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好好学习》 所属活动: 武汉珞珈分舵1.8日3-3专场 所在级别: TF3-3 学习主题: 如何提升自己的认知

开场:

大家好,我是大蓉,欢迎大家来到我的3-3练级场。今天给大家拆解的片段来自于这本《好好学习》。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大家能够掌握两种提升认知的实用方法,并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场景法图书介绍】

(事件)上周末,小孩在美术课上顶撞了老师,下课接他时我就给他讲道理,结果我边说他边扯东扯西,一句也听不进去。我越说越生气,最后没忍住大声吼了他,吼完以后我又开始内疚。明明知道吼孩子不对,每次都告诫自己下次不要这样,但每次都还是照样发生。

(提问)大家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看了很多书,经历了很多事,也解决过很多问题,但是下次遇到同类型的事件,却仍然不知如何面对。是我们不够努力吗?还是经历的事情不够多,没有足够的经验积累?

(影响)如果长此以往,我们就会陷入每天救火的情形,疲于奔命,每天都要找方法,不断搜集经验,陷入“低效勤奋”的旋涡中不可自拔,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形成自卑心理,更有甚者,最后会崩溃。

(解决)《好好学习》这本书告诉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掌握事情的底层逻辑,提升自己的认知。只有提升了自己的认知,多掌握临界知识并加以运用,才能一眼窥见到事情的本质,以不变应万变。

而我们今天拆解的片段,就是两种提升认知的方法——反思和“黄金思维圈”。

为了方便学习过程中的讨论,我们先来做一个分组。

片段一: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片段——反思。学完这个片段,大家能区分反思与总结的不同,并能掌握反思的基本步骤。

下面,请大家花一分钟的时间,阅读一下原文片段。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R】阅读原书拆页P53

反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可是我们的教育中对这一能力的训练却非常欠缺。我们知道,如果想要成为一个肌肉男,那么就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力量训练。与此类似,如果想训练思想的肌肉,让自己看问题深刻而准确,要坚持的基础训练之一便是反思。然而,由于我们的教育经历中缺少对反思这一重要能力的训练,我们大多数人常常把总结当成反思。

反思不是总结,至少两者的侧重点非常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或者,换个说法: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从应用的角度看:

做事的顺序:做出假设——采取行劝——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这个片段讲的是一种提高我们思维能力的方法——反思。

说到这时,大家都会想到一个词:总结。对,反思和总结都是对我们过去的经历作出记录和分析,但二者有没有区别呢?我们举个例子一起来讨论下。

A.今天我接待的这个客户没有签单,下次继续努力。

B.今天这个客户没有签单。我以为给了他折扣他就会买,现在看来,这个假设不一定成立,决定客户是否购买的根本原因不是价格。如果没有事先了解客户需求,就没办法把合适的产品推荐给他,下次销售前要先了解客户真正的需求。

首先,我们来看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吗?

A侧重结果,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B侧重产生结果的原因,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在这个案例中,A侧重没有签单 B侧重没有了解客户需求。

其次,我们来看记录者所处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吗?

A是记录者以参与者的身份,是以“我”的视角,按照参与事情自然发生的结果进行记录。

B是记录者以旁观者的身份,以“上帝”视角来记录。它的顺序是: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在案例中,A是按“我”的参与过程记录,B是站在第三视角来审视。

最后,我们来看看它们的影响范围有什么不同呢?

A主要是针对此次事件本身的评价,影响范围较小。

B则能从校正的假设中提炼出更深的底层逻辑,以指导下次事件的应对。

在案例中,A的“继续努力”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B则从事件中提炼出新的技巧,指导下次实践。

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出,A是总结;B是反思。

反思是一个不断校正假设的过程,它以事件的结果为起点,在校正假设的过程中不断提炼基本原理,发现事件的本质,为以后解决问题提供更好的思路和方向。

而总结只是对单一事件的结果进行记录,只是停留在事件的表面,不能对未来起到指导作用。

那么接下来,请大家看一看下面的行为是“反思”还是“总结”。

A. 今天一共接待了5组客户,2组成交,3组没成交。(总结——侧重结果)

B. 今天孩子没写作业,我很生气,大声斥责了他。(总结——以“我”我视角记录,没有校正假设“没写作业就是故意的”)

C. 今天策划书没按时交,主要是因为我临时报佛脚没提前计划。(总结——只针对此次事件,对下次事件没有指导规划,影响小。)

D. 今天策划书没按时交挨领导批评了,原本想着临时报佛脚,结果没有赶出来。通过这件事,我明白,我是因为觉得难,所以拖延了,但是拖延只会让事情更糟,如果遇到困难的事情,首先应该是面对,而不是逃避。下次的策划方案,我要提前开始准备,做到心中有数。今后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面对,而不是逃避。(反思——侧重结果产生的原因,运用“上帝”视角校正了原先的假设,能指导下次事件)

(why)当一件事情发生后,特别是发生了不好的情形后,如果我们不进行反思,就不能从此次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下次发生同样的事件,我们还是不会解决,看不到方向。而通过不断的反思,我们就可以提炼更多通用的方法,避免以后发生类似事件。

举个例子。我刚毕业做的是房产销售的工作,当时卖的是郊区的房子。

有一次,接到一位客户,我啥也没问,就直接给他大讲特讲楼盘的地理位置,讲价格多便宜,升值空间大。客户也没说话,讲了半天,最后,客户来了句,我有拆迁款,只想买市区的房子,自住。我直接傻眼。但是客户走了以后,我也只是是记录了一下:客户王先生,没成交。D类。

当时我只记录了结果,没有深入分析原因,所以并没有意识到,销售产品前第一步应该是要挖掘客户的需求,以至于当时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我流失了很多客户。

后来我就认真进行了反思,为什么会出现同样的情况呢?好几个客户都是在我讲了一大串之后,转身就走了。那说明这样不对,我没有弄清楚他们为什么要买房,准备多少钱买房,看过哪些同类型的楼盘,什么都不知道。(检验先前的认知)

所以那次反思以后,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客户进门三问:为什么要买房?想买什么样的房?为什么现在还没买?我围绕着这三个问题,主动与客户去聊天,尽量搜集客户信息,最后推荐适合他的房子,渐渐地成了公司的销冠。这就是通过反思升级了我的认知,取得了好的成果。

(预防议异)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是只有发生了不好的结果才能进行反思吗?其实不然,发生了好事也可以反思,也可以追溯原因,然后把这个成功的原则反复使用就好了,少走一些弯路,岂不是一举两得?

(how)具体要如何做反思呢?

第一步,观察结果。如实记录这件事的经过、结果。是好是坏。

第二步,检验先前的认知。认知决定行为,找出是什么认知导致了这个结果。比如之前的例子,我以为我把我该讲的都讲了,客户就会买。事实结果证明,这个认知根本不对。

第三步,校正认知。提出新的认知,以指导下次的行为。

(where)反思情景不一定是在发生重大事件时才能运用,生活中的小事更需要我们反思,只有从小事中一点点校正自己的思维,在大事发生时才能游刃有余。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催化应用

现在请大家想一想,有什么事情是你以前总是发生,每次发生后都会令你感到后悔或者遗憾,而且在你未来两周的工作生活中还是会发生的,比如亲密关系中,又或者在亲子关系中等等,这是一件什么事呢?在未来两周的具体什么时间,这件事情发生后,你会怎样进行反思呢?

现在就请大家自己编一个剧本,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故事,里面有人物对话、情节变化(起因、经过、结果),其中部分对话要使用“反思”的技巧。剧本中一定是要有两个角色的演绎噢。

给大家5分钟时间,5分钟以后我们请小伙伴来讲讲他的剧本。

【回应】谢谢分享!在这个对话中,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反思的三个步骤。先观察结果,再检验之前的认知,然后校正认知,最后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总结】反思是非常好的一种提升自己认知的方式,希望大家持之以恒,像锻炼肌肉一样锻炼我们的思维,成为更好的自己。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片段2:

在第一个片段中,我们学会了反思的三个基本步骤,可以从一件事情当中去发现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从而打破思维的墙,提升自己的认知,为今后解决问题积累经验。

说到这里,有的小伙伴可能会问了,我每次都要自己去经历去反思,才能升级自己的思维吗?有没有一些已经经过检验的思维方法,让我可以直接少走弯路,直接拿起来就用呢?

还真有。

接下来,就给大家分享一个万能认知模型,它是一个解决问题的万能模板——黄金思维圈。

在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大家可以掌握黄金思维圈的三步骤,在遇到问题时,能在第一时间转换思维去解决问题。

【A1】请大家自测

在阅读第二个拆页前,先请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测试,了解一下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I】解释自测题

下面,我们来看看测试结果

25分以上的 恭喜!说明你是解决问题的高手!

15-25分说明你有一定的发现问题本质的意识,还有提升空间!

15分以下的说明你发现问题本质的能力有待加强,今天来对了!

大部分小伙伴都是15-25之间,非常棒!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测试哈,大家也不必太在意,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探究事物本质的万能方法,黄金思维圈。相信学完后,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肯定会有一定的提升。

接下来,请大家用1分钟的时间阅读原文拆页。阅读完可以用眼神示意我。

【R】阅读原文拆页P209

黄金思维圈的最基本应用便是:你遇到每一件事情,首先问“为什么”,也就是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在前文中也提到了这个观点,但是没有做深入的介绍。本节我就要详细聊一聊这个简单而又重要的基本方法。

所谓黄金思维圈,其实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绝大多数人思考问题的时候,是从what的角度出发的,很少有人能够从how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站在why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这个片段讲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黄金思维圈。

(why)大多数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是从what出发的,这样只能看到问题的表面,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用黄金思维圈来思考问题,我们可以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从根本上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how)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步,明确目的。思考why,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第二步,罗列方法。思考how,即用什么方法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第三步,找到答案。即确定what,找到具体的方法。

举个例子。有一次卖房子,来了一个客户,我给他介绍了楼盘的大概情况后就问他一些基本信息,他也不回答,但是总是挑剔我们的房子这不好那不好,说别人的房子这好那好的。于是我想了想就问他,那你为什么没有选择那套房子呢?(why)他一下被我问住了,过了一会才说,因为那个楼盘的开发商实力不怎么样,他怕开发商跑路了。于是我就从我们开发商的资质和实力讲起,让他对我们的楼盘产生信赖,然后再对比我们的优势,打开了他的话匣子(what)最后推荐了适合他的户型成交了。

在这里我就是运用了黄金思维圈解决了问题。我不是一上来就给他推荐,而是通过不断提问首先找到他的why(为什么没有买),找到了他的目的是要找有实力的开发商。于是我从这里开始,先用开发商的资质和实力去给他建立信心,再去找how(楼盘其它优势和对比),最后再得出what(最适合的房子)。

(where)这个方法适用于分析问题的本质,如果是很简单的动作,比如,上级让你去复印文件,那么直接照做即可。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微行动学习】促动参与

拆书家:黄金思维圈运用的范围特别广,针对今天的拆页学习,大家还有哪些疑问或困惑?或者大家还遇到过哪些棘手、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谁可以贡献出来供大家讨论学习?

分享者(王成):平时工作忙,孩子是老人帮着带,最近发现孩子一些不好的习惯,想多陪陪孩子,但是时间又不允许,如何平衡职场和家庭的关系呢?

拆书家:这位小伙伴提出了这个问题,即如何平衡职场和家庭的关系?那么接下来请大家一起讨论下,看看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呢?是什么原因使她产生了这个困惑?5分钟后我们请一位小伙伴分享。

学习者1: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拆书家:好的,大家都认可吗?(认可)那我们现在找出了本质问题,现在请大家集思广益,讨论一下,有哪些方法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呢?讨论结束后我们请一位小伙伴分享。

学习者2:我们讨论出来主要有4种方法:一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帮助孩子养成规则意识;二是主动去学习与孩子的沟通方法;三是平时多给孩子正确地示范,疏导孩子的情绪;四是多强化表扬,多认可孩子好的行为。

拆书家:太棒了!大家讨论出了这么多小效的方法,请问王成小伙伴,你觉得这些方法可行吗?能解决你目前的困扰吗?

王成:可以可以,太好了!谢谢大家!

【回应】非常精彩的呈现!大家讨论热烈,能从一个问题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去追溯问题的本质,再讨论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相信经过这一番讨论,大家对这个知识点也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A2】催化应用

最后给大家留一项作业。请大家把今天学习的“黄金思维圈”三个步骤跟身边的朋友或者家人进行分享。

大家可以先想一想,你准备在什么时间,跟谁去分享呢?准备怎么跟他分享呢?可以在纸上大致先写下来。

分享时间:

分享地点:

分享对象:

分享内容:

学习者:粉红的蓝色

【结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两个片段。学会了如何进行反思,我们就可以在反思中修正自己的假设,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掌握了“黄金思维圈”,我们能快速看透事物的本质,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

当我们在不断的反思中提炼出适合的自己的基本认知,我们也就拥有了更多像本书中提到的“黄金思维圈”这样的“临界知识”,我们就越能更快地看到事物的本质。

有句话说,用半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和一眼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他们的命运是完全不一样的,希望大家都能成为后者。

这就是我今天的分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