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成为自控者》 所属活动: 桃李分舵第60期线下拆书活动:培养积极乐观的孩子+掌握心理距离,让目标更容易落地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掌握心理距离,让目标更容易落地

开场: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目标很抽象时(场景,行为条件),应用“心理距离”(澄清,如何做),把抽象的目标变成(行为动词)更具体的目标(界定,做到什么)。

大家好,我是拆书家Emily, 下面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拆书。

事件场景新年过来上班的第一天,我们公司照例举行了新春茶话会,大家吃着从各自的家乡带来的特产,特别开心,畅聊2023的目标。我听到有的同事说“我的目标是能够减肥成功,害,过年都吃胖了”,还有的同事说“去年年底阳了之后挺难受的,我今年的目标是锻炼身体,坚持运动”。

<提问>:不知道大家给自己定的新年目标是什么呢?大家有没有听过我刚才提到这样的目标呢?觉得这种目标容易实现吗?

<影响>:如果有相关的经历,大家就会知道,这样的目标实现的可能性非常小。想减肥的可能依然抵不住美食的诱惑,体重反而增加了;说要运动的可能做的只是办了张健身卡,到年底的时候也就去了三次。这样一来,我们又会觉得很懊恼,“管住嘴,迈开腿”怎么就这么难呢?

<解决>:今天我给大家带拆的图书《成为自控者》,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讲述了用科学的方法,为自己的目标负责,找到人生掌控感。我今天的拆书介绍的“心理距离”,可以帮助大家把抽象的目标变的更加的具体化,增加对目标的掌控感。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好目标”背后的秘密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作“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它描述的是人类大脑的一种特殊能力,那就是在抽象和具体之间相互转换的思考能力。什么是“心理距离”?简单解释就是,只要我们思考的内容不是此时此刻的自己,心理距离就会产生,思考的内容离此时的自己越远,心理距离就越大,比如思考明年的自己所产生的心理距离,就比思考明天时产生的大。

心理距离的大小决定了我们的思考是抽象还是具体,心理距离越大,我们的大脑就会在更加抽象和更高的层次进行信息加工,随着心理距离的缩短,我们的思考内容也会慢慢变得更加具体。大脑的这种特点就意味着,当我们考虑未来或者长远计划的时候,我们一定是以一种抽象的方式在进行思考。如果我们想要把这种想法变成现实,那么我们就必须缩短心理距离,把自己从未来拉回现在,然后去思考,为了创造那个想要的未来,我们此时需要做的是什么。这便是“是什么”式思维。

通过更为具象的思考,我们最终得到的是一个能够给予我们行动指引的具体目标。目标若是不具体,大脑在面对这目标的时候就会不知道从何下手。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的,我看到大部分小伙伴已经阅读完了。

什么是“心理距离”?距离这个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就是表示间隔的长短。那加上心理这两个字呢,就和大脑的思考相关。心理距离是人的大脑的一种特殊思考能力,可以在抽象和具体之间相互转换。心理距离越长,思考的内容就越抽象;心里距离越短,思考的内容就越具体。

【技能点:案例和概念之间的折返】

这样说大家可能比较难理解,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对照一下。

<举例>

比如说小A过年在家天天吃好吃的,吃成了一个大胖子,他觉得这样子不行,再胖下去可就真的追不上女神了,所以他定的目标是要减肥成功。大家觉得这个时候有没有心理距离?有对吧,这个心理距离就是对于“减肥成功”这个目标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到小A这个目标是比较抽象的,我们不知道说减肥成功到底是什么样子

<举例>

再比如说,小A有个朋友小B,他听说小A要减肥,就问小A:你现在多少斤?

小A说:我是个200斤的胖子

小B说:那你减肥成功是想要瘦到多少斤?

小A说:我的理想体重是到140斤

小B说:那你的目标就是减肥60斤

小A说:对

大家觉得这个时候有没有心理距离?也有对吧。这个心理距离是回到现实对比现状时的思考。这个时候心理距离变短了,小A的目标更具体了对不对?就是60斤。

<举例>

再比如说,小A还有个朋友小C,小C问小A: 要减肥60斤,你需要做什么呢?

小A说:我需要运动

小C说:具体怎么运动呢?

小A说:每周3-4天,每次1个小时

小C说:你觉得这个当做目标把握大吗?

小A说:我觉得没问题。

大家觉得这个时候有没有心理距离?还是有对吧。这里心理距离是对要做什么的思考。这个时候心里距离更短了,思考的内容已经具体到行动的层面了。大家觉得至此为止小A的目标够具体了吗?具体了对吧,就是“每周3-4天,每次1小时运动”。

<引出知识点的逻辑、步骤>

所以,“心理距离”是一种可以让目标变得更具体的思考能力。我们从小A要减肥成功开始,到减肥60斤这个具体的数字,再到“每周3-4天,每次1个小时运动”,一步步的缩小心理距离,让目标更加的具体。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总结出通过调节“心理距离”让目标具体化三个步骤:

第一步:识别当前的目标为抽象目标

第二步:回到现实对比现状,得出差距化目标

第三步:思考接下来做什么,得出具体的行动层面的目标。

<举例>

我举个例子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三个步骤。比如我今年定了一个目标是想要持续的提升自己的拆书能力,首先提升拆书能力究竟是什么呢,我识别到这个目标还是比较抽象的。然后回到现实做对比,我现在是在拆书帮拆书,拆到了3-1,我希望达到的一个状态是能够打怪升级到最高级别成为三级拆书家。差距化目标就是拆完剩下的三个级别。那我接下来需要怎么做呢?坚持拆书啊,再具体一点呢,每个月拆两次书。这样,我得出的一个更具体的行动层面的目标就是每个月拆两次书。我觉得对这个目标还是挺有掌控感的。

<适用边界>

当我们遇到比较抽象的目标,比如坚持跑步,读书,学习,还有提升某个技能,锻炼某个方面的能力等等,就可以运用“心理距离”来让目标更贴近现实,更具体化。这个不仅适用于自己的目标,也可以帮助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梳理目标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编写剧本>

接下来,我请大家每人编一个小故事,把今天所学的“心理距离”让目标变得更加具体应用出来。剧本要求是有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经过、结果,和当时双方的对话、动作等,我给大家准备一个框架,大家可以把关键词写在一张纸上,时间5分钟。五分钟后我们请人站起来讲讲他的剧本。

<学习者案例记录>

分享者:树夏

时间:未来的某天

地点:在网上聊天

人物:我,朋友

事件经过:

过年回家确实胖了,然后和朋友聊天。

我:最近都胖了,衣服都穿不下去。

朋友:那你可以减肥啊

我:减肥对我来说很抽象(识别抽象目标),我也想减,但是怎么减也不是很清楚。

朋友:那你现在是多少斤?你要减到多少斤?

我:我现在是95,然后想减到92,差不多了,把胖的三斤减掉。回到现实对比现状,得出差距化目标

朋友:那现在就是怎么把这三斤给减下来。

我:我现在有在那个keep上做记录,那我就是要细化到每一天做什么,比如今天跳操啊,明天波比跳啊,希望我可以达到一个月之内瘦三斤的目标。得出具体的行动层面的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了运用“心理距离”来具体化目标。当然,具体化目标只是确认目标的很重要的一个步骤,要真正制定出一个合适的目标,要遵循SMART法则,也就是要考虑到目标是不是可衡量的,可控的还有可实现的。我的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