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被讨厌的勇气》 所属活动: 12月24日周六拆书帮武汉珞珈分舵线上练级 所在级别: TF2-4 学习主题: 人生课题&课题分离

开场:

【开场和分组】

大家好!我是梁艳玲。很开心和大家一起拆书学习!今天我申请的是TF2-4过级,拆书的主题是:人生课题&课题分离。

在正式拆解之前,为了讨论方便,我们需要大家两两结合,组成小组。

接下来,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

同事小芳宝宝七个月,婆婆要来带孩子。小芳说婆婆一抱孩子,孩子就哇哇大哭,婆婆不会带孩子,自己和老公就能搞定,希望婆婆退出,等自己把孩子带大点,再让祖孙培养感情。婆婆自然不愿意。小芳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请问大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是不是也会遭遇一些类似的人际关系烦恼,不知道如何解决?今天我为大家选择了两份拆页,希望能帮到大家。

【总学习目标】

学完第一个拆页以后,学习者能运用“直面人生课题三步法”,直面自己的一个“人生课题”;学完第二个拆页以后,学习者能运用“课题分离四步法”,就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某种关系困扰进行一次模拟的“课题分离”。两份拆页内容层层递进,依次为我们展开阿德勒关于人际关系的两个重要观点。

【图书介绍】

F: 这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通俗读物,用“青年与哲人的对话”这一故事形式总结了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作者是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作家古贺史健。译者渠海霞。

A: 本书将原本高深难懂的心理学和哲学问题结合贴近生活的例子,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既适合作为大众的心理自助手册,也可以作为专业人员的临床指南。

B1: 以前我们裹足不前,可以怪父母、怨社会,而阿德勒却完全把人生责任和选择的权利交给了我们自己,把自我从过去、人际关系和未来中解放出来。在这个时代,阿德勒思想更能够给予人们奋发向上、完善自我的正能量。但是承担自由和责任需要无畏的勇气,阿德勒指出这种勇气正是我们人生问题的最终解药。

B2:阿德勒断言“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拆页一指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各样的关系,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拆页二则给出了解决人际关系困扰所需要的“课题分离”这一具体办法。两个拆页学完,我们能学会承担自己的课题,放下别人的课题,让烦恼轻轻飞走。

介绍完今天的图书,接下来我们要来学习今天的第一个拆页。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学习目标1】

跟我学完第一个拆页以后,掌握阿德勒的“人生课题”概念,学会“直面人生课题三步法”,直面自己的一个“人生课题”。

【R】阅读拆页1

请阅读我为大家选择的拆页一,它选自《被讨厌的勇气》第64页。2分钟的时间,读完请扣1。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①自立。②与社会和谐共处。

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①“我有能力”的意识. 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哎呀,我能明白其重要性。作为个体自立,同时能够与他人及社会和谐共处,这好像与我们之前的辩论内容也紧密相关。

哲人:而且,这些目标可以通过阿德勒所说的直面“人生课题”来实现。

青年:那么,“人生课题”又指什么呢?

哲人:请从孩提时代开始考虑人生这个词。孩提时代,我们在父母的守护下生活,即使不怎么劳动也可以生存下去。但是,很快就到了"自立”之时,不能继续依赖父母而必须争取精神性的自立这一点自不必说。即使在社会意义上也要自立,必须从事某些工作——这里不是指在企业上班之类狭义上的工作。

此外,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朋友关系。当然,也会与某人结成恋爱关系甚至还有可能发展到结婚。如果是那样的话,就又会产生夫妻关系,一旦有了孩子还会出现亲子关系。

阿德勒把这些过程中产生的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这三类,又统称为“人生课题”。

青年:这里的课题是指作为社会人的义务吗?也就是类似于劳动或纳税之类的事情。

哲人:不,请你把它理解为单纯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有距离和深度。为了强调这一点,阿德勒也曾使用“三大羁绊”这样的表达方式。

64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讲解引导1

下面我来讲一下自己对这个拆页的理解。

What

什么是“人生课题”呢?

从字面上来理解,所谓课题,百度百科上解释:一指考试的题目;二指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或急待解决的重大事项。“人生课题”里的“课题”显然指的是后者,是指我们人生当中要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或急待解决的重大事项。

阿德勒的“人生课题”聚焦在人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这些关系包括工作或者交友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恋爱或与家人相处中所产生的关系,分别被称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三类。

现在,我给大家5个场景,请分别判断它们属于哪一类课题?判断是工作课题请扣1,交友课题请扣2,爱的课题请扣3。

1、上班时,你有限的位置总是被同事络绎不绝的快递挤占;

2、聚会中,你愉快的心情总是被闺密愁肠百结的抱怨冲散;

3、回家后,你闲适的散漫总是被父母此起彼伏的唠叨打断。

4、新婚后发现对方形象大反转,以前没有的毛病全部暴露出来了。

5、熊孩子上学老是丢三落四,害得你今天送课本,明天送作业。

Why 阿德勒为什么认为“人际关系”是“人生课题”?

我们很多人有一个想法:凭本事吃饭,搞什么关系!结果,想法归想法,现实中我们还是常常因为关系问题搞得烦不胜烦,造成或大或小情绪上的内耗,形成拖延症,或者外部关系不和谐,诸事不顺。所以,阿德勒认为关系是一切烦恼之源,又把它叫做三大羁绊,弄不好,就会把我们“绊倒”。因此,“人际关系”是我们人生当中要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或急待解决的重大事项。阿德勒提出:当人际关系有冲突的时候,正是我们直面人生课题的最佳时候。一定要勇敢地正视它、解决它。

一般做法:

关系困难的时候,选择逃避人生课题。

坏处:

为了逃避人生课题,就会企图设立种种借口转嫁责任,不知不觉就养成抱怨、揽功、诿过、撒谎之类的恶习。

反例:

我9月报了张展晖的马拉松跑步营,前3个月一直按照训练计划在练习跑步。近段儿时间随着天气变冷,自己的惰性增长了,加上疫情政策变化,怕感冒了,慢慢地就跟不上教练的节奏了。教练催我打卡的时候,我不好意思告诉教练真相,就谎称自己感冒了。在这种特殊时期,教练也不好勉强我继续锻炼,结果我连着两周都没有跑步了,感觉退步不小。

How如何直面人生课题?

像我这样,为逃避“人生课题”而设立种种借口转嫁责任,怎么破?阿德勒提出我们要直面人生课题,要通过实现行为和心理两方面的目标来解决。行为方面的目标有:“自立”与“与社会和谐共处”;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我有能力”与“人人都是我的伙伴”两种意识。

具体方法(直面课题三步法):

1、不要逃避;

2、 反求诸己;

2、1反思自我的行为(是否自立?是否与社会和谐共处?)

2、2反思自我的心理(我认为自己有能力吗?我认为人人都是我的伙伴吗?——尊重平等、团结合作、相互理解)

3、改变自我;

3、1接纳自身的不足;

3、2调整心理与行为。(按照阿德勒的心理与行为目标)

反例变正例:

1、不要逃避:慢慢地跟不上教练节奏的时候,我就不应该逃避,

2、 反求诸己:而要直面自己的问题,反思自己是否自立?显然是不自立的,老是依赖教练的督促,没有去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反映出自己缺乏良好的自我管理与目标管理能力(反思自我的行为)。教练催我打卡的时候,我撒谎是对教练的不尊重,说明我心里面没有把教练当成平等互助的伙伴,而当成了一个监督者,一种压力,事实上,教练也需要我的帮助,完成她的任务(反思自我的心理)。

3、改变自我:通过反省自己的心理与行为之后,我不用自责,而是接纳自身的不完美(接纳自身的不足),立刻学习目标管理法,先描画一个具体的愿景——明年五一参加全市马拉松比赛,完成半马——来激励自己,再用smart目标来管理自己的马拉松练习:在自己家里的跑步机上跑,衣服兼顾保暖与方便穿脱,按照教练的训练计划-具备smart特征,跑起来又方便有动力了(调整心理与行为)。

预防异议:

有伙伴可能有疑问:人们一般在遭遇冲突的时候,都习惯指责别人,推卸责任。谁愿意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不怕给自己添堵吗?

Where

1、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心理学”,认为人类是“有力量的存在”,有勇气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承担自己的责任,拒绝他人的责任。

2、人生课题是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会遇到的“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在此意义上,人生课题可以说是社会人的义务。

3、人际关系有距离的远近和程度的深浅。课题的难度排序:爱的课题 > 交友课题 > 工作课题。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激活经验

想象一下:你不小心吃多了,就抱怨母亲老给你夹菜;老板问你上班为啥迟到了,就推说没挤上地铁;客户指责你敷衍了事,就说大家都这样......

接下来呢,请大家回想一下,你最近一月或一个季度,在工作上、家里、朋友之间,有没有类似的、找借口的行为?

预防异议:

有伙伴可能有疑问:这么做,是人品有问题吗?阿德勒说这不是人品问题,也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勇气问题。只有勇敢地自我面对,才能够实现自我超越。所以请大家畅所欲言,不要有顾虑!

请想一想,在小组内分享。时间2分钟。小组分享结束后,我会请一位小伙伴和大家分享他的经历。

回应:好,大家讨论分享得很热烈,现在,请一个小伙伴来分享一下她刚才想到的经历。大家鼓掌,请晚晴来分享一下。

学习者案例记录(逐字稿):一直想养成早起习惯,但是总是找各种理由不早起。

反馈:感谢晚晴的分享,晚晴是因为早起问题引起了她的烦恼。

【A1+】反思加工

刚才大家小组讨论时也都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如果往事重现,你会怎么用今天学到的“直面课题三步法”解决当初的问题呢?

请大家花2分钟时间,把自己的做法写下来。

好,我们现在再请晚晴来分享一下,针对刚才的经历,她反思后的做法。

学习者案例记录(逐字稿):首先,不要逃避,坚定养成早起习惯的决心。其次,反求诸己,自己不能早起,本质上就认为自己起不来,没有自我管理的信心和能力。最后,改变自我,需要学习自我管理和时间管理相关方面的知识,增强相关方面的能力。

反馈:好,我们感谢晚晴的分享。她做的很好啊,应用这三个步骤,她就学会直面人生课题啦 ,大家给她鼓掌!

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个拆页——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学习目标2】

跟我学完第二个拆页以后,能掌握“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这一方法来辨别“这是谁的课题?”,用“课题分离四步法”进行一次“课题分离”。

【R】阅读拆页2

接下来请继续阅读我为大家选择的另一份拆页,它们选自《被讨厌的勇气》84-85页。2分钟的时间,读完请扣1。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哲人:例如,有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不听课、不写作业甚至连教科书都忘在学校。那么,如果你是父母的话,你会怎么做呢?

青年:当然是想尽一切办法地让其学习呀!上辅导班、请家庭教师,有时候甚至还可能会扯耳朵。这就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吧。实际上我就是这样长大的——做不完当天的作业,父母就不让吃晚饭。

哲人:那么,我再问你一个问题。被这种强制性的手段强迫学习,那你最终喜欢上学习了吗?

青年:很遗憾,没能喜欢上学习。为了学校或者考试的学习只是应付而已。

哲人:明白了。那么,我就从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开始说起。例如,当眼前有“学习”这个课题的时候,阿德勒心理学会首先考虑“这是谁的课题”。

青年:谁的课题?

哲人:孩子学不学习或者跟不跟朋友玩,这原本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

青年:您是说这是孩子应该做的事吗?

哲人:坦率说的话,就是如此。即使父母代替孩子学习也没有任何意义吧?

青年:哎呀,那倒是。

哲人: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与此相对,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如果这样的话,那肯定就避免不了冲突。因此,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青年:分离之后再怎么做呢?哲人: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仅此而已。青年:……仅此而已吗?

哲人: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青年:我还是不太明白,究竟如何辨别“这是谁的课题”呢?实际上,在我看来让孩子学习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因为,几乎没有真心喜欢学习的孩子,而父母则是孩子的保护人。

哲人: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如果孩子选择"不学习"这个选项,那么由这种决断带来的后果——一例如成绩不好、无法上好学校等——最终的承担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也就是说,学习是孩子的课题。

青年:不不,根本不对!为了不让这种事态发生,既是人生前辈又是保护人的父母有责任告诫孩子“必须好好学习!”。这是为孩子着想,而不是妄加干涉。“学习”或许是孩子的课题,但“让孩子学习”却是父母的课题。

哲人:的确,世上的父母总是说“为你着想”之类的话。但是,父母们的行为有时候很明显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面子和虚荣又或者是支配欲。也就是说,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我”,正因为察觉到了这种欺骗行为,孩子才会反抗。

青年:那么您是说,即使孩子完全不学习,那也是孩子自己的课题,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讲解引导2

大家看完这个案例,是不是觉得阿德勒说的特别有道理呢?我们看他是怎么做的:

How

1、 判断“这是谁的课题?” (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2、 冷静地分离课题。(孩子的课题由孩子承担。)

3、 不干涉对方课题。(父母不要干涉孩子的课题。)

4、 不让对方干涉自己的课题。(勇于说NO,不怕被讨厌。)

预防异议:

有的伙伴可能有疑问:什么课题分离呀?太没人性了,感觉冷冰冰的!做父母的怎么可能放任孩子不管呢?教育孩子也是父母的责任呀。事实的确如此,因此,我们再来探讨一下课题分离的适用边界。

Where

1、 爱的课题并不推崇放任主义。

1、1  在了解对方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

1、2  在对方有需要的时候,随时准备给予帮助。

1、3  对方没求助时,不可以指手画脚。

2、 工作课题:非请勿入。

3、 交友课题:介于“爱的课题”与“工作课题”之间,把握分寸。

回到拆书开始的时候小芳和婆婆的案例,依照拆页二的故事脉络,我们把她们之间的关系捋一捋。下面是我跟一要好的同事之间的讨论:

意译案例

我: 现在,有一个不喜欢被婆婆打扰的儿媳妇。她自己还是个大孩子呢,一点儿带孩子的经验都没有,现在刚生了小宝宝,身体虚弱、手忙脚乱,却不让帮忙。如果你是父母的话,你会怎么做呢?

同事:我肯定要想尽办法去帮忙呀,那可是我的亲孙子啊!可不能受了委屈。我去帮忙做做饭、抱抱孩子、买买东西,总是可以的吧?儿媳妇生孩子,做婆婆就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忙,否则别人会说我不贤惠呢。

我:那么我问你,你这样上杆子去帮忙,你媳妇最终接受你了吗?

同事:很遗憾,没有!她甚至越来越烦我了,说我根本就不会带孩子,气死我了!我的儿子养这么大,我还不会带孩子啦?

我:明白了,你现在是出力不讨好。可是不出力,你又心不甘,纠结难受中。我用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来帮你分析分析,怎么样?

同事:好的,洗耳恭听。

我:关于“带孩子”这个课题,阿德勒心理学会首先考虑“这是谁的课题”? 归根结底,孙子能不能带的好?这原本是儿子媳妇的课题,这是他们应该做的,而不是老两口的课题。即使老两口把孙子抱回家去养,也没有任何意义。

同事:这么说也有道理。

我:老两口强行介入去带孙子,本质上是对儿子媳妇的课题妄加干涉,这样的话,就避免不了冲突。因此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同事:分离之后再怎么做呢?

我:不干涉他人的课题。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同事:那么,如何辨别“这是谁的课题”呢?实际上,在老两口看来,帮助小两口带孩子是爷爷奶奶的责任和义务。那毕竟是他们的亲孙子,让他们撒手不管,也违背人之常情呀。

我: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如果小两口选择自己带孩子,那么由这种决断带来的后果—孩子带的好不好?营养跟不跟得上?发育正不正常等等—最终的承担者不是爷爷奶奶,而是爸爸妈妈。也就是说,养孩子是小两口的课题。

同事:这样说不对,孩子又不是试验品!爷爷奶奶必须尽最大努力保证他们的后代血脉健康成长。真出了事情,他们还是要一起承担的。他们这是为孙子着想,用他们一辈子的经验来指导小两口养育孩子,不能算是忘加干涉。养孩子或许是小两口的课题,但是让孙子健康成长,却是爷爷奶奶义不容辞的课题。

我:的确,很多爷爷奶奶总是打着“为孙子着想”的旗号,但是爷爷奶奶的行为有时候很明显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面子虚荣又或者是支配欲,甚至是因为自己身体、精神空虚,想用带孙子来填补。也就是说,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我”,正因为察觉到了这种欺骗行为,小两口才会反抗。

同事:那么您是说,孙子即便没带好,那也是小两口自己的课题,所以爷爷奶奶要放任不管吗?

我:阿德勒心理学主张,在了解小两口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孩子们加以守护。在小两口提出需要帮忙的时候,老两口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决不对小两口的课题妄加干涉。小两口没有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好了,根据上面的对话,阿德勒把小芳和婆婆之间的困扰基本上解决了。

预防异议:

按照阿德勒这个思想,目前很多老人无法接受,所以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弄得家庭不和谐,而要学会逐步渗透,见好就收,兼容并蓄,灵活运用。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促动参与之场景设计】

刚才我们学习了课题分离,现在要请大家进行一次现场演练,我们现在处于这样的场景:

同事小王热情开朗,乐于助人,平时在办公室非常受大家欢迎。但是她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网购不断,又不爱整理,现在办公室里一大半的空间都被她的快递占据了。大家免不了抱怨,但都被她嘻嘻哈哈地化解了。你的位置和她的紧挨着,自然深受其害。

刚才学习了课题分离,想想你可以怎样直面这一问题。2分钟。

【A3促动参与之小组讨论】

现在请每两人一组,进行演练。一人扮演“你”,一人扮演小王。演练时间为2分钟。2分钟后,我会请大家来现场演绎。

【讨论过程中听到学习者都很热烈啊,给予反馈】

反馈:引导学习者从课题分离四步法入手来组织语言。

【A3促动参与之角色扮演】

好,两个小组都讨论完了,现在我们请一个组现场表演一下。我们现在请第一小组吧,(彩玲扮演小王,晚晴扮演你)大家鼓掌欢迎!

学习者案例记录(逐字稿):

你:小王,我看你经常网购,一定有很多心得吧。回头我跟你好好学习。就是你的盒子包裹之类的太多了,你需要把它们收拾好。

彩玲:不好意思啊,占了你的办公桌。

你:那你把自己的东西好好收拾一下吧,都放在你自己的“领地”里。收拾好了,想买多少就买多少。现在占了我的办公桌,我都没办法办公了。

彩玲:好的,马上收拾。你现在不忙吧?给我帮帮忙怎么样?

你: 没问题,都是好姐妹。以后再想乱放的时候,记住这是我的地盘。

回应反馈:感谢彩玲和晚晴。他们紧扣课题分离的四步骤:判断“这是谁的课题?”、冷静地分离课题、不干涉对方课题、不让对方干涉自己的课题等,进行了精彩演绎。大家给他们鼓掌,再次谢谢她们的表演。

(环节过渡)

刚刚我们完成了一次现场演练,现在大家要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规划一下接下来我们要怎么去运用今天学到的课题分离。

【A2】【分步催化应用之经验激活】

在未来(近期或者下周),请大家想一想,大家未来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你在哪个场景可能会遇到人际关系的烦恼?比如,本周末与闺蜜再次聚会的时候,她可能又要展开抱怨,影响你的情绪;下周一熊孩子上学,可能又忘带课本,向你求助......请想一想,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讨论,只需要分享可能遇到的场景,不需要说具体怎么做。

看大家讨论这么热烈,请彩玲来分享自己的情景:

学习者案例记录(逐字稿):

自己老是督促孩子的学习,老是希望老公早睡。

回应反馈:谢谢小伙伴的分享,给出了非常具体的场景。大家鼓掌。

【A2之催化应用】

刚才每个人都说出自己将来可能遇到的情景,现在请你想象一下,在这样的场景中,你会如何应用今天所学到“课题分离四步法”来做呢?请将此情境下你的具体运用步骤写下来。给到大家2分钟时间,结束之后请一位小伙伴分享一下。

好,我看大家都很认真在写便签,都已经写完便签了,现在我们请一位小伙伴来分享一下。大家鼓掌欢迎,好,请彩玲来分享一下。

学习者案例记录(逐字稿):

关于孩子的学习问题: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是他的课题,学不学习结果由他来承担。跟孩子说清楚,分离课题,不再干涉他的课题,自己做好守护就好,在孩子需要时随时提供帮助。

关于老公的早睡问题:早不早睡是老公的课题,结果由他来承担,分离课题,自己不再干涉他的课题,自己习惯早睡,老公也不要干涉自己的课题。

回应反馈:感谢彩玲的分享,她应用这个“课题分离”四步法,做得非常棒,大家给她鼓掌。

【简短有力结语】

阿德勒说: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当你在工作、交友以及爱的领域遭遇关系困扰的时候,可以先用“直面人生课题三步法”——不要逃避、反求诸己、改变自我——解决你和内在自我之间的困扰;再用“课题分离四步法”——判断“这是谁的课题?”、冷静地分离课题、不干涉对方课题、不让对方干涉自己的课题——解决你和外在他人之间的困扰。当你勇于让自我改变、勇于对他人说不,你就能勘破、放下,得大自在!

今天的学习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