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梁海波,命中缺水,名字全部带水。
【技】本职工作是软件技术架构
【写】个人比较喜欢善思,今年开始逐步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在写作这条路上刚刚起步的小学生
【行】除了思考和阅读,我还喜欢旅行。我到一个地方去体验风土人情,所以我想“行者”更适合我的心态。
【图书介绍】:
下面我来初步介绍下今天要分享的这本书,书名叫《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作者是克莱顿.克里斯坦森,他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被誉为世界一流的创新管理思想家,他曾经写了一本风靡全球的书籍《创新者的窘境》,堪称经典,曾经指导了中国的互联网事业,像马云、周鸿祎等互联网大佬们都被这本书影响过。就这样一位研究创新的教授怎么会写这样一本书?还用了这么吊炸天的书名,原因是他得了癌症,知道他自己时日无多,他就在思考应该留给哈佛学生留下点什么东西,于是他把自己所掌握的商业知识全都拿出来缜密的分析个人成功和幸福。
整本书就是谈了三个问题:a)如何获得事业的成功和幸福 b)我与亲人和密友之间的关系是我永久幸福的源泉吗?c) 如何保持正直
今天我们要阅读的片段是事业的一个小论点,叫做“动因理论”。
【原文】
——摘自《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P46-47
“发现一驱动计划”能帮你做出最佳选择
“我随时会敞开大门,拥抱机会。”当然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简单。相比之下,要知道自己真正应该追求哪种战略就难得多了。目前的周密战略是不是最好的?是否应该继续按这个战略走下去?或者是不是时候采取另一种新出现的战略?如果十个机会同时出现,我该怎么办?理想的情况是,你不需要读完医学院才发现不想做医生,那要怎么做才能知道哪个机会最适合你呢?
有个工具可以帮助你测试你的周密战略或应急战略是不是卓有成效。为了使你的战略成功,这个工具要求你说出需要得到验证的假设条件。这个过程是简·麦克米伦和瑞塔·麦格拉思创造出来的,他们把它叫作“发现一驱动计划”,但或许我们把它说成“哪些假设条件需要得到验证,才能说明这个战略有效”会更容易理解些。
就像听起来那样简单,很少有公司会通过问这个问题来考虑是否需要追求新的发展机会,他们往往从一开始就在无意中铺设了失败的平台——他们会根据最初设想的以为会发生的情况,做出是否继续投资的决定,但是他们从没有测试过这个最初的设想是否行得通。因此,他们们会发现自己沿着这个路线走得很远,他们调整自己的设想和假设以适应真正发生的情况,而不知道在还没有走得太远前做合适的选择并进行测试。
其实,有个更好的方法可以让人们清楚某个企划案有用还是没用——这个方法需要重新排列规划新项目涉及的典型步骤。当一个有希望的新企划案被提出来时,首先应该做一番经济预测,但是不要假设这些预测是准确的,要承认这个环节的数据只是个大概数目。由于每个人都知道数据要够漂亮管理层才会开绿灯、批准项目的成立,因此你必须小心提防提案人员在数字上动手脚
接下来,你还得要求提案小组列出一张清单,写上他们当初做预测时所根据的假设,然后问该小组成员:“如果要达到企划案上写的目标,必须证明那些假设为真?”并请他们依照重要性和不确定性列出这些假设:在最上方的应该是最重要但最难以确定的,最下方的则是最不重要但大抵可以确定的。
只有了解了所有潜在假设的相对重要性,才能给这个项目团队开绿灯,但不要按大多数公司的那种方式去做,而是要设法测试最重要的假设是否有效—一让团队成员迅速以最少的开支证实最关键的假设是有效还是无效。
一旦公司清楚了起初重要的假设有可能被验证是真实的,就能根据情况做出更好的决定,最终决定是否投资。
好了,大家基本上都看完了吧,我现在针对这个片段进行I阶段的讲解。
【Why】
这个片段,克里斯坦森博士主要讲了在面对机遇的时候,我们要如何做到最佳选择。
【What】
提出了麦克米伦的“发现驱动计划”,也就是“哪些假设条件需要得到验证,才能说明这个战略有效”。
【How】
同时用一个案例说明如何几个步骤来实际使用。
a) 首先,要针对机遇或者战略,制定目标,并提出所有需要满足的假设性条件
b) 其次,所有涉及人员对这些假设性条件,进行分析必须证明哪些条件为真
c)再次,对这些必须为真的条件,按照相对的重要性程度排序,选择出关键性的条件
d)最后,通过最小开支验证关键性条件是否为真,并以此做出选择
【Example】:
譬如,我们生活中,在没有买房子之前,可能我们会需要租房子,租房子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考虑我们有什么条件,要租什么房子。
首先, 列出我们要选择房子的条件, 譬如1500左右价格, 离公司近一些, 又考虑到自己睡眠比较浅,下一阶段可能要冲刺,租房子附近不能有工地建设
然后,我们针对这些条件进行推分析推定,可能对我而言,最关键的因素是周遭环境,不能太吵,这是选房子最关键的指标
最后,通过价位,地段等都差不多选定,因为这些是比较明面上的条件,选中一些房子后,我们可能就做个公车去实地考察下这个关键性指标,咨询下物业之类的,附近的商场是否要拆迁,或者有没有要装修施工,有没有工地施工? 如果有,那可能我就会放弃,如果没有,就是我最佳的租房选择了。
【回顾】:
因此,当我们碰到一定的基于的时候,a)罗列所有假设性条件,b)指出必须验真的假设性条件,c)按照重要性排序选择出关键性指标,d)用最小的开支进行验证,通过这四个步骤后,以此做出最佳选择。
所以,当我们碰到需要做决定的时候,往往只要我们问对了问题,通常我们都会很容易找到答案。
【A1引导】:
针对拆页的内容和我的分享,大家回想一下,近期是不是有过类似的经历,譬如想要接受一份新的工作任务,或者想要进行一项投资等等,可以做下分享?
A伙伴:
前阶段,我在做理财投资,当时在公司在做知识竞赛, 了解到有一个P2P平台(拍拍贷),但是当时做投资之前,并没有深入了解这个平台,投资完这个产品之后,才知道这个平台是这样子,相对而言,这个平台的风险性会比较高一些,因为已经做了决策,这个投资决策的风险未定,还不知道是成功还是失败。
B伙伴:
6月份的时候,我去西安参加行动学习的一个培训, 历时3个月,当时做出决定要参加,并没有想太多,后来只考虑一个因素,时间成本,就毅然决然的报名了,后来发现路费比学费还贵。不过我现在发现,对我产生了很好的结果。
但是当时我并没有针对这个决策做出所有的条件假设,当时只是觉得 学了这个会对我有很好的发展空间,所有当时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时间成本,不过是没有针对这些条件做验证的,只是得到的决策结果还是蛮好的。
【A2引导】:
我们来当场实践一下,结合刚才的经历,以及我们今天学到的“发现驱动计划”的方法,如果时间能够重回,针对刚才需要做的决策,你需要考虑哪些条件才能够做出选择,又要如何落实这些条件呢?
A伙伴:
回去以后,我需要针对当时做的投资决策,做一番条件推定,并去实际了解下这个平台的运行情况,并尝试做出条件是否满足,以便及早对这个投资决策做出合适的修订
【结束语】
以上就是今天要分享的如何做出最佳选择的“发现驱动计划”方法,希望能够在大家的工作生活中面对选择时,能够用这个方法做出更加有效的决策。
非常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