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寒暄和分组,0.5分钟)大家好,我叫运玲,三个标签介绍我自己:一名日企财务人员,运动爱好者,终身学习者。为了有更好的学习氛围和效果,我们沿用刚才的分好的学习小组,方便一会进行讨论学习。
为什么选择这本书?因为它有积极心理学,行为科学,还有成人发展规律等诸多理论和大量的实际咨询案例,可以提供给我们更广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实操方法。我相信来到现场的小伙伴都是喜欢挑战和成长的。说起来,成长其实挺简单的。你走上了一条路,并且不断积累走这条路的经验,直到把这条路走熟为止。可是真正走这条路的人并不多。因为这条路还没开始成型之前,人是会害怕的。尤其当挑战看起来这么巨大,自己又显得那么渺小。所以人就会有很多想法来回避这种挑战。比如,给自己贴上某种性格的标签——「我这么内向不适合做销售」、给自己贴上能力不足的标签——「这么难我肯定做不到」,或者把自己变成无辜的受害者——「怎么遇到这么不讲情理的人」。当他们这么做的时候,累积经验的过程,也就停止了。
那么,我们真的知道这个过程里行动止步不前了,是卡在哪里吗?一起来看看这本书怎么说的。
接下来,请小伙伴们用2分钟阅读一下拆页。
画出心理免疫的X光片
那我们怎么知道那头情绪的大象心里的爱和怕呢? 马语者可以跟马说话,有没有象语者能把大象的爱与怕翻译出来呢?就像画一张地图一样,把阻碍我们改变的心理舒适区清晰地画出来如果能这样做,骑象人就知道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了。
实际上,还真有一种工具可以做到,它叫作“心理免疫的X光片”。这是哈佛大学研究成人发展的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Robert Kegan)发明的。为什么叫“心理免疫的X光片”呢?凯根认为,就像人有一套生理免疫系统,可以排斥不属于身体的微生物一样,人的心 理也有一套免疫系统,它会排斥我们采取新的行为方式,以此来维持心理结构的平衡和稳定。心理免疫系统的本质是一套焦虑控制系统。当我们用新的行为方式行事时,心理免疫系统会让我们感到焦虑。为了避免焦虑,我们就用回了老办法一一这和心理舒适区的概念很像。
凯根认为,心理免疫系统体现在每一个阻碍改变的行动中为了了解在每一个具体的行为背后,心理免疫系统是怎样维持现有行为、阻止人发生改变的,凯根发明了心理免疫的X光片。之所以叫X光片,意思是说,它能像X光片一样,把我们心里真正怕的东西照出来。它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呢?其实是一张四栏表。接下来,你可以跟下文故事的主人公一起画一张你自己的X光片。
案例:艾米在会议上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她想改变。
画出心理免疫的X光片4个步骤:
1.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更自信地表达自己
2.与目标相反的行为:经常附和别人,说话很小声……
3.潜在的好处:避免和别人发生冲突
4.内心重大假设:如果我发表不同意见,就会引发冲突
【what】这个片段是主要介绍了X光片以及它是怎么通过4个步骤去帮我们照清自己的卡壳点,从而做出有效的行为调整。就像医生看病,通过望闻问切,可以诊断出我们身体具体哪个部位出了什么样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这样的假设探寻,实际是比较困难的,很多时候,不是一次就能得出真正的卡点,我们需要循环的进行这些步骤的探寻。
【Why】为什么要这样去分析呢?就像前面提到的,不经分析,我们会很容易得出一些不利于行动的错误归因,让我们变得没有活力,被困于原地。通过这个检视动作,让我们知道我们的行为是在什么价值观假设前提之下无意识自动启航的,从而聚焦到新的想要形成的价值观,让我们的行为有明确的方向指示。
【how】那我们可以怎么做呢?第一步,明确行为目标,第二步,找出和目标反向行为,第三步,找出做反向行为好处,第四步,挖掘出内心重大假设
【案例】(现场互动,你第一次上台说话,你会害怕吗?)我想大家都会有当众发言这样的害怕吧。我第一次上来拆1-1 的时候,害怕得只能拿着稿照念。当时我只知道自己的行为目标是需要完成这一次当面发表,我才能通关。但我不知道的是,当时阻碍我顺利发表的背后假设是:自己不擅长上台说话,那是领导们该做的,我只想当个普通人。See?就是这么简单直接的归结为别人的事,和我无关。实际真的是这样简单的原因吗?于是,我使用X光这面“镜子”照了照自己:
第一步,明确自己的行为目标:大方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二步,识别与目标相反的行为:通过扭捏念稿方式逃避来表达
第三步,做相反行为的潜在好处:可以逃避交流,避免可能的冲突
第四步,隐藏在这种行为背后的重大假设:如果我发表的观点和别人不一样,就可能引起冲突
我知道自己是在逃避冲突,那我就可以继续找出避免冲突背后的假设是:我害怕有了冲突之后别人就不喜欢我了。哦,这样我就知道自己真正的卡点了,自我包袱太重了,扔掉它,我就可以在台上好好说话了。
【where】使用X光片,主要针对的是我们自己想做的事,并且要符合道德法律规范,要是做违法事情就不需要分析阻碍点了。
那接下来花2分钟,我们按照之前分好的小组,做小组内的学习探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自己过去有没有过尝试过但没做成的事,但你又一直想让自己做成的事。比如,在会议中明明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但不敢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希望可以每天定时阅读但总觉得自己坚持不了;想在台上大方发言又不敢去尝试。
(A1运用)现场小伙伴分享说:上班比较早,晚上很想早点休息, 但总是忍不住耍手机玩到深夜。
(A2运用)好的,这位小伙伴想做却一直没做成的事情是“想早睡,却玩手机到深夜”。那我们来试着用一下这个X光片来找一下她被卡在哪里了。第一步,你的希望行为目标是什么,第二步,和目标行为相反的是什么,第三步,做相反行为的背后好处是什么,第四步,内心重大假设,也就是比较得出,你认为哪个行为更重要。
分享的小伙伴使用X光片对照了自己的问题,并根据步骤做出对应的行为调整:
1.希望达成的目标:早睡
2.和目标相反的行为:玩手机
3.这样做的好处是:玩手机是很开心的,会获取到很多信息
4.内心重大假设:处理信息比睡觉重要
通过这X光片,甄别觉得处理信息这个行为对她更重要,然后遵从自己的行为,这样也是可以的。
以上是我的分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