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非暴力沟通》 所属活动: 南京分舵2023年1月第一次线上定级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表达需求

开场:

【自我介绍】1分钟-119字

大家好,我叫杨露,夏日饮品杨枝甘露的杨露。

我的3个标签涉及家庭、工作及个人:

1、带娃阅读的职场妈妈: 儿子5岁,5年购买绘本一百多套,成功培养娃独立阅读习惯

2、企业培训工作者:内部讲师,22年授课30+场,覆盖2000+人次

3、深度听书爱好者:最多一年听了201本书,1周听了19本书

【拆书和拆书帮介绍】1-2分钟-230字

“拆书帮”是由《这样读书就够了》的作者赵周老师创立的,以拆书法为核心的学习社群,是一个学习类的非营利组织。总舵在北京,在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均有分舵。

拆书法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学习方式,拆不是把整本书的内容都拆散,而是将书中的某些实操类知识点,专门拆出来进行认知内化和实际运用。能够很好的帮助成年学习者将书籍内容通过RIA3张便签拆为己用。

拆书法用于个人学习时,能帮助我们从初级学习者成长为高级学习者或学习促进者。同时,拆书法还能用于组织学习,可以组织一群人将书籍来拆为己用。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阅读原文拆页】1分钟

主题:感受的根源

页码:60-61页

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家长也许会和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们快乐或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的痛苦,孩子可能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遗憾的是,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使用以下表达方式时,我们可能就已经忽视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1)只提及相关的事情。

“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使我很生气。”

“这件事令我心神不宁。”

2)只提及他人的行为。

“我生日那天你没打电话,我很伤心。”

“你没有把饭吃完,妈妈很失望。”

3)指责他人。

“我很伤心,因为你说你不爱我。”

“我很生气,因为老板说话不算数。”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例如:

1)“看到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重视公司的形象。”

2)“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

3)“老板说话不算数,我很生气。因为我想有个长假去看弟弟。”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过渡语】

下面由我带大家一块来做拆页。本次拆页的书籍来自沟通领域的经典之作《非暴力沟通》,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下面请大家花1分钟时间阅读原文片段,如完成,在评论区扣1即可。

【I重述知识点】9分钟-1413字

(what & why)

这个句式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上半句“我(感到)……”表达的是你此刻的感受,下半句“因为我……”讲述的是原因。两者连接,是在表达感受的同时,找到引起感受的内在原因。下面,我们分成两个部分来讨论

首先,前半句“我(感到)……”能帮助你觉察自身感受,改善沟通氛围

你是否经历过如下场景,天黑出门,小孩对妈妈说:妈妈,我害怕。妈妈会怎么回答? “别怕”“这有什么害怕的”,这是我们经常被教育,要“喜怒不形于色”,要隐藏情绪,时间久了便不擅长说出感受,甚至不能觉察感受。因此,表达感受对成人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感到)……”句式是用语言影响思维模式,让你开始有意识的觉察感受。

因为要说,所以要想,你就得开始感受当下,是开心、难过还是焦虑?而最终,将感受说出来,是卸下沟通防备的墙,让氛围变得开放坦诚,促进更深交流。

第二、后半句“因为我……”句式帮你找到感受根源,推动达成沟通结果

“因为我……”句式内在逻辑已经揭示,感受来源于自我。

举个例子。

“多喝热水”经常听到吗?

同事对你说“多喝热水”,感觉如何?欣慰?还挺关心我的。

男朋友对你说“多喝热水”,感觉如何?太敷衍,张口就来,不够关心人,生气。

发现没?同样一句话,带来的感受相同吗?不同,为什么?因为你对人的需求不同。

对同事,我们没有期待,而对男朋友,我们期待他能做得更多。

因此,感受来源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但是,日常表达中,我们真的会提到自己吗?

一起来看以下三句话:

“这件事令我心神不宁。”

“你没有把饭吃完,妈妈很失望。”

“我很生气,因为老板说话不算数。”

这里表达的感受跟谁相关?

跟某件事情相关,跟某个人相关,或者直接开始指责。

人性本能,我们更愿意从他人身上找原因。

但归罪于别人的沟通方式,会引起逆反或抵抗情绪。

那如何表达才更好呢?

尝试将“你没有把饭吃完,妈妈很失望。” 用“我感到……因为我……”句式来优化

改成:“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

感觉如何?

前者更多指责,妈妈对你很失望,针对人

而后者,传递的更多是妈妈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担心,整体感觉不同

因此“我(感到)……因为我……”句式的刻意练习,能够克服行为惯性,觉察情绪,聚焦内在寻找原因。营造开放坦诚的沟通氛围,促进沟通结果达成

(how)

如何用“我(感到)……因为我……” 来表达感受和需求呢?

第一步、觉察感受,提问“我现在心情怎么样?”找到1-2个词语来描述此刻心情。

(1)刚练习时,会觉得辞藻匮乏,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描述当下的感受。怎么改善呢?需要日常的刻意练习和累积感受词汇。

比如,需要被满足时,可能是喜悦、振奋、感动等;需要不被满足时,可能是紧张、孤独、震惊等

(2)在选择词语时,要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

比如“我觉得自己很无能”,这是感受还是想法?

没错,这是想法,是评价。虽然符合“我觉得“句式

那什么是感受呢?“我觉得很沮丧,因为我想把每一件事情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第二步、找到感受的内在需求:提问“我为什么会感到……?”

1、 向内找原因,避免思维惯性,不要从外部事件或者他人找原因。

2、 怎么判断是否向外找原因了呢?可以用以下3种情况来对你的答案做验证排除:只提及了相关事情、只提及他人行为、指着他人

第三步、将前面2个问题的答案用“我(感到)……因为我……”句式连接并说出来

(where)

在任何场景下表达感受和需求都是必要的,这是沟通中的及时反馈,越是开放坦诚的沟通态度越能促进交流健康的进行。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联系具体经验】3分钟-371字

这是3周前我和老公的微信记录。他阳了隔离在家。我和孩子住在爷爷奶奶家。当天我突发低烧,关节痛,有点慌,就微信跟他说症状。他的回复是“你别这样行么,要么乐观的出去上课,要么就觉得自己已经病了,你这样搞的我们也跟着手足无措”。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情绪么,是不是不耐烦。我当时看了非常憋屈,回复是“你可以不要一直谴责我么,知道错了”“关键时刻能不能说点缓和一点的”

反思:

翻看记录,我们都带着情绪。他病着,肯定难受,我的焦虑增加了他的困扰。而我没有清晰表达心情和诉求,所以他不清楚我到底想要干嘛

如果换个表达方式,比如“我感到害怕,因为我有些症状看起来像阳了,你可以帮我分析分析吗”,表达感受、需求,并同时提出请求,或许能减少对方的困扰。

收到回复之后表示“我感到难过,因为我希望情绪脆弱的时候,能跟你聊一聊”。适当暴露柔软的部分,对方的言辞也许会相对缓和。

【A2具体应用】2分钟-317

说话方式内化需要长时间刻意练习。感受的词汇表达也需要长时间的累积。

目标: 1个月内,每天2次用“我(感到)……因为我……”句式表达,并建立一份感受词汇表。

行动计划:

1、 在公司工位和家里床头分别贴1个便签,写着“我(感到)……因为我……”,提醒随时注意感知感受和表达

2、 在日记本中单独建立一个每日记录表格,一行四列,用于记录日期/背景 /感受/需求

3、 将《非暴力沟通》中的“感受词汇表”存在手机里,词穷时方便查询。

4、 每周做复盘迭代。

【结语】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拆页内容。通过对“我(感到)……因为我……”这个句式的拆页学习,学会觉察和表达感受需求,从而营造开放坦诚的沟通氛围,达成有效的沟通结果,维系更好的关系。希望今天的拆页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收获,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