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微习惯》 所属活动: 【廊坊风陵分舵第42场】线上晋级 所在级别: TF2-3 学习主题: 打破砂锅问到底式的连环CALL

开场:

大家好,我是开心,三个标签介绍我自己:

1.晋级拆书家

2.教育工作者

3.爱阅读

【F】

《微习惯》的作者是斯蒂芬·盖斯。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宅男。

这本书讲了在习惯培养过程当中的一个新方法,就是建立微习惯。用微习惯策略“骗”过你的大脑,直接轻松做事,实现持久改变,很容易养成习惯。

A

这本书的豆瓣评分达到了7.8分,帮助很多人建立起了自己的习惯。

《好好学习》的作者成甲老师给这本书做了解读课程。

我特别推荐这本书是因为和其它习惯养成类书籍相比,作者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用自己做实验,完成的作品。所以本书实操性很强。

【B1】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想晨跑,但就是太难钻出温暖的被窝;下定决心每天读学英语,还没背几十个单词,然后就不再提了;减肥喊了一遍又一遍,但饭是越吃越多,衣服尺码越来越大;

如果上面有一条被我说中,恭喜你,本书非常适合你,它已经把微习惯的应用梳理出八个步骤,所以这本书会为你提供详实的微习惯养成策略和注意事项。

B2

如果你本人特别的要求进步,很想养成一个乃至几个好习惯,来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

但面对健身房花里胡哨的宣传,朋友圈里各种各样的晾晒,你是各种“羡慕嫉妒恨”,就是拿捏不好自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好习惯。

本次拆书的片段,就是讲到了可以以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追问步骤,来衡量微习惯与自己的匹配程度,对微习惯做出优化。

通过本次学习,学习者能够运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法,对自己要养成的微习惯做出正确的评估和优化,找到适合自己的微习惯。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微习惯》第61页

钻头负责钻东西,这就是它们的使命。我之所以把下面的内容叫作“为什么钻头”,是因为“为什么”这个简单的问题是打入任何事物核心的最佳方法。

列好习惯后,看看你为什么想要实现它们,但别在这一步就停止。再问问为什么,不断地问下去,直到形成循环和重复为止,因为这时候你已经找到了核心。想让这个方法奏效,就必须诚实地回答问题所以请深入挖掘。有些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所以尽量选择最相关的。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已经有小伙伴阅读完啦,好,请把注意力回到我这里。

【what】(知识点和相关理念)

这个片段告诉了我们一个衡量和匹配自己微习惯的方法,也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追问方法。

【why】(不这么做的坏处)

如果没有进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追问步骤,就匆忙地开展了新的微习惯,那有可能会因为能力有限、忽然发现自己不喜欢、或者存在某种障碍等原因,而使开始不久的微习惯就中断了。这样会使让我们本来是兴致勃勃的开始,半路却被泼了一头冷水一样,让我们因失败而受挫,沮丧,心灰意冷,最终甚至失去自信心。

而运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法,通过一步步对自己进行追问,能使我们明白自己的初心是什么,能力够不够,有没有障碍,从而在一开始就让我们的行动具备成功的因素。

反例

跟我熟悉的老朋友都知道:大概四年前,我去齐白石故居参观。然后就对画画产生了兴趣,想一定要养成“每日一画”的习惯,甚至大言不惭地说自己要成为“张白石”。当时是一时冲动,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画画,更对自己的能力和遇到的困难没有估量过。

所以,从那里回来,一到家就在隔离期间画了起来,也算坚持了一段时间,但后来恢复工作了,“每日一画”就慢慢被抛到脑后了。

这个事儿表面看,好像已经过去两三年了,但实际在我的心里拧成了一个旮瘩,我经常会想:我怎么不能继续“每日一画”呢?无奈、懊悔、不知所措……情绪很复杂。

【How】(细化原文步骤)

那“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个方法,具体怎么问,都问啥呢:

一、问动机:就是问我们要养成这个习惯的最开始的原因,为什么要培养这个习惯?

比如问:你为什么想要每天跳绳?

答:想让自己瘦下来,可以穿更合体的衣服,提高个人气质。

二、问能力:有没有能力将这个新习惯养成呀?(比如在体力、金钱、时间等方面)

比如问:你的体力和金钱、时间能满足你培养跳绳这个习惯吗?

答:体力上,我的身体没问题;

时间上,每天早上可以有半小时跳绳时间;

金钱上,一条跳绳和一身运动装都花不了多少钱。

三、问障碍:要培养新习惯,在哪方面会有困难?

比如问:难处在哪?薄弱环节是在哪?

答:不太会跳绳,我觉得很着急。我有个朋友一次能跳1000多下,我只能连续跳十多个。我觉得可能得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来适应。

四、问初心:回到想培养新习惯时的初心想法,那些困难还算困难吗?

问:你想跳绳时最初的想法是什么?和人家比赛吗?

答:不,就是想让自己瘦下来,可以穿更合体的衣服。

问:那你觉得那些困难还算是困难吗?

答:肯定不是,那些都算不了什么,只要我慢慢练,总有一天我也会像小燕子一样轻松跃起来的。

哎,你注意到了吗?在细化下来的哪一问没弄明白,那就接着问,就像是出现了一个小砂锅,也要“打破问到底”。

反例变正】

三个多月前,我学习到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法,然后呢,我就对自己想养成的“每日一画”的习惯进行了一系列的“追问”。

1问动机:为什么要“每日一画”?

答:我真的很喜欢画画。画画是一种很美的表达方式。

2问能力:有没有能力进行新习惯?(你的体力、金钱、时间上都可以支撑你这个习惯吗?)

答:体力上没问题,画一幅画平均一个多小时时间,这我身体上是完全可以的;

金钱上也可以,买一些画画的耗材这都没问题;

时间上呢,不能每天都能拿出一个多小时来画画;

3问障碍:哪方面觉得有问题?针对“每日一画”薄弱环节在哪儿?

答:时间上不允许每日都画。一幅画大概要画一个多小时,每天都拿出一个多小时画画,这很有难度。

4问初心:回到想培养新习惯时的初心想法,那些困难还算困难吗?

答:关于时间问题,我可以调整每周一画,只要做到不间断地坚持画下去。

于是,我是这样安排的:

定时间:每周日的上午九点到十一点;

定地点:我就来到我的小书房

定内容:专心画画。

这样画画的习惯就一直延续下来了。

预防异议

有的小伙伴儿可能要问:

如果追问了半天,“砂锅”也打破了,发现我想培养的新习惯,就是没办法执行呢?

那就只能说这个习惯不适合你,或者说想培养的那个新习惯不是你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我们就可以换个方向试试去寻找培养其他的新习惯。

那每一问,都只能回答一句吗?当然不是,而且不论是第几问,都可以一直究问,直到得到正真的答案。

【where】

适用于开展习惯的行动计划之前,“打破砂锅问到底”来找到自己的真实需求和适合你的新习惯。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现场演练】今天学习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法,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养成的习惯。为了让大家对这个方法加深印象,熟悉这个方法,我们一起做个现场练习。

我现在给大家一个设置好的一个安全场景,我们可以在这个场景下进行模拟演练。

【场景设计】小王是一个积极上进的人,特别想培养读书的好习惯,每次都是买好多书,却读不进去,过不了多久都束之高阁了。时间一长,小王特别烦恼,她觉得自己真是没有意志力,怎么这么懒惰?甚至怀疑自己根本没有上进心。

小王找到郭老师聊起这件事,想让郭老师给自己出出主意,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为什么想阅读但却一直行动不起来?

作为郭老师的你,正好学习了今天这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法,那你是怎么通过不断追问来帮助小王解开疑惑的呢?

请一位伙伴扮演小王,一位伙伴扮演郭老师。

请扮演郭老师的小伙伴,一定要运用今天“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法。请大家开始小组演练,3分钟后,我会邀请一个小组进行分享。

提问句型:

1问动机:你为什么要培养这个习惯呢?

2问能力:有没有能力将这个新习惯养成呀?

3问障碍:要培养新习惯,在哪方面会有困难?

4问初心:想想初心,这些困难还算困难吗?

【学习者分享】

志阳伙伴扮演小王,简爱伙伴扮演郭老师

小王:郭老师,我有个事儿,想向您咨询一下:就是吧,您看,我一直想读书,可是呢,买了好多次书,好多本书,就是读不下去,你弄得我特别的苦恼,感觉自己很失败,您看有什么方法能帮到我吗?

郭老师:哦,小王呀,最近我正好学到了一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衡量和优化微习惯养成的追问方法。看看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那现在我来问你第一个问题:你想读书的动力是什么?

小王:我就是想学到更多的知识,让自己的大脑认知丰富起来。

郭老师:好,那第二个问题:你觉得你有这个能力来读书吗?

小王:当然有,买书和读书的能力我都有呀,没问题的。

郭老师:那你觉得在要培养读书这个微习惯的过程中,什么会是你的薄弱环节呢?可以从体力、金钱、时间三个方面想一想。

小王:体力上,读书消耗不了什么体力,没问题;金钱上,买书花不了多少钱;时间上,嗯,我的薄弱环节就是在时间上,我的工作很忙,我没有很多的时间用来读书。

郭老师:好,那我得再问问你,你要培养读书习惯的出心是什么呢?

小王:我想获得很丰富的知识呀!我觉得这很重要。

郭老师:那你想想你的初心,你现在还觉得没时间读书吗?没时间这事儿还算是问题吗?

小王:不算了,我一定要读书,没有太多时间读,我就每天读半小时还是可以的,我每天早上六点半到七点半个小时读书,时间长了,我也会有不错的阅读量,吸收到不少知识的。

郭老师:好,小王,加油!

【拆书家反馈】非常感谢伙伴们的倾情演绎,郭老师通过“打破砂锅问到底”式的不断提问形式,帮助小王找到了要养成阅读的习惯的源动力,并且对习惯方案进行了优化,还确定了可行性的方法。你们的演练很精彩,请大家把掌声送给她们。

做个小结

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下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了“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连环提问式:“问动力”,来帮助大家找到培养新习惯的源动力;“问能力”,来帮助大家衡量与要培养的新习惯的匹配度;“问障碍”,来帮助大家提前预测到新习惯养成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以便及时优化方案;“问初心”,“动力”和“初心”相辅相成,这样周而复始追问,帮我们认清培养这个新习惯的价值,脚下的路更坚定、更有力。

希望伙伴们能够积极的应用这个方法,让你们通过追问确定自己的一个好习惯,再通过不断坚持把它养成。从而让我们的工作表现更出色,生活更美好。

拆页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陪伴和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