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
不破不能立,不拆不成器,把知识拆成你的能力。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拆书家六六-刘清栎。用三个标签介绍我自己就是:医疗行业营销管理、美国认证正面管教家长&学校双讲师、 跑者。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拆书主题是《以鼓励为孩子赋能,以启发让孩子解决问题》。
【拆页间的逻辑关系】(观察项目,录音点:03:29-03:36)
今天分享的两个拆页是递进关系。
【学习目标-总】(观察项目,录音点:03:38-04:08)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区分鼓励和表扬,并在对方做出值得鼓励的行为时,能够运用有效鼓励四步法进行鼓励,帮助对方提升自信心。当他人遇到问题向我们求助时,能够运用“嚼果冻”模型进行启发式提问,引导对方思考解决解决问题的方案。两个片段可单独使用,组合使用效果更佳。
【分组】
今天人员较多,为方便大家的讨论分享,我左手边的学长(韩新波)和Emma姐一组,右手边的白晶老师和核桃姐一组。
【学习者场景法图书介绍】(观察项目,录音点:01:10-03:28)
【事件场景】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大家有没有遇到过以下场景?
Ø 上周五,孩子从学校回到家闷闷不乐,我觉得很纳闷,周末可以休息了该高兴才对啊。问她原因竟然是因为老师表扬了同桌,没表扬自己就觉得很伤心,难过。
Ø 好闺蜜给我抱怨她在职场中因为领导工作思路不清晰,导致老板交代的工作拖延了一周还没完成。我告诉她应该怎么向上管理与领导沟通,结果她觉得我压根没懂她的意思,还情绪激动的和我争吵了起来。
【提问】
大家有没有遇到过以上的场景?没得到表扬就觉得伤心。好心给朋友出主意,对方却不领情。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会这么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呢?怎么给对方提供帮助,才能让对方更好的接受呢?
【影响】
当我们出现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而非个人感受,就很难做到为自己而活。当直接给到对方答案或者建议也会容易引起对方的逆反、不接受。如果这些事情发生在孩子身上,会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进而影响孩子人生技能的培养和幸福感的真正建立。
【解决】
《正面管教》这本书是管教孩子的“黄金准则”,教给大家如何使用正面管教的方法使孩子获得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人生技能。今天现场我们就先学习运用“有效鼓励四步法”,以孩子为中心,关注和尊重孩子的行为、过程和感受,为孩子赋能。再利用“嚼果冻”模型进行启发式提问,激发孩子内在力量,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拆页1】(观察项目,录音点:04:14-04:27)
通过本拆页的学习,学习者能够在区分鼓励和表扬,并在对方做出值得鼓励的行为时,能够运用有效鼓励四步法进行鼓励,帮助对方提升自信心。
【R原文片段】(观察项目(不包含HOW的拆页),录音点:04:28-05:19)
接下来,请大家用2分钟的时间阅读原拆页,阅读完可以举手示意我一下。
片段来源:《正面管教》P146-P147
多年以来,一场运动一直轰轰烈烈,宣扬赞扬对于帮助孩子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以及改善孩子行为的好处。这有时我们必须“当心是什么在起作用”的时候了。赞扬可能会促进一些孩子改善行为。问题在于,这些孩子可能会变成“讨好者”和“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这些孩子(长大后就是成年人)可能会形成一种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观点的自我概念。其他孩子会憎恶并反抗赞扬,因为他们不想去符合别人的期望,或者因为他们害怕自己比不过那些好像轻易能得到赞扬的人。即使赞扬可能看上去挺管用,但我们必须考虑其长期效果。鼓励的长期效果在于它能让孩子自信。赞扬的长期效果是让孩子依赖于他人。
好,我看大家基本都读完了,接下来我们详细学习一下。
【WHAT】
简短互动(观察项目,录音点:05:28-06:10)
拆书家:在本拆页中,提到了两个概念,分别是什么呢?
学习者:赞扬和鼓励
拆书家:是的,赞扬的长期效果是什么呢?
学习者:让孩子依赖于他人
拆书家:对,鼓励的长期效果是什么呢?
学习者:让孩子自信
拆书家:非常好。鼓励是基于尊重和欣赏的态度,激励、促进对方的行为,指向对方的行为。赞扬是基于居高临下的评判态度,表达令人满意的评价、对结果表示认可,指向做事的人。
辨析概念间适用边界(观察项目,录音点:06:11-08:48)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练习区分一下这两个概念。
案例1:
① “这次考试考了第一名,你真是个好孩子!”
② “这次考试能够在答完题再检查一遍,做的真好!”
这两句话中哪句是赞扬,哪句是鼓励呢?
正确答案:①是赞扬,指向了做事的人;②是鼓励,指向了孩子的行为。
案例2:
① “我为你考了100分而骄傲。”
② “考了100分你有什么感受呢?”
这两句话中哪句是赞扬,哪句是鼓励呢?
正确答案:①是赞扬,是他人对结果的认可;②是鼓励,是关注孩子取得成果时自身的感受。
案例3:
① “我喜欢小明这样的坐姿。”
② “谁可以让我看看我们该怎么坐?”
这两句话中哪句是赞扬,哪句是鼓励呢?
正确答案:①是赞扬,是评判态度,也就是由“我”的喜好来判断,而非原则或小明的喜好;②是鼓励,是基于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案例4:
① “这次踢毽子比赛拿到了第一名,真给妈妈长脸”
② “这次踢毽子比赛拿到第一名是因为你每天坚持和努力练习。”
这两句话中哪句是赞扬,哪句是鼓励呢?
正确答案:①是赞扬,是关注结果(第一名),且是满足“妈妈”的需求;②是鼓励,是关注过程(每天坚持和努力练习)。
通过以上的练习,我们现在是不是对鼓励和赞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呢?
总的来说,鼓励以孩子为中心,关注和尊重孩子的行为、过程和感受。而表扬是以家长为中心,基于家长的评价(贴标签)和感受,对孩子的结果表达认可。
【WHY】
表扬就像糖,吃一块,感觉很甜,吃多了就会长蛀牙。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孩子因他人而改变,孩子更依赖他人的评价。鼓励就像开泉眼,鼓励越多,泉流就越汹涌,孩子内心的力量就越强大。通过鼓励给孩子赋能,可以使孩子培养自信和自立。
【HOW】(观察项目,录音点:09:37-13:21)
知道了什么是鼓励和它的好处,那怎么做到“有效鼓励”为对方赋能呢?我总结出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描述行为 描述简单的描述自己看到的事实或者孩子的行为。可以用“我看到/我注意到…”句式。比如“我注意到你今天在吃完晚饭后帮奶奶一起收拾碗筷。”
第二步:询问感受 询问孩子对做这件事情或者取得这样成果后的感受。这里是为了激活孩子的内驱力,可以说“取得这样的成绩,你的感受是什么?”
第三步:共情感受 以亲身经历与孩子共情,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提升归属感。比如“妈妈小时候考了100分,也非常开心,觉得很有成就感。比姥姥给我买好吃的都开心。”
第四步:表达认可 对孩子的行为、过程中的改变表达认可,提升孩子的价值感。比如“妈妈觉得能够主动帮助奶奶收拾碗筷,真的是很棒的事情。说明你长大了,开始为家人分担家务”
举例
讲到这里,我有一个亲身经历的事情给大家分享。
(背景)我女儿是个非常好强的孩子,做一件事情非常追求结果,希望得到老师或家长的认可。当一件事情比较有难度时,她就会比较容易放弃。
(起因)去年国庆节应女儿的要求,我们报名参加了一个亲子飞盘活动。
(经过)亲子飞盘活动开始后,教练先教给大家如何扔飞盘、接飞盘。然后让亲子之间练习,30分钟后进行以家庭为小组的定点传递飞盘,完成所有定点传递中间不掉落且用时最短的家庭获胜。
在开始练习时,元宝老是接不住,就给我说“妈妈,我不想玩了,飞盘一点都不好玩”。我说“没关系,咱们扔着玩,一会就不参加比赛了”,这个时候她没有了结果的负担,就很认真的练习。从接2个、4个…..到10个。比赛开始时,我们在旁边观战,看了几组后,元宝跃跃欲试也拉着我一起参加了比赛。
(结果)最终,我们连续传递未掉落且用时最短,获得了亲子飞盘第一名的成绩。
这个时候我想通过一种方式来肯定孩子过程中坚持练习的行为,并希望下一次再遇到类似问题孩子还能关注过程的练习,于是我想到“有效鼓励四步法”对孩子进行鼓励,有了以下的对话。
我眼神温柔的对女儿说:“妈妈看到你在练习的时候一直在坚持,飞盘掉了也没有放弃(描述行为),最终取得第一名的成绩,你有什么感受呢?(询问感受)”
女儿开心的回答:“妈妈,我觉得特别开心,教练还给我击掌了呢!”
看着女儿抑制不住的兴奋劲儿,我说:“这次咱们一起取得第一名的成绩,妈妈也很开心。小时候妈妈书法比赛第一名时,大跑了一路回家给姥姥报喜呢!”(共情感受)
女儿有点得意的说,“得了第一名就是很开心呀!”
想到女儿对结果的在意,中途还差点放弃,我语重心长的说:“练习的时候虽然我们老是接不住球,但你依然没有放弃,还是坚持练习,妈妈为你点赞!你看,只要我们足够努力,结果是自然而然的。”(表达认可)
女儿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WHERE】
有效鼓励四步法不仅适用于亲子之间,还适用于夫妻、亲朋好友、同事等需要鼓励的场合。当然,如果对方做好了一件小事,比如自己随手洗了自己的袜子,就不适用于此方法,会显得比较刻意。我们可以直接说“你真棒”之类的表扬。毕竟表扬像糖,偶尔吃一颗还是很甜的。
【预防异议】
这里你可能会说,我平时表扬孩子,孩子也很开心啊。是的,表扬确实是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认可,带给他开心的感受。但时间久了,孩子可能会变成“讨好者”和“总是寻求别人认可的人”。而鼓励则是给予孩子内在力量,提升孩子自信心。
【A2编剧本】(观察项目,录音点:14:20-15:52)
拆书家提问设计:
通过以上的分享,我想大家已经掌握了有效鼓励的方法。为了加强运用,我们今天尝试做一下编剧。
请大家想象一下,在接下来的一周或者一个月内,你可能遇到的需要鼓励他人的场景:
² 比如,孩子在某些行为上有进步?
² 比如,另一半在生活中对你有新的或者更好的照顾行为?
² 比如,同事或者下属对你的工作有一个更好的配合或支持动作?
请自己编写一个剧本,具体要求如下:
1) 剧本中的故事要是在未来的某个具体时间发生的;
2) 要有背景、人物,故事情节要包含起因、经过、结果;
3) 故事中要用到我们今天所学的“有效鼓励四步法”,即描述行为、询问感受、共情感受、表达认可,并对话的形式呈现。
4) 这个环节大家自己编写即可,不用讨论、无需分组。5分钟后,我会邀请一位伙伴分享。
学习者分享:(观察项目,录音点:20:42-24:28)
【过渡】
好的,感谢韩新波老师的剧本分享。通过“描述行为、询问感受、共情感受、表达认可”四个步骤,就可以让我们做到有效鼓励,提升孩子的自信心。那孩子有自信、有能量了,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如何启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拆页2】(观察项目,录音点:24:29-25:08)
通过本拆页的学习,当他人遇到问题向我们求助时,能够运用“嚼果冻”模型进行启发式提问,引导对方思考解决解决问题的方案。
【A1量表自测】设计量表自测(观察项目,录音点:25:09-27:04)
首先,请现场的小伙伴们一起来做个简单测试。以下5个问题,请你按照1-6分的标准给自己打分,凭直觉打分就行。1代表完全不符合,6代表非常符合;请你花1分钟的时间,仔细阅读下面表格中的每句话,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打分;结束后将每道题打分汇总计算出总分。
【I解释量表自测意义】
好的,我看到大家都测试完了,接下来统计一下大家的得分并公布答案。
1、 总分在25分及以上的请举手。恭喜大家,说明各位具备非常强的启发式提问能力,善于使用提问引发对方思考和解决问题。
2、 总分在15-25分的请举手。哇,也很棒!说明大家已经掌握基本的提问技巧,再稍加练习和训练,就可以更好的运用在提问中启发对方思考。
3、 那剩下的伙伴应该是不足15分,恭喜各位,今天我们这部分伙伴将是受益最大的。我们可以通过“嚼果冻”模型提升大家启发式提问的能力,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测试说明:在此也说明一下,这个量表仅作为初步了解大家在孩子遇见问题时,能否使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孩子解决问题的小测试,非权威测评。仅供大家了解自己当下的状态,不要因此来给自己定标签甚至自我否定。爱学习的人,可塑性和成长性都是很强的。
【R原文片段】(467字)2分钟
接下来,请大家用2分钟的时间阅读原拆页,阅读完可以举手示意我一下。
帮助孩子们探讨他们的选择会带来什么后果,与把后果强加给孩子有极大的不同。探讨要求孩子参与进来,自己思考,自己把事情想清楚,并且确定对他们重要的是什么以及他们想要什么。其最终结果是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后果。把后果强加给孩子,往往会导致孩子的反叛和戒备心理,而不是探索式的思考。要帮助孩子探讨问题,关键是要停止告诉孩子们答案,并且开始问启发式问题。
【WHAT】
好,我看大家基本都读完了。
简短互动(观察项目,录音点:27:45-28:27)
拆书家:在这个拆页中,探讨是要求谁要参与进来呢?
学习者:孩子
拆书家:对的,要求孩子参与进来,自己思考,自己把事情想清楚。那么,帮助孩子探讨问题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学习者: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拆书家:是的,结果是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而非后果。帮助孩子探讨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
学习者:停止告诉孩子们答案,并且开始问启发式问题
拆书家:是的,非常好!启发式提问就是通过对孩子问启发式问题,让孩子参与自己思考,自己把事情想清楚,最终解决问题。
过渡:好的,那我们接下来继续深入探讨一下。
【WHY】
学会启发式提问,可以让我们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令其放松下来主动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同时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信任的,更愿意积极的去行动。长期下来会让孩子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更加自信。
知道了什么是启发式提问和它的好处,那怎么做到启发式提问呢?我提炼“嚼果冻”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嚼-问感觉 了解对方对这件事的感觉,让对方感受到我们对他情绪的共情和理解,令其放松下来。如“我理解你现在+对方的情绪词,是吗?”
第二步:果-问因果 当事情已经发生问原因,如“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件事情的发生?”。当事情还没有结束问可能出现的结果,如“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第三步:冻-问行动 引导对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你现在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想法?”
【举例】
我家女儿刚上小学时拖拉磨蹭,有一次写作业写到10点,我就根据“嚼果冻模型”跟孩子做启发式提问。
首先,问感觉,我问:我理解你现在有点烦躁,是吗?
闺女说,妈妈,我刚学完作业还没洗漱,但是我现在好困啊~
接下来,问因果,我问: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才写完作业呢?
闺女说,妈妈,我吃完饭先画的画才写的作业,而且写作业的时候我还吃了一个苹果,还去拉了个臭臭。
最后呢,问行动,我问:有什么解决方法可以让我们9点前完成作业呢?
她说,吃完饭还是要先写作业,写完作业再玩。
就这样,孩子根据她的约定,第二天8点就完成了作业,并把这个习惯坚持了下来。
【WHERE】
启发式提问不仅适用亲子沟通,亲朋好友之间同样适用。但启发式提问在使用时,应当注意对方的年龄及能力,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在他的能力范围中,但不是非常简单或显而易见的问题,否则,会让对方觉得你有轻视、不屑回答等负面情绪,反而达不到启发引导的目的。
【A3微行动学习】(观察项目,录音点:32:02-06:10)
(一) 明确问题(观察项目,录音点:32:07-41:53)
【场景分享】讲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如何使用“嚼果冻”模型进行启发式提问。现在想请伙伴们在小组内进行轮流分享,讲一讲遇到问题时,直接给孩子答案,对方却不领情或者启发孩子解决问题,但以失败收场的场景。
现在大家把刚才自已想到的场景在小组内分享一下,要求如下:
① 每个小组指定一位组长,组织大家分享,记得及时提醒伙伴是启发提问失败的场景;
② 分享时间是3分钟。
【小组讨论】现在学会了“嚼果冻”模型,也就是问感觉、问因果、问行动的启发式提问,你将这三个步骤代入各自刚才分享的场景中,你认为,对你来说实现启发式提问最大的难点是哪一个?或者是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哪些疑惑?
给大家2分钟时间,在小组讨论一下,要求如下:
① 组长组织大家参与讨论;
② 小组内【投票评选】出一个比较难的点;
③ 选择一名代表发言。
【代表分享1】好的,我看大家都讨论完了,先有请学长组进行分享。
韩新波:我们觉得最难得是在第二步
拆书家:问因果对吗?(回应与反馈)(观察项目,录音点:40:06-40:07)
韩新波:是的,问因果。
拆书家:好的,我把这个答案在白板上板书出来。(录音点:41:38)那你觉得问因果最难的原因是什么呢?(回应与反馈)(观察项目,录音点:40:09-40:13)
韩新波:当我问感觉时,孩子很容易与我达成共识。当我问因果时孩子可能会存在一种自我防备心理,当孩子不舒服或者反抗时,后面的结果就发生不了。
拆书家:也就是这一步直接决定着我们下一步能不能走下去。(回应与反馈)(观察项目,录音点:40:36-40:40)
韩新波:对对。
【代表分享2】好的,谢谢学长的分享,接下来我们看看白晶老师组的看法。
白晶:我们组也是觉得第二步是最难的。我们觉得有两个原因吧,一个是因果对第三步是有影响的,如果因果回答的好,第三步相对来说就是很简单的。第二个原因是对于问因果,我作为一个发问者,要考虑对方的接受程度和能力,如果启发式提问不到位,会影响到对方的结果。所以我们组觉得第二步问因果是最难的。
【明确问题】好的,那我们两个组不约而同的认为问因果这一步是最难的,现在就无需投票了直接达成共识。那接下来我们一起研讨下如何解决问因果这个难点。
(二) 引导分组讨论问题本质(观察项目,录音点:41:53-49:14)
【组内讨论】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经验一起讨论下,问因果比较难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呢?要求如下:
④ 请组长在组内安排一位记录人,把大家的想法都记录下来;
⑤ 组长组织大家参与讨论;
⑥ 组长带领大家把小组研讨的本质原因合并、总结,得出尽可能少(2-3条)的本质原因;
⑦ 选择一名代表发言。
【代表分享1】好的,看大家讨论完毕,我们现在来分享一下大家的讨论成果。这次先有白晶老师组,核桃老师作为代表发言。
核桃:我们这边认为有两个本质原因:
第一个是同理心的问题,我们能不能跟对方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否认对方、批评对方。
第二个是提问人的问题质量,我们是否具备启发引导能力,一步一步引导对方说出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拆书家:非常感谢核桃老师的分享,我总结一下就是,第一个是如何做到让对方更好的接受,理解我们的初衷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质疑他。第二个是我们提问的问题质量,也就是我们的提问能力。对吧?(回应与反馈)(观察项目,录音点:47:35-48:02)
核桃:嗯嗯
【代表分享2】好的,我板书在白板上的这两条原因是我们白晶老师组的分享,接下来有请学长组。
韩新波:我们这一组的结论跟上一组还是比较接近的。
第一是我们能够问出对方心理能够接受的问题。如果我们问出的问题激起对方的反抗情绪的话,后面的流程没法进行。所以,如何问到对方心坎里,对方愿意去回答是很重要的。
第二是每个人看到问题的角度、立场以及高度都不同,所以我们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
(三) 明确问题本质(观察项目,录音点:49:15-56:20)
【合并总结】好的,感谢两个组的分享,果然英雄所见略同。根据两组各两条的成果,合并归纳后,总的来讲,我们研讨出本质原因如下:
第一是我们能否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对方、共情对方,避免引起对方的逆反。也就是解决情绪上的问题。
第二是我们问问题的能力,我们提问的问题能否帮助我们探寻到真正的原因。也就是我们个人提问能力的考验。
【小组讨论】现在我们分小组再次讨论,选出小组内认为在这两条原因中最本质的一条,2分钟后选一名代表分享。
【代表分享1】好的,我看大家都讨论完了昂,这一次就先有学长组分享一下吧。
韩新波:我们组认为最本质的原因是第一条,是否有同理心,可以换位思考。我们认为这一条是“最本质”的原因是当我能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时,哪怕我问的问题很LOW,但有信任度为基础,对方不会逆反,能够达到情绪的同频。
【代表分享2】嗯嗯,也就是能够达到换位思考,让对方明白我们是理解他,为他好帮助对方解决问题。(回应与反馈)好的,接下来有请白晶老师组。(观察项目,录音点:54:25-54:32)
白晶:我们也是觉得换位思考更重要。除了上一组的观点之外,我们觉得还有一些原因是当我们能够换位思考时,才能以对方的视角进行发问,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启发对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当我们以对方的视角发问时,就更能够启发对方思考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而不是我们来告诉他原因或者强行引导他,你应该按照我认为的原因走。
【最本质问题确认】好的,感谢大家的分享,我们两个组都不约而同的认为说能否做到换位思考,也就是说我们能否理解对方、共情对方,让对方明白我们为他好的诚意,是问因果比较难的最本质原因。这里也就无需再投票,我们继续深入探讨。
(四) 引导分组讨论解决方案(观察项目,录音点:56:20-01:10:42)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针对这个最本质的原因,去探讨解决方案。
【明确解决目标】在探讨解决方案之前,我想提问一下,大家觉得做到什么程度就算达到换位思考,理解和共情到对方了呢?也就是我们接下来的探讨明确一下解决目标。想到的伙伴可以举手示意我。
韩新波:观察对方的情绪状态比较放松,谈话能够顺利进行。
【小组讨论解决方案】好的,谢谢学长对目标的界定和澄清,现在请大家继续小组讨论,给大家5分钟时间,讨论一下做到换位思考,理解和共情对方,有什么具体方法和措施?要求如下:
① 在小组内安排一位记录人,把大家的想法就记录一下。
② 组长组织成员参与讨论
③ 组长带领大家把小组研讨的解决方案合并、归纳,得出2-3条解决方案;
④ 选择一名代表发言。
(五) 小组代表讲解成果(观察项目,录音点:01:10:42-01:13:37)
【代表分享1】好的,我们各个小组都讨论出了解决方案,现在来发表一下,先有请学长这一组。
韩新波:我们想到的解决方案有两个:
首先,不管是家长还是领导,要有共情和换位思考的能力,这就需要做到持续学习,学习心理学、管理学、领导力课程等。
其次,要了解对方的背景、状态,平时要多沟通。
【代表分享2】好的,谢谢学长的分享,那接下来有请下一组。
核桃:我们是总结了三条:
第一, 明确谈话的目的,我们是基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质疑对方、批评对方。
第二, 在谈话前,先观察一下对方的状态。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和对方同频。而不是站在家长或者领导的角度,居高临下。也就是观察状态,统一认知。
第三, 在沟通前,先聊会家常,比如近期发生的事和生活上的内容,缓和沟通的气氛。
【合并总结】好的,非常感谢大家的分享,两个组的内容各有不同,第一个组主要考虑到的是沟通前所做的准备,比如加强自身学习和对对方的了解,第二组的三点,我们可否统称为“在沟通中需要设计好沟通流程,比如沟通前做什么,沟通中做什么?”
核桃、韩学波:可以
【形成并宣布】好的,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最终得出的举措如下:
第一:加强自身的学习。持续学习心理学、管理学、领导力等课程,提升自我的共情及换位思考的能力。
第二:加强对对方的了解。通过正式(如面谈)及非正式场合(如吃饭、谈心等),了解对方的背景、状态等。
第三:完善沟通流程。
第一步:明确谈话目的。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对事不对人。
第二步:观察状态,统一认知。观察对方的状态,与对方同频。
第三步:沟通暖场。以聊家常开场,让谈话氛围更轻松。
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共同针对问因果这个难点制定了可行性非常高的解决方案。我现在宣布共创完成。请大家给自已一个鼓励的掌声。
【A2】布置任务(观察项目,录音点:01:13:38-01:14:25)
为了方便之后更好的去应用,下面我布置一个任务,在接下来的一周内,你可以使用“嚼果冻”模型进行启发式提问作为【特定任务】实际应用一下。我给到大家这样一个提示。
首先,注意观察接下来的一周内,有没有一个场景需要用到“嚼果冻”模型进行启发式提问。比如:
Ø 当孩子有问题需要解决,希望得到你的帮助时
Ø 爱人有什么问题需要和你探讨时
Ø 公司同事有一项工作需要征询你的建议时等
然后,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使用“嚼果冻”模型,分别是问感觉、问因果、问行动进行启发式提问。
最后,在一周内,将咱们实际应用的场景、过程及结果,通过微信或者邮件发给我。根据学习金字塔原理,70%的学习来自自己的实践,特别期待看到大家的学以致用。
【结束语】
最后回顾一下今天的课程,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有效鼓励四步法”鼓励孩子,给到孩子自信。这四步分别是描述行为、询问感受、共情感受、表达认可。之后,我们又学习了“嚼果冻”模型做启发式提问,嚼是问感觉,果是问因果,冻是问行动。通过这三个步骤可以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愿我们都能在平凡的日子中找到内心的火花,去点燃,去发光,去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