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 所属活动: 【拆书帮宇宙中心分舵NO.453】基于事实谈话+用QBQ三原则问更好的问题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用QBQ三原则问更好的问题

开场:

本次为线上拆书,不分组,观察家:王丽

【自我介绍】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听我今天的分享哈,我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武小茉,然后我的三个标签呢,主要就是有两个,都是跟分舵有关系,一个是分舵的老会员,从18年好像到现在一直都在。然后另外一个就是之前也担任过这个品宣长老,并且也在总舵获得了最佳品宣长老,我觉得还是可以说一下的。然后再有一个标签呢,就是我现在是一个 to b 销售,因为我一会也会分享一下相关的案例。这个就是我简单的一个自我介绍。

【图书介绍】

F-特征:

片段选自《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英文就是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翻译过来就是这么直白,作者约翰·米勒,QBQ公司的创办人,提出了QBQ实践工具,帮助人们提升个人责任意识,比如说我们在团队当中可能会有拖延、执行不力的情况,用QBQ就可以更有效率,每个人可以思考我能够做什么。

A-优势:

跟其他同类型书籍相比,内容短小精悍,一共140页,基本半小时就能读完,虽然书很薄,内容不多,但是实用性却很强,书中提到的QBQ已经在宝洁、可口可乐等600多家企业中进行了成功实践。

B-利益:

B1本书利益:

如果你和你所在的团队有抱怨、拖延、执行不力,阅读这本书,就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就能够提高个人和团队的效率。

B2片段利益:

生活或工作中,总会有遇到困难或挑战的时候,这时,你是怎么想的,是觉得都是他人的问题,还是要是别人能怎么怎么样就好啦,上述不管哪种做法,都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今天的片段,在产生负面想法时,用QBQ三原则提出“我如何……“的问句。

学习目标:

遇到困难或挑战,产生负面想法时,学会用QBQ三原则提出“我如何行动……“的问句。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R原文片段】

换句话说提出更好的问题就会获得更好的答案,因此QBQ的精神就是提出更好的问题,如何分辨问题的好坏呢?比较好的问题究竟长什么模样?

本书将帮助读者分辨并提出比较好的问题。对初学者来说,以下是创造QBQ的三项简单指导原则:


1.以“什么”或“该如何”这两个词来发问,而不是用“为什么”、“什么时候”或“谁”。

2.在所有问题中包含“我”字在内,而不是只包含:“他”、“他们”、“我们”、“你”或者“你们”。

3.把问题的中心词放在动词上,也就是放在行动上。


比如说,“我能做什么?”就是最佳范例,这句话以“什么”这个词来发问,包含“我”字在内,并将问题的重点放在了“做”这个行动上。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引导】

我们先来看一下两组问题的对比:

芊蓉开麦了,可以来说一下,你是怎么看待这两组问题的,组一有一种责备的心理,为什么我会遇到这种事情?为什么他要这么做?整体有一种责备。第二组更聚焦于怎么解决问题,更有主动性。

好的,芊蓉说的非常棒,左边的组一提的都是消极的问题,实在抱怨、推卸责任,问题不在自己。组二就是相对积极一些,思考我怎么去行动起来,组二更主动。

<一般的做法>

一般情况下,我们遇到困难或者挑战,可能一下子就想到组一类似的问题,很容易陷入到小媳妇的心态中,觉得责任不在自己,把时间用在抱怨和拖延上,而没有想办法解决问题,导致效率不高,还可能会指责他人,他人听到指责,肯定不愿意啊,就可能与他人争执、争吵。

给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的案例:

前段时间给客户宣传一个产品,然后客户反馈不是太好,就想到竞争对手的公司设计做的比我们好,一直还有做公益课程、发公众号文章,维护品牌形象和联络客户,我们这方面几乎没有。

就有一些对公司的抱怨:

“为什么不能招几个市场人员呢?”

“为什么报告写的这么不接地气,能不能写点人话?”

这么想,除了让心情更不好了,什么作用也没起到。

what:

运用片段里提到的QBQ三原则,就可以让我们聚焦于当下,思考我能做什么,借着提出更好的问题,思考我们可以采取的行动。

why:

QBQ三原则,把原来自己控制不了的他人角度切换到以我为出发点,关注我能做什么,因为每个人能控制的只有自己,改变不了他人。以什么和该如何来提问,把重点放到解决问题上,而不是追究问题怎么发生的。把问题的中心词放到行动上,也是让我们关注行动。

how:

具体怎么做?

1、用“什么”、“如何”代替“为什么”、“谁”、“什么时候”

为什么、什么时候、谁,首先说这个话是在抱怨,为了推卸责任给他人,并不是想解决问题。话里带有这三个词的任一个,都传达出一种他人是出现问题的原因,我们是被动的,没有选择权的。而什么、如何则是让我们将关注点放在我们能做什么,接下来怎么做,是将原来的被动等待他人来解决问题,转化成了我要思考怎么解决问题。

2、问题中包含我

相信大家都听过一句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实也是这么回事,他、他们、你、你们、我们、谁,都不是我能控制的,关注自己不能控制的,除了怨天尤人,什么也做不了。关注自己能控制的,我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所以要把我放进去,让问题中包含我。

3、问题的中心词放在行动上

脱离行动的思考是纸上谈兵,是纸老虎,没有行动,对于解决问题也没有什么实质的帮助,行动就是让我们思考具体怎么做,想达到什么效果。

回到我上面分享的例子中,我可以这么做

1、用“什么”、“如何”代替“为什么”、“谁”、“什么时候”

“如何能让品牌形象更深入客户的心?”

“如何把报告写的客户觉得更好理解?”

2、问题中包含我

“我如何能让品牌形象更深入客户的心?”

“我如何把报告写的客户觉得更好理解?”

3、问题的中心词放在行动上

“在现有资源下,我如何增加客户的认可度?”

“我如何做,能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支持?”

“我如何帮助客户更好的理解报告?”

这个方法适用于遇到困难或挑战,产生负面想法,想改变时,不适用于改变他人。

不是所有的为什么都是抱怨,比如说想了解事情的本质和到底发生了什么,就不太适合,主要看有没有负面情绪,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就可以用这个方法。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接下来,请大家想一想,在过去的一个月内,生活或工作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挑战或困难,产生了负面的想法,比如,

公司: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合适的人?为什么又要深夜开会?这件事为什么是我做,而不是他做?

父母:什么时候才能让我不操心!谁把客厅弄的这么乱!

夫妻:他怎么老翻旧账?他什么时候能不说我!

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分享,时间为1-2分钟。

嘉璇:最近一段时间在家比较多,我爸又很爱干净,每次做完饭之后有水就要马上擦掉,他看到了就忍不了,就会说,我觉得我已经很爱干净了,他“为什么”又说我,我一会儿擦掉不就行了。

老人嘛,也不太敢说他,就是心理会有点不舒服。

拆书家回应:谢谢嘉璇的分享,这个案例是适用这个方法的,是有负面想法的,比如什么时候才能不立刻去收拾,因为我已经很爱干净了。

A1+:

学习了QBQ方法后,假如让你回到过去,遇到类似的情况,你会怎样做?时间为4分钟,请大家思考一下。一会儿请小伙伴分享。

嘉璇:

第一步如何去做能让老人家舒服一点。

第二步加上我,我去做什么,能让老人家舒服一点。

第三步,动词已经有添加了

拆书家反馈:谢谢嘉璇的分享,运用的很棒!

【总结】

我们来做一个总结,今天就是学习了这么一个方法,QBQ三原则,在自己遇到困难或挑战,产生负面想法时,思考我怎么做,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