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开场)
各位晚上好,我叫沈丹萍。多年前关注拆书帮而事实上今天才开始一级拆书的我,其实还是很开心今天和我的老师再次相逢,以及和在座各位开启这段快乐的学习时光。
(自我介绍)
若用拆书帮的三个标签介绍我自已:
首先,我是一个去标签的杂学家。从小到大,别人给了我很多的标签,虽然都是正向的,但我不太愿意被别人标签化,更多是秉承着君子不器的思想自由学习,多领域成长。
其次,我也是一个跨专业的人力资源从业者,理工科出身的我,从传统人力资源经理到全球人力资源业务伙伴,再到人才发展,已经在人力资源领域工作近15年。
最后一个标签,也是今年新增的,准拆书家。希望今年冲刺三级拆书家。
赵周老师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书里提出了拆书这种学习方法论,拆书的“拆”不是“拆散、拆解”,是转化和内化。“拆书”是强调把拆页转化为学习者的能力,适用于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核心在于两点:一是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区别于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方法;二是强调把知识和过去的经验关联,进行内化,并规划具体的运用。
拆书法可以应用在个人学习成长以及组织学习两种情境。个人学习的应用工具是RIA便签法。
R指的是阅读原文片段;I是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点,力求清晰易懂;A包括A1,A2。 A1是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分享案例,可以是成功的,也可以是失败的,A2是规划具体应用,清晰、明确能执行。
组织学习则是拆书家把一本书的内容用拆书法加工成一门相对完整的培训课,然后通过现场引导,互动交流带领组织里的成员共同学习、拆为己用,提升团队的能量。
我们周围有很多拆书学习者,那么,拆书帮就是把这些人集合起来,形成一个非盈利组织的社群。赵周老师在2013年4月发起成立,目前拆书帮在全国共有46家正式分舵,定期举办拆书活动。这个组织的使命便是帮助更多的学习爱好者成为拆书家,相互陪伴,助人达己。
接下来正式进入我今天的RIA便签分享.
我分享的内容来自于《第3选择》,这本书的作者是史蒂芬·柯维,他的成名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影响了全球大量成功人士。《第3选择》是柯维去世前写的最后一本书,根据他永远“活在高潮”的理念,这本书也可以被认为是他写的最好的一本。他把之前的7个习惯浓缩成一件事,那就是随时随地能够做出“第3选择”。这本书也被称作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
大家可以先花1分钟阅读下手边的原文拆页。
《第3选择》P56 协同的四个步骤
1. 我问你,“你愿意寻找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吗? ”这一革命性的问题可以解对方的防御心理,因为我并没有要求你放弃你的想法,完全没有。我只不过在问,我们是否能够找到一种比你我的想法更好的第 3 选择。这是一个思维上的实验,仅此而已。
2. 接下来我问你:“‘更好’是什么样子的?” 问话的目的是明确需要做的工作,达成令双方都满意的成功标准——一个高于我们原有需求的标准。
3. 一旦明确了成功的标准,我们便要开始试验可能满足标准的解决方案。我们建立模型、集思广益、逆向思考,暂时不做任何判断。接下来我会介绍几种试验方法,但是一切协同都有赖于我们对各种自身的极端可能性进行的试验。
4. 群情振奋时,我们便知道协同已经达成。犹疑与冲突不复存在。我们不断努力,直至体验到那种代表着成功的第3 选择的创造性活力的爆发。协同出现的时候,我们绝对会知道。
What(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漫漫人生中,我们不难避免会与他人意见不统一,或者有冲突。我赢或者你赢;反抗或者忍受……似乎都只是两难选择。但事实上,还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最棘手甚至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它既不是听你的,也不是听我的,而是双方通过协同,创造出的、全新的第3选择,实现共赢。这里就讲述了第3选择,即协同。
Why(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有什么好处,不这么做有什么坏处)
那为什么要协同呢。人具备社会性,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通过原生家庭,成长经历或者学习过程获得自己的观点、想法甚至世界观,所以在面对同样一个问题时,解决方式不一样,那是非常正常的。但如果大家在处理问题时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审视对方,有时候问题就是个无解题。如果有一方退让,退让这一方可能会感到委屈,甚至会埋下其他隐患,而且我们也不能保证永远退让,永远谈判成功。所以我们放下你的,放下我的,共同考虑我们的第三种选择,不但可以解决问题,也可以让自己舒服,让身边人满意,大家都赢,促进和谐的关系。
How(具体怎么做呢)
就如何实现“协同”,作者建议采取四步法:
第一步:明确意愿。
确定自己是否想要寻找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虽然可能这种选择不是“自己想的方法”。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同时去问对方:是否同样愿意?重如果对方也愿意,接下来进入第二步。这一步,重要的是要传递出自己愿意站在双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诚挚态度。
第二步:界定标准。
也就是说“更好”是什么样子的,是否有具体成功的标准和特征。很多时候人们以为彼此是在针尖对麦芒。其实人与人之间,少有绝对的“对立”,相对于“双输”的局面,“双赢”就在思维的转角处。
第三步:共同创造。
当明确了成功的标准,我们便要开始试验可能满足标准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用头脑风暴去寻找解决方案,可以是有创意的,颠覆传统方法的,集思广益、逆向思考,暂时不做任何判断。
最后一步便是达成目标。
总结第2、3步讨论出的第3种选择是什么,打算如何去做,然后迅速地执行,协同合作,达成目标。
简而言之,“我和你协同”思维模式带给我们的是超越战争、走向和平——不只是解决冲突,而是迸发无数新的可能性。
Where(在什么场景)
第三选择应用的机会和场景非常多,无论是家庭中,职场上,还是学习时,你都可以运用协同的思维和步骤来沟通,高效工作。
A1便签
举例子来说,我女儿周一到周五都有她自己的“任务”单要做,一般半个多小时可以做完,但是很多时候她就在拖,或者在玩玩具,我爱人看到了,就会和女儿两个人你吼我我吼你。上周三的时候,她和他又开始了,因为三遍吉他练习始终不在节奏,还在那拨怪音,不好好弹,然后我爱人就有情绪了。看着他们两人,我想到了第3选择。
第一步:明确意愿。我要明确他们两个人是不是同样的意愿去解决问题。
我问他们俩,喉咙不疼么,想不想找到你们都轻松开心的更好的办法?他俩都点点头。
接下来是协同的第二步,界定标准。确定啥是更好的办法或结果。
我女儿比较小,她先说了,她说我希望爸爸或妈妈看我弹琴写字练舞,不要一个人做。我爱人说我们回到家吃完饭基本就7点半了,希望最晚在8点半之前全部完成。那我就问他们说,那是不是每天8点半前,有我或爸爸陪着完成任务单这样就可以了,他俩也表示赞同。
看到这样的局面,我觉得成功了一大半,然后就开始我的第三步:共同创造。
我说,既然确定了,那我们怎么实现呢?我爱人拿出了他的行程表,说他一般周二到周四不在家,妈妈(就是我)陪同,其他时间他来检查作业。我女儿也说,她回家等我下班的时候可以先唱歌找节奏,练习弹琴,我到家只要检查一遍就可以了,我爱人也说他可以在女儿唱歌的时候帮着听音调,劈叉的时候看着她识字。这样1小时内完成任务绝对没问题。他们还拿出了番茄计时表,沙漏等等。
最后,就是达成目标。
看着他们俩热烈的讨论,最终确认了学习具体任务时间表,奖惩机制。周一周五周六我爱人陪同,其他时间我跟进,要是8点半前不能完成以上任务,我女儿就1周不能看IPAD。所以这周她都能按计划在八点半把日常的学习完成。
如果没有采用第3选择去沟通与协同,可能一到学习时间,家里就是大吵和小吵,父女关系紧张,也会影响到我的心情,加剧了家庭的矛盾。同时对于我女儿成长来说,性格、习惯都不会有好的发展,这是我们都不想看到的。
A2 便签
目的:
我最近和条线团队同事在校企合作的选择上有些分歧,计划在4月底前针对如何有序推进当前A,B学校的合作进行沟通,以便于在维系学校关系的同时,确保2024年3月有实习生到位;
行动:
为了更好的提高沟通效率,我将充分使用协同的四步骤来开展:
第一步:明确意愿。
我和对方电话沟通确认是否同样想更高效率的推进当前校企合作,并且主动约地点时间当面沟通,比如下周四中午12点在星巴克沟通。
第二步:界定标准。
见面后,大家可以就怎样算更高效率的标准进行沟通。就当前状态澄清和会谈,比如说在5月前按推进计划进行,需要达到明确的什么效果。
第三步:共同创造。
然后,我们可以对怎么实现就当前各自手头的资源进行沟通探讨,一一列出可共享,或者有助于计划推进的关系等等。
第四步:达成目标。
我们明确哪些是当下可做的,谁负责,什么节点沟通或者什么机制等等,更新校企推进计划,也约定了大家可以每月当面或视频再沟通探讨,直至签署具体订单班协议,确保明年3月有实习生如期到位。
我相信,通过以上沟通我们也将会把这个项目更高效推进,实现预期目标。
结束语
以上内容就是我对本次拆页的学习讲解,最后我们一起总结回顾今天的学习,今天我们通过拆解,学习到了第三种选择-协同的四步骤,分别是
第一步:明确意愿。
第二步:界定标准。
第三步:共同创造。
最后:达成目标。
希望所有小伙伴们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都可以启用这种思维,练习这样的协同四步骤,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感谢各位全程参与,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