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开场】
大家好,我是芷旭,目前生活在德国,我的三个标签是:快乐妻子成长教练,二级拆书家,追求平衡的终身成长者。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辨识出(行为)移情聆听(界定),并且能够运用(行为)移情聆听四步法(澄清)进行有效沟通(界定)。
【图书介绍】
在跟大家介绍这本书之前,我先和大家分享发生在我家里的两件事儿。
【事件场景】
有一次,老公回家之后跟我说:“最近公司有个同事总是在工作上为难我。”我说:“不会吧?你会不会有什么误会?”老公瞬间不说话了,那天晚上他都不怎么高兴。
还有一次,还是老公,回来挺高兴的,跟我说:“我们公司要发奖金了,不少呢。”我说:“不错啊,我公司也要发了。”老公顿了一下,接着说:“那挺好。”然后我们就没再说了。
【提问】
不知道这两个发生在我家的场景是否会让你们似曾相识?当别人和我们分享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也是认真回应的,但似乎就把天聊死了,对方好像不是很高兴,有时候我们想给些意见,也发现对方好像并不接受。大家遇到过这些情况吗?
【学习者回答】
有的,有遇到过。
【影响】
沟通真的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了,只要我们和人有来往,就免不了沟通。不管是跟配偶、孩子、父母、朋友,还是工作中跟同事、领导或下属,如果我们沟通得不通畅,久而久之,家人不愿意和我们敞开分享,职场上大家也只是点头之交,当你需要动用人际关系时,你才发现,怎么大家都和你不亲近。
【解决】
那究竟如何做可以达到有效的沟通,让对方感受到被理解,从而愿意更深入分享自己呢?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第五个习惯“知彼解己”就给出了非常好的解决方案:“移情聆听”,帮助我们充分地理解对方,有效聆听沟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R】阅读原书拆页
现在就请大家花一点时间一起来阅读这一段原文拆页,读完的小伙伴可以在聊天区敲1示意一下。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三十周年纪念版 页码:259页
移情聆听是指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感受。
移情(Empathy)不是同情(Sympathy)。后者是一种认同和判断形式,更适合用来表达感情和做出回应,却容易养成对方的依赖性。移情聆听的本质不是要你赞同对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对方。
【I】拆书家讲解引导
【概念辨析】
这一段拆页告诉我们什么是移情聆听。
首先,移情聆听的目的是理解对方,也就是说,这个聆听首先一定要听到对方到底说了什么,如何保证听到对方?可以通过复述的方式来保证。
其次,移情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角度,也就是说,我们得代入对方去尝试理解说话者,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对方,所以我们接下来的话都是要以对方为主语,而不是自己。
最后,我们理解对方的部分包括了对方的思维方式和感受,也就是说,我们除了要理解对方对这件事情的想法,还要了解对方对这件事情的感受,这样才算是完整的移情聆听。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移情聆听,接下来我用我一开始说到的例子来进行讲解。
1. 老公回家之后跟我说:“最近公司有个同事总是在工作上为难我。”我说:“不会吧?你会不会有什么误会?”
大家觉得这种回应符合移情聆听的概念吗?
学习者:不符合。
这里很明显,我没有表达出听到了老公的话,就直接回应了他说的话,甚至质疑他的判断,不符合移情聆听。
2. 那如果我说:“哦,你被同事为难,我可以理解你呀,我跟你说,我在公司也遇到过这样的人,我当时就是blabla。。。”
大家觉得这种回应符合移情聆听的概念吗?
学习者:不符合。
不符合,虽然这里我复述了"你被同事为难",说“我可以理解”,但没说理解他什么了,主语都是我自己,其实只想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说罢了,这个“理解”只是好为人师而已。
3. 那如果我说:“哎呀,那你真是太惨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一定很辛苦吧!”
大家觉得这种回应符合移情聆听的概念吗?
学习者:符合/不符合。
这里开始有不同的看法了,其实这个也不符合移情聆听,“很辛苦”看起来好像是理解了,听起来这更像是同情,还是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来出发,而不是真的去理解了对方的感受。
4.我说:“哦,你觉得公司有个同事总是在工作上为难你啊?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他做了什么?”
大家觉得这种回应符合移情聆听的概念吗?
学习者:符合/不符合。
看来这里也有不同看法哦,其实这个也不符合移情聆听,虽然我复述了老公的话,但却没有去理解他的,而是继续追问,追根究底,这其实是出于我自己想要帮助他澄清问题、解决问题的想法,依然是我自己的角度。
5.我说:“你说公司最近有个同事总是在工作上为难你,因为他为难你,让你工作不顺利,所以觉得挺难受的,是这样吗?”
大家觉得这种回应符合移情聆听的概念吗?
学习者:符合/不符合
看来这个概念还是挺不容易理解的,这里是符合的。为什么呢?首先,我复述了老公的话,说明我听到了老公的意思;接下来我继续站在老公的角度上去理解他;并且表达出了我体会到他的想法与感受。
【HOW】
看来移情聆听的概念确实不容易,但相信经过以上这些例子,大家对移情聆听应该有了更清晰的理解。那如何能够做到移情聆听呢?我总结了移情聆听四步法,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
第一步:复述语句
通过复述对方说的话,我们可以向对方表示,我们听到了对方说的话,我们复述的时候,对方可能会回应,是还是不是,这样我们也有机会确认我们是否真的听到了对方的话。
第二步:理解想法
这里需要动用我们的理性,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在说这句话或者这件事背后的一个想法。比如我理解丈夫说有同事总是为难他,那么我理解他的工作可能就会不顺利。
第三步:体会感受
这里开始需要动用我们的情感,理解了对方的想法之后,我们就可以继续去深入体会对方的感受,比如我理解到老公觉得同事为难他让工作不顺利,我体会到他感受到难受了。
第四步:整合反馈
最后,我们可以把刚才我们所确认的理解与感受整合起来,反馈给对方,在我们正确了解对方的基础上,我们也帮助对方认清自己,让沟通得以继续深入。
【Where】
移情聆听适用于生活和工作中想要达到有效沟通的情况,紧急情况不适用。
【预防异议】(根据观察家建议进行了修改)
可能有人会问,有事说事,为什么要搞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太矫情了?
有一句话说:“先解决心情,再解决事情。”意思就是要先解决情绪,才能好好来解决事情。而这个移情聆听四步骤就是解决情绪的这一个关键步骤,通过这一步,先处理好情绪,才有接下来就事论事的可能性,否则已经谈崩了。前面花80%的时间来聆听,后面的沟通就会非常畅通了,用20%的时间已经可以顺利解决,所以这个移情聆听非常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
【A】学习者拆为己用
【教学习者编剧本的A2】
【清晰指令】
为了让大家可以更好地学以致用,接下来就到我们大家的拆为己用时刻了。我们今天要请每个人独立编写一段小剧本,需要设计人物、起因、经过 、结果,当时双方的对话、动作等。
大家要留意这个场景,是你未来有可能遇到一个沟通场景,比如你的配偶、孩子、朋友或者同事来跟你分享或倾诉一件事,你使用移情聆听来和他交流。
大家可以把是你产生联想的关键词写在我给大家的故事框架表里即可,不需要写长篇大论。时间5分钟,5分钟后我会邀请一位小伙伴来分享他设计的故事。
故事框架:
【学习者案例记录】
学习者:明天周日,在家里,我和我的女儿、
起因是学校里的老师说她不够聪明,她心里不舒服,有自卑感。
对话:
妈妈:你为什么不高兴,怎么了?
女儿:老师说我脑瓜比别人慢一些,不够聪明,没有学习好的同学那么高。
妈妈:你觉得你自己不如其他同学聪明,是吗?(尝试复述语句)
妈妈:妈妈理解你的想法,你觉得老师这么说,你心里很不舒服,感觉自己好像真的不够聪明了。(尝试理解女儿想法)
妈妈:妈妈看得到你很不开心,觉得老师对你有偏见。(尝试体会女儿感受)
妈妈:但是我觉得每个人的智商都是一样的,并不是你比别人脑瓜慢一点就说明你比别人傻,我觉得你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到课上的时候,你也可以和他们一样。(尝试整合反馈)
结果:女儿心情好一点了,说:我的智商其实并不比别人差。
回应:
拆书家:谢谢悠然的这个演练,非常棒,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四步用出来,悠然自己在使用这个方法时有什么感受?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悠然:我感觉使用这个方法,就很容易和对方产生共情,让对话得以顺利开展,不管是在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还是职场中,会很容易让对方感受到亲近,容易袒露心声。
拆书家:非常好,谢谢悠然的反馈,确实是这样的,当我们这样去说的时候,对方会更容易敞开心扉,因为我们所说的都是想要去理解和体会对方,移情聆听会让我们很容易产生心与心之间的共鸣。
那悠然刚才的演练,有一个小小的提醒,就是刚才悠然的第四步给出的并不是我们这四步法里的整合反馈,这里的整合反馈其实是把经过澄清的第二步和第三步结合起来,一起反馈给对方。这样其实也是帮对方在梳理想法和情绪之后的一个总结反馈。
非常感谢悠然今天的这个例子和演练。
【结语】
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了什么是移情聆听以及如何做到移情聆听,一、复述语句;二、理解想法;三、体会感受;四、整合反馈。虽然这四步听起来简单,但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和别人迅速建立起共鸣,让沟通更加通畅与深入,如果我们可以掌握移情聆听,就一定可以成为沟通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