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为了方便大家交流接和讨论,从老叶开始顺时针方向,请大家两两分组,谢谢。我今天给大家拆解的书籍是《你其实不用这么累》,作者彼德.布雷格曼,他是〈〈哈佛商业评论〉〉、〈〈福布斯〉〉杂志专栏作者,CNN特级评论员,是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的专业咨询师。
这是一本风靡11个国家和地区的超级畅销书,号称改变全球百万人的人生轨迹的一本书.这本书里哈佛人生职场教练给出的46点启发和建议,每篇文章短小精焊,从故事和案例中启发寓意,对处于繁重生存压力下的现代职场人士如何合理确定人生规划、寻求人生意义有深刻的启发价值。我今天拆解的片断主题是关于“你不需要喜欢他”的片断,那你不需要喜欢他,你需要关注什么呢?请大家用2分钟的时间阅读下原文片断。
你不需要喜欢他
专注于目标和结果
几年前,我为一家位于纽约市的公司做咨询工作。亨特是我最早见到的客户,也是这家公司的高管。
“彼得,你看上去还不错。”亨特隔着办公桌,面带微笑对我说,“你知道吗?在你之前,我们已经和几家咨询公司合作过了,我想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公司来找我们。你要是觉得能改变我们的做事方式,那你就错了。”
亨持的微笑让我大为反感。会议结束后,我打电话给叔叔,他是一位很成功的伦敦商人,我告诉他我面临的尴尬。我说:“我没办法和这家公司合作。”
“为什么呢?’叔叔问道。
“我不喜欢享特这个家伙。”我坦诚相告。
叔叔笑着说:”你不需要喜欢他,彼得,你只需要跟他做生意。”叔叔是对的。他指出了会使我们浪费掉很多绝佳机会的不良习惯。我们对某件事的反应,有时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事件→反应→结果
这是个简单的链条。这次的“事件”是享特告诉我,我不会取得什么成果;我的“反应”是,我不喜欢享特,不想与他合作;“结果”则是,我会失去这个客户。
如果某些事件或某些人影响了我们,我们就会产生反应。有人骂我们,我们就骂回去,直接导致双方关系受损。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可却是我们直接反应的结果,这就是问题的关键。链条里最重要也是唯一重要的,是结果,它会因为我们的反应受到间接伤害。但这种伤害并不是有意识的,只是对事件产生的下意识反应而已。
这一次,在犯下这种错误之前,我停顿了一下,这使我的理性与情感有时间“沟通”。幸运的是,在沟通过程中,它们决定给我的叔叔打电话征求意见。叔叔给出了一个不同的链条:
首先着眼于结果,然后选择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叔叔建议我把重点放在想要的东西上-发展业务,不要过多在意享特这个人的反应。
当令人情绪激动的事件发生时,在爆发之前先暂停一下,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想要的结果是什么?然后,不要就事件做出反应,而是基于结果做出反应。
换句话说,不要因为过去做出反应,而要基于未来做出反应。如果有人骂你,在骂回去之前先问问自己,你想要什么结果?如果答案是:“改善关系”,那么就不要骂回去,而要以正常的声音对别人的愤怒表示理解,并对对方提出的相关事务提出一些问题。这种反应,将营造一种更好的互动关系。
困难在于,我们很容易只对事件做出反应,因为事件比结果来得更直接。但是,一定要记住,事件只可能引发行动,并不会决定你的行动。你要如何反应,应该取决于结果-你想要创造的未来。
如果一个同事向你抱怨她与老板之间的问题,你该如何面对?如果你想让她感到有人支持她,那就同情地听她倾诉;如果你想要帮助她,那就提供解决方案;如果你只是想回去工作,那就找个巧妙的方式溜走。
这个方法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非常有用。
我非常希望与妻子埃莉诺建立一种充满活力的关系,每当她遇到问题时,我不会立即想办法帮助她解决,而是问她想要我怎么做—倾听、解决还是指导。结过近十年的婚姻生活后,我意识到她大多时侯只需要我倾听。她经常会说:“只要听我说就好。”虽然我感到有些失望,但我依然只是倾听。
后来,我与享特的公司继续合作了好几年。我不会分关注享特,而是把重点放在为他的公司创建更高效的管理程序上。有一次,我去找亨特讨论我正负责的“异地办公”计划时,看到他的书架上放着我写的书。
“你看过吗?”我问。
“是的,”他回答,“还不错。”这时我想:“我可能会喜欢上这个家伙。”如果真的如此,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吧?
大家已经看完了片断,接下来我来表达一下我对这个片断的理解.通常我们众所皆知的行为模式链条顺序是:“事件→反应→结果。”通过某件事情的发生,会直接刺激我们的本能反应,而反应会决定我们的行为,行为导致结果。文中的事件是亨特最开始就否定了作者彼德的成果,因此触发了作者的第一不良反应是:“不喜欢这个客户,不想与他合作”,但是不合作就会导致失去这笔生意,失去客户不是彼德想要的结果,那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发挥逆向思维,以目标为导向,把结果和反应调换下顺序,把关注力放到我们的结果和目标上,明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我的目标?再通过对目标的分解可以快速调整出相应的积极正向的反应,这才是我们的理性的思考路径.那彼德最终是根据叔叔的建议,按照 ”事件→结果→反应”的链条,没有再过分的关注亨特,而是把重点放在为他的公司创建更高效的管理程序的目标上,与享特继续合作了好几年,他最终赢得了客户。当然有人会说”如果我不喜欢这个客户,我宁愿失去这个客户,也不想迁就他。当对于小生意你也许不在意,但是这若是件牵涉到你切身利益的大买卖呢?或者是你特别注重想维持好关系的重要客户呢?所以这时候你不得不去关注结果,告诉自己其实你不需要喜欢他,你只需要跟他做生意。
关注结果有什么好处呢?明确自己需要什么结果,能使人将精力集中在重要事务上,而不会陷入迷茫的行动和混乱中。
基于结果去做出反应,可以迅速聚焦我们的注意力于实实在在的目标上,从而避免产生不利于目标的消极反应伤害自己及他人,让你更清楚地掌控全局,突破个人偏见,从而专注于你想要的结果.
按照“事件→结果→反应”的行为步骤应用的范围很广,比如:商务洽淡、人际沟通、职场面试、亲子沟通,甚至婆媳关系等等。当然如果你不在意事件的结果如何,或者后果是你可以承担的,可以不用去过于压抑自己的想法和反应。但是如果这个目标和结果是你想要的,事件发生后,我们就从关注结果开始吧。
【A1—拆书家激活经验】
我分享一个我自己在生活中的案例。我们家孩子上小学,是一个优秀的三好学生,语文成绩一向比较优秀,这个学期她换了个语文老师,风格与之前的语文老师风格完全不一样,她特别不喜欢,她跟我抱怨了好几次,她说这个老师不喜欢提问,不温柔很严肃,也很凶,所以她会对上语文课有些抵触,虽然她以前是非常喜欢上语文课的。她上课的时侯会走神,会有点不想听课,这样导致她的注意力下降了很多。所以我是这么跟她说的:“你去学校的目的是什么?你的目的是获取知识,这个老师不温柔,比较暴躁,这是他的性格,是他与生俱来的,你不需要去喜欢他,你只需要去关注他传授给你的知识就可以了,如果你上课不好好听讲,那你的学业成绩会很糟糕,到最后会降低你的信心,你的三好学生称号也会取消掉。”所以关注这个结果非常的重要。
【A1激活经验】
我相信各位小伙伴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也会碰到自己不喜欢的人或者事情,有没一件事情,或者面对一个人沟通的时候,因为你本能的情绪反应,造成了不成功的结果,想想那是件什么事情?你当时的反应是什么?结果又是什么呢? 请两人一组进行分享。时间为五分钟。我呆会邀请一个伙伴分享一下。
学习者:“我最近有一个项目要参与投标,资料已经交过去了,在后续跟进的时候,我跟这个项目主管很难聊到一块去,他对我们总是爱搭不理的。”
拆书家:“所以他给到你的反应是?”
学习者:“给到我的反应是我们可能不合吧,交流没产生火花。后面的进展可能很难了,我跟我的领导也反应了,跟这个客户搞不到一块去,性格不合。”
拆书家:“那最后的结果是?”
学习者:“现在还没有结果。但是看了这个,我现在要把结果想清楚,不要去把目标针对到那个人的身上,而是要放到这个项目结果上。”
拆书家:“太好了!也就说你会暂时忘记这个人的性格,跟不跟我合。你的主要目的是,怎么样去做下一步计划对吗?迅速地已经把你的反应调整过来了,把你的结果放在反应之前了是吗?”
学习者:“是的。”
拆书家:好的,谢谢你的分享。
【A2拆书家提问】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事件→结果→反应”的正确的链条顺序,我想接下来大家还会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者你不想去做的事情,比如某一个计划或者某一场沟通,根据学到的“事件→结果→反应”的链条顺序去做一个计划,这个计划需要包含具体的做法,有明确的时限和可衡量或者可观测的预期结果。接下来一两分钟的时间请大家写一下便签,谢谢大家。
学习者1:有一个合作伙伴我不是很喜欢,我下周要尝试和他沟通的时候从结果去考虑为什么和他沟通,我已经想好了可选方案,我不再去关注这个人怎么样,避免情绪干扰,不被他的思路打扰。下周我要与他达成一个双方都满意的结果,并保持长期合作。
学习者2:我有一个朋友属于一种很啰嗦的性格,我不太喜欢。每次跟他聊天的时候,都会因为他太啰嗦,然后花很长的时间。下周她跟我约了见面,聊一些学习方面的问题。我很担心,他又絮絮叨叨地讲个半天,讲不到点子上。所以我决定采取“事件-结果-反应”这个方法来跟他进行沟通。见面后我会先问他今天想要我帮他,实现什么目的。是给到建议还是给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只是希望我倾听,那我就静静地听。如果他希望我能给她建议和方法,那么我就给到她建议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