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我是小新,大小的小,新旧的新。
我将使用拆书帮的三个便签法来介绍我自己,这三个标签都和书有关是1.读书 2.看书 3.拆书。这也是我自己的一个学习过程,从儿时指着书本上的字,一字一句的学读,到一个人默默的看书考试,再到此时,站在这里和大家拆书。
前两个标签大家都很熟悉,似乎学习都是那样过来的,第三个标签“拆书”是什么?
我一年前在网络上看到有个线下活动,是拆书帮组织的,我特别好奇,这是什么组织?是把书拆了吗?像晴雯一样把扇子撕了吗?其实不是,原来它是个学习爱好者社群。
这里的小伙伴使用一种学习办法名字叫“拆书”:这方法是想帮我们是把文字的意思再次理解,拆成自己理解的信息,然后转换成可以应用的能力。用拆书法来阅读致用类的图书,可以很快的提升自己的能力,让我们升职加薪有希望。拆书的方法是啥?三步,简称RIA,R为读书,I是理解,A是应用。具体怎么做?稍后看我演示。第一步读书,请小伙伴们阅读手中的片段。阅读完成的小伙伴请示意我,以遍进入理解阶段。
成功的学习,必须放置在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下。当有一个你热爱的东西、你迫切渴求的东西牵引着你、困惑着你、折磨着你、逼迫着你的时候,你才能非常高效地区学习,去不顾一切地掌握能够化解这个问题情境的任何可能的知识。
知识的本质就是相互关联的事实,学习的本质就是理解和创造关联。在你学习的时候,你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这些知识和你有着什么样的关联,他们能怎样推动你,帮助你获得真正的智慧,或者解决真正的问题。
但是在太多人的眼里,学习就是记忆,你以为记住你所读过的东西,你就拥有了它们。但这种拥有并不意味着掌握,并不意味着你能够化用它们,更不用说成为你智慧的一部分,甚至这样的记忆本身也是脆弱的,很容易消退。
说道常识,也就是最基本的知识,最【科学高效】的方法,也是在问题情境下去学习。比如,当你想买车的时候,你在几天之内对汽车常识的掌握可能比之前几年的积累都要多;当你准备装修房子的时候,你对建筑材料、室内设计的了解也会突飞猛进;当你手里终于有了点闲钱,准备寻找投资渠道,开始理财的时候,你的金融知识一定会立马多了起来;当你下定决心去追求一个艺术系的女孩的时候,你的枕边一定放满了大部头的艺术史著作甚至名家画册......
那么你怎么学到很多很多领域的常识呢?正常的方法,就是丰富你的生活和经历,去拓展你的爱好,去迎接各种人生的挑战。
下面我来解读一下这个片段,
副标题是常识的累积,常识就是基本的知识,所以替代一下,就是基本知识的累积,我自己把基本知识又泛化为知识,因为,读了这个片段后,我把这个方法应用在了知识的累积上。
这个片段其实比较偏重讲道理,从学习说起,学习就是自己获得知识的一个方法,成功的学习呢,是让自己和知识发生关系,这关系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去可以解决一个真的是你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说,买车,你就需要了解汽车相关的知识,比如你要追艺术系女生,想要有共同话题,你把这个话题选择为艺术相关,那么你就需要去积累艺术相关的知识。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个秘密。就是当,你的直接初衷是为了要去解决问题时,这种情况或者压力下,知识的获取反而比直接初衷为干巴巴的获取知识效率要高,效果要好。
那么利用这个秘密,我们就可以快速的来累积自己想要获得的常识了。
所以,你以为这个片段给出的可操作建议是最后一句,丰富生活和经历去拓展你的爱好迎接人生挑战吗?那太虚了,真正给的方法,其实是开篇第一句,成功的学习,要放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下。
给知识创造一个情境。让自己通过解决这个情境中的问题,和知识发生关联,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分享个悲催的经历 我之前一直在读谈判类的书籍,朋友推荐说书很好,于是我想,反正有用,就读吧,因此自以为知道很多知识,比如选个合适的场景啊,了解清楚对方的需求啊,规则感觉已经陈烂于心了。上周我有笔生意价钱一直没有谈拢,结果,有天早上,我在地铁上,对方突然给我打电话要谈这个事,我就直接顺着人家的思路来谈,感觉掉入了人家的陷阱,但还没想好怎么跳出陷阱,之前积累的知识在解决问题面前都是白费。后来,老天就我,地铁8号线的电信信号特别不好,没聊两句,电话断了,我没立刻回拨,而是直接关机了。 等我到单位,详细梳理了下我知道的信息,和应对对方的策略,这时候,才把电话打开,继续进行下去了。 书读了很多,但用起来还是费劲,回想读书的时候,其实是没有把自己放到知识环境中去应用过的,没有产生连接,读了忘了。 |
后来我读这个片段,重新反思了下,决定把读谈判类书籍这个目标更换一下,给自己创建个场景,我选了个谈判类的桌游游戏,把“想要在这个游戏中获胜”作为我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把读谈判类书籍作为我解决的办法, 顺便累积下谈判相关的知识。 |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希望今天的方法,换个目标去学习,能让大家学习更轻松,生活更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