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来自德国的汪芷旭,汪洋大海的汪,草字头加停止的芷,旭日东升的旭。我的名字左边很多水,右边很多阳光,中间是草。这三个字也代表着我的三个标签:
首先,我很有韧劲儿,正如水滴石穿,我也是一个坚持和不放弃人;
其次,我很有能量,好像旭日一样有朝气;
最后,我注重追求平衡,水和阳光是青草生长的必需品,但如果太多了,草也会停止生长的,所以我也不断在学习平衡成长,因此,我的拆书方向主要也是自我成长和自我管理。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拆书帮。
拆书帮是一个非营利组织,由帮主赵周老师创立,拆书帮的使命就是培养拆书家。
拆书家是一群学习促进者,通过赵周帮主独创的便签法,将书籍中的知识拆为己用,同时也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
拆书法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法,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RIA便签法让学习者真正做到把知识变成解决问题的可执行方案。
这个RIA便签法,就是从书中选择一个拆页进行阅读,解释这个知识点,激活学习者的经验和反思,再催化学习者制订行动方案,这样就可以帮助一个人快速地把书中的这个知识掌握和应用。
我在2022年12月便签训练营毕业之后拜入范范姐门下,进入了昆明春城分舵继续学习,希望能够不断将书中的知识拆为己用,和小伙伴共同成长。
那现在就由我来带领大家拆解一下今天的片段,今天我选择的片段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三十周年纪念版中的一段,页码是101-102页。
下面我们花1分半的时间看一下原文片段,如果你阅读完毕,请在聊天区敲1。
现在我们开始安静阅读,还剩30秒的时候,我会提醒一下。
拆页原文:
直接控制、间接控制和无法控制
我们面对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类:可直接控制的(问题与自身的行为有关),可间接控制的(问题与他人的行为有关)和无法控制的(我们无能为力的问题,例如我们的过去或现实的环境)。对于这三类问题,积极主动的人都是由影响圈着手,加以解决。
可直接控制的问题:可以通过培养正确习惯来解决,这显然在影响圈范围内,本书第二部分“个人领域的成功”中讨论到的习惯一、二、三即属于这一类。
可间接控制的问题:可以通过改进施加影响的方法来解决,例如采取移情方式而不是针锋相对,以身作则而不是口头游说。这在第三部分“公众领域的成功”的习四、五、六中有所论述。
无法控制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面部曲线,以微笑、真诚与平和来接受现实。纵使有再多不满,也要学着泰然处之,这样才不至于被问题左右。匿名戒酒组织鼓励成员的祷词是这样的:
上帝啊,请赐我平静的心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请赐我勇敢的心去改变我能够改变的,请赐我智慧的心去辨别它们。
不论是能直接控制的、间接控制的还是无法控制的问题,解决的第一步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我们可以改变习惯、手段和看法,而这些都属于影响圈范围。
好的,我们读完了这一段拆页,接下来我就来简单说说这段拆页都讲了什么: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面对大大小小的问题,而这个拆页就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的方法,按照不同的维度可以把问题分成可直接控制的,可间接控制的和无法控制的三类。
如果我们使用这个方法,就可以把目前引发我们心烦或者压力的问题进行梳理,然后根据分类去采用合适的应对方法,而不是被诸多问题缠绕,因为无能为力而产生沮丧感,从而意志消沉,连自己原本能够控制的影响圈也放弃了。
这个方法其实就是把问题按照可控程度进行分类:
第一类:可直接控制。
这一类的问题与我们自身的行为有关,只要我改变我的行为,养成正确的习惯,就可以解决,比如说我的情绪,我可以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来解决。
第二类:可间接控制。
这一类的问题与他人的行为有关,我无法仅通过改变自己来解决,而是要通过改进施加影响力的方式来解决,比如说,对方惹我生气,我无法改变对方,但我可以通过正确的表达方式来影响对方。
第三类:无法控制的。
这一类的问题是我们无能为力的问题,我做什么都改变不了,比如说我无法决定我的出身,我也无法改变当下的yq。这一类的问题,我能做的就是以平静的心去接受现实,学着泰然处之,做到不被问题影响我。
因此,这个方法非常适用于当我们感觉到心烦意乱的时候,或者觉得生活中一团乱麻、无从下手的时候,用来梳理这些问题,找到自己可以做的事。
A1:
好,这个拆页具体如何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呢?
我来跟大家分享一个我最近的经历。
最近我在做我人生中的第一个课程,进入12月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非常焦虑。
按照原定计划,我需要在12月初开始着手去打磨课程大纲,搜集素材,在12月10日就要出课纲了。我当时突然感觉到很大的压力,快要把我打垮了,我觉得课纲好难,我的素材太多了,我不知道怎么整理;另外一方面,我也很担心,我的这些知识有人想听吗?别人会不会觉得都是学过的,没什么意思?我要怎么做,才能让每个人都觉得有收获?越想越觉得自己的东西拿不出手。
这些问题困扰着我,让我裹足不前,每天都在内耗,到了12月10日该出大纲的时候,我什么也没有,然后我因此更加沮丧,因为我该做的事也没做好。
12月18日,我终于安静下来,使用了这个片段里的分类法,把我当下困扰的问题一一梳理和分类。我当时是这么做的:
我当时觉得很难的问题中:
我自己能够控制的,就是去把我所有从课程和书籍里的来的素材进行整理和归类,然后总结知识点,先把课纲的初稿列出来。
我还能控制的是,每天花2个小时来专门做这件事。
这两件事,我需要好好预留时间,专心去做,只要每天花时间做,就可以出结果。
我能够影响的事,在当时是没有的,因为我不需要跟任何人去沟通和合力。
至于其他我所担心的那些问题,别人会如何看待我的课程等等,这些都是没有出课程之前,我控制不了的事,我把它们归类到我在写大纲阶段无能为力的事,所以我得学着先把这些忧虑放下,让自己不被它们影响到。
当时整理完毕之后,我就开始专心每天花2小时来进行知识点的整理,结果20日那天我就把我的课纲初稿给写好了。
反思:
当时使用这个方法,帮助我理清了思路和当下该做的事,专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上,积极主动,结果两天时间就完成了该做的事。
这个方法很有效地帮助我迅速区分出当下可以做的事,让我可以减少焦虑,专心在自己的专注圈。
这个方法非常有效,所以在以后的实际生活中要提前运用,减少无谓的内耗
A2:
生活中的问题每天都有,现在我的课程海报已经做好了,也开始发售了,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我该怎么来每天在朋友圈去发售?
我的课程逐字稿要如何完成?
我的训练营最终设计要如何?
我最后能招到多少学员?
来报名的人会从这个课程里得到收获吗?
她们会喜欢吗?
我要如何服务好她们?
训练营后续还能提供什么服务,好让这些学员愿意继续和我一起成长呢?
我能做得成这件事吗?
那这些问题是我过去这一周想得比较多的,它们也带给我一些压力,但我不希望又陷入沮丧和焦虑中去,于是我决定再次使用这个分类法来帮助自己聚焦影响圈。
我的目标是:在月底之前整理好这些问题,把它们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的类别采取不同的措施方法,专注影响圈,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我的具体计划是:
1. 今天晚上9点-10点,把上面列出的这些事情进行分类,然后把“我无法控制的“找出来,把它们暂时清理出我的大脑。
2. 明天上午10点-11点,把所列出来的“我可以直接控制的”和”我可以间接控制的“两大类,根据这个方法制定出我接下来6天的待办事项和时间计划,然后打印出来,按进度完成。
3. 1月3日招生结束后复盘自己这次的进步
那这个就是我接下来的具体计划,最后我来总结一下今天的拆书:
我们今天学习了一个将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类的方法,这个分类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定位关注圈和影响圈,把问题进行划分之后,我们可以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各种问题,专注在影响圈,通过积极表达扩大影响力,以及笑对那些我们无力改变的事,接纳它们,放过自己。
好了,我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希望这个片段会对各位小伙伴有帮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