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叫三宝。我的三大标签是非典型狮子座,北方化南方人, HR。我的名字来源于许多人对于HR的刻板印象。他们认为HR混迹职场只靠三个法宝,那就是“招人,扣绩效,算工资”。其实HR的工作可远不止这三样哦。
本次的学习目标是: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与他人沟通时,不再忽视倾听,而是通过结构化倾听的方式去感受对方话语中的情绪、事实、期待,从而为有效沟通奠定坚持基础。
原文片段:来自脱不花的《沟通的方法》 小米阅读P52-54
结构化倾听,是指你在接收到对方传达的信息以后,要习惯性地在头脑里画三个框,分别放三件东西:沟通对象的情绪、事实和期待。
第一个框:情绪
情绪是我们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高兴、悲伤、恐惧、焦虑、愤怒……都是情绪。但对方通常不会直接表示“我很生气,我很焦虑”,而是把情绪隐藏在话语里面。这就需要我们在倾听时把对方语言里隐藏的情绪识别出来,分清何为事实,何为情绪。比如,“领导总是让我加班”,这句话是事实还是情绪?是情绪。“总是”这个词,表达的只是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事实。当我们这样表达时,或多或少都有夸张的成分。很多情侣经常为这种词吵架。一方说,你为什么总是忘记我们的纪念日?另一方就会很生气地驳斥,哪有总是,我不就是去年忘记了一次吗?你看,这么沟通,吵架就要升级了,最终很可能以“你不爱我了”和“你无聊不无聊”而告终。其实,对方要表达的只是“我觉得你忽略了我,我没有安全感,所以很难过”,但身在亲密关系中的他/她并没有将此识别出来,当然也就不可能说出什么对症下药的话。
需要提醒的是,一旦出现“总是、老是、每次、经常、永远”等类似的词,你就可以立即告诉自己,对方是在宣泄情绪。我把这样的词叫作“情绪路标词”。“情绪路标词”一出现,你就要意识到,对方没有在陈述事实,而是在发泄情绪。这时候你要做的,不是跟他辩论事实真相,而是安抚他的情绪。只有把恶劣的情绪先降下来,双方才有沟通的基础。
第二个框:事实
什么是事实?对方不带情绪陈述的信息都是事实吗?不见得。和情绪刚好相反,我们只有在表达那些不受主观判断影响,可考证、可追溯的内容时,才会说它是一个事实。当然,从对方丢给你的一堆信息里判断哪些才是事实,是最考验侦探能力的,需要你调用自己的经验和对事件本身的了解。我们可以借用新闻记者核查事实的方法,在对方的描述中考证以下几个要素:who(人物)、when(时间).where(地点)、what(事件)。如果能用4个W还原实际场景,那么对方所言大概率是事实。相反,如果对这些要素语焉不详,而仅仅从诸如“我觉得”“我判断”“我认为”的主观推论出发,那我们听到的陈述很有可能不是事实。
第三个框:期待
什么是期待?就是找出对方内心真正想要得到的东西。了解了情绪和事实,我们需要结合二者来判断对方的期待。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我是客服,接到一个用户的电话投诉,说收到的商品有破损,很生气。我该怎么反馈?是不断跟客户道歉,说“你别生气,你别着急”吗?显然不是。如果被对方暴跳如雷的情绪带着走,就没法听懂他真正的意思。越跟他说别生气,就越是在火上浇油,把一起针对公司的投诉变成了私人恩怨。
实际上,我应该在头脑里画出三个框,分别放入事实、情绪和期待:事实:对方收到了一件破损的商品。情绪:他很生气,也很着急。期待:赶紧换货,最好还能补偿他的损失。
所以,不要跟他在情绪上纠缠。首先承认他不应该有这样的遭遇,然后承认错误,道歉,紧接着跟上一句:“我马上给您补发新的商品,并且同步发您一个小礼品,希望能弥补一点点您的损失。”发现对方真实的期待以后,我们就可以做岀正确的反应。
在别人表达观点时,我们总是会心不在焉,也许是在提前思考自己将要表达的内容、也许心里认为对方表达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也许时刻在找自己表达观点的时机,也许根本不理解对方表达的含义……我们都知道,沟通本质上是双方信息的交互,但是如果在沟通过程中,我们如上述情形,那也只能做到信息输出,而无法实现信息交互,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有效倾听的方法,沟通过程也必然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阻碍,沟通的最终结果也很难如愿。开始讲解步骤之前,我先举个例子:
【例子】周一接到工作任务,技术部文员6月要休产假,我配合技术部范经理,在公司内部寻找可以借调的人员,我先整理名单,然后周五一起讨论。周三范经理找我说:“三宝,那个名单你整理的怎么样了?你干活总是卡着点,这次你可快点。”我回答“怎么就总是,不就上次人才盘点的事情么!当时我手头工作那么多,不也是加班加点的协助你们弄完了,你现在还说这话。”范经理:“我不和你扯了,周五你要是给不了我,你给我等着。”
很明显哈,这是个反例,我们先开始学习今天的内容。然后一会按照正确的步骤,把反例加工成正例哈。
1、感受对方的情绪
①定位对方的情绪,有如下两种方法:
方法1:观察对方的表情(瞪眼、皱眉、撇嘴等)、语气(严肃、发怒等)是否带有情绪;
方法2:识别对方话语的情绪路标词: 总是、老是、每次、经常、永远;
②响应对方的情绪,安抚对方。
2、找出沟通的事实
找出事实的两种方法:
①面对我们有所认知的事情时,我们可以调用我们过往的经验或者是自己的认知;
自然规律类事实:太阳从东方升起
经验类事实:苦瓜是苦的;
认知类事实:X同事办事拖拉
②面对我们缺乏经验或认知的事情时,可以通过4W (Who、When、Where、What)模型还原场景,也就是何人于何时在何地做了何事,如果对方的言语模糊,四要素不齐全,仅仅只是用“我觉得、我判断、我认为”这些词汇来表达,需要进一步确认。
3、感受对方的期待
①对方的期待需要结合情绪和事实来共同判断的
②通过句式来判断对方期待:
你可以……吗? 你能帮我……吗?如果能……,就好了。
接下来,我们使用片段教我们的案例,加工一下刚刚那个反例。
①周三范经理找我说:“三宝,那个名单你整理的怎么样了?你干活总是卡着点,这次你可快点。”
我发现了一个路标词“总是”,这表明了范经理带着着急的情绪。识别情绪后,我应该正面响应他的情绪。“范经理,你别着急,接到任务后,我就立刻联系了各个企业,对接名单的工作。我知道你们部门编制紧,少一个人会很耽误工作进度的,”
②“三宝,那个名单你整理的怎么样了?”需要整理名单,这是认知类事实,因为我知道这个事情,所以我能识别出这个事实。
③结合前面分析的“情绪+事实”,我们可以得出,范经理他很“着急”的期待“早一点提交候选人名单”。于是我可以这样回应:“范经理,如果你今天下午16:00方便,我们沟通一下名单如何?”
为了帮助我们能够对于本方法理解更加透彻,我接下来将列举两个场景,以便引导我们去思考曾发生自己身上的案例。
场景1:某天下午,你和你的同事正在讨论一个工作方案,此时你的同事正在滔滔不绝的说他的观点,而此时,你心里在想:讲的一般啊,没有什么太新的想法和创意啊,我得想想我自己的创意,同时还要想一下一会怎么说服他同意我的想法………;
场景2:某天晚上,你和爱人正在吃饭,此时你的情侣开始和你分享当天的工作与生活的琐事。你心里在想:每天叨叨个没完,不是谁男朋友送花了,就是男朋友接送上下班了……,我得想想一会怎么转移话题……
给大家2分钟,回想一下自己类似的经理,在小组内分享一下。
A1案例:学员开心分享了一个自己的案例,
上周六,我和闺蜜一起去逛商场,在逛商场的过程中,闺蜜不停的向我诉说婆媳之间相处的苦难(生活习惯不同、教育孩子理念不同),但是因为我当天时间比较紧张,所以想赶紧完成购物,然后回家,所以闺蜜在向我述说时,我没有给予重视,反而在她说话的过程中,心里一直在想:“到底是相约来购物,还是听你说这点成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每次都翻来覆去的说。”
A1+案例:学员开心基于本次学习的内容,再次加工了自己上周六和闺蜜逛街的场景
按照本方法,第一步,我先感受对方的情绪:和闺蜜沟通的过程中,她的话语中出现了“总是”,她说她婆婆总是说她浪费粮食。
可以感知到她的情绪是无奈的,委屈的。
第二步,找出沟通的事实,虽然闺蜜说了很多关于她和婆婆之间的生活琐事,其沟通事实就是:婆媳关系不和。
第三步,感受对方的期待,其实闺蜜她心里也知道,及时把她和婆婆的事情全部告诉我,也并不会改善现状,她内心的真实期待,其实是期望得到我的安慰。所以,我向她说:XX,你真的太不容易了,又要工作还要照顾婆婆、孩子,人都瘦了一圈了,可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呀,有什么不开心的别往心里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