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沟通的方法》 所属活动: 昆明春城分舵第163期线上晋级场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结构化倾听

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陈晶晶。首先,我想用三个标签来介绍一下我自己:我目前的标签是程序员,这是我现在的职业和工作。我的第二个标签是爱折腾,这也是我目前最自豪的标签,因为从工作到爱好,我在不断折腾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认识和挑战自己。第三个标签,也是我现在最希望获得的标签,是三级拆书家。

学习目的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与人沟通时,使用“结构化倾听”的方法,从对方的语言表达中,(澄清)分辨出“事实”、“情绪”(界定),从而预判和表达出对方的需要。

图书介绍

在开始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个上周发生的事情:

【场景】上周的时候我的领导给我布置了一项任务,当时任务的排期是一周,但是才过了三天领导就找到我,气势汹汹的和我说:“给你的任务怎么还没做完?”我当时一听我就懵了,直接问主管说:“这个任务排期不是一周吗?”领导听完脸色直接就沉了下来。

虽然这件事最后是解决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却闹得不太愉快,领导觉得我在拿截止时间推脱责任,我呢又觉得领导自己布置的任务还没到时间就来催,这不是故意找茬吗。

【提问】各位:我明明给了一个看似占理的事实来回应对方的问题,为什么这样的回应反而加剧了我和领导之间的矛盾,以至于到最后双方都闹的不太愉快呢?

学习者回应:

(学习者)张燕:可能领导想听到的是进度

(学习者)杰弗里:可能领导要的是态度

【影响】在和人沟通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没办法听懂对方的弦外之音,就会发生这种明明我们的回答摆事实也讲了道理,但是对方却对回答并不满意,甚至是更加生气的情况,久而久之,双方的关系自然也就面临着破裂的危机。

【解决】今天跟各位分享得到的创始人脱不花老师的《沟通的方法》这本书。书中为我们介绍了一个结构化倾听的方法,能够让我们在听对方说话的时候,听懂对方的弦外之音,使我们能够更好的维持人际关系。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接下来,请大家花1分钟的时间,阅读下原文拆页。

[片段来源]:拆解片段来自《沟通的方法》 P17

结构化倾听,是指你在接收到对方传达的信息以后,要习惯性地在头脑里画三个框,分别放三件东西:沟通对象的情绪、事实和期待。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小伙伴们都已经阅读完了,下面我们来具体解析下。

WHY

在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我们不仅是要关注对方展现出来的表层含义,更需要关注对方未说明的弦外之音。那如何听懂对方的弦外之音呢,答案就是:将对方说话的内容分别放入情绪、事实和期待三个篮子中。

WHAT

结构化倾听,就是指我们在听到对方说的话后,识别出对方话语中的情绪、事实,并且根据他们,结合起来判断出对方的真实期待。

情绪,指的是我们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它是主观的。比如:高兴、悲伤、愤怒、焦虑...

事实,就是不受主观判断影响,客观存在并且可以考证和追溯的东西。

而期待,则需要我们根据情绪和事实,站在对方的角度,找出对方内心中真正想要的东西。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组案例来感受一下:

【概念对比&匹配例子】

我们先来看事实和情绪:

1.“小明,你今天早上开会迟到了15分钟。”(事实)

大家觉得,这一句话对方是在阐述事实,还是在表达情绪呢?觉得属于阐述事实的可以扣1,属于表达情绪的可以扣2。

学习者回应: 事实

好的,谢谢大家的回答。

如何判断一句话是否是事实呢?我们可以观察这句话中是否含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如果含有以上四个要素,并且这件事情本身是客观存在且可被追溯的,那么它大概率是一个事实。

这句话中含有明确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因此这句话中对方是在阐述事实。

恭喜大家都回答正确了。我们来看第二个例子:

2.“小明,你怎么开会总是迟到,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情绪)

大家觉得这一句话属于阐述事实,还是在表达情绪呢?同样的觉得属于事实的扣1,属于情绪的扣2。

学习者回应: 情绪

生活中人们通常不会把自己的真实情绪说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学会通过一些词语去辨别对方是否拥有情绪。

“总是”这个词表达的是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事实。当我们这么去描述一件事的时候,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夸张的成分,因此这句话属于一个情绪化的表达。这里有一个小窍门:一旦出现“总是、老是、每次、经常、永远”这一类主观性的词语,你就可以立即提醒自己:对方现在是在宣泄情绪。

在知道了对方现在是拥有情绪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根据过往的经验对他现在的情绪进行判断:“他现在肯定很烦躁,很生气。”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3.“小王,你昨晚下班下的很早啊”(情绪)

学习者回应: 不知道怎么判断 / 情绪

嗯,好的,这句话其实属于一个情绪化的表达。

虽然句子中并没有出现“情绪路标词”,但是因为“早”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判断,什么情况下算早下班呢?6点准时下班,这算做早下班吗?如果是我同事,他平时都是加班到晚上12点才下班,突然有一天晚上10点就下班了,这算作早下班吗? 因此什么样的情况下算作早下班,这一点我们并不知道。他是一个带有个人的主观感受的词语。 因此这句话同样属于情绪化表达。

好,到这里,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学习者已经知道了如何分辨出事实和情绪。

事实是客观存在且可被追溯的,通常含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量化和比较具体的表述。

情绪通常是主观论述,没有具体的量化。我们可以先从“总是、老是、每次、经常、永远”这一类主观性的词语判断出对方是否含有情绪,再根据过往的经验和具体发生的事情判断对方含有何种情绪。

那么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来判断出对方的期待呢?

我们同样来看一个例子:

4.假设你是一名员工,领导今天上班的时候突然给你打电话说“你现在忙吗?”

大家觉得领导真正的意图是什么呢?是真的想问你现在忙还是不忙吗?觉得是这个问题的可以扣一,不是这个问题的可以扣2。

学习者回应: 2 / 不是 / 应该是有什么其他的事

好的,我看到公屏有小伙伴已经有答案了啊,领导真正关心的是你现在忙还是不忙吗?领导真正想说的,是:我有个事儿,我想让你帮我干。

所以,什么是期待呢?期待就是找出对方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这一步,就要求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思考:对方真正想要我们做的是什么?

结合上面的4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听到对方的话时,我们要先判断对方讲述的是事实,还是在表达情绪:

“情绪”是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比较主观。但是,生活中人们通常不会把自己的真实情绪说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学会通过一些词语去辨别对方是否含有情绪,比如“老是、每次、经常、永远”。我把这些词称为“情绪路标词”,一旦出现,就说明对方在发泄情绪。确定对方含有情绪后,再根据过往的经验和具体发生的事情判断对方含有何种情绪。

“事实”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是客观的。我们可以对比这句话中是否含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4个要素,如果都包含,且这件事情本身是客观存在且可被追溯的,那么他大概率是一个事实。

“期待”,则是隐含在对方话语中的真实意图,需要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根据情绪和事实来进行推断后,预判出对方的需要。

How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构化倾听”的两个具体的步骤如下:

1.识别分辨:听到对方的语言,找出词语重点来分辩“事实和情绪”。

(1)根据对方话语中包含的情绪相关的词语或路标词,识别出对方此时是否含有情绪,再结合过往的经验和具体发生的事情判断对方含有何种情绪。

(2)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4个要素,以及事件本身是否真实存在,来分辨出话语中的事实。

2.判断需要。在这一步我们需要借助前一步找到的情绪和事实,然后站在对方的角度,来判断对方可能需要我们做出的回应。

接下来呢,跟各位分享一个故事:

时间:预计在下周的某一天晚上

地点:家里客厅

人物:我和我妈

背景(起因):我晚上出去和朋友一起玩,结果晚上到了11点才回家,我妈打了好几个电话我都没有接到。

经过:

一进门,就飘来母上大人的声音

我妈:“你怎么总是玩这么迟才回家,打你电话也不接,下次再玩这么迟就不要回来了。”

我一边笑边放下手中的东西,凑到母亲身边,抱着她的胳膊,说道:

我:(识别情绪:总是、迟)我知道你刚才一定很着急,担心我在外面会不会不安全,(分辨事实:晚上11点到家,没接电话)确实我今天回来的比较迟,晚上11点才回家,你打了几个电话呢,当时在外面太吵了也没接到。(判断期待:不要担心)下一次我要是迟回来的话,我提前给你打个电话说一声。

我妈边瞪着我,边嫌弃地说:“还知道没接电话啊,看到了不知道回电话吗?”

我赶紧把头靠在母上大人的肩上,回复说:“哎呀,我上车回来的时候看到了,想着也就10几分钟到家啦,你平时9点就休息了,怕吵醒你,结果您还担心我没回来,一直等我,是我错了,下次吃完饭要是晚了一定给您提前报备,您就原谅我吧~”

我妈斜了我一眼,说:“还学会卖乖啦,知道自己错了就好。那好吧,这次就算了,下次注意。”说完自己回房间睡觉了。

结果:我妈原谅了我这次的行为,我与母上大人的关系也变的更亲密了。

【预防异议】

有没有伙伴觉得:这个方法是不错,但有时候对方一旦胡搅蛮缠起来,这个方法不一定适用?

生活当中说不定真的遇到这种胡搅蛮缠的人,但话说回来,谁也不是天生就这么不讲理,我们的家人、同事、朋友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发脾气,出口不逊,如果真的遇到,那少不了是之前积累下来的情绪没有被我们看见,而造成的结果。

我的经验是:大家可以试试看,改变自己“听话听音”的能力,用结构化倾听多尝试,一定会有不一样的变化。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应用“结构化倾听”,我们接下来做一个小练习,实际的演练一下。

【编剧本】

下面请各位编写一个小剧本,剧本中要体现出主题、人物、情节变化(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和双方的对话、动作等,其中的角色要用到刚才的“结构化倾听法”,来对应前面学到的技能内容。

为了方便大家练习,在屏幕左侧我给各位放了一个模板作为参考,大家可以对应的来编写。

下面给大家3-4分钟的时间编写出你们的小剧本,写好的伙伴可以语音示意我,等会我们邀请小伙伴来给我们分享下。

【学习者案例记录 - 孙毅】

时间:预计是下个礼拜

地点:家里

人物:我和我老公

背景(起因):我老公老把衣服往沙发上乱扔,我看到了就想着帮他收拾衣服,结果收拾之后他自己找不到放哪了,于是就来埋怨我。

经过:

老公:你能不能不要总是收拾我的衣服,把我的衣服收拾找不到了。

我:好,你是不是这个时候因为找不到那你的衣服,心烦?

老公:是的。

我:你是不是想要我把你的衣服收拾到某一个固定的地方,你这样比较好找呢?

老公:是这样。

我:啊,好的,那我以后就把所有的衣服都叠好放到沙发的另外一端,你想穿的时候随时都可以找得到可以吗?

老公:好。

结果:通过使用结构化倾听,我们化解了这次的夫妻矛盾,也对于“收拾衣服后找不到放哪”这个问题形成了共识。

【拆书家总结】

太棒了,谢谢孙毅的分享!由于时间关系呢,就不再请其他小伙伴来进行分享了。

通过刚才的小剧本,我们可以看到小伙伴能够分辨出什么是“情绪”、什么是“事实”;并且已经能使用结构化倾听法,识别分辨情绪和事实、并预先判断出对方的需要,从而寻找到对方的真实意图。

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识的使用这个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倾听能力。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