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所属活动: 2022年大连知行分舵第28场线上拆书活动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学习描述性语言

开场:

[自我介绍]:用三标签来介绍一下我自己:

1、线上英语老师

2、瑜伽爱好者

3、未来的三级拆书家

[分组]:

在这里感谢大家的到来,一会我们会有分组讨论环节,希望大家都积极参与进来。

[学习目标]:大家今天完成学习后,可以区别(澄清)描述性语言和评论性语言,解决(行为)亲子沟通遇到紧张、冲突(界定)的问题。

[图书介绍]:

场景 终于周末了,你特别想好好睡一觉,补充一下透支的体力。可家中的熊孩子却起了个大早。翻箱倒柜、不住的问东问西、要么就打开电视,总之吵得你无法多睡一分钟。

孩子学习出现问题,总是一个人唱独角戏,你在说个不停,孩子就像没听见,依然我行我素,甚至有时候还顶上两句。

我们想和孩子搞好关系,主动找孩子聊天,可是你说的孩子不想听,让你离远点,别烦他。

提问遇到以上情况,大家会如何处理呢?是跟孩子大声嚷嚷?拿出家长的威严来压制孩子?或者干脆暴揍一顿,以解心头之气?

影响 无论我们采取以上哪种方式应对,都会让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孩子不会理解我们,会觉得我们不爱他们了,会对我们产生对抗心理,早早产生叛逆,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解决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就能有效的帮助我们解决上面我们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学会一种让孩子听话的神奇语言,让我们在面对孩子对我们的语言有抵触的情况下,用书中提供的爱的语言缓解和孩子的紧张关系,消除隔阂,结束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对抗,带来我们和孩子的合作。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选自《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学会赞赏孩子P179-180

有两个7岁的男孩,一个叫布鲁斯,一个叫大卫。他们都有一个非常爱他们的妈妈。他们以完全不同的形式开始每天的生活。

布鲁斯每天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听到:“起床,布鲁斯!你上学又要迟到了。”

布鲁斯起床后,自己穿好衣服(没穿鞋),进来吃饭。妈妈说:“你的鞋呢?难道你要光着脚去上学吗?----看你穿的是什么!蓝毛衣配绿T恤太难看了---布鲁斯,亲爱的,你的短裤是怎么搞的?怎么撕开了?吃完早饭你去换了,我的孩子不能穿破裤子去上学---倒果汁要小心,别撒得到处都是。”

布鲁斯把果汁倒洒了。。

妈妈很生气,边拿来抹布收拾,边说:“真拿你没办法。”

布鲁斯嘴里叨叨着什么。

“说什么呢?”妈妈问,“你还叨叨?”

布鲁斯安静地吃完早饭,换上裤子,穿上鞋,收拾好书包,准备去学校。妈妈把他叫住:“布鲁斯,又忘拿午饭了。我看脑袋要不是长在你脖子上,你也会忘的。”

布鲁斯拿上午饭,又准备出门,妈妈提醒他:“今天在学校表现好点。“

大卫住在马路对面,他每天醒来听到的第一句话是:”七点了,大卫。你想现在起床,还是五分钟以后?”大卫翻个身,打个哈欠:“五分钟以后。”

接着,他穿好衣服准备过来吃早饭,但还没穿鞋。妈妈说:“嗨,你已经穿好了,就剩下鞋没穿了---哦,短裤接缝这里有个洞,快开边了,你是站着我来缝,还是脱下来?“大卫想了一下,说:”我吃完早饭再换。”然后坐下,开始喝果汁,洒了一些。

“擦桌子的布在水池边上。”妈妈边准备午饭边对大卫说。大卫拿来擦掉果汁。他吃早饭的时候和妈妈聊了一会儿。吃完了,他换下短裤,穿上鞋。收拾好书包,准备去学校。没带午饭。

妈妈叫住他,“大卫,午饭!”

他跑回来拿午饭,谢过妈妈。妈妈把午饭递给他,说:“再见!”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概念提出:

我们通过阅读原文,发现片段中两个孩子同样是清晨起床,犯一样的错误。可是妈妈对待他们使用的语言是不同的。是吗?

我们一起看看布鲁斯的妈妈说了什么。

1、“起床,布鲁斯!你上学又要迟到了。”--透露出两个信息第一直接发出指令:让孩子起床。第二强调可能孩子迟到,给孩子压力。而事实上是母亲的一种焦虑和担心情绪,跟孩子无关。

2、“你的鞋呢?难道你要光着脚去上学吗?”--看到了孩子的问题,批评孩子不知道穿鞋,让孩子感觉自己没有价值。

3、“布鲁斯,又忘拿午饭了。我看脑袋要不是长在你脖子上,你也会忘的。”---强调孩子的缺点,还有嘲讽的意味。语言中有带有命令和个人评价信息,并含有焦虑、批评、指责等各种情绪,这是评论性语言。大家有没有使用过呢?我好像也经常这样说。这里妈妈使用的语言是评论性的语言。

大卫的妈妈的话:

1、”七点了,大卫。你想现在起床,还是五分钟以后?”--这里也透露出两个信息:第一让孩子起床,是因为七点了,说事实。第二让孩子不要慌张,可以现在起床或者五分钟后,让孩子不要有太大的压力,而且孩子还有主动选择的机会。

2、“嗨,你已经穿好了,就剩下鞋没穿了”看到了孩子的全部,顺便也提了一下存在的不足之处。看问题比较全面和理性。

3、“大卫,午饭!”当孩子忘记拿午饭时,妈妈只是提醒午饭两个字。让孩子通过自省的方式,避免下次再发生类似的错误。不给孩子贴经常忘记拿午饭的标签。

该语言描述了整个现状和客观事实,没有强烈的个人情绪在里面。可以说只是我们眼睛里看到的事实。这里妈妈使用的语言就是描述性的语言。

为什么这样做:假如我们有机会变成一个小孩,开始一段神奇之旅,并且可以自己选择这两个妈妈中的一个,你会选择布鲁斯的妈妈,还是大卫的妈妈呢?对,我们大家更喜欢选择大卫的妈妈。因为她能看到我们的全部,肯定我们正确的行为,非常的尊重我们的选择。给我们更多的自由。而布鲁斯的妈妈的评论性语言会给我们很多的压力和不自信。因为她一直在强调我们的问题和不足。看不到我们的优点,也缺少对我们的尊重。所以案例中被妈妈说教的布鲁斯,嘴里就会不满的小声叨叨。表达自己的不满。不愿意做出回应。

举例辨析概念:说了这么多,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练习一下对它们的区分。

1、“这么听话真是个好孩子,妈妈太开心了。”请问这是评论性语言还是描述性语言?

正确答案:这是评论性语言,因为里面都是妈妈的情绪。没有描述事实。只是表扬孩子要听妈妈的话,要顺从。如果经常这样说,孩子会慢慢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总是想着取悦别人。

2、“你最近的功课,我注意到你的作文有老师的评语,上面有认真两个字。”请问这是评论性语言还是描述性语言?正确答案:这是描述性语言,描述了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事实。让孩子认识到努力练习就能做到。慢慢养成成长性思维。

3、“太棒了,你好能干”请问这是评论性语言还是描述性语言?正确答案:这是评论性语言,如果没有描述事实,只是单纯的评判式表扬,孩子行动的目的就不明确了。一旦不表扬了,也就不行动了。所以我们以后还是尽量使用描述性的语言。

4我看到这里有很多变化。书都规整到书架上,笔也放到了盒子里。请问这是评论性语言还是描述性语言?正确答案:这是描述性语言。把我们看到的描述了出来。事实求是的态度。

讲解概念:通过以上的练习,我们现在是不是对评论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呢?问题来了,什么是描述性语言,什么又是评论性语言呢?

描述性语言: 指的是详细写出事物的状态或事情始末的语言。带有客观性。简单的说把你眼睛看到的说出来。是在尊重、接纳孩子的基础上的表达。

评论性语言: 评价或议论别人价值的语言。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包括褒、贬、善、恶等情绪。给孩子乱贴标签,经常会阻止孩子前进的步伐。

描述性语言关注整体和细节,更关注事实本身,事实本身会让大家更容易接受,不会产生对抗、逆反心理,可以让沟通更容易进行下去,让沟通更有效。评论性语言更多的是我们主观的对人的评价,受情绪的影响比较严重。容易伤害到对方,产生冲突。

具体HOW:结合以上案例以及我们的理解,让我们总结出如何在亲子关系中使用“描述性语言。1、描述事实:陈述目前的现状。让孩子了解实际情况。比如,星期天,我们想睡个好觉。怕孩子起床早影响到我们,就需要提前跟孩子陈述事实。告诉孩子周一到周五,我是六点钟起床。感觉到很疲惫。为了身体健康,周六打算九点钟起床。这样孩子就能理解整个过程。2多提选择:就是给孩子提供更多选择的语言,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帮助孩子独立思考。也能缓和与 孩子之间的冲突。比如还是拿周六想睡个好觉为例,我们也可以跟孩子商量:“宝贝,你是想帮妈妈写个九点钟起床的广告牌,让妈妈遵守呢?还是打算九点钟叫醒妈妈呢?”当然孩子有更好的建议时,我也可以采纳。3行为归纳:描述孩子的行为并进行归纳。描述性的语言是把看到的事实说出来。有时可能比较长一点。这时候我们就对自己的语言再做一次归纳。尽量做到简短。强调重点。便于孩子更好的领会和贯通。比如接上面的例子。如果孩子在九点钟叫醒了妈妈。妈妈就可以说:“我们定好九点钟叫醒妈妈,九点时你真的叫醒了妈妈,这叫“守时””赞扬了孩子的行为,并且让孩子学到了守时,对时间有更深的理解。

举例: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前天早上,我开车送儿子去上学。儿子说他想要早点到学校。并跟我说,邻居家的爷爷带他上学时,走的另一条路,五六分钟就到学校了。我是知道这条路的:羊肠小道,而且还多了一个红绿灯。不可能快啊!但是拗不过儿子,也想着让儿子知道知道这条路一点都不近。于是我开车走了这条小路。没想到遇到了大堵车。车都根本不动。儿子上学迟到了。他很着急。不停的在车里大声嚷嚷:“说我开车技术太差!”我也就变得生气,开始指责道:“我们平常走的路多近。这条路这么窄。还多一个红绿灯。你是不是脑袋出问题了。这么简单的数学题都算不出来吗?”儿子气哭了。美好的清晨被争吵声破坏了。我们心情很不好。

反思:遭遇到堵车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下一次一定会更冷静的。评论性语言的确带给彼此伤害,影响了我们的情绪。以后一定要多使用描述性语言。多从事实角度出发去分析问题。使用更多的选择,培养自信的孩子。以及对描述性的语言进行归纳,给孩子更多的思考。

适用边界:

描述性语言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养育孩子,在工作和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时,都可以使用。这让我们更加尊重他人,着眼于从实际出发,不带个人偏见的处理身边人和事。让人际关系更和谐。

预防异议:

讲到这里,有的伙伴可能会提出异议,描述性语言真的有那么大的魔力吗?有。不过,其实任何语言都不是灵丹妙药,法力无边。也不可能拿起来就能解决问题,特别是在我们生气、不冷静的时候也很难想到用描述性语言了。如果仅仅知道而不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想只通过一两次的使用就彻底解决问题也不太可能,所以这里要提醒大家,描述性语言越用越熟,熟练应用才可能达到我们想要的那种和谐的场景。也能更好的变通,也就会更好的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了。

请问这是评论性语言还是描述性语言?正确答案:这是评论性语言,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编写剧本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练习编写剧本,去学习使用描述性语言。

请自己编一段小故事,故事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变化(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经过部分要有具体的双方对话、动作等,对话部分要使用今天学习到的内容,不要忘记三个重点。我们再一起回顾一遍:说事实、多用选择和行为的提炼。记住了吗?这是这段故事中对话里,要体现的内容。

把摘要写在一张纸上。时间五分钟。五分钟后我们请人分享他的剧本。

[学习者案例记录]:晓雯分享的剧本

时间:下周

人物:小明和妈妈

地点:在家中

起因:小明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每天放学回家还是不能自己主动完成作业。今天放学回家放下书包,就去找昨天没有读完的漫画书。好像没有作业一样。

经过:(对话)

妈妈:小明,今天没有作业吗?

小明:有呀。(小明在看漫画书,头都没抬的回答着)

妈妈:都有什么作业呢?

小明:数学要完成两页练习册内容。语文要把今天的字词一个写3遍。练习册也要写一页。(抬起头一边想一边说着。)

妈妈:那听起来很多呀。我看见你一回来就看漫画书,以为你没有作业呢。(描述事实)

小明:是有点儿多。我昨天没看完想现在看。(又低头看书,边看边答。)

妈妈:你漫画书还有多少页能看完呀?

小明:还有10多页吧。

妈妈:你预计多长时间可以看完呢?

小明:半个小时吧。

妈妈:那你是准备先看完漫画故事再写作业了吗?还是先写作业再看呢?(妈妈给出选择)

小明:是的。我要先看漫画书,这样我就不用总想着了。

妈妈:那我先不打扰你了,你快看吧,看完后,你是先写作业?还是休息五分钟后再写作业呢?(妈妈给出选择)

小明:我看完后,休息五分钟就写作业。

(10分钟过去了。)

小明:妈妈,我看完了,现在准备写作业了。

妈妈:看得很快呀,小明看完漫画就开始写作业,说明小明很遵守承诺。那你开始写吧。(归纳--遵守承诺)

结果:写作业前的小插曲平稳过渡,妈妈和小明都心情愉快,小明加快了完成作业的速度,妈妈也开心的去做饭了。

回应:感谢分享。剧本很精彩和曲折,小明的妈妈耐心的用描述性语言跟孩子交流。最后能取得了比较好的结果。使我感到她已经很熟练的掌握了描述性语言的应用。并能用描述事实、多提选择和行为归纳来指导生活了。

结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如何用描述性语言代替评论性语言去处理亲子关系。让我们再次来回顾一下在亲子关系中,描述性语言的三个重点,描述事实、多提选择和行为归纳。只有多使用描述性语言,才更能达到有效的沟通。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让爱自然的流露。

好的,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