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各位小伙伴好,我叫岳林霞。三个标签介绍我自己:企业管理咨询顾问、西交大MBA在读、晋级中的拆书家。
跟大家一样,因为爱学习,爱读书,来到了拆书帮。在开始学习之前,为了让在场的每位伙伴都能深度参与,现在我分一下组。
总学习目标:
大家在跟随我完成本次拆书学习后,能够学会,遇到问题时,通过分析问题让注意力聚焦在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上;同时能够觉察和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逐渐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
技能点:介绍图书(事件场景-提问-影响-解决)
事件场景: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我一个客户单位的某部门经理,说话做事傲慢刁难。前几天,我去跟他做调研访谈,因为涉及到一些审计内控的问题,他不愿意配合,进门就给我上了5分钟的政治课,我觉得他很不讲理,就现场理论,后来十多分钟过去了,我俩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我一上午的好心情都被他破坏了,心里觉得憋屈,还找同事吐槽了一圈,一上午啥都没干。
提问:当大家遇到一些不可理喻的人、糟心的事,会怎么处理呢?
影响:如果像我一样,一上午沉寂在糟心事中,还不停的想找同事吐槽、抱怨,时间久了,我们遇到事情就容易自怨自艾,这样会影响我们的职业发展、家庭氛围、人际关系等等。
解决:而今天我带大家拆的这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它告诉了我们遇到事情,如何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让自己聚焦到可以掌控的事情上,进而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书籍很经典,在美国的影响力仅次于《圣经》,相信你会受益匪浅。
技能点:设定学习目标
前面我们有说到聚焦在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上,那书籍中对自己是否可以掌控的事情做了一个定义,叫“关注圈”和“影响圈”。大家跟随我完成第一片段的学习后,能够辨别“关注圈”与“影响圈”,同时遇到问题时,学会将自己的精力聚焦到“影响圈”。
下面给大家两分钟时间阅读原文片段,读完的小伙伴可以眼神示意我。
原文片段:
看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些事物,也能大致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健康、子女、事业、工作、国债或核战争等等,这些都可以被归入“关注圈”,以区别于自己没有兴趣或不愿理会的事物。(见图3-3)
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见图3-4)。观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个圈,就可以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响圈不断扩大。(见图3-5)
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一味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之事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见图3-6)
只要我们的焦点在关注圈,就等于是允许自己受制于外界条件,自然就不会主动采取必要措施来推动积极变化。
技能点:拆书家讲解引导
大多数伙伴已经读完了,接下来,我来讲解一下这个片段。
【概念讲解、对比强化】
(互动)原文片段中提到两个圈,分别是什么?答:关注圈、影响圈。
那什么是关注圈,什么是影响圈呢?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去影响和掌控的事情,比如自己的习惯、做事情的方式和看法等,我们称为“影响圈”。反之,有些事情超出个人能力范围,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比如外部环境、他人的做法等,我们称为“关注圈”。
下边我举几个例子,大家来判断是属于关注圈,还是影响圈?
小王刚入职一家新公司,他很担心自己三个月试用期之后考核不通过(关注圈,三个月之后的事情,属于未知的事情,担忧是无法改变的)
小红坚持读书,专注个人成长(影响圈,自身成长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改变的)
小明总是沉迷于过去的错误,不停的自责。(关注圈,过去的事情已经发生,无法改变)
小李的工作报告没有审核通过,事后他反思自己哪里做的不好,下次怎么调整(影响圈,遇事先反思自己,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是自己可以掌控的);
同样是工作报告没有审核通过,小李抱怨老板太苛刻,公司不人性化。(关注圈,公司和老板属于外部环境,我们很难改变)
所以,发生问题时,抱怨他人、责怪环境,这些都是在关注圈,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精力聚焦到影响圈,那些我们可以掌控的事情上。那么应该如何聚焦影响圈呢?
【how】
1.解剖问题:将问题解剖为事实、自己的想法及感受;
2.判断类型:判断解剖后问题所属的类型。我们面对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类:可直接控制的(问题与自身行为有关),可间接控制的(问题与他人行为有关),无法控制的(我们无能无力的问题,比如我们的过去或现实的环境)。
3.寻找影响圈并聚焦:从解剖问题中,找到自己可以施加影响的事情。可直接控制的事情在影响圈范围内;可间接控制的事情可以通过改进施加影响的方法来解决,比如采取共情的方式而不是针锋相对,以身作则而不是口头游说。无法控制的事情,不在影响圈范围,微笑接受就好。
当大家学习了聚焦影响圈的方法,再回到开篇我和客户的故事,如果我要变得积极主动,应该怎么聚焦影响圈呢?
1.解剖问题:列出当下的事实、我的想法及感受。
A.客户的沟通方式:傲慢刁难
B.我与客户发生争辩;
C.我认为他不讲理;
D.我的感受是不被理解和尊重。
2.判断类型:A无法控制;C、D可直接控制;B可间接控制。
3.寻找影响圈并聚焦:我的想法和感受,以及与对方沟通的方式是我的影响圈。那么我应该这么做,首先,调整我的想法和感受:他的说话语气和沟通方式是性格使然,对所有人都是这样,不是针对我;另外,已经发生的事情无法改变,不能影响情绪和其他工作。
其次,改变我的沟通方式:不被他的语音、语调所影响,而是关注我要沟通的事情,直奔事情本身,不管他怎么傲慢刁难,我都态度温和,用我的沟通方式来影响他。
【预防异议&where】
学习了上边的内容后,有的伙伴可能会有说,那我聚焦影响圈了,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和语气,但是我与对方沟通时,对方不接话怎么办。我的回答是:聚焦影响圈的方法适用于当事人比较平静、理性的时候使用,如果处于消极情绪旋涡中,建议先处理情绪。
技能点:编剧本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掌握聚焦影响圈的方法,接下来我们模拟演练未来如何使用这个方法。
大家可以想象这些场景:未来一周或者一个月内,你因为跟同事、朋友或者家人发生了口角,心情处在低谷,干啥都提不起劲儿;再或者,同事小王刚入职一家新公司,感觉很迷茫,等等这些场景,请利用聚焦影响圈三步法,与自己或者小王来一场对话,帮自己或对方变得积极主动起来。
邀请大家编写一个剧本,设计出时间、地点、人物、角色、起因经过结果和双方的对话。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之后我邀请小伙伴来分享。
学习者案例:
学习者:贵林、若愚
时间:下周五下午
地点:公司
人物:王哥,小李
起因:小李的PPT多次修改之后,还是被老板训斥,导致小李产生离职想法
经过:
王哥:怎么啦,小李,看你闷闷不乐的;
小李:我的PPT已经改了三回了,一进去老板不说原因,把我劈头盖脸一顿骂。
王哥:老板就是这性格,咱就事论事,你别有其他想法。
小李:我真的是不想干了。
王哥:千万别这样想,咱这收入不低呢。其实我的PPT以前也被老板批评过。咱把你这个事情分析下,看看还有没有调整空间。
小李:我PPT改三回了,别人都说没问题,就老板通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对我有意见,给我穿小鞋;
王哥:别这样想,咱把你这个事分析下,这里共三个事:首先是你的PPT没达到他的要求、其次是你觉得老板对对你有意见、还有就是老板脾气不好。(解剖问题)
王哥:咱想下这个PPT是不还能再改下,这个是不咱能控制的?(判断类型)
小李:其实是可以改的,我也愿意改,但是老板情绪一上来,我也有点上头。你这么一说,我也愿意改,还是有些细节可以调整的。(寻找影响圈并聚焦)
王哥:对,另外一个老板这情绪化问题,咱们都知道,谁倒霉碰上了就碰上了,咱们都控制不了;我们可以看看早上天气咋样,看他面色不错时,再去汇报。(判断类型)
小李:你说的也对,我可以挑他心情好的时候再去;(寻找影响圈并聚焦)
王哥:对,另外,咱自己的想法:自己觉得做的不错了,老板仍然为难。这个问题,咱自己如果再多去看看PPT,没准也能发现修改的地方,想法也是会发生改变的,对不对?(判断类型)
小李:对,我去问问PPT做的好的同事,给我些建议;另外老板的脾气改变不了,但我可以改变我自己的情绪。这样想法,我有点不想离职了。(寻找影响圈并聚焦)
王哥:对,可以先试试。
结果:王哥帮小李分析完后,小李打算做些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比如修改PPT、改变自己的看法,暂时不打算离职了。
拆书家回应:感谢两位小伙伴,他们在剧本中充分应用了聚焦影响圈的方法帮小李化解了“离职”的想法,同时表演的也很到位,掌声送给他们。
过渡语:
有哪位伙伴愿意用一两句话分享下,你学完聚焦影响圈之后的感受?
学习者:以前只看到问题的结果,现在学会分析问题了,通过分析问题,辨别哪些因素是自己可以掌控的。如果不分析问题,可能自己已经陷入到自己掌控不了的事情中了,但是自己却不自知。
感谢小伙伴的反馈,就像他所说,有时候我们的思维已经陷入到自己不能掌控的事情中了(关注圈),而自己却不自知,那此时该怎么办呢?第二个片段,我们就会告诉大家如何跳出关注圈思维,相信学完后,你会找到答案。
一个人的关注圈与影响圈可以从他的言谈中看出端倪,与关注圈相关的语句多半带有假设性质:
“要是我的房屋贷款付清了,我就没这么烦心了。”
“如果我的老板不这么独断专行……”
“如果孩子肯听话……”
“如果我学历更高……”
“如果我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而与影响圈相关的语句则多半体现了这个人的品德修养,例如“我可以更耐心、更明智、更体贴……”
把外在环境视作问题症结的想法本身就成问题,应该说是我们给了外部环境控制自己的权力,这种“由外而内”求变的思维定式就是以外在环境改变作为个人改变的先决条件。
积极的做法应该是“由内而外”地改变,即先改变个人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充实,更具创造力,然后再去施加影响,改变环境。
技能点:设定学习目标
大家跟随我完成第二片段的学习后,能够辨别“影响圈思维”与“关注圈思维”,同时学会快速跳出关注圈思维,并持续聚焦影响圈。
技能点:把知识改编为量表自测题
我们先来做一个测试。测评表上有4个题目,请按照1~6分的标准给自己打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6代表非常符合。请仔细阅读下面表格中的每句话,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打分。给大家1分钟时间,做完的伙伴可以示意我。
我来解释下测试题。15分以下的伙伴举下手,15-25分之间的伙伴举下手,25分以上的举下手。
这个测试题是通过测试大家日常的行为和语言,来判断在你的思维常处在影响圈还是关注圈。15分以下的伙伴,你在影响圈,遇到事情积极主动,主动承担责任,保持下去,你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接下来的学习可以看看,还有哪些可以做得更好
15-25分的伙伴,你大部分时间在影响圈,偶尔也会“向外求”,陷入焦虑或者抱怨情绪中。对于持续聚焦影响圈,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25分以上的伙伴,大部分时间在关注圈,容易让外部环境控制自己,距离持续聚焦影响圈,还有一段距离,希望今天的学习,让你收获相关的方法。
技能点:拆书家讲解引导
大多数伙伴已经读完了,接下来,我来讲解一下这个片段。
【why & what】
思维意识会决定行为和态度,所以我们的语言和行为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
如果你的语言是“我可以,我宁愿,我要…”等等,或者总是先从自身做起、先改变自身行为,那么你的思维就在“影响圈”,是积极主动的。(互动)大家觉得聚焦影响圈的思维本质是向内求还是向外求?答:向内求。如果你长时间聚焦影响圈,会扩大你的影响力。
如果你的语言大多是假设性质,比如“如果/要是…就好了”,或常常把问题归结为他人或外界环境,那么你的思维就在“关注圈”,是消极被动的。(互动)在关注圈的思维习惯是向内求还是向外求?答:向外求。如果我们一味的苛求、指责、抱怨外界,不但无济于事,反而可能会令人恼羞成怒。
那么当自己陷入“关注圈”时,应该如何快速跳出来,让自己持续聚焦影响圈呢?方法如下:
【how】
1.觉察:觉察自己的思维或语言是否多半带有假设性质,比如:如果/要是…就好了,我也没办法,都怪。。。等等之类的;
2.调整:将自己的思维或者语言调整为第一人称的肯定句,比如:我可以,我宁愿,我要,我试试。。。等等;
3.行动:开始“向内”行动,从改变自身行为或者自己能掌控的事情着手。
举一个我自己跳出关注圈的例子:
年前我的工作特别忙,很多项目要结项,每天下班到家十点多了;到家之后还有一堆学校的大小作业等着做;还有我参加的一个线上训练营的报告要写。每天一忙乎就到凌晨一两点了,那段时间我很焦虑,通过跳出关注圈的方法调整之后,好了很多;
1.觉察:我发现那阵子我的口头禅变成了:“要是我没上这个研究生就好了”,要么就是:“我根本没有时间,我也没办法啊”之类的。
2.调整:后来我发现这些任务都得完成,焦虑解决不了问题,还让自己不开心。于是我就转变思维:我可以把通勤时间和单位的午休时间也利用起来,这两个时间段用来构思作业和报告,晚上回去动笔写就快了。
3.行动:我就把作业分了几个模块,每天通勤时间查资料、列框架。思路清晰了,晚上到家写就快了很多,任务一点点完成,焦虑也就逐渐消失了。
这个方法非常有效,推荐给大家。
【预防异议】
有的伙伴可能会说:这种思维和行为转换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啊,毕竟让他人或外界条件做替罪羊要容易得多。是的,道理没有错,但是人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调整、改变事情,而不是坐等好运或者噩运的降临。
【where】
跳出关注圈的方法适用于:我们遇到一些问题,需要跳出关注圈来解决。而对于日常关注圈的事情,比如社会新闻、综艺娱乐、股票涨跌等等,还是正常关注就好。
技能点:微行动学习
现在请大家想象两个场景:
1.你刚被领导批评完,内心愤愤不平、满腹牢骚;
2.对于马上来临的重要的考试或者面试,你内心焦虑不安。
针对类似于这样的场景,大家觉得用我们刚学习的“跳出关注圈”方法中的三个步骤哪个最难?或者对于第二片段的学习,大家还有什么问题,现在可以提出来。
1、明确问题;
学习者的难点或问题:
学习者:1. “觉察”最难,因为人很多时候很难意识到自己有问题;
2. “行动”最难,因为很难知行合一。就比如,我知道要找对象呢,但是我不行动,就找不到。
好的,感谢大家的反馈,我们今天时间有限,只能选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大家投票选一个问题:
觉察:2票
行动:4票
好的,看来大家都觉得行动比较难,我们大部分人很难做到知行合一。
2、讨论问题本质;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思考下,为什么“行动”难,出现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有哪些呢?
大家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把问题放到一个具体的场景中,思考为什么“行动”难,比如刚那位伙伴提到的,知道要找对象,就是不去行动等等这样的场景中。
学习者讨论:
贵林:我觉得“行动”难的原因是觉察不到位,因为如果只知道一堆道理,不去思考,那是无法改变的,只有自己内心思考、觉察到位,才会去行动;
沫小北:我觉得是对未知的恐惧,未知的困难太多了会吓到自己,不敢去行动;
紫薇:我们来分析下我为啥一直做不好背单词这件事呢?
Kk:如果我一个月给你奖励1万块钱,你背不背?是你做这件事的目标不清晰、动力不足;
方强:我觉得是情绪障碍,比如我跟同事发生不愉快,我也知道是我的问题,但我就是拉不下脸去道歉,所以我觉得是情绪障碍。
好的,大家讨论的很激烈,时间差不多了,我来总结一下大家讨论出来“行动”难的原因:
1.觉察不到位;
2.对未知的恐惧;
3.困难多;
4.目标不清晰;
5.动力不足;
6.情绪障碍
3、明确问题本质;
好的,大家给出了非常多的原因,而且有些问题是有相关性的,比如:目标不强、动力不足;再比如:对未知的恐惧、情绪障碍;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解决问题就要找问题的本质,本质就是最关键的那个原因,解决了这个本质问题,我们的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以,请大家一起想一想,这里最接近问题本质的原因可能是是哪个呢?现在请大家做一个投票选择,选出你认为最本质的原因:
觉察不到位:2票
目标不清晰:4票
根据大家的投票,那我们就明确了,行动难的本质是:因为目标不清晰。现在我们一起来讨论“目标不清晰”的解决方案。
4、讨论问题解决方案
刚刚目标不清晰的这个问题是kk提出来的,是吗?那请问下kk,你认为这个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你就算满意了?
Kk: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完成的目标,并开始一小步,不需要很大,一小步就可以了。解决到这个程度,我就比较满意了。
好的,那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目标,也就是要解决到什么程度,我们已经明确了。接下来请大家讨论“目标不清晰”的解决方案。
学习者讨论:
沫小北:以终为始,先找目标;
紫薇:对,先找目标,比如自己想做什么事情,关于什么方面的目标;
Kk:刚刚紫薇提到,《被讨厌的勇气》里边说,不敢行动是因为恐惧,那如果我们害怕什么就去做什么,做成了,是不是目标就实现了。我们找目标是不可以从自己工作和生活中害怕改变的事情入手,如果改变之后自己会非常喜悦,那么找目标是不也可以从这方面去入手。
紫薇:或者也可以从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渴望做什么事情,这方面入手去找目标;
Kk:是的,而且要找我们影响圈内的事情,最好是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可以让我们产生长久满足感和喜悦感的事情,这样就找到了我们的目标;
紫薇:通过上边的方法找到目标了,之后如何开始一小步呢?
贵林:倒推,从目标往回倒推,看第一步需要做啥;
方强:需要细分目标,把目标分解成最小的行为,一个个可行性的小目标最后组成一个大目标。
若愚:第一步拆解为很轻松很轻松的一小步,比如最终目标是每天锻炼一小时,那么第一步可以分解为每天做一个俯卧撑;这样就很容易做到。
5、呈现方案。
好的,我看大家的方案已经讨论出来了,下面邀请kk帮我们分享下你们讨论的解决方案:
1.找目标:从两个方面去找,第一是找自己恐惧的并且在影响圈内的事情,第二是找自己渴望做的、想做的事情;
2.给目标赋予意义;
3.分解目标:把目标分解到最小的颗粒度,小到行动起来没有任何困难;
4.迈出第一步。
好的,感谢大家的精彩讨论,希望这五个步骤能让大家的目标更清晰,行动更容易。
技能点:布置任务
教就是最好的学。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掌握今天的内容,我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作业,回去在一周内,找身边的小伙伴分享一下跳出“关注圈”三步法,还有大家共创讨论出来的“目标清晰”五步法。跟他聊一聊,如何让自己跳出关注圈,如何让自己的目标清晰、容易行动,想想有哪些要点可以分享,你分享的要点越多,你掌握的内容就牢。完成作业的小伙伴可以在2月18号之前把作业微信私发给我。
学习者案例记录:
学习者:贵林
我在周六拆书学习回家后,跟我哥们分享了“跳出关注圈”的三步法,我跟他这么说的:
你知道咱经常陷入到自己的消极思维里不自知吗?比如你说了:我没办法,都怪。。。,我不得不啊。。这类词。(觉察)
你的语言就是你的世界,如果一直是消极的,那么你的行动也是消极的,所以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语言,比如“我可以、我试试、我愿意。。”等等。(调整)
调整完之后,我们就需要找自己可以掌控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做了。(行动)
有力收尾:
今天的拆书学习就到这里,我们一起来回顾下所学习内容:通过学习,大家学会了遇到问题时,通过分析问题让注意力聚焦在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上;同时能够觉察和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让自己持续聚焦到可以掌控和影响的事情上;我们还共创了如何让自己的目标清晰的方法。大家也知道了,遇到问题或麻烦不能只看到“关注圈”的事情,这样只会增加内耗,不利于解决问题,而我们应该聚焦“影响圈”,这样才能解决问题,突破困难……让我们一起致力于影响圈内的事,从我做起,持续扩大影响力,做一个积极主动的高效能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