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一、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
各位伙伴晚上好,我是今天的拆书家张军。
用三个标签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一名自由职业者、成长陪伴者和拆书赋能者。
二、图书介绍
【拆书技能】选择图书是实用类或理论类图书;在 FAB 介绍法中,能够清晰辨别出聚焦于图书和学习主题的F、A、B。
【FAB 法介绍图书】
【F】特征
今天要分享的书是《沟通的方法》。本书作者脱不花是一个终身学习平台得到 App 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本书脱胎于脱不花主讲的“得到·沟通训练营”。“得到·沟通训练营”已经开设 24 期,累计学习人数超过 6 万人。作者基于自己在实践中的沟通技巧,以及在“沟通训练营”中积累的案例,提炼出了 3 大沟通原则、4 种沟通风格以及 18 个沟通场景,并且对每个场景都提供了可以快速运用的方法。
【A】本书的优势
相对于同类书籍来说,我觉得本书有 3 个优点。
首先,场景丰富。从破冰到说服,从竞聘到绩效面谈,从闲谈到主持会议,覆盖了大多数日常沟通场景。
第二,案例生动。本书案例来源于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是“得到·沟通训练营”学员的真实经历。
第三,结构明显。本书每一章都由提问开始、由“划重点”结束,中间用标题呈现了清晰的结构,便于读者查阅、运用。
【B1】阅读本书的益处
运用本书中的方法,读者能够在各种场景下都把握沟通主动性,在沟通这场无限游戏中,建立并加强与沟通对象之间的关系。
【B2】阅读所选拆页的益处
今天选取了两个片段,第一个片段可以教会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总结并坚持好行为;第二个片段可以教会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反思错误,改正坏行为。
左手给好行为建模,右手为坏行为刷新动作,引领孩子从自身的经历中提炼经验、教训。
三、学习目标及逻辑关系,分组
【拆书技能】:学习目标均包含学习者可被观察到/被测量到的行为或动作,现场的RIA设计都清晰体现了各自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这两个片段分别针对值得坚持的好行为和需要改正的坏行为。我今天的分享,希望能分别能实现两个学习目标:
对于孩子的好行为,目标是引领孩子从零散的行为中找出三个左右的主要因素,按照逻辑总结出一个模式。
对于孩子的坏行为,目标是引导孩子从客观事实和主观感受两方面反思错误。
【学习目标的逻辑关系】
两个学习目标分别从坚持好行为和改正坏行为两个方面,相反相成,相互补充,构成一个系统,共同帮助孩子从自己的经历中提炼经验、教训。
【分组】
今天的分享中有分组演练环节,我们就延用刚才李老师的分组,还是每两位老师一组
【指令】
下面请大家用 2 分钟时间阅读一下第一个片段,读完的伙伴请举手向我示意一下。现在开始。
四、阅读第一个拆页
《沟通的方法》作者:脱不花,出版社:新星出版社,2021年6月【P123】
【拆书技能】:2 个拆页的【R】至少一个包括How的内容;有一定逻辑关系,比如递进关系;且总内容未超过4页图书内页。
■ 保持行为建模的习惯
所谓建模,就是从一堆纷繁复杂的信息里,抽象提炼出一个简单的模型,然后用这个模型来解释复杂的情况,方便理解与记忆。
我举个例子,你背得出八大菜系吗?一般人知道川鲁湘粤,剩下的都有哪些,似乎不太容易记住。
为此,美食家傅骏建了一个模型,让人听一次就能记住。这个模型特别简洁,就是用沿江和沿海这两条线索解释菜系分布。
建模的依据为什么是沿江、沿海呢?傅师傅表示,菜系之所以被称为菜系,是因为它们每个季节都能办出不同的、有时令特色的完整席面。只有物产丰富的沿江、沿海地区才能满足这一条件。沿长江由东向西的是安徽徽菜、湖南湘菜、四川川菜,沿海岸线从南至北的是广东粤菜、福建闽菜、浙江浙菜、江苏苏菜、山东鲁菜。八大菜系从彼此之间看似毫无关联,到可以被我们快速牢记,只是经过了建模这个化繁为简的步骤。
那么,在建模前加上“行为”二字,指的是什么呢?这是指一个人从他每天偶发的、零散的行为中找出那些最值得保持的部分,用简单的逻辑整理一下,把这些行为变成一种方法论,让这些值得保持的行为能够不断被复制,被优化。这就是行为建模。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很少会有意识地反思方法论,无论做对还是做错,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所以我经常哀叹:大部分人一直在浑浑噩噩地生活,经历可能很多,经验却很少,因为他们从不总结。
但如果我们这样追问我们的激励对象:“你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来总结总结?”其实是在帮助对方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反思,把行为背后的方法“逼问”出来。
五、【I】拆书家讲解引导
【拆书技能】:【I】涵盖了二级的 4 种讲解引导技巧:1)强调不那么做的坏处,(给出通常做法,不这么做的坏处,给反例并需变成正例)2)给出了学习者可能异议的预防性讲解,3)细化了原文行动建议的步骤,4)根据原书中案例脉络,给出了更贴近实际的例子。
好的,我看到大多数伙伴已经读完了。没有读完也不要紧,接下来我会详细讲解。
【What】
第一个片段分享的是行为建模,是指从零散的行为中总结出值得坚持的部分,总结成符合逻辑的模式。
【Why】
为什么要引领孩子行为建模呢?因为孩子做出一个好行为,原因往往不止一个。如果不有意识地总结、思考,孩子难以从成长中吸取经验。而引导孩子行为建模,就能帮助孩子厘清不同因素之间的不同影响,为以后分析、思考提供经验。
【反例】
我自己就有一个例子。上学期,我大女儿和同学搭档,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图形化编程比赛,得到了一等奖。为了庆祝得奖,我带小孩吃了顿火锅。但是除了一张奖状和一顿火锅,这件事就慢慢淡忘了。这种纯享受式的奖励,没能充分发挥这次经历最大的价值。
【How】
那么,如何进行行为建模呢?我们可以运用三个步骤。
1. 找出相关因素。
可以引导孩子找出三个左右的相关因素。目的是为了避免孩子出现归因错误。
比如,在我们读到的拆页中,美食家傅骏找出了两个相关因素,第一是菜式的完整性,第二是地方的物产丰富性。
2. 明确逻辑关系。
找到相关因素之后,要思考这两个因素之间有什么关系。
比如在拆页中,美食家傅骏明确了这样的逻辑关系:因为物产的丰富性,才能支撑起完整的席面。这是一种物产支撑菜式的关系。
3. 建立行为模式。
有了相关的因素,思考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后,就可以建立起一个模式了。
比如在拆页中,美食家傅骏就帮读者从沿江、沿海两条线建立起了模型的框架。下次我们再想到八大菜系的时候,有了这一横一纵的两条线,我们对八大菜系的了解就更有条理了。
【意译案例】引导孩子进行行为建模
在拆页中,作者用八大菜系提供了建模的示例,这是一种静态知识的建模。
下面我就参照片段中的案例,介绍一下我引导孩子就编程行为进行建模的例子,供大家参考。
【反例变正例】
回到刚才提到的编程比赛的例子,实际上我可以引领孩子对她们的编程过程进行行为建模。
第一步,找出相关因素。我可以问她们在编程时使用了哪些背景、形象,运用了哪些编程技巧。
第二步,明确逻辑关系。这些背景、形象与编程技巧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怎么跟编程主题联系起来的。
第三步,建立行为模式。我可以指导她们将不同要素与编程技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结构,便于将来进行编程学习。
这样经过思考、总结和表达的经历,才会留在孩子的记忆中,帮助孩子成长。
【Where】
那么,什么场合适合进行行为建模呢?
除了前面举例的亲子沟通场景以外,在学校里老师对学生,在职场中对下级、对平级、对上级,都可以运用。
这种方法尤其适合相对复杂的行为。对于比较简单的行为,可以问一句“你是怎么做到的”,引导对方思考就可以了。
六、【A1】激活经验
【拆书技能】:使用【A1】技能点的环节指令清晰,学习者能根据提问(显像提问)中的场景练习自己过往的具体经验A1,且加工出如果假如再遇到同等情况,可以如何做A1+。
【A1】
下面,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开学以来的三、四个星期里,孩子的默写本上是不是在积累满分记录?孩子的单元测试卷是不是骄傲地拿在手里给您签字?孩子是不是生活、学习安排得井井有条?
哪一个行为让您特别欣慰,你希望孩子能够坚持下去?
请大家先回忆一下最近孩子发生的行为。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时间 2 分钟,现在开始。
【2分钟后】
李金莲老师:我女儿周六有三节兴趣课,早上一节毛笔字,然后是一节英语,还有一节思辨课。她还会抽空把学校作业完成。我觉得她效率还是挺高的,这一点,让我觉得还是很欣慰的。
【拆书家反馈·简短重述】
李老师提到,孩子周六要上这么多课,可以把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效率还很高。这确实是一个在兴趣课方面时间安排好、效率高的行为,确实是一个值得鼓励的行为。
【指令】
下面请大家在小组内继续讨论一下,您刚才想到的孩子值得鼓励的好行为,如果运用今天分享的方法,您会如何引导孩子从这种行为里找出哪些因素促成他实现这一行为,然后明确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可以坚持下去的模式。讨论时间 2 分钟,现在开始。
【2分钟后】
【A1+】
李金莲老师:首先,找出相关因素。就是孩子自己充分利用时间,不需要父母或奶奶催促;而且,她是自己先完成学校作业再玩,这是按重要性进行的时间规划。第二,明确相关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孩子会觉得先完成学习任务,再做手工、画画等兴趣行为,在时间利用上有先后关系。第三,建立行为模式。要合理地利用时间,可以先按重要性进行排序,然后在每一项中充分利用好时间。
【拆书家反馈·号召鼓掌】
感谢李老师的分享。请大家鼓掌鼓励一下吧。
【拆书家反馈·摘要点评】
孩子面对多项任务的时候,面对必须要上的课的时候,孩子是通过自己的主动性,利用间隙时间安排好任务,即先把需要的事情做完,然后再做想要做的事情。我觉得这就形成了一种模式,先做需要的事情,再做想要做的事情。确实是一种值得鼓励、值得保持的行为。
【拆书技能】:拆书家至少有一次给出了关联到原文知识点的回应或反馈。
七、过渡语及学习目标二
【拆书技能】:学习目标均包含学习者可被观察到/被测量到的行为或动作,且有逻辑关系,现场的RIA设计都清晰体现了各自的学习目标。
前面介绍的是在孩子有好行为时,如何通过行为建模帮助孩子把好行为坚持下去。
但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如何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呢?
下面请大家阅读一下背面的拆页 2。请读完的伙伴向我示意一下。时间 1 分钟。现在开始。
八、阅读原书拆页2
《沟通的方法》作者:脱不花,出版社:新星出版社,2021年6月【P175】
【拆书技能】:2 个拆页的【R】,至少一个包括 How 的内容;有一定逻辑关系,比如递进关系; 且总内容未超过4 页图书内页。
很多人把批评理解为责备,认为只要发一顿脾气,向对方施压,就算批评到位了。这种“被误解”的批评不但影响个人威信,而且根本起不到批评的效果。
批评可不是告诉对方他怎么错了,而是告诉他怎么才能对。批评不是要让他“服”,而是要让他好。我们其实可以通过谈心的形式,把“对的事”和“让他好的事”开诚布公地告诉他。
举一个形象的例子:在手机上使用App时,我们都会通过下拉手势,完成对页面的刷新。事实上,批评起到的就是刷新的作用——刷新信息,刷新认知,把错误的行为覆盖掉,让新的局面得以呈现。这才是我们批评一个人时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
如果将这个目标做个拆解,就是把以下5个动作要领闭环:
批评=控制环境+定义问题+刷新动作+设定反馈点+完成重启
九、【I】拆书家讲解引导
【拆书技能】:【I】涵盖了二级的 4 种讲解引导技巧:1)强调不那么做的坏处,(给出通常做法,不这么做的坏处,给反例并需变成正例)2)给出了学习者可能异议的预防性讲解,3)细化了原文行动建议的步骤,4)根据原书中案例脉络,给出了更贴近实际的例子。
好的,我看到大多数伙伴已经读完了。
与第一个片段相对应,这个片段介绍的是给坏行为刷新动作的方法。我给起了个名字,叫“建设性批评法”。
【What】
建设性批评法是指在孩子犯错时,帮助孩子认清问题,指导孩子改正错误的方法。
批评如果不恰当,是具有破坏性的。而运用今天分享的方法,不但没有破坏性,可以通过差错帮助孩子改善行为,因此具有一定的建设性。
【Why】不那么做的坏处
有人会说,在批评时,不就是骂一通,甚至打一顿吗?想必大家对以下三连问不会陌生?
1. 你错了吗?
2. 你错哪了?
3. 以后还这样吗?
家长的这些问题,往往能得到家长自己满意的答案。但这实质上是一种责备,指向的是已经发生过的事。结果只能是批评者发泄了怒气,而被批评者积累了怨气。
而今天介绍的方法,旨在帮助孩子向前看,吸取过去错误的教训,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成长。一味的就过去的事责备孩子,是无法帮助孩子成长的。
【反例】
就像之前提到两个孩子的图形化编程比赛,虽然结果不错,但在过程中我也批评过她们。
当时是一个周六的下午,两个小孩在给问答题设计回答错误的提示语时,设计的提示语是“你脑袋被驴踢了。”两个小孩对这句台词洋洋得意,笑个不停。
但是,这是用来参赛的作品。作为家长,我觉得用这种不文明的语言参赛是非常不妥的。所以,我严厉地责备了她们,说她们态度不认真。而我的批评,导致她们当天下午就没有笑声了,整个气氛比较压抑,提不起编程的兴趣了。
【How】
如何做到建设性批评呢?我分享两个步骤。
1. 定义问题。
在批评之前,务必要先了解全面的信息。而最直接的信息来源,无疑是事件的亲历者,也就是孩子本人。因此,可以通过向孩子提问,先搞清楚问题是什么。
可以在合适的场合(尽量是一对一的场合),在合适的时间(尽量在孩子做错后的第一时间),向孩子澄清问题。
2. 刷新动作。
在定义完问题之后,引导孩子思考正确的做法;或者如果孩子一时想不到,毕竟是孩子嘛,家长就可以直接指导孩子。
【How】【细化行动步骤】
面对孩子犯错时,很多家长批评的效果不好,可能是因为“刷新动作”这个步骤做得过于充分,而“定义问题”做得不够。这一方面导致家长指导的正确行为不一定适合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家长并没有掌握全面的信息就进行批评了,缺少了“定义问题”这个环节;另一方面,即使家长指导的内容恰巧是正确的,也可能得不到孩子的认可,因为家长不了解孩子的感受和看法。
那么,具体要如何定义问题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引导孩子描述事实。
孩子往往难以区分事实和情绪。许多问题就是由此导致的。
因此,我们可以先让孩子描述事件本身。引导孩子暂时克制住自己的感受、想法和看法,只专注于事情本身。此时,家长也先克制住急于指导的心。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将事实与个人感受区分开,有利于冷静地、理性地看待问题。
2. 询问孩子的感受和看法。
在了解到事实之后,务必要在“定义问题”环节询问孩子的感受和看法。
人都是有情感的。情绪会放大或缩小某些事实。孩子的情绪、感受和看法本身,也是问题的组成要素之一。家长如果不问,我们是没办法知道的。所以,我们就具体的感受询问孩子,其中包括事件发生时的感受,以及问题发生之后的感受。
【预防异议】定义问题太麻烦
有人可能会觉得孩子犯错了,问题是明摆着的,错误结果是明摆着的,怎么还需要“定义问题”?我直接指着错误的结果让孩子看到,直接告诉他该怎么做,这样多省事。
但事实上,这种做法看似高效,看似完成了对孩子的教育,但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从孩子的视角看到的事实,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和看法,没办法了解孩子,那么,所谓的正确做法,就可能做不到对症下药,未必能避免以后再次发生。
运用今天的方法,就可以与孩子一起厘清错误发生时的情景、孩子做出不良行为时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改正。
【反例变正例】
回到我女儿编程比赛的例子。后来她们改掉了那句台词,也就花了一分钟时间。
现在想来,我当时批评实质是一种责备,是欠妥的。因为我认可编程的重要性,但我自己没有编程基础,所以没办法辅导孩子学习编程。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激发孩子自己的兴趣,让孩子体会到编程的欢乐。
我不应该因为比赛这个活动的严肃性,就对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的快乐存在偏见。
我可以运用建设性的方式批评一下。
首先,要定义问题。我先询问一下她们对比赛了解多少,比如比赛的级别(校级、市级等),对她们当天下午完成的编程任务了解多少。这样可以了解到关于事实本身的信息。接下来,我可以询问她们对编程比赛有什么感受和看法,以及对那句台词有什么感受。
在定义完问题之后,我了解到比赛在她们眼里是什么样子,在她们心里是什么样子,我就可以指导她们刷新动作。也就是,从成人的角度跟她们分享关于比赛重要性的看法,以及关于编程重要性的看法。相信这样既能帮助她们完成比赛任务,又能从中体会到更多快乐。
【Where】
那么,什么场合适合运用建设性批评法呢?
这种方法适合有一定等级差的场景,尤其是批评者对被批评者有管理、指导责任的场景。生活中父母对子女,学校里老师对学生,工作中上级对下级,都适合运用这种方法。
十、【A3】促动参与2
【拆书技能】:【A3】技能点的环节指令清晰,学习者可以根据拆书家设定的案例场景,进行小组讨论,应用知识点并形成一个解决方案,或是应用知识点进行组内角色扮演。
【场景设计】
下面请大家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假设您的儿子今年 11 岁,在上小学五年级。这学期,开学以来的一个月,已经学完了两三个单元了。在一次英语单元测试中,曾经经常满分的儿子这一次得到了 90 分。虽然不算低分,毕竟90分也是很好的分数。但是因为之前经常得到 100 分,所以这次孩子对自己的分数并不是特别满意。然而,孩子的同桌得了满分。
试卷发下后,孩子本身有些苦闷;同时,孩子看到同桌似乎笑得特别夸张。于是,孩子拿起同桌的试卷,揉成一团,扔进了垃圾桶。
结果当然是两人吵一架,再被老师批评一通。而您作为家长,希望在批评孩子不理智行为的同时,端正孩子的竞争意识。
请大家讨论一下,您作为父亲或母亲,设想一下父子或母子之间的沟通情形,在小组内分配一下家长与孩子的角色。请先讨论一下在运用今天的方法之前,按照您之前的习惯,您会如何与孩子沟通这件事。然后,再讨论一下如果运用今天的方法,您又会如何沟通。
讨论时间 5 分钟,现在开始。
【邀请演练】
李枘澹老师饰母亲
张兮吾老师饰儿子
【未运用建设性批评法】
母:儿子,说说看,今天什么情况啊?怎么老师打电话给我,跟我告状啊?
子:什么“什么情况?”没什么情况啊。
母:没什么情况?没什么情况老师怎么打电话给我,说你把同学的试卷给扔了?
子:卷子扔了?我具体也不知道什么情况。
母:什么孩子啊,倒霉孩子。
子:反正我不知道有什么情况。
母:站墙角去,好好反省。
子:站就站,反正又不是没站过。真是的。哼!
母:哎呀,你还哼哼的。告诉你,你不反省好,今天没晚饭吃。
子:没晚饭就没晚饭。
母:啊,这儿子不能要了。真是的。
【拆书家反馈·摘要点评】
哈哈哈,感谢两位老师的精彩演绎。我觉得不能再演绎下去了,再演绎下去,儿子就要没了。
两位老师让我们看到了放飞自我式的批评。大家可能本身没有达到过这么激烈的程度,但对这种场景应该不陌生。
感谢两位老师让我们看到了一种非常极端的沟通方式。妈妈上来就是质问今天发生了什么事;儿子的反应是否认。妈妈再次责备,儿子接着否认。之后,妈妈开始采取措施,比如站墙角、不要吃饭,但儿子已经无所谓了。结果就是大人发泄了怒气,我估计,正在墙角或者没吃饭的儿子,心情也不会好,应该会积累一些怨气。
我们来转变一下,如果运用今天的方法,能心平气和地先把事实和情绪隔离一下,平静地讨论一下,又会是怎样的场景?我们请两位老师再来演绎一下。
【运用建设性批评法】
母:儿子啊,今天老师给我打了一个电话,反映了一些你在学校的情况。我想先问问你看,今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呢?
子:什么情景啊?你说的是什么事?
母:就是据说你在学校因为试卷的原因,你跟同学发生了一点小小的不愉快。
子:好像是有这么件事。
母:能跟我具体说说当时是什么情况吗?
子:当时啊,试卷发下后,同桌偷瞄我的卷子。我不给他看,他非要看。我这次考得不太好嘛,但他考的好。他看了我的分数后,就开始哈哈笑,我觉得很不舒服。所以,我就把他的卷子扔掉了。【定义问题:引导孩子描述事实】
母: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子:我当时没想那么多。我觉得他在嘲笑我,我很生气。就把他的卷子扔掉了。【定义问题:询问孩子的感受和看法】
母:那扔完之后呢?
子:扔完之后,老师说了我几句。
母:老师说了你,那你觉得老师说的对吗?
子:我觉得老师批评我扔卷子是有道理的。但是,他嘲笑我,也是不对的。
母:是的。我们不能因为别人分数低于自己就嘲笑别人。那我们回过来看一下啊,你考得不理想,然后因为同桌的笑就把他的卷扔了,那你觉得你的这种行为对吗?
子:扔别人的卷子总归是不对的。其实,我扔完之后我也有点后悔的。但是,扔都扔了,又能怎么办呢?
母:我们是不是应该跟人家说一声对不起呢?
子:太晚了吧?这都快睡觉了。
母:那明天呢?
子:明天倒是可以的。明天我见到他就跟他说一说。但是,他也要跟我说清楚嘲笑我的事情。
母:是的,他嘲笑你的行为也是不对的。我们也要他跟你道歉。所以,我们下次再碰到类似事情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心平气和地先冷静一下,不要那么激动地发泄情绪。
子:好的。
母:那就大家都还是好孩子,是吧?
子:他要是愿意道歉的话,我也愿意道歉的。
母:好的,那太棒了。【刷新动作】
【拆书家反馈·号召鼓掌】
感谢两位老师的精彩演绎。大家鼓掌感谢一下。
【拆书家反馈·摘要点评】
之前我们听到妈妈上来就质问,孩子一再否认。结果有点分崩离析的感觉。
而这次我们听到妈妈娓娓道来的陈述。孩子从故意回避,想蒙混过关(我不知道怎么回事),到承认是有这么件事,再到在妈妈的引导下说出了具体的情况。【定义问题:引导孩子描述事实】
妈妈也引导孩子说出了孩子的感受,也就是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嘲笑了,被老师批评之后有些后悔的感受。
通过这种关于事实的引导和关于感受的引导,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定义问题:询问孩子的感受和看法】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妈妈的引导下,孩子也愿意刷新动作,愿意在一定条件下跟对方道歉、和解、和好。【刷新动作】
我想这样才是有价值的批评。通过这样的批评,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对以后的考试、面对竞争、面对自己偶尔分数不理想的情况,能够理性地处理,而不是采取激烈的做法,引起与同学之间的矛盾。
【拆书技能】:拆书家至少有一次给出了关联到原文知识点的回应或反馈。
十一、【A2】催化应用2
【拆书技能】:【A2】技能点指令清晰,至少一个【A2】环节提问中包括情境或场景,有学习者受启发联系到啊自己的具体应用场景。
【A2】
通过讨论和演练,相信大家已经对建设性批评法有直接的感受了。
那么,请大家设想一下,在本学期余下的学习、生活中,孩子面对更多、更难的学业负担,面对随着年龄增长而形成的独立意识,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会引起您的批评?
请设想一下大概的时间、场合和事件,简单记录下要点,并且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现在只要设想一下可能会引起您批评的场景就可以了。先不用考虑如果发生这种场景需要如何批评。
讨论时间 2 分钟,现在开始。
【2分钟后】
李枘澹老师:大概在 3 月底、4 月初,应该会有新课结业考试。我们是北郊中学嘛,全年级学生是 600 出头。如果考到 300 名以外的话,不要说好学校了,就连普通的高中都上不了。毕竟升学率只有 47%。这样的成绩是相当糟糕的。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希望孩子好的父母,都会要批评孩子的。
【规划行为】
请各位伙伴考虑一下,面对刚才设想的场景,现在先做最坏的打算,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了,运用建设性批评的步骤,您会运用哪些关键语句,以建设性的方式批评孩子。
请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讨论时间 2 分钟,现在开始。
【2分钟后】
先做最坏的打算,如果考试成绩真的不理想,孩子自身也会很紧张的。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家长,如何通过建设性的批评帮助孩子有所提升呢?请李老师分享一下吧。
李枘澹老师:我会先询问女儿,比如学校出来了吗?考得怎么样?(引导孩子描述事实)这次试卷是不是特别难?(询问孩子的感受和看法)还是之前的复习不够充分?
孩子可能会说出许多理由,比如考的都是些什么偏题、怪题啊,比如“我看过的都没考,我没看到的都考到了”。(孩子表达感受和看法)
最后,我会跟女儿说,既然已经考完了,这次就让它过去吧。但事可以过去,但没学会的知识点不能过去。这张试卷反映出咱们之前复习时还有许多漏洞,我们不能只看分数,还要看掌握了多少知识。对于没有掌握的知识点,你准备怎么做呢?是不是要用错题本整理一下错题,还是把缺漏的知识点消化、巩固一下?(帮助孩子刷新动作)
这样的话,我们在第二次模拟考试中,把之前缺漏的都补上。这次的成绩就放在这吧,我们来看第二次模拟的进步有多少。
【拆书家反馈·号召鼓掌】
请大家鼓掌感谢李老师的分享。
【拆书家反馈·摘要点评】
能看到,考试已经是即成事实了,没有必要回避了。孩子即使会说出“我会的都没考”等激烈的话语,这也是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孩子自己应该也会有些压抑的,让孩子表达出来,也是有益处的。最终,妈妈引导孩子的行为是查漏补缺,把错题本利用起来。我想,尽管这次考试不理想,但有了这样的行动,将来想必会出现一些积极结果的。
十二、结束语
【拆书技能】:结尾时给出了强有力的结语。
【结语】
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有许多让我们欢欣鼓舞的瞬间。这种时候,我们可以指导孩子行为建模,也就是先找出相关因素,再明确逻辑关系,最后帮助孩子建立行为模式,从而帮助孩子从过去的行为中提炼出值得坚持的部分。
同时,在遇到孩子成长中的烦恼时,我们可以运用建设性批评,先定义问题,了解事情本身,了解孩子的感受和看法,再指导孩子刷新动作。
当孩子从自己的好行为和坏行为中都能有所收获时,会慢慢成长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这正是我们为人父母最值得欣慰的事情吧。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
【拆书技能】:第一个拆页时长没有少于10分钟,没有超过15分钟;第二个拆页时长没有少于35分钟,没有超过40分钟。整个拆书时长在50-60分钟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