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各位拆书帮的小伙伴,大家好!我是王岩,来自江苏徐州。我的三个标签是:
1. 常州龙城分舵的一名新晋拆书家,目前正在拆书路上升级打怪,努力奔跑;
2. 一名半导体光电子行业从业者,目前在公司担任研发经理,大家有跟半导体行业相关的问题欢迎随时一起交流;
一名终身学习者,希望通过学习不断精进自己,并致力于用自己的微光给周围人带来更大的光亮。
在了解拆书帮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拆书法”。
“拆书法”是指把书中的内容进行拆解并为己所用的方法,是由赵周老师开创的一种成人学习法,不同于以知识为中心的学院派学习,拆书法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将知识同学习者自身的经验相关联,助其规划知识的应用,进而达成提升能力、解决问题的目的。
“拆书”分为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的拆书法是RIA便签法,通过使用这种方法,学习者读一本书能够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依靠RIA现场学习,由拆书家将一本书加工成一场现场培训,引导和促进学习者把知识拆为己用。
拆书帮是以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为使命的非营利性青年自组织,目前,全国各地有拆书帮正式分舵57家,筹备分舵17家,如果你是一位学习爱好者,想通过拆书法提升自己,助益他人,欢迎您加入我们,一起升级打怪,共同成长!
【原文】《关键对话》-如何做出改变 P120-122页
要改变这种情况其实很容易,但首先你必须愿意面对这个问题。当你意识到自己正在拼命宣扬自己的观点正确时,你应当放弃咄咄逼人的攻势,想想希望为自己、为他人、为你们之间的关系实现怎样的目的,然后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这些是我真正希望实现的目的,我该怎样做?”只要你体内的肾上腺素不再肆虐,头脑马上就会变得清醒,这时你就可以使用综合陈述法解决问题了。
首先,关注你的行为。你应当关注那些对方抵制你的情况,为应对你的做法,他们可能会提高音量或是强调自己看法背后的事实,当然也有可能以沉默不语的方式表示反抗。这时,你应当把关注点从话题(不管多重要)转移到你自己身上,留意你的自我表现——你是否身体前倾,怒目而视?你是否提高了嗓门?你是否一心只想战胜对方?你是否不给对方机会,长篇大论地指责对方,使用各种花招为自己辩护?记住:对问题本身越关注,你就越难以做出正确的行为表现。
其次,缓和你的做法。你应当表现出宽容、开放的心态。假定对方的观点也有价值,也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然后请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放弃对自我立场的强调是一种完全违反意愿的做法,很多人都难以做到。当你完全相信某个观点时,想要让你缓和咄咄逼人的语气是很难的。毕竟,当你知道对方的想法不正确时,又怎么会征求他们的意见呢?这不是自寻烦恼吗?
的确,当你坚信自己的观点正确时,如果仍试探性地征求别人的看法反而会让人感觉更不真诚。可是,看到别人偏离健康对话,并强迫施加自己的观点时,我们很清楚,除非他们放弃强硬的立场,否则其他人很难接受他们的观点,这是我们客观观察的结果。反过来也一样,如果我们想让别人接受自己的看法,只有放弃强硬立场才是正确的做法,难道不是吗?
所以,我们必须老老实实地面对问题。当我们观点强硬时往往会意气用事,从而让我们成为情绪激动的牺牲品。诚然,坚定地相信一件事,这种做法本身毫无问题,你完全可以持有毫不动摇的观点。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表达观点的方式出现了偏差。
例如,一旦相信自己的看法或理由正确无误,我们的情绪便会悄然作祟,想当然地认为应当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当情绪取代理智时,我们的思想就无法正常运转,导致观点无法继续自由交流。与此相反,我们的强硬想法会像消防龙头一样喷涌而出,不给对方任何反馈的机会。结果呢?这种做法只会招致对方的抵触情绪,达不到期望的效果。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的情绪会把原本正确的观点变成令人难以接受的洪水猛兽,我们的激情举动往往会扼杀而不是推动对话。
最后,控制你的表现。那我们该怎么做呢?你应当在发表长篇大论之前及时控制住自己。看看自己是否开始感到义愤填膺,是否弄不明白为什么大家不肯接受你的观点。毫无疑问,这些都是非常明显的信号,它们能帮助你发现自己是否正在以身涉险。
放弃你的强硬立场和绝对化的表达,但是不要放弃你的观点。你当然可以拥有坚定的信念,只要调整好表达策略就好。
我看大家都已经读完了这个拆页,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这个拆页都讲了什么呢?
WHAT: 这个片段主要讲述了在与他人沟通中出现观点不同时,如何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避免争论,让他人更容易接受我们观点的方法。
WHY: 当我们与他人沟通时,很容易由于观点的不同而引发双方的抵触行为,进而导致争论或加深分歧。使用片段中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觉察自己和对方的行为,进而做出调整,避免争论,实现与他人的有效沟通。
HOW:具体的步骤
①关行为。即关注你的行为,沟通是双向的,通常当对方有抵制你的行为出现时,你就应该把关注点从问题转移到自己的行为上,审视自己是不是有一些“攻击性行为”,比如身体前倾、怒目而视、提高嗓门、咄咄逼人、指责对方等。
②缓做法。即缓和你的做法,放弃自己的强硬立场,假定对方的观点也有价值,请对方说出自己的看法。
③控表现。即控制你的表现,平和坚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长篇大论。
WHERE: 我们在工作或生活中与其他人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当双方的观点不一致,并且由此引发了对方的抵触时可以应用这一方法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避免抵触加深,产生争论或分歧。
【A1便签】
故事:
某周一的例会上,下属A汇报某项异常导致项目进度耽误两天。追问发现是由人为疏漏导致,类似疏漏两个月前已发生过,且当时已明确改进工艺动作并要求A落实。继续追问,发现下属A对工艺动作的改进方式有不同的想法,所以之前并没有按照要求落实改进措施。我很生气,不自觉的提高了音量,开始质问下属。下属也稍微提高了一点音量,为自己争辩,我们开始你来我往的争论。虽然最后下属迫于压力,同意了我的修改方式,但我能感觉到他憋着一肚子火,有挨训导致的愤怒,也有不被理解的委屈。
反思:
下属提高音量的争辩其实是由我先提高音量的质问导致的“抵触行为”,如果当时我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并及时调整,是能够避免争论并且平和的解决问题的。但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他的动作是我动作的投射,反而被情绪控制,认为自己的音量提高很理直气壮,却觉得下属本来不占理还大声是“岂有此理”。如果我当时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咄咄逼人的行为,停下来,让他说说自己的想法,后续再阐明自己想法的正确性,甚至跟他一起探讨一下有没有更优化的做法,同时向他指出,大家约定好的事情要不折不扣的执行,他应该会更好的接受我的要求。我的情绪和由其引发的“抵触行为”让本来很容易接受的事情变成一场争论,而争论只会让双方都觉得自己更有理,这会影响后续和下属的沟通,得不偿失。
【A2便签】
目标:
重复应用片段中的方法1次,练习如何意识到自己在沟通中的“抵制行为”并按照片段中的方法进行调整演练,以便在后续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运用该方法。
行动计划:
本周五下午,在出差回程的火车上,回忆并写下自己在与同事沟通过程中由于意识到对方和自己的抵触情绪而及时进行调整,从而避免了争论的案例。把自己当时的做法与“关行为、缓做法、控表现”的步骤进行对比,在纸上写出自己做的好的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同时假设自己回到当时场景,写下改进后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