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所属活动: 福州华伦小学筹备分舵第七次线下拆书活动 所在级别: TF2-4 学习主题: 关注圈与影响圈&“如果”和“我可以”

开场:

开场:自我介绍及分组(1分钟)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拆书家阮玲霞,我是一名从事中小学教育实践和管理的教育人,也是一名学习的实践者。我今天的分享将围绕“关注圈与影响圈”、“如果”和“我可以”两个片段展开,我期待大家在跟随我完成今天的拆书后,能够根据聚焦影响圈三步法,提升自控感和影响力;能够“由内而外”地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让自己变得更充实、更具创造力。

为了方便今天的学习讨论,我们先来分个组,坐在我左手边的两人一组,右手边的两人一组。

下面进入今天的拆书。

图书介绍(<2分钟)

F(特征):我今天的拆页来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25周年纪念版),作者是史蒂芬· 柯维,他是美国学界的“思想巨匠”,入选“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这是一本关于提升个人效能的书,讲了七个实用的高效能习惯。在美国,此书影响力仅次于《圣经》。

A(优势):与同类书籍相比,作者在书中不仅讲了七个高效能习惯,明确地说出其中的原理、行动步骤等,还把这七个高效能习惯搭成一个整体框架,指出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构性特别强。这本书既通俗易懂,又能让读者马上把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B(利益):如果你想要破解工作和生活效能低下、不知不觉陷入抱怨和绝望无助的境况以及人际沟通中的种种问题,想要在个人及公众领域提升自我,成为行事有目标、有计划、积极主动的人,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它会助力你了解现状、找准方向、善用技巧、促成改变,让你的努力实现价值最大化。

这本书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今天我们选择其中关于“聚焦影响圈,提升影响力”的两个拆页来学习。下面我给大家分发今天的第一个拆页,请大家用1分钟阅读原文拆页,读完请给我个提示。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拆页1

R阅读原文(1分钟)

原文片段:

关注圈与影响圈

看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些事物,也能大致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健康、子女、事业、工作、国债或核战争等等,这些都可以被归入“关注圈”,以区别于自己没有兴趣或不愿理会的事物。(见图3-3)

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见图3-4)观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个圈子,就可以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和成长。(见图3-5)

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畴的事情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见图3-6)

只要我们的焦点在关注圈,就等于是允许自己受制于外界条件,自然就不会主动采取必要措施来推动积极变化。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引导(4分钟)

【what】

我看到大家都读完了。这个拆页讲的是“将我们的专注力调整到影响圈,从而促进我们迈向积极主动人生“的方法。

【学习目标】

期待大家学完这个拆页,在面对实际生活事件时,能做到觉察自己、识别圈层、聚焦影响圈,从而改变心态。

【why】

(人们通常的做法及坏处)

关注圈里的事既有我们个人能力可控的事,也有个人能力不可控的事;而那些可控的部分构成了影响圈。生活中我们常把注意力放在关注圈而非影响圈上,比如,别人怎么看我,老板什么时候给我加工资,孩子将来会不会有出息,世界会不会和平……当我们把有限的注意力放在那些我们自己无法影响、无法改变的事情时,就难免因无力控制而整天怨天尤人、负能量满满,长此以往我们就成了一个消极被动的人,最后将可能一事无成。

(反例)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有个特殊生,父母离异后各自成家,孩子跟妈妈吵架后离家出走,连续几个晚上夜宿在同学家小区楼道。我听说后特别难受和生气,抱怨父母为何不知心疼孩子,为什么也不出来寻找,为了孩子就不能改变一下自己吗?结果,越想越气愤,气愤过后充满了无力感,因为这个家庭的复杂性让我感到无能为力。

结合我们今天的学习,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应该怎么来做改变呢?根据原文片段,可以总结为三个步骤。

【how】

第一步:觉察自己。觉察自己面对的事情是什么?有怎样的情绪和感受?引发情绪的观点、想法和念头是什么?比如,上述特殊生离家出走事件中,我有愤怒、无力等感受,引发情绪的想法是我认为父母不负责任。

第二步:识别圈层。识别事件和自己的想法、观点中哪些是自己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可控的属于影响圈,不可控的属于关注圈。家庭因素、父母教育、孩子离家都是不可控的,属于关注圈;但是我的情绪、我怎样解读这个家庭是我可控的,属于影响圈。

第三步:聚焦影响圈。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可控的事情上,即聚焦到影响圈上,思考并开展行动,专注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圈。这个特殊生离家出走我要关注的是作为学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反例变正例)

所以上面的例子中,我首先应该觉察到我的愤怒和无力感,觉察到我认为父母应该要对孩子负责,竭尽全力改善亲子关系。接着要识别孩子的父母是否尽责、他们的家庭困难不是我能掌控的。然后收回我的注意力,聚焦于我能做的部分,比如,跟孩子交流谈心;如果暂时不愿回家,可以安排临时住宿场所;约孩子父母见面交流,探讨成长点和后续策略等等。

(预防异议)

也许你会说:“人生活在社会中,关注关注圈是人之常情,只关注影响圈很难做到啊。”确实,没养成习惯的时候只关注影响圈是有难度,但我们要知道人的时间、精力都有限的,我们需要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有价值的事物上去,不断扩大影响圈。我们才有可能成为更好的自已,实现目标和理想。所以我们可以跟周围人组成学习共同体,互相提醒,时时觉察,总有一天关注影响圈会成为习惯。接下来我们可以制定有效计划来帮助改变自己。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激活经验】(3分钟)

请大家回顾一下你的过往经验,你一定也遇到过工作、家庭、人际中的很多事,比如,孩子作业没完成,老师生气向你投诉,你是如何反应的?项目中,同事因个人原因不配合,导致进度受阻,你当时是怎么想呢?……想想这样的场景还可能有哪些?你当下的关注点是什么呢?你关注的是影响圈还是关注圈呢?

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写下场景和你的关注点。

好,请一个小伙伴来分享一下。

【学习者案例】

我想到了一件事,因为我平时工作很忙,所以希望我妈来帮我带孩子,但是妈妈说他没有带男孩的经验,也不愿意过多地牺牲她的老年生活,所以就很不情愿。但是当我妹妹生孩子之后,我爸妈总觉得妹妹啥都不会,于是全程帮她带。这件事让我心里觉得委屈,觉得父母偏爱妹妹,不公平。我可能更多的在这件事情上有点关注到关注圈了。

【反馈】

这个案例很清晰地说明了我们常常关注的是关注圈而非影响圈。感谢你们组的分享。

【A1+反思加工经验】(3分钟)

结合今天的学习,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针对前面提到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呢?请运用关注影响圈的三个步骤:1.觉察自己面对的事件、自己的情绪和观点;2.识别这些事所属圈层;3.聚焦影响圈,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能够施加影响的事情上,专注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你会如何利用这些方法改善自己的状态呢?我会给大家2分钟时间继续讨论,然后邀请一位小伙伴上台分享。

【学习者案例】

刚才分享的我父母帮妹妹带孩子而不愿帮我带这件事,如果依照关注影响圈的三个步骤,首先是觉察自己对事件的情绪和观点,在当下,我是有一些觉得不公平,有一些生气的;其实是因为我把关注点更多放在了关注圈。站在妈妈的角度来想,妈妈有她自己的想法,这是我无法左右的。如果聚焦到影响圈我可以怎么做呢?还是有很多方法的,比如我可以站在妈妈角度看,因为妈妈没有生过男孩,没有带男孩的经验,所以担忧带不好,这是可以理解的;再比如我可以请保姆带;或者我可以去协调我身边的资源,比如说我可以请婆婆来带……这些都是我的方法。

【反馈】

感谢小伙伴的分享,她的分享很好地运用了我们今天学到的把注意力从关注圈转移到影响圈的三个步骤,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两个拆页之间的关系】(1分钟)

第一个拆页教会我们识别自己处在关注圈还是影响圈,学会运用三个步骤让我们把专注点聚焦于影响圈,先确定态度;但接下去具体要怎么做才能“由内而外”地改变自己,成为积极主动、有影响力的人呢?下面的第二个拆页就是教我们改变行为,落实行动,最终成为积极主动有影响力的人。两个拆页之间是递进的关系,从态度到行动,构成了我们今天的学习主题“聚焦影响圈,提升影响力”。

接下来,请大家花2分钟的时间阅读第二个原文片段。读完的小伙伴可以点头示意我一下。

拆页2

R阅读原文(2分钟)

原文片段:

“如果”和“我可以”

一个人的关注圈与影响圈可以从他的言谈中看出端倪,与关注圈相关的语句多半带有假设性质:

“要是我的房屋贷款付清了,我就没这么烦心了。

“如果我的老板不这么独断专行……

“如果孩子肯听话……….

“如果我学历更高……….

“如果我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而与影响圈相关的语句则多半体现了这个人的品德修养,例如“我可以更耐心、更明智、更体贴………”

把外在环境视作问题症结的想法本身就成问题,应该说是我们给了外部环境控制自己的权力,这种“由外而内”求变的思维定式就是以外在环境改变作为个人改变的先决条件。

积极的做法应该是“由内而外”地改变,即先改变个人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充实,更具创造力,然后再去施加影响,改变环境。

《旧约》里有段约瑟(Joseph)的故事。约瑟17岁就被兄弟卖到埃及,成为埃及法老的护卫长波提乏(Potiphar)的奴隶。面对这样的遭遇,任何人都难免自怨自艾,并对出卖和奴役自己的人满腔怨愤,但是约瑟却能够积极处世,专心磨炼自己,不久便倍受信任,帮助主人打理家事,掌管财产。

后来他遭人诬陷,身陷囹圄达13年之久,皆因他坚持不肯出卖自己的良心。即便身处这样的困境,他积极的态度依然不改,他从自身做起,时刻想着“我可以”而不是“如果”,化悲愤为动力,没多久就掌管了整座监狱,后来又掌管了整个埃及,成为一人(法老)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引导(7分钟)

【what】

大家都读完了。这个拆页讲了如何通过把“如果”换成“我可以”,变消极思维为积极思维,最终成为积极主动的人。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拆页,学习者在实际生活中,能使用“我可以”句式,运用三步改变行为,逐渐达到改变习惯,从而把聚焦影响圈这件事落到实处,最终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why】

(人们通常的做法及坏处)

婚姻、家庭和工作中,人们遇到问题时,很容易就开始抱怨、挑剔外界环境不如人意,或是指责他人的不足和过错,把责任归结到环境和别人身上,期待外界改变。比如看到学生习惯不好,就指责父母家庭教育有问题,“如果父母从小注重培养这些就好了”;与同事有冲突,会想“要是她能及时跟进卡点,这件事就不会发生了”。

外部环境和他人都属于关注圈而非影响圈,但关注圈是处于我们控制之外的。把问题的责怪归结于外部环境或者期待外部环境发生改变,对于我们走出困境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反而让我们自己陷入无力和抱怨的状态,久而久之就走向了消极人生。

(按拆页做的好处)

但当我们更多从“我可以做些什么”的角度思考时,就能将注意力从关注圈转向了影响圈,聚焦于自己可控的部分,就有了行动的方向和动力,一点点的行动积累起来,就能让事情变好,同时,还增加了我们的掌控感、成就感和主动权。

(意译案例)

原文中的故事来源于圣经,大家可能会觉得距离我们有点遥远。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大家一定不陌生,我们看看他是如何积极思维,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改变自己人生处境的。

很多人知道俞敏洪参加过三次高考,第一次高考,英语只考了33分。在复读班,英语基础差,从未得到老师的鼓励,他靠强大的“自我鼓励功能”挺到最后。第二年高考,英语成绩55分,虽比前一次有进步,但总分不高仍落榜。在一片质疑声中,俞敏洪坚持再读一个高三。当年暑假,俞敏洪报了一个英语补习班。有了前两年的积累,加上最后一年的拼命用功,“高五生”俞敏洪英语得了90分,最终被北大录取。面对一次次的失败,俞敏洪坚信“只要你不放弃自己,任何人都打不倒你”、“没有人鼓励,就自我鼓励”。

考上大学,来自全国各地的50名精英分子编成一班,俞敏洪是其中之一。“大学期间,我从未进入全班前40名。但我没有因此放弃自己,一天内背不下课文,我就花一周的时间天天背,到最后可以脱口秀。”俞敏洪说,在与同学智商相当的情况下,他保持一颗上进的心,用不断鼓励自己和超常的努力加毅力胜出对方。

在国家“双减”政策背景下,俞敏洪的新东方面临巨大生存挑战,他的积极态度依然不改,时刻想着“我可以”,而不是“如果”,怀着有意义有意思的做事心态,推出直播带货新平台“东方甄选”,完成了从教育产业到直播带货产业的华丽转型。

【how】

从原文故事和俞敏洪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命运是可以掌握在积极主动的人手中的。扩大自己的影响圈是有切实可行的方法的。怎么做呢?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觉察自己。跟前面第一个拆页的觉察自己不同,这次觉察的是自己的念头属于有假设性质的“如果”?还是属于可以聚焦于自我行动的“我可以”?俞敏洪的念头是“我可以自我鼓励”,“我可以通过坚持不懈不放弃获胜”。

第二步:转变态度。把“如果”换成“我可以”,转变自己的关注方向。

第三步:落实行动。具体做法为:

①头脑风暴出“我可以”的各种方法。俞敏洪的方法有复读、报补习班、自我鼓励、拼命用功、积极转型等。

②选择以上方法中合适的,制定具体的行动规划。

③开始行动。迈出行动的第一步,让自己距离目标更近。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学习者拆为己用(10分钟)

【A3给出具体场景】

我们刚刚学习了通过把“如果”换成“我可以”的句式,来扩展自己的影响圈,为了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这个方法,同时识别他人的思维方式并帮助别人运用三步法来启发对方思考,现在大家一起来做个演练。

请大家认真听一下要演练的场景:

【场景】

学校聘请了一个数学专家来带领数学组做课型研发,数学集备组长L老师跟专家之间的配合一直不太顺畅。L老师很苦恼,跟年段长C大倒苦水,“要是专家不那么严苛就好了” “如果专家的态度和蔼一些,顾及一点我作为老教师的面子,我也不至于崩溃”。

【给出清晰的指令】

请大家根据这个场景,一个人扮演L老师,一个人扮演段长C,设计一段对话,融入我们今天学习的“扩大自己影响圈”的三步骤,帮助L老师转变成积极主动的思路,扩大影响圈。

大家可以先小组讨论5分钟,然后我们邀请一组来进行这个对话的分享和演练。

【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给出解决方案】

下面请一个小组来演示一下。(4分钟)

【学习者案例】

段长C扮演者:L老师你今天看起来心情不是很好。

L老师扮演者:段长我正想跟你说,这几天我挺难过的,新来的数学专家对我非常严苛,我们在讨论数学课程研发时,她劈头盖脸就是一阵批评,毕竟我作为组长,在组员面前也是要面子的。她如果态度稍好一点,我也不至于这么难过,是不是?

段长C扮演者:L老师辛苦了,如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我的心情也是很崩溃的。

L老师扮演者:还是段长理解我。

段长C扮演者:L老师,她是学校请来的专家,而你是数学集备组长,还要带着大家一起干活,那接下来咋整呢?

L老师扮演者:我也知道学校请这个专家来也是为了我们数学学科的发展,说心里话,我还是很认可她的水平的,但是我觉得她在交流方式上真的令人难以接受,脾气太差。我们校长都不这么跟我说话,都是和颜悦色的。

段长C扮演者:是,我们的领导都很能理解我们的感受,都会鼓励我们。那我们现在遇到专家这种情况,你有和她沟通过你的感受吗?

L老师扮演者:我现在有情绪,也不想和她沟通,她都不给我面子了,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你说这专家的脾气她就不能改改吗?

段长C扮演者:L老师,我感觉您现在的思维是处在“如果怎样就怎样”的状态,假设换个视角,我们用“我可以来做些什么”的心态,看看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跟专家主动的去沟通一下,化解现在我们尴尬的局面。

L老师扮演者:我今天来找你,也是觉得虽然我改变不了她的脾气,但还是希望对学科更好,如果非得我来调整的话,我能想到的是我可以跟她去核对一下她对我的期待,或者有哪些地方是她对我不满意的。看看能不能化解误会吧。我也会表达我对她在交流方式上的期待,看看她能不能接受吧。

段长C扮演者:嗯,太好了,我们那个积极主动的L组长又回来了,我想这个专家对你的期待应该是很高的,她对你的态度可能是那种严肃的爱。

L老师扮演者:那行吧,段长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我会找个时间心平气和地跟她做一个核对,核对一下彼此的期待,也化解一下误会。毕竟我们还是要密切合作,才能把学科建设得更好。

【反馈】(1分钟)

他们的演练非常精彩,整个过程逻辑清晰,先是觉察到自己的观点都是“如果”的假设思维;然后把“如果”换成“我可以”;接着头脑风暴出很多可以调整的方向,于是就从情绪漩涡中转了出来;最后还一起梳理出来比较可行的办法和行动策略。很不错的呈现。

经过刚才的演练,相信大家对于如何应用这个方法已经很清晰了,接下来我们进入最后一个环节,学习如何把扩大影响圈三步法应用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

【A2催化应用】(10分钟)

【催化一:勾勒相关场景】(5分钟)

请大家设想一下,接下来的一个月内,我们工作或者生活中有哪些是想做却有很多卡点的事?比如:很想拆一本书,但担心时间不够用,“如果我有足够的时间就好了”;想要承担一期工作坊,但又怕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想要给领导反馈一个同事亟待解决的问题,又担心“要是同事觉得我在告状怎么办?”等等。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把未来一个月自己想做却有顾虑的事情写下来,等下邀请小伙伴现场分享。

【学习者案例】

我希望在工作之余能够有更多的一些学习机会,也提升一下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所以我想报考在职研究生,但是报考在职研究生需要单位盖章,需要提报相关的流程,这样涉及到的各级领导都会知道,所以我就开始担心,万一考不上,我的各级会怎么看?会不会觉得我能力不行啊什么的,所以会有一些压力。

【反馈】

感谢小伙伴们的分享,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场景,很契合我们今天的主题。

【催化二:催化学习者应用】(5分钟)

根据刚刚自己想的这个场景,我们该如何运用今天学习的扩大影像圈三步法来作出改变呢?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把自己的应对方式写下来,稍后会请小伙伴为大家分享。

【学习者案例】

刚才提到的关于考研的这个事情,结合今天的三步法,第一个是觉察自己,我觉察到自己会有一些忧虑和担心,这些担心其实上是在关注圈。担心别人怎么看我,精力都放在“如果”上,这种假设性质的想法特别影响我,不利于我继续行动。当我自己意识到是这个的时候,我觉得我可以去做一些转变,我把“如果考不上”转换成“我可以做些什么”,然后发现我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比如,我可以去梳理整个复习的时间线,列出每天复习的章节,复习的要点,要安排几轮复习,我也可以去做很多的真题,然后针对重点章节再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复习。另外我觉得对于我的忧虑点,我也可以跟各级领导请求先帮我保密,这样我会觉得更安全一点。当我聚焦于“我可以”的时候,我就很有动力了。接下去就是行动,每天晚上复习两个小时,复习完自己心里会很踏实,坚持这么做,我相信结果是自然而然的。

【反馈】(1分钟)

感谢小伙伴的分享,分享的思路很清晰,把这个片段的“扩大影响圈三步法”掌握得非常到位了。希望今天的学习可以帮助大家转换思路,并开始立刻着手实践,不断提升自己。

结束语

通过今天的拆页学习,一方面,大家觉察自己的思维方式,转变心态,学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上,也就是“聚焦影响圈”。接着我们又一起学习了如何采取行动,扩大影响圈,从而让事情朝着我们想要的方向发展,真正把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上。

希望大家之后也可以把今天学习到的内容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拥有更加美好的人生。我们今天的拆页学习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大家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