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所属活动: 冀城分舵活动No.60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帮助孩子处理负面情绪

开场:

拆书技能点1:拆书活动前,已发送《拆书预备表》给观察家,且内容填写准确、完整。

拆书技能点10:总时长没有少于25分钟,没有超过30分钟(线上);线下:15-20分钟。

拆书技能点11:每个环节的时长分配符合本级训练概述的要求。(线上不观察)

爱学习的小伙伴们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能来参加我的TF2-1的过级活动,我是今天的拆书家京京

首先我用三个标签来跟大家做下自我介绍。

第一个标签是:用亮点原则搞定两个男孩的全职妈妈。

第二个标签是:语音写作践行者。

第三个标签是:5点早起践行者。

拆书技能点5:学习目标包含学习者被观察到/被测量到的行为或动作,现场学习者设计清晰体现了该学习目标。

在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下今天的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现场使用“化解情绪四步法”帮助家人或朋友化解负面情绪,并把过往失败案例加工成正面案例。

拆书技能点2:选择图书是实用类或理论类图书。

拆书技能点6:在FAB介绍法中,能够清晰辨别出聚焦于图书和学习主题的F、A、B。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拆页选自《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F 特征】

这本书的作者是阿黛尔·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两位女性作者都是国际著名的亲子沟通专家。本书通过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帮助父母和孩子建立起一个能够快乐交流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父母配合。

【A 优势】

这本书自上世纪80年代出版以来,不断再版,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风靡全球,销量数百万。它被各国的家长们称为“育儿宝典”。

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本书易学易懂易操作。书中不仅给出了大量的家庭沟通实例和练习,还配上了卡通漫画生动展现每个技巧,这在同类书籍当中是非常少见的。

【B 利益】: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是否遇到过这些情况:你苦口婆心的说了很多,孩子还是不听,甚至跟我们对着干;我们刚一开口孩子就嫌我们啰嗦;想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却不愿意跟我们讲;又或者是孩子才开口说了两句,就以“算了算了,说了你也不懂”而结束谈话。

以上这些亲子沟通不畅的情况,其实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在说和听上犯了错。本书会着重教我们掌握“说”和“听”的技巧,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从而建立愉悦畅通的亲子沟通。

今天拆页中提供的4个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在家人或朋友因负面情绪困扰找到我们时,倾听他们、与他们产生共情,帮助他们从负面情绪中解放出来,从而有助于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大家花1分钟时间来阅读下原文吧!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拆书技能点2:选择图书是实用类或理论类图书。

拆书技能点3:所选拆页,包括HOW的内容;且总内容未超过2页图书内页。

拆书技能点4:在讲解时,通过共享屏幕播放PPT,清晰呈现R原文、I便签核心内容和A1、A1+指令。

主题(页码):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第一章P10

当我在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我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别人的看法,那样只能让我感觉更差。过分同情让我觉得自己太可怜;提问让我产生防范心理;最激怒我的是说我的感受毫无道理。这时候我通常的反应就是:“算了吧,再说下去还有什么意思?”

如果有人能真正愿意倾听,认同我内心的伤痛,给我机会让我多说说我的困扰,我会感觉没那么郁闷和困惑,也更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

我还可能会对自己说:“老板平时还是不错的……我当时应该马上认真处理那份报告……但我也不能假装这件事情没发生……好吧,明天早点到公司,先把报告写完……不过,到他办公室交报告的时候,我还是要让他知道,他昨天那样对我说话,让我很难过……另外,也让他知道,以后他对我有看法,最好单独和我谈。”

这个过程对我们的孩子也同样适用。如果我们也能倾听孩子,与他产生共情,那么也能有助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但是,我们不是天生就会说产生共情的语言的,因为它不属于我们“母语”的一部分。我们大部分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有感受被否定的经历。为了能流利地说出这种接纳他人的“新语言”,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操练。下面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1. 全神贯注地倾听。

2. 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 说出他们的感受。

4.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拆书技能点4:在讲解时,通过共享屏幕播放PPT,清晰呈现R原文、I便签核心内容和A1、A1+指令

拆书技能点7:【I】的讲解,拆书家提到了不那么做的坏处,找出人们的通常做法,并举出了具体的反面例子,而且使用了片段包括的技能把反面例子加工成正面例子。

好的,我看到大家都已经看完了。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拆页的理解。

what:

这个片段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需要共情与倾听,并告诉我们帮助孩子化解负面情绪的技巧。

why:【前因后果说明(这么做的好处,不这么做的坏处)】

(通常做法)

在孩子陷入负面情绪或受到伤害时,父母经常无意识地否定孩子说的话和感受,“这个电视节目真无聊”“不会吧,多有意思啊”,孩子下棋输了会说“没事儿,不就是一盘棋吗,这盘输了下盘再来,没什么大不了的。”

或者习惯性地去给孩子讲道理、提建议,用说教地方式教育他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又或者用提问的方式说“刚刚是哪一步导致下棋输了?”;又或者对其感受过分同情:“真是太糟糕了,真为你难过”等等。

(通常做法的坏处):这些通常做法表面看起来没什么不对,但是,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不被接纳的。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的否定,会让他感到困惑和愤怒,同时也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这样亲子关系陷入恶性循环中,孩子越来越不愿意与家长沟通,长此以往,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埋下隐患。

【反面例子】

我想起上周四发生的一件事儿。

孩子放学回到家,我在厨房做饭,没一会儿孩子眼里带着泪花儿过来找我了,我一边切菜一边问他

“怎么回事?怎么不高兴了?”

“语文本找不到了”,

“咋找不到了呢?书包里都找了没有?”

“书包里没有,但我就放到书包里了,呜呜呜...”

“别哭了,我去给你找找,一个男孩子遇到点事儿就哭哭啼啼的像什么样子,让你把书本放到文件整理袋里分类装好,就是不听.....”

我一边翻书包帮他找,一边吧啦吧啦给他讲道理,他呢不吭声一直抹眼泪。后来我才知道他的这个语文本上面写了这一周的作业,周五还要交的,如果找不到了还需要补齐全部作业,所以找不到才会那么着急。

那么,化解情绪四步法,具体怎么做呢?

how:

1:专心倾听。

听,不是一边看手机一边听,不是一边忙工作一边听。嘴上说在听,其实心不在焉,会让孩子感到气馁。

我们要放下手边的事,转过身来,面对孩子看着他,全神贯注地听。

不要小看这个动作,这个举动是在告诉孩子他是重要的,有时孩子需要的可能仅仅就是父母的倾听,这个动作本身就会让他们备受安慰。

2:简单回应。

以关心的态度,使用“哦...”“嗯...”“是这样啊...”“还有呢...”等简单的话来回应孩子。中间有回应,让孩子知道我们在听,在努力了解他的感受。

3:说出感受。

在这里不否定,不评价。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用描述感受的词语,帮助孩子说出他此刻的感受。

“你好像很生气”“听起来你有些讨厌这些作业”“好朋友搬走了是挺难过的”

4:幻想实现。

当孩子想要的,我们目前满足不了,不要给孩子解释为什么,因为越解释,孩子越不听。这时我们可以发挥想象力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的愿望。可以用“真希望....”这样的句式。

比如孩子睡觉前想吃巧克力,“我真希望咱们家有一棵巧克力树,上面长满了巧克力,有圆形的、有长方形的、有爱心形的....”“真希望我能给你变出一盒来”

这个步骤对于年龄偏小的孩子,比较适用。如果对方是较理性的大孩子或成人,效果可能不太好,可以省去这一步。

注意:在实际应用中,这4个步骤不一定都需要。拆开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用两个,三个,四个,都可以。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情境灵活使用。

【将反面例子转变为正面例子】

那学习了这4个技巧,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到上周四,当孩子因为找不到语文本而着急,来找我的时候,我会这样回应孩子:

妈妈:宝贝,发生了什么事儿?怎么不高兴了?(说话前停下手中的事,转过身来面对着孩子,关切的问孩子)(专心倾听)

孩子:语文本找不到了

妈妈:哦。(简单回应)

孩子:我就放到书包里了

妈妈:嗯。(简单回应)

孩子:我找了好半天,可是书包里还是没有找到。

妈妈:找了这么长时间还是没有找到是挺让人着急的。走吧,妈妈去帮你找找。(说出感受)

孩子:要不你在班级群里问问有没有人拿错了。

妈妈:好啊,没问题。

(这么做的好处)前后两种回应方式,很明显按片段中给出的技巧,真正地倾听孩子,与他产生共情,认同他内心的伤痛,体会孩子当下的感受时,孩子会感到自己是被理解的、被尊重的、被接纳的,糟糕的心情慢慢平复下来,也能有助于他自己解决问题。

where:

这4个技巧适用于孩子陷入负面情绪或者受到伤害,找你倾诉或讲述他们的困惑的情况。成人和孩子都适用。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拆书技能点4:在讲解时,通过共享屏幕播放PPT,清晰呈现R原文、I便签核心内容和A1、A1+指令。

拆书技能点8:【A1】显像提问清晰,其中包含具体的情景。刚才有学习者分享了自己根据这个场景联系出的过往情景或具体经验。(无须分组,在会议软件主界面讨论)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下面进入小组分享环节,因为今天的人数不多,我们就不分组了,一会儿大家直接分享就好。

刚才我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当孩子带着不好的心情找到我时,我用责备、说教的错误方式进行了回应。

请大家回想一下,最近一个月内您是否也遇到:身边人期望我们回应和了解感受时,使用了诸如否定、提建议、说教、讲道理等错误的回应方式的情况呢?

比如:

孩子考试不理想心情不好,你反而批评教育了一通。

下班回家后,爱人向你诉说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你却吧啦吧啦提了一堆建议。

如果有类似的经历,大家可以分享一下。

注意这里只分享过往的一个经历就可以了,现在给到大家3分钟的分享时间,每人发言不超过1分钟。

***,你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经历吗?

学习者案例记录:

郝郝:

上周,我一个同事给我发牢骚,他觉得他今年的整个工作任务较去年相比,职责上增加了很多,但在薪酬上和其他激励方面没有任何的变化,所以他就对公司及团队提出了很多消极的建议,当时我听到后,我就很说教地说:“这就是公司今年的安排,今年的组织架构就是做的这样的调整。”这个回应是个反例。

超:

我家孩子在学书法,书法写得不是很好,比如在写悬针竖、垂露竖的时候,他写不直,我看得出来他其实挺着急的,但我比他还着急,“你看同时都是学校老师这么教,我还专门给你找了书法班的老师教你,你怎么就学不好呢?竖就不能写直了吗?”孩子挺委屈,也很怕我,但凡我说他他必哭,“你小男孩,哭什么哭,怎么这么敏感?怎么抗压能力这么不行?你个老爷们儿,说你两句就不行?”孩子一看我这样说就更哭的厉害。看了这个片段后,我挺有感触的,我批评我家孩子比较直接,没有太多关注到他的感受,大部分都是说教、批评。

拆书技能点4:在讲解时,通过共享屏幕播放PPT,清晰呈现R原文、I便签核心内容和A1、A1+指令。

拆书技能点9:【A1】反思加工指令清晰。刚才有学习者根据指令,联系出了假如再遇到同样的情况时,自己具体的做法。(无须分组,在会议软件主界面讨论)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非常感谢各位小伙伴的分享。刚刚大家都回忆了过去的一个不尽完美的沟通经历。现在假设时光能够倒流,我们又回到了过去的那个场景当中,请想一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4个技巧,你会怎么跟对方回应呢?

给大家一分钟的思考时间,一分钟后我们请1位小伙伴用2分钟时间分享一下。

我们请超先森给大家分享一下。

学习者案例记录:

超:

那天那个场景现在想来我挺后悔的,因为那天我大发雷霆。

如果回到那个场景中,我首先会蹲下来,和他平等的来对话,会说:“孩子你认为在写悬针竖和垂露竖的时候,是遇到了哪些困难没有把他写好呢?”,孩子可能会回应我说,你看爸爸我手腕拿笔的姿势有些不对,所以那个竖就是写不直。孩子可能会跟我解释,那孩子在跟我解释的时候,我会通过“嗯、 哦、还有呢”这些词语进行简单的回应。针对孩子当时特别着急的情况,我会猜一下孩子的感受:你有些焦虑、难过,是不是有些急躁。下一步我会用幻想实现的方式“多希望你经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个困难克服掉。”

谢谢小伙伴们的精彩分享,最后用这两句话结束今天的分享: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我们越能坦然地接纳他们不好的感受,孩子越容易摆脱烦恼。

本次拆书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