实际情况,那么,对方就会通过,自己接收到的事实,自己去得出我们表达的意思,那么,对方就会更容易相信,因为,一般人不太可能相信别人说的,但是,他更可能相信自己判断得到的。
[辨析概念间适用边界]
一段能够打动人的【讲述】有2个核心的关键要点,一是要包含事实,一要有自己结论。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什么是讲事实,什么是讲结论。
汉语词典里,对【事实】的解释为,事情的实际情况,结论的解释为,从一定的前提推论得到的结果,对事物的作出的总结性判断,那么,两者的区别就在于,①事实为客观表述,结论为主观表达,②事实没有经过大脑加工,事情是怎么样的,就是怎么样的,结论有经过大脑加工,有对事物进行判断,或者推理的处理过程。
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大家一起来,区别一下,语句讲的是事实,还是结论。
1、场景是这样的,我想让老板开空调,老板又要节省电费,我说,今天,天气好热哦!大家认为,这讲的是事实,还是结论?
是的,讲的是结论,因为,有大脑加工,有大脑对天气气温,进行判断,热不热,所以,这讲的是结论,
如果,我又说,天气预报显示,今天,最高气温37度,大家认为,这讲的是事实,还是结论?
是的,讲的是事实,因为,大脑没有对天气情况,进行加工,没有对天气情况,进行判断,或者推理,天气预报是怎么样的,就是怎么样的,所以,这讲的是事实。
2、下面,场景是这样的,我想拉选票,有的人,不相信我,不支持我,我说,我是一名学习者,大家认为,这讲的是事实,还是结论?
是的,讲的是结论,因为,有大脑加工,有大脑对事物,进行判断,我是不是学习者,所以,这讲的是结论。
如果,我又说,20年,我从拆书晋级,1-1开始,现在,来到了3-1,大家认为,这讲的是事实,还是结论?
是的,讲的是事实,因为,大脑没有对拆书晋级这件事情,进行加工,没有对拆书晋级,进行判断,或者推理,拆书晋级是怎么样的,就是怎么样的,所以,这讲的是事实。
那么,在呈现事物的实际情况时,就讲事实,自己接收到的信息,在表达自己的意图时,就讲结论,大脑经过判断,或者推理,得到的结果。
而一段能够打动人的【讲述】,即要讲结论,也要讲事实,比如,肖申克获得假释申请的例子。
我们来看看片段中,肖申克获得假释时,他是怎么说的。
他说,“我没有一天不后悔,但并非受处罚才后悔。”
这里他表达的意思是我后悔了,这是肖申克的结论。
过后他又说,“我回首前尘往事时,想到那个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跟他沟通,我试图讲道理,让他明了。但我办不到了,那个少年早就不见了”。
这一段肖申克在讲解后悔的情况,承认自己犯罪,同时,还有,他还在讲一个事实,就是他老了,他在监狱里接受了因犯罪获得的惩罚。
结果通过【结论+事实】的【讲述】,他的假释申请被批准了。
how:根据案例,我们就可以归纳出讲述的两个步骤。]
1、表达自己的意图。讲结论,也就是,大脑的想法。表达自己经过判断,或者推理,得出的,对自已有利的结果,比如,我想影响对方,来了解拆书的事情,或者说,希望对方相信我,支持我,我说,我是一名拆书爱好者。
2、表述事物的实际情况。讲事实,也就是,感觉器官(6个),接收到的信息。按顺序,讲感觉器官,接收到的,支持结论的事实,比如,我说,过去,每一次来晋级,我先坐动车,过后,再坐地铁,出站后,步行到拆书活动现场;现在,来晋级,也坐动车,出站后,步行到拆书活动现场。
例子:下面,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以上两个步骤的具体应用。
场景是这样的,几年前,我去一家单位,应聘销售员,先实习一周,过后,又到办公室,进行最后的面试,刚坐下,人事部的经理就说,听说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啊。
我一听,他表达的意思是,不相信我愿意做这个工作。在这个时候,我就说,
1、我愿意做这个工作。(讲结论)
2、我接着说:“在实习的这一周,我自己在你们划定的区域内每天都会拜访客户,而且每拜访一家客户,我会做记录(客户的名称,客户的情况,有没有货等)”。(讲事实)
我边说边把自己做的笔记给对方看。
我还说:“虽然才实习一周的时间,可我已经能写出产品中的28样成份”(讲事实)。
对方听了不相信的说:“那写给我看”。
于是我随手写完交给他,他左手拿纸条,右手翻出那个产品样品盒,相互对照着看。
他说:“虽然错了一个字,但我们现目前的人员中,没有一个人能记住的”。
就这样,我顺利通过了他对我的考察。
以上,就是我自己成功应用【讲述】技巧打动人的成功案例。
异议处理:当然,对方有可能,还是不相信,那么,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提供更多的,支持结论的事实,来让对方相信。
说到这里,有的伙伴可能会说,自己也知道要讲事实,可是在讲的时候,发现自己讲的还是结论,那么,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马上,用事实来替换结论。
where:在说话的时候,我们都可以,运用讲述的方式,来进行沟通。特别是需要打动或影响对方时。
下面,请大家,1设想一下,将来,在沟通中,对方可能有不利于我们的看法,我们又需要,对方点头同意的场景,比如,需要同事配合,需要客户支持,需要周围的人同意我们的建议,等等,2请自己选择出一个情景,用讲述的两个步骤,来影响对方的看法。
然后,3请各位伙伴自己编写出,将来一两个月内,可能发生的,一个包含有对话和动作的小故事,①故事中,需要交代出,故事的6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②双方的沟通,需要采用,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写出要点,就可以了。5分钟后,我们邀请一位伙伴,现场分享,他编写的,③影响对方的看法,让对方点头同意的故事。
现场小伙伴王老师分享:
1.时间:下周未 ,2.地点:活动现场 3.人物:王老师(对方)和我
4.起因:王老师不相信,我说的,用复述的方法,来记讲稿。
5.经过:我说:记讲稿,不用去背,可以用复述的办法,来记。
王老师说,我背的都要搞忘,你这个方法真的有用吗?(不相信)
①我说,用复述的方法来记讲稿,很有用。
②我又说,我以前读书的时候,背课文,先阅读几次每个片段,然后,合上书本,先讲出自己记忆的片段语句,然后和原文对照,看哪里没有讲出来,又阅读这部分,然后,合上书本,又讲出自己记忆的片段语句,重复进行,直到能够讲出片段语句,讲出每个片段。
现在,晋级,我也在用复述的方法来记稿子,发现不顺口的语句,我就改成顺口的语句。
你看,是不是就好记了。
结果:王老师点了点头,说,那我也来试试,你说的,这个复述的方法。
今天,我们学了讲述,对已知事物进行讲解,只要我们在平时,多加观察表达练习,细节动人,那就不再是口号,而是我们的一种沟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