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原文】《这样读书就够了》微信读书P367-369
学界对“知识”和“信息”的定义莫衷一是,但我们一般认为,所有知识都算信息,但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识
(见图5–1)。
知识和信息的关系
为方便讨论和使用,我们将知识粗略地界定为:由专家或权威给出的、包含了一定上下文的信息。
大前研一当然是权威,他在书中论证理财能力的重要性时,给出了丰富的论点。读者若不加思考地追问,只记下结论“理财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则得到了一条严重简化的信息。然后,若按部就班,把学习理财的优先级提到最高,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研究投资和理财,那无异于刻舟求剑。“思考追问”本质上就是学习能力的体现。
【原文】《这样读书就够了》微信读书P367-369
学界对“知识”和“信息”的定义莫衷一是,但我们一般认为,所有知识都算信息,但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识
(见图5–1)。
知识和信息的关系
为方便讨论和使用,我们将知识粗略地界定为:由专家或权威给出的、包含了一定上下文的信息。
大前研一当然是权威,他在书中论证理财能力的重要性时,给出了丰富的论点。读者若不加思考地追问,只记下结论“理财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则得到了一条严重简化的信息。然后,若按部就班,把学习理财的优先级提到最高,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研究投资和理财,那无异于刻舟求剑。“思考追问”本质上就是学习能力的体现。
what:
这个拆页教会了我们一个概念:界定信息与知识的区别,知识是由专家或权威给出的、包含了一定上下文的信息组成,专家给出的结论,并不代表知识,只是严重简化的信息,所以知识本身是一种信息,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会成为知识。
why
理清信息与知识的区别,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打个比方,我们把信息比作我们经常吃得的菜,而红烧鱼,是我们想做的那一道菜,所以当我们想做红烧鱼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学会烧所有的菜才能烧红烧鱼呢?
显然不是,想吃红烧鱼,我只要学会做红烧鱼就可以,理清信息与知识的区别,道理也是如此,最大的好处就是当我们想掌握某一种能力,或者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知识的时候,我们能够精准地轻易地识别出来,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排除一些干扰的、大量的无用其它信息,以节省时间、降低消耗、提高效率。
how
具体我们该怎么做呢?
1.自问:自已想要掌握的知识是什么?
2.追问:自已现在所看的,所听的,所记的,是不是知识?这个是我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吗?这个对我有什么好处?能帮助我解决什么问题吗?
3.自查:这是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呢?我们自已亲自来验证一下这是不是我们当下所想要的知识。
WHERE:
适用于学习及工作需要节省时间专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休闲、打发时间可以不使用这个方法。
A1便签
上周末,我又一次制订了读书计划,想克服下班之后长时间看手机的欲望。每当我晚上回来之后,我总喜欢刷手机,客厅、书房或者卧室,我都有这个习惯,很多新闻都是匆匆刷过,这些信息对我而言,并没有多大的用处,只是纯粹地满足自已看手机的快感,一些有用的知识并没有掌握,一般而言,看书比看手机我更容易有收获,并不是因为书中信息更好、更正确或更系统,而是书中的内容能更有效地帮助我理清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这就像是好的现场培训比同主题的书更有价值,并不是因为培训师更资深、讲述更生动或更具表演性,而是精心设计过的现场学习能更有效地帮学习者激活个人经验,规划未来行动,也更容易触动自已。
总结与反思
自问:信息,每天都有,想要,铺天盖地,但是知识,需要静下心来,要学,要思考,要反思。
追问:刷手机得到的信息并不能帮我解决问题,只是享受那刻的慵懒与快感。但是通过读书获取的知识可以给我解决问题的钥匙。
自查:知识还需使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信息如果是材料,那么知识就是通过自已努力加工好的成品。
A2便签:
目标:在未来一周内,我每天晚上阅读1小时《这样读书就够了》,切实地掌握拆书法的知识、并分享给自已的孩子。
计划:
通过拆书帮过级,来熟练掌握拆书法的应用。
第一,自问:我想要掌握RIA拆书法这个知识吗?
第二,追问:我真的想要这个方法解决自已喜欢刷手机的习惯吗?我想:是的,我是真的需要掌握这个方法,将RIA法用到实际的读书计划里,每天晚上下班后拆书学习、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第三,自查:每天晚上我会先检查昨天的学习记录,并练习晋级,我想孩子也会主动与我一起亲子阅读,让我与孩子的交流也变得温暖,如我还没完成拆书稿,孩子也到了洗澡睡觉的时间,我会用“选择做”来代替“不得不”进行下去,并定期同拆书帮的伙伴交流学习,持续精进。
所以,学习拆书法让我遇事能够看到积极、快乐的一面,如果我坚持一周顺利完成,我就带孩子一起去北固山游玩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