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请问各位小伙伴收到我的的拆页了吗?
好,现在正式开始今天的晋级。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晋级者虞贤军,大家可以叫我胡子。我用三个标签来介绍一下自己。宝爸 个体户 终身学习者
【分组】
今天现场学习会有分享和演练的环节,根据今天的实际情况,我们分成两个组。
【总学习目标】
(今天我的分享包含两个拆页)
大家在跟随我完成今天的RIA现场学习后,在我们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当孩子陷入负面情绪困扰时,我们能够运用积极倾听的方法,向孩子反馈我们对其行为的理解。在我们陷入负面情绪困扰时,通过表达包含“我—信息”的三个要素,向孩子表明我们的感受。
【图书介绍】
F: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拆页选自《P.E.T父母效能训练》,由托马斯.戈登博士所著。该书不仅仅是一套方法,更是一套哲学。它关注于关系而非解决问题,协助我们把世界归还给孩子。
A:这本书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影响力更大。本书发行至今已有60多年,以33 种语言在全球出版,英文版销量高达500多万册。相比其他书籍,本书提供了简单有效的各种实用技巧。
B: 所以,我们通过本书,可以学会在家庭中创造一种积极的情绪氛围。每个家庭成员都可以在这样的氛围中实现身体、情绪和心智的健康发展。
【学习目标一】(下面我们开始拆页一的学习)
大家在跟随我完成拆页一的RIA现场学习后。在孩子陷入负面情绪困扰时,我们能够使用积极倾听的方法,向孩子反馈我们对其行为的理解。
下面请大家花1分钟的时间阅读拆页,读完后的小伙伴请举手示意,谢谢。
【R:阅读原文片段】拆页片段来自《P.E.T父母效能训练》P72.
妈妈去超市买东西,把三岁半的蜜雪儿跟我一起留在了车里,这时,蜜雪儿开始哭个没完。"我要妈妈",这句话被重复了几十次,尽管我每次都告诉她妈妈一会儿就回来。随后,她开始大声哭叫:"我要我的小熊,我要我的小熊。"在我徒劳地尝试了所有的办法来安慰她以后,我想起了积极倾听这个方法。在绝望中,我说:"妈妈不在身边时,你很想念她。"她点了点头。"你不喜欢妈妈离开你。"她又点了点头,仍然害怕地紧紧抓着她的安抚毯,看起来像一只蜷缩在后座角落里受惊的、迷路的小猫。我继续说:"当你想念妈妈时,你想要你的小熊。"她用力点了点头。"但是你的小熊不在这儿,你也想念她。"这时,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她从角落里爬了出来,放下了她的毯子,停止哭泣爬到前座我的身旁,开始愉快地和我谈论她在停车场上看到的人。
好,我看到大家已经看完拆页了。接下来,我分享一下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What】:
拆页介绍的是一种用积极倾听的方法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从而平复孩子情绪的沟通方法。
【Why】:
当孩子陷入负面情绪困扰时,我们习惯于通过安慰或者威胁的办法让孩子平复情绪。这样做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和尊重,其负面情绪更难平复。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积极倾听,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孩子更容易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
【How】:
【细化步骤】(大家一定很好奇,这个方法如何去做。)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如何做到积极倾听。(P50)
步骤一、接收信息 我们用耳朵和眼睛来接收孩子所表现的行为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孩子所说的话、表情、肢体动作。
步骤二、理解信息 在接收到孩子的行为信息后,我们要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和含义。也就是,孩子为何会有这样的行为。
步骤三、反馈信息 我们通过语言表达向孩子反馈我们的理解。
比如:孩子一边哭一边说:“我要妈妈。”,我们可以说:“你不喜欢妈妈不在你身边。”
步骤四、求证信息 我们在说出对孩子行为的理解后,需要判断这些理解是否准确。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肢体动作或者所说的话来确认我们的理解是否准确。比如:孩子在听到我们的反馈后点头或者说出肯定的话语。那么说明我们的反馈是准确的。
我们倾听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
1、我们需要抱着真诚的态度,专注的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感觉到被关注、被尊重。
2、我们有可能做不到一次就准确地反馈孩子所表达的信息,因此我们需要多次尝试这四个步骤。
【意译案例】(下面我分享一个我所经历的积极倾听的案例)
我们一家准备去亲戚家串门,大家都去了车里,除了我和小女儿还在家里。这时,小女儿哭了起来。“我不想去”,这句话重复了不知多少遍,尽管我告诉她可以选择不去。随后,她哭得更厉害了:“我不要坐爸爸的臭臭车,我不要做爸爸的臭臭车。”
在我徒劳地尝试了所有的办法来制止她哭泣以后,我想起了积极倾听的方法。
在无奈中,我说:“你不想去亲戚家串门,因为要坐爸爸的车。”她点了点头。
“你不喜欢坐爸爸的车。”她又点了点头,任然抹着眼泪,看起来像一只受伤的鹌鹑用羽毛擦拭伤口。
我继续说:“你不喜欢坐爸爸的车,因为车里有股你不喜欢的气味。”她用力的点点头。“如果可以不闻到车里气味,你还是愿意去亲戚家串门的。
这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她情绪缓和下来,扑到我怀里,开始和我讨论如何能够不闻到车里的气味。
【Where】
拆页介绍的方法适用于当孩子陷入负面情绪并且愿意沟通的场景。同时也适用于其他亲密关系人陷入负面情绪的场景。
【显象提问】
现在让我们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我们和孩子一起去公园玩,孩子心爱的玩具掉到河里被水冲走了。不管怎样安慰,孩子坐在地上哭闹着不愿离去。
大家可以想想,过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孩子陷入负面情绪的场景。没有孩子的小伙伴可以想想和别人家的孩子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我们用1分钟的时间来思考一下:
想一想这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 经过、结果。
想好的小伙伴可以举手示意。我邀请一位小伙伴进行分享。
我有说清楚吗?有疑问的小伙伴可以提问。
拆书家回应:
(学习者案例记录)学习者经验分享:
徐伟:大概是2 年前哈,孩子当时生病了,其实不太严重,当时是在诊所,他就很害怕,非常不配合。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当时做的不好。我用吓唬他的方式硬逼着他去接受医生的诊断。其实并且明显天气要好了,当时小孩的情绪确实是受到惊吓的。过去过做得不好的经历。
【回应或反馈】:您的经历就是,两年前带孩子去看医生的场景。当时孩子怕看医生,所以很抗拒。然后你采取了暴力的恐吓的方式强迫孩子。
【反思加工】(刚刚小伙伴们分享了自己经历)
现在我们用1分钟的时间来思考:如果再回到当初经历的场景,根据我们刚刚学习的方法,我们怎样做会更好呢?
思考好的小伙伴可以举手示意,我邀请一位小伙伴来分享。
我有说清楚吗?有疑问的小伙伴可以提问。
(学习者反思)学习者分享记录:
徐伟:首先,我就是接收到孩子的信息:他在哭,抗拒看医生。然后我就思考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孩子不愿意去诊所,因为怕医生。怕医生是因为怕打针。
我就将我思考到的这些原因,反馈给孩子。然后,通过观察孩子的语言信息来判断我的反馈是否准确。这样去做,比用暴力恐吓的方式好很多。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拆页一介绍的是一种用积极倾听的方式来平复孩子情绪的沟通方法。这个方法包含:接收信息、理解信息、反馈信息、求证信息四个步骤。
(我们刚才通过拆页1的学习了解到)孩子陷入负面情绪困扰时,我们可以通过积极倾听反馈我们对其行为的理解,平复孩子的情绪。那么如果孩子做出我们不可接纳的行为,我们因此陷入负面情绪时,我们又该怎样来和孩子沟通呢?(也就是我即将分享的拆页2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表达包含“我—信息”的三个要素来和孩子沟通,孩子的行为更有可能发生改变,我们也更有能摆脱负面情绪困扰。因此,两个拆页之间是并列关系。
【学习目标二】(接下来,我们开始第二个拆页的学习。)
在跟随我完成第二个拆页的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在孩子有不被接纳的行为时,能够通过表达包含“我-信息”的三个要素,向孩子表明我们对其行为的感受。
下面请大家花3分钟的时间阅读拆页,阅读完的小伙伴请举手示意,谢谢。
【R:阅读原文片段】
拆页片段来自《P.E.T父母效能训练》P104-P105.
“我—信息”的构成要素
如果父母传递出包含以下三部分的“我—信息”,孩子就更有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不被接纳的行为:(1)对不可接纳行为的一个描述;(2)父母的感受;(3)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即:
行为+感受+影响
描述不可接纳的行为
行为是指一个孩子所做的事或所说的话。“我—信息”的这个部分,主要是对这个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的一个简单描述;他做了什么干扰到了你,而不是你对这种行为所贴的标签或评判。
在下面这个例子中,一个孩子上学时说好了,一放学就回家,但是她回家晚了一个小时,并且没有打电话。
此处的关键是要记住描述孩子的行为,而不是评判它。
父母对这种行为的感受
当父母发出“你—信息”时,他们不需要确认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使自己产生什么样的感受。他们只是脱口说出一个命令、一个威胁、一个拒绝信息:“你快把我逼疯了”、“你真的很懒”等。而当父母发出“我—信息”时却不是这样。现在,他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感受:“我是不是生气了、害怕了、担心了,或是感到尴尬,或者是其他感受?”
“当你离开学校之后,没有按时回家,又没有打电话说你要晚回来时,我会很担心的......”
当父母开始送出“我—信息”时,他们不仅会注意到孩子的变化,而且还会在自己身上发现巨大的变化。我听到的父母的不同表达意味着更多的真实:
“我不需要再假装了。”
“现在我比较能直接面对了。”
“能够诚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真好。”
毫无疑问,“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他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句老话在这里也同样适用。通过使用一种新的沟通方法,父母们开始真实地感受自己的内在感觉,并用“我—信息”向其他人传递。“我—信息”的技巧让父母们提供了一种深入他们内在真实情感的工具(在下一章中,我们还会更加详细地讨论感受)。
行为如何影响父母
当孩子的行为给父母带来困扰,而父母传递的“我—信息”没有能够影响孩子主动修正他们的行为时,这可能是由于父母送出了一个或多个不完整的“我—信息”。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的“我—信息"(对不可接纳行为的描述+父母对这种行为的感受),已经足够让孩子改变他的行为。
但是,一个有效的“我—信息”常常需要包含第三个部分——孩于需要知道他们的行为为何会成为一个问题。因此告诉他们这种行为对父母产生的确切而具体的影响就很重要了。
通常,这种确切而具体的影响是某种让你耗费钱财、时间、额外的工作,或对你而言引起不便。这些行为可能会使你无法做某件你想做的事,或是你需要做的事情。它可能使你在身体上受到伤害,使你疲倦,或者使你疼痛或不舒服。
“当你离开学校,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打电话说你晚回来时,我会很担心,而且无法专心工作。”
当你送出一个完整的由三个部分组成的“我—信息”时,就告诉了孩子整个事件——不仅说明她的所作所为给你带来了问题,而且还说明了你对此的感受,并且同样重要的是,说明了这种行为为什么将会或已经给你带来困扰。
好,我看到大家已经看完拆页了。接下来,我分享一下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What】
当孩子做出我们无法接纳的行为时,我们通过表达包含“我-信息”的三个要素来和孩子沟通,孩子的行为更有可能发生改变。
【Why】
因为,我们通过表达这三个要素,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坦诚的态度,不容易激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同时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对我们造成的具体影响,给到孩子改变的理由,孩子的行为更有可能发生改变。
【通常做法】
我们来看看,在孩子的行为不被我们接纳时,我们通常是怎样回应的。
场景1:当孩子放学回家不是先做作业,而是先玩儿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这样表达的:“你赶快去做作业!”“你如果再不做作业,就不能看动画片” “你为什么不先完成作业,然后再玩”
场景2:当孩子在家里各处都扔玩具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这样表达:“你怎么总是乱扔东西”“ “你怎么这么邋遢” “你会把我气死”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表达方式包含:命令、威胁、建议,或者责备、评价、批评。
【不那么做的坏处】
我们通常的做法将矛头指向孩子,无法明确传达父母的感受。更多的是在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或者他们是不好的。孩子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其不被接纳的行为也很难发生改变,同时也会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差。
【How】
那么,我们来具体看一下如何来表达这三个要素。
要素一:描述行为。我们向孩子说出:孩子做了什么干扰到我们。这些行为包括:孩子所做的事或所说的话。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在描述行为的时候只是像监控摄像头一样回放,而不是篡改“监控”的内容。
比如:孩子出去玩了回来,衣服上有污渍,我们不能说:“你怎么这么邋遢!”而应该说:“我看到你的衣服上有污渍。”
要素二:表达感受。我们向孩子说出:我们此刻真实的内心感受。
比如:“我很生气。”“我很担心。”
要素三:阐述影响。我们向孩子说出:他的行为对我们造成的确切而具体的影响。
比如:造成钱财损失、时间消耗、工作干扰,或者使我们身体受到伤害,让我们感到疲倦、疼痛等等。
比如:“我没办法休息。” “我没办法安心工作。” “我不得不从新买一个。”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确切而具体的影响,那么说明孩子的行为是可以接纳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表达“我—信息”的三个要素时,都是用“我”作为表达的主语。
【场景正面应用】(了解了“我—信息”的三个要素)
我们再来看看具体的场景中怎样运用这三个要素。
场景1:当孩子放学回家不是先做作业,而是先玩儿的时候。我们这样来表达:“我看到你放学回家先玩儿,而不是先做作业。我很担心,因为我怕你玩得高兴了就不想做作业了,我没办法安心做我的事情。”
场景2:当孩子在家里各处地板上扔玩具的时候。我们这样来表达:“当我看到家里各处地板上都是你的玩具时,我很生气,因为我要花大量的时间来收拾,我会很疲惫。”
因此,如果我们按照拆页介绍的方法,不容易激起孩子的抵触情绪,使其不可接纳的行为更有可能发生改变,同时还可以增进亲子关系。
【Where】
拆页介绍的方法不仅适用于亲子沟通,也适用于亲密关系之间的沟通场景。
比如:夫妻之间,对对方行为的不接纳时,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沟通方式。
【预防异议】
讲到这里,可能有小伙伴有这样的疑虑:当孩子产生不被接纳的行为,这样去表达太麻烦了。其实不然。
因为我们通常简单的做法,比如:命令、威胁、建议等方式,容易激起孩子的抵触情绪,其行为更难发生改变。即便孩子的行为发生改变,也是被动的。
但是,通过三个要素的表达,不容易激起孩子的抵触情绪,孩子更容易接纳我们要表达的信息,其行为更容易主动的发生改变。
看起来更麻烦的表达方式,其实是值得的。
【场景设计】
(拆书家提问设计)
接下来,我们通过角色演练的方式来加深对这个方法的理解。
现在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样的场景:
晚上,爸爸在书房完成明天就要提交的工作内容。6岁的儿子在客厅看动画片,孩子越看越兴奋,调高电视音量,并且大声地模仿动画片的对话。孩子的举动干扰到了爸爸工作。爸爸不想粗暴地制止孩子,但是又想把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表达出来,让孩子不要打扰到自己。
现在我们每位小伙伴思考一下,根据刚才我描述的场景,运用刚刚学到的方法爸爸如何来和孩子沟通。然后,我们在小组内通过角色演练的方式来展现沟通的过程。
我邀请徐伟老师和溪水老师分别来担任两个组的组长,组织大家完成演练。
具体要做的包括:
1、角色分配,我们需要两个人来分别扮演爸爸和儿子;
2、编排台词,写下两个人的对话内容,其中爸爸的台词包含“我—信息”的三个要素。
3、角色演练,分配到角色的小伙伴,按照台词内容演练对话。
我有说清楚吗?有疑问的小伙伴可以提问。
我们有5分钟的时间,最后分配到角色的小伙伴来做现场演练。
(学习者演练记录):
演练1:
爸爸(大海):我的乖孩子。爸爸看你在看动画片,并且在模仿对话,是不是这样?
孩子(付双琴):是的,有什么问题吗?
爸爸(大海):我很烦恼,这样我就没办法集中注意力。
孩子(付双琴):为什么呢?
爸爸(大海):因为这样我就没办法安心工作。我明天还要交一份设计方案,交晚了公司要扣爸爸的钱。
孩子(付双琴):那我应该怎么做呢?
爸爸(大海):你可以把音量调小一点。
孩子(付双琴):好的。
演练2:
爸爸(付双琴):宝贝,你现在在看电视,在看动画片,并且在模仿里面的人物对话。
孩子(徐伟):是的。
爸爸(付双琴):我刚刚在书房听到外面的声音。我觉得很心烦。爸爸没办法安心工作。
孩子(徐伟):那怎么办呢?
爸爸(付双琴):你可以把声音关小一点,继续看。也不影响爸爸工作。
孩子(徐伟):可以。
【回应或反馈】
林露提问:在描述孩子行为时,其中对声音“大”的描述是不是太主观了。
回应:是的,声音的“大”或者“小”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我们应该这样来描述:我在书房里听到了你在外面播放动画片的声音以及你模仿动画片的声音。
【场景催化】
(拆书家提问设计)
刚刚我们小伙伴进行了现场演练,相信大家已经对这个方法有了充分的了解。为了我们能够更好的应用这个方法,接下来我们来规划未来的行动计划。
现在我们先来试想一些孩子未来可能产生不被接纳的行为的场景。
孩子要在家里踢足球的时候;
孩子把房间弄得很乱的时候。
请每一位小伙伴设想一下,自己未来在怎样的场景下来应用我们刚刚学到的方法。
注意:现在我们只需要各自设想出一个具体的场景即可。
大家可以参考这样的格式: 在( )的时候,或者当( )的时候。
我们有2分钟的时间思考,最后,我请小伙伴来分享。
我有说清楚吗?有疑问的小伙伴可以提问。
想好的小伙伴请举手示意。
(学习者场景催化记录)学习者设想场景分享:
黄不了:在周末的时候玩了一上午手机的时候。
(拆书家提问设计)
非常感谢小伙伴的分享!
接下来,我们有2分钟的时间,请大家思考一下:
刚才我们各自设想好了一个具体的表达场景,现在我们根据各自设想的场景在便签纸上写下具体的行动计划。
内容包含: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场景,以及包含“我—信息”三个要素的表达。
我们可以参考下这种格式:
我想在 (时间),在 时候(场景),
我会向对方说:“ (描述行为), (表达感受),
(阐述影响)” 。已到达我们表达感受的目标。
我想强调一下,这是关于未来的一个行动计划。
我有说清楚吗?有疑问的小伙伴可以提问。
已经完成的小伙伴,请举手示意,我将邀请小伙伴来分享。
由于时间原因,没写完的小伙伴可以等会结束后继续再写,发到我的微信上即可。
(根据时间调整)
(学习者案例记录):
大海:明天我家孩子在看了一上午手机的情况下。晚上吃完晚饭之后,在客厅里面和孩子交流沟通看了一上午手机的事情。我会向他说:“我看到你看了一上午手机,我很担心,我怕对你的视力造成影响。我没办法集中注意力工作,工作效率下降。”已到达我们表达感受的目标。
【拆页二总结】(现在我们完成拆页二的学习)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包含“我”信息三个要素:描述行为,表达感受,阐述影响。通过这三个要素的表达,孩子不被接纳的行为更有可能发生改变。
【总结】(最后,总体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
当我们遇到孩子做出不被接纳的行为时,我们运用积极倾听的方法向孩子反馈我么对其感受的理解。然后通过表达包含“我—信息”的三个要素来和孩子沟通,使其行为更容易发生改变。
在我们的日常沟通交流中,当对方陷入负面情绪困扰时,我们要坚持先处理情绪后处理问题的原则,通过长期的实践练习已到达内化的程度,从而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我的TF2-4晋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