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一、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
各位伙伴晚上好,我是今天的拆书家张军。欢迎大家来参加我的拆书过级活动。用三个标签介绍一下我自己。
首先,我是一名有 10 年经验的英语法律类自由翻译;
第二,我是一名拆书赋能者,通过拆书影响身边的人;
第三,我是两个女孩的爸爸。
二、图书介绍和学习目标
【拆书技能】:学习者场景介绍法中,能够清晰辨别出事件、提问、影响和解决4个步骤。
【拆书技能】:学习目标中包含学习者要完成行为的具体内容和完成程度,现场学习设计清晰,体现了该学习目标。
【场景】
说起我这两个女儿,有时候还蛮让人头疼的。其中买东西,就是蛮让我头疼的一件事。举个例子啊,请大家看我手上这个玩偶,长约 10 厘米,宽和高各有 5 厘米,圆滚滚的,只有头部有一些面部特征。请猜一下这个玩偶要多少钱?
皇甫老师:69块。
丹丁先生:20块。
哦,看来大家心理价位各不相同啊。我的答案是 35 块钱。这么个小东西,就要 35 块,我觉得挺贵的。
【提问】
那么请问各位,如果孩子要买你觉得不划算的东西,你会给孩子买吗?
比如类似这样的玩偶,我觉得不划算,35块钱买这么一个小东西。但是,它是一个动画片里的形象,孩子特别喜欢这个动画片,就想买一个作纪念。这种情况下,你会给孩子买一个?
有人说不愿意啊。不过,我买了。这个就是我买的,因为我觉得是孩子喜欢的动画形象,买一个也无可厚非。
但是,这个动画片里有二三十个人物,就有二三十个玩偶。如果孩子想要全套玩偶的话,你会买吗?对了,目前已出的全套是 22 个,770 块钱!我反正是没买全套。
【影响】
孩子的有些购物请求是不太明智的。如果处理不当,要么会出现一个闷闷不乐的孩子,要么会出现一个愤愤不平的取款机父母。而且,更严重的是,如果不在幼年时期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财务习惯,对孩子成年后的生活都会有影响。
【解决】
为了培养孩子对购物、对金钱的习惯,《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罗恩·利伯撰写了《反溺爱》一书。本书从财务习惯、消费原则到价值观讨论,解答了家庭中关于金钱的 9 个问题。本书提倡把金钱作为一种教育工具,培养孩子优良的品质。就像本书副标题所说的,“在日趋物质化的当下,培养自控、乐观、坚毅的孩子”。
【学习目标】
今天我要分享的,就是一个关于指导孩子买东西的方法。希望大家听完我的拆解后,可以从“需要/想要”的角度(澄清)区分(行为)孩子买东西(界定)的类型,以便于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策略。
【分组】
为了充分讨论,我们先分一下讨论小组。刚好我们有 6 位老师,就从我左手边起,每两位老师为一组。
【过渡语】
下面就请大家阅读一下刚刚发下去的拆页。时间 2 分钟,现在开始。请读完的伙伴举手向我示意一下。
三、阅读拆页
【拆书技能】:选择图书是实用类或理论类图书,为why或者what的内容,或原书一个完整的案例。
书籍:《反溺爱:在日趋物质化的当下培养自控、乐观、坚毅的孩子》【P60-61】
作者:罗恩•利伯;译者:林丽雪;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9年3月
教孩子买东西的概念
不管孩子把钱放在哪里,总会有临时想花钱的时候。这会产生几个基本的问题:我们真正想让孩子买的是什么东西?我们应该禁止孩子的哪些消费?问题的答案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因为我们无法预测每一件事。然而,孩子早在5岁的时候,就已经可以用一对概念去判断:需要与想要。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其中的差异,而这对概念也应该可以用来管理他们一生中的大部分开销。
对年龄小一点的孩子来说,“需要”的定义相对简单:我们需要吃饭、需要穿衣服、需要睡在房子里;如果生病,就需要看医生;如果爸爸或妈妈不在家,还需要保姆或课后托管班。大部分家庭都认为,为了孩子的大学学费与自己的退休金,存款也是需要的。有很多家长会觉得汽车是需要的,另外像书籍、慈善捐献或税款,也都是需要的。至于其他,通常就会被归类为“想要”,例如偶尔的享乐、健身器械、玩具、短程旅行或度假。我们可以对孩子解释,这些都是美好的事物,但我们无法得到所有想要的东西,或是无法一次就满足所有愿望。
在刚开始给孩子零用钱时,让孩子自己写出“需要”与“想要”的清单,看看孩子会写出什么,对理解这两个概念也很有帮助。孩子一旦理解了这对概念,我们就要有心理准备,因为他们可能会出乎我们意料,忽然迸出相关的问题。我女儿6岁的时候,就已经发现汽车并不是真正的必需品,因为我们家三个人都可以搭地铁去上班、上学以及参加大部分平日与周末的活动。她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某天我们开车带她去找她的朋友,而她朋友家没有汽车。女儿8岁的时候就会评估慈善团体,判断这个团体是否提供人们真正需要的服务,例如提供用来救命的药物,或者只是做那些锦上添花但并非必要的事,例如举办公开的艺术展。
四、【I】拆书家讲解引导
【拆书技能】:【I】讲解引导时,拆书家举出了案例,并通过概念与匹配例子之间的对比,引出知识点逻辑、步骤等。或者【I】讲解引导时,拆书家主动给出貌似相近或相反的概念,并辨析了易混淆概念之间细微差异,从而让学习者更清晰知识点的适用边界。(达到其一即可打勾)
好的,感谢大家给我的反馈。我看到各位伙伴都已经读完了。
【What】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介绍了一种要教给孩子的购物理念,也就是指导孩子区分“需要”的事物和“想要”的事物。
【概念辨析/特征】
那么,什么是“需要”,什么是“想要”呢?
这两个概念有相似点,都表示对事物的渴望,都会对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
但二者也有区别。“需要”是指会影响基本生存、生活、成长的事物。如果缺少这样的事物,会拉低我们的生活质量或幸福度的下限。比如,我们都需要吃饭、穿衣;没有这些,生活质量就会有所下降。
“想要”的事物,是能够提高幸福度上限的事物。比如,相对于一顿普通的饭菜,一顿火锅、一场烧烤,就属于想要的事物。
大家可以这样理解吧,“需要”是保障生活的下限,“想要”可以提高生活幸福度的上限。但二者的界线并不十分明确,而是有一个中间地带。在这个中间地带里,有些事物是划入“需要”还是“想要”,是有一定灰度的。我们用几个例子区分一下。
【概念辨析_示例1】
孩子回家说同学新买了一本日记本,很漂亮。孩子自己也想买一本。请问,这样的请求,是“需要”还是“想要”?——想要
是的。为了与别人一样,是为了提高幸福感的上限,所以是“想要”。
【概念辨析_示例2】
孩子回家又说了,老师要求孩子准备一个专门的日记本,用来练习写日记。请问,这样的日记本,是需要还是想要呢?——需要
对的。如果没有日记本,孩子就没办法在老师指导下充分练习写日记,那就不能保障孩子成长的下限,所以,这个日记本是“需要”。
【概念辨析_示例3】
在文具店里挑选时,看到有普通款的日记本,大概 5-10 元之间。另外还有一些封面上有动画人物的日记本,价格在 20-50 不等,甚至更高。如果孩子想要封面有画面设计的日记本,这是需要还是想要呢?——想要
对的。孩子为了自己喜欢的画面多付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情,是为了提高幸福感的上限,所以是“想要”。
【Why】
为什么要从”需要/想要“的角度区分孩子买东西的类型呢?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孩子的成长和生活是需要一定物质支撑的,需要花钱购买,这一点应该没有疑问。另一方面,孩子的购物请求,意义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有的对孩子成长有利,有的则未必有利于孩子成长,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购物请求,就可能会导致溺爱。因此,有必要对孩子的购物请求进行辨别。从”需要/想要“的角度进行辨别,有助于在辨别之后采取相应的策略,既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又不会导致溺爱。
【Why 预防异议】
有人会说,孩子买东西,不需要这么麻烦地进行区分。有用的就买;没用的,哭死也不买。哪有这么多钱糟蹋?
但是,这样看似省了钱,但影响的是亲子之间的联系,尤其是没办法帮助孩子在幼年时期就养成良好的财务习惯。
“需要”的事物,是我们努力奋斗都要满足的,这个没有问题。但是,“想要”的事物,也不能一刀切地拒绝购买,毕竟,享受人生也是人活一世的一种“需要”嘛。
然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是金钱则是有限的。所以,不是每一种购物愿望都一定要实现的。
我们希望可以把金钱作为教育孩子的工具,帮助孩子培养耐心等优良的品质。区分“需要/想要”就是方法之一,有利于培养自主思考的孩子。
【How】
那么,怎么帮助孩子区分“想要”与“需要”呢?我建议采用三个步骤:
1. 询问孩子
要引导孩子思考,最好办法就是直接询问孩子。小学中高年级以及初高中的孩子,已经会有初步的思考了。询问孩子要买的东西是“需要”还是“想要”,无论孩子做出怎样的答复,都能激发与孩子之间的讨论,指导孩子认识到,能够保障生活下限的,属于“需要”;有助于提升幸福度上限的,属于“想要”。
这个步骤,尤其适合年龄大一些的孩子。
2. 对比价格
通过对比价格,可以让孩子直观感受到不同价格之间的差距,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落差。没有直观的对比,孩子就无法切身体会到价格差距。
比如,可以采用的具体做法是画一条横线,在横线左侧端点写上平价普通商品的价格,右侧端点写上高价特色商品的价格。通过这样一左一右的对比,比如,左侧 5 块,右侧 50 块,有利于孩子直观感受到价格差距。
这个步骤尤其适合小学中低年级和幼儿园的孩子。
3. 划定界线
在刚才的横线上,画一条垂直相交的竖线。这条竖线,就是“需要”与“想要”的界线。竖线的具体位置,可以根据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讨论情况确定,或者由家长决定,毕竟要出钱的是家长。竖线的左侧就是“需要”的东西,家长可以无条件地满足,帮助孩子盛开。竖线右侧为“想要”的东西,可以利用这一部分设定不同的规则,比如一年只能买一次,比如只能让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买,比如只能到生日或重大纪念日、节日时再买等,有助于帮助孩子练习延迟满足,从而训练孩子的自控能力。
【回到案例】
说回这种玩偶啊。我家老大现在有三个了,只有第一个是我买的,因为我觉得孩子喜欢这个动画片,买一个玩偶纪念下也挺好的,所以归入“需要”类。如果花更多钱、买更多玩偶,就属于“想要”的了,所以设定了不同的规则,也就是要用自己的零花钱买。后来老大自己用零花钱买了两个,零花钱只剩下 100 块出头了,自己都舍不得再买了,说是等钱攒多一点再说。这也是我想达到的目的,让孩子体会到要得到一件东西,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可以得到,但需要自己权衡。这正是我想引导孩子思考的东西,我挺为她有耐心攒钱而高兴的。
【Where】
本方法适用于亲子之间。最佳年龄段是孩子对数字、对金钱有初步概念之后,直到孩子能够独立取得收入的时候。当然,对于部分成年人购物来说,区分“需要”和“想要”,也有一定的价值。
【拆书技能】:【I】讲解引导时,拆书家给出了具体行动建议或具体步骤。
五、【A2】催化应用
【拆书技能】:【A2】环节指令清晰,学习者可以根据指令,设计出一个包含人物角色,有起因经过结果、有对话的故事。
【场景设计】
下面请大家设想一下,在即将到来的暑假里,会不会有这样的场景?你们全家出游,快结束时,在景区出口的纪念品商店,各种大大小小、琳琅满目的纪念品吸引着孩子。如果孩子想买一件纪念品,我觉得情有可原。但是,有的商品很大、很漂亮,但是价格可能很高,甚至比景区游戏的门票价格都高。如果你觉得孩子选择要买的纪念品不够明智,您会如何引导孩子?
或者,孩子期末考试成绩优异,希望能一起庆祝一下。关于具体的庆祝方式,一般来说,吃顿大餐问题不大。但如果孩子希望的庆祝方式是买一个新手机之类的电子产品,你会怎么办?
大家近期会不会有类似的场景?
请大家做两个动作。首先,设想一下类似的场景。具体场景里有你,还有谁,事情的起因、经过如何,你会与孩子进行怎样的对话?
第二,请设计出你就这个话题与孩子沟通的小剧本,也就是你和孩子会有怎样的对话。
设计好之后,可以在小组内分享一下。4 分钟我请一位伙伴跟大家分享。时间 4 分钟,现在开始。
皇甫老师:
我女儿一直想买一只猫。刚才跟过过来的时候,孩子说看到周边有三家宠物店,很可能会再跟我提出要买猫的事情。
女儿:妈妈,我想要买一只猫。
妈妈:要养猫的话,不是只陪着猫玩,还要喂食、铲屎,要照顾猫。你做好准备了吗?
女儿:嗯,我会做到的。
妈妈:这是你想要买的,那你要自己攒买的钱的哦。
女儿:我攒了很久了,攒够了。
妈妈:既然钱已经攒够了,我也没有理由拒绝你买了。
【拆书家回应】
买猫是孩子想要的东西,而且孩子攒了好久,已经攒够了钱。对于一直想要的东西,就持续攒钱。把“想要”的东西变成“需要”的东西。我们也不是说不满足孩子的愿望,只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孩子耐心、自控的习惯。能做到这样,真的很难得。
感谢皇甫老师的分享。
六、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金钱,除了用来购物,还可以作为教育孩子的工具。
教会孩子思考“需要”和“想要”的差别,对比“需要”与“想要”的价格差距,划出明确的界线,有助于培养一个明智的购物者。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大家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所帮助。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
【拆书技能】:总时长没有少于15分钟,没有超过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