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4版)》 所属活动: 2022年12月10日周六线上晋级 所在级别: TF2-2 学习主题: 沟通

开场:

不破不立,不拆不成器,大家好,我是新手拆书家“时光”,我的三个标签:工程师、终身学习、阳明心学传播,非常开心能跟大家一起渡过一段学习时光。今天我的拆书晋级主题是“少防不抓,让倾听更有效”。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在与人沟通时,能够清晰地知道有效倾听的四个要诀,并能够表述出来。

F:今天我要拆解的片段来自于沟通专家罗纳德·阿德勒和大学教授拉塞尔·普罗科特合著的《沟通的艺术》,本书涵盖了沟通以及人际关系的全貌。书中从沟通者自身、沟通信息发送与接收、沟通者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来揭秘沟通的艺术。

A:本书在美国是权威的沟通教材,迄今已畅销40载,再版15次,豆瓣评分高达9.4。它是一本理论与实用并重的教科书,兼具深度、广度与完整性。本书有大量的实例说明,而且附有美剧、电影和真人秀的分析,可读性非常强。

B:在人际交往中,你有没有因情绪失控而造成了不好的结果,后悔不已的经历?这本书告诉你情绪的本质,教你控制情绪;你有没有因过于委婉,谈话失败错失良机的经历?这本书能提升沟通能力,让你事半功倍。如果你想学习如何提高自己的沟通技能,这本书值得一看。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关于图书就介绍到这里,现在请大家用2分钟的实践阅读手中的拆页。

片段摘录自《沟通的艺术》

读到此处你可能觉得要做好良好的倾听根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不过幸运的是,如果拥有正确的态度和技巧,你可以把倾听做的很棒。以下将提出一些具体的做法。

少说话 季迪昂的芝诺(Zeno of Citium,古希腊哲学家,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说的最简洁:“我们生来有两个耳朵,却只有一个嘴巴,就是为了让我们多听少说。”如果你的目的是要了解说话者的意思,那么你就要避免自私的抢夺说话者的舞台或一味地转移话题发表自己的想法。当然,少说话并不表示你应该保持绝对的沉默。给出反馈是你澄清理解和获得信息的重要方式,问题是我们大部分的人在真正需要倾听别人的时候仍然说了太多的话。在很多的文化中,其实都认为倾听和说话是具有相等价值的。(Carbaugh 1999)

摆脱注意力分散 有一些分散我们注意力的刺激来自于外在环境,包括电话铃声、收音机和电视机、朋友随时造访,等等;还有一些来自于内心的心理因素,包括心思被其他事情所占据,肚子饿,等等。所以当你面对重要的信息时,尽可能地消除那些会让你分心的内在和外在的干扰是很有必要的。这可能意味着光掉电视,关闭手机,换到安静的房间以使你不受电脑诱惑,不必牵挂桌上未完成的工作,不在眷恋柜子上的食物等。

不要过早评断 很多人都知道在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之前不要过早下评断的道理。虽然每个人都知道这个常识,却还是很容易会犯这样的错误。例如,武断的批评别人,还没有听完别人的话就先做评价等。当你不赞同别人的说法或者当别人批评你的时候,反击回去的确是一个强有力的方式,但是当别人对你提出一些忠诚的忠告时,试着去了解这些忠告与事实其实对你更有利。再者,即使没有任何批评和歧义,我们也倾向于根据第一印象去评估别人,作出完全不合理的仓促评断。综合以上负面的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正确的学习方向,那就是第一步先倾听,确定你真正了解所有的意思之后,再去评论。

寻找关键意思 我们很容易对一个夸夸奇谈的说话者失去耐心,因为我们抓不到他说话的重点,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有重点。无论如何,大部分人说话还是有一个中心思想的。因此,你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思考速度比对方的说话速度更快的能力,这样或许你就可以从听到的一大堆言词中摘录出核心的意思。如果你不能指出说话者想表达的意思,你可以使用一些不会得罪对方的问话、解释等反应技巧来澄清。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接下来,请大家把目光转向我,跟随我一起来学习这个片断。

(what)良好倾听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技巧,这个片段告诉了我们有效倾听的四个做法。

(why)事实上,大多数人都不能很好地倾听,造成倾听不良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被环境干扰,也可能是自己心事重重头脑在跑火车,或者自己先入为主等等。如果没有做到有效倾听,可能让对方感觉到不被尊重,或者无法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甚至可能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学会倾听很重要。

(how) 那怎么样才能有效倾听呢?有4项要决:

一、说话;少说话不表示保持绝对的沉默,而是及时反馈、澄清你理解的东西,最好不要抢夺说话者的话语权;

二、干扰:清除干扰你的外在刺激和内在干扰。比如说手机铃声,以及暂时放下心里正在牵挂的事,把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

三、早评:沟通过程中不要过早对说话者的意思进行评断,避免进入正当防卫,避免先入为主;

四、重点:可以根据中心思想或者脉络来寻找重要信息,或者利用思维速度与说话的速度的时间差来思考关键信息,也可以在对方表述结束后,说出理解让他澄清。

当然,这4要决没有先后顺序,可以穿插使用,而且在使用过程中,4项不一定都用,要根据当时情景来选择是否有必要使用。

(举例子)

下面结合我自身的案例,看我如何用“少防不抓”4个要决达到有效倾听。

我很喜欢跟同行交流学习。有一次我约了一位同行交流部门人员管理和绩效设计。首先,我选了一个安静、隐私的地点—咖茶馆包间(使用了2:防干扰),在见面当天我提前30分钟到达,准备好茶点,告诉服务员中途不要进来,手机静音,准备好笔、本子(使用了2:防干扰)。在交流时,有几次我跟他的意见是不太一致的,我想要说出想法,但我忍住了,决定继续听下去(使用了1:少说话),先不急于对她的说法进行评断(使用了3:不早评)。她的讲述很分散,我一边思考他说话的脉络,一边确定他所表达的关键点,并通过追问的方法进行确认。当我把他的逻辑梳理完之后,对我理解有误的几个地方,他又做了及时的澄清,保证了沟通的逐步深入且高效(使用了4:抓重点)。最后发现她她提的解决方案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这次见面给我的启发很大。而且通过不断使用有效倾听的4要决,我发现人际关系越来越好。

(预防异议+讲解)

有小伙伴可能会觉得,我认真倾听,自然就听到对方在说什么了,为什么还要梳理脉络和抓重点。其实并非如此,听懂对方是成功沟通的前提,听到和听懂是两回事。不同的人由于经历、背景不同、表述习惯不同,同样的话,可能就有不同的理解。通过脉络梳理,抓住重点并确认,可以确保自己和对方在同一个频道上,没有主观臆断。

好,我们一起来回顾下,小伙伴们还记得我们的有效倾听四要诀“少防不抓”分别是什么吗?少说话、防干扰、不早评、抓重点。对大家都记住了哈,非常好。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催化应用(分布催化1)

拆书家提问设计(要清晰和通俗易懂)

接下来,请大家想一下,在下一周内,你可能会和谁进行一次谈话呢(停30s,让大家思考)?可能是与上司因为某个工作事项进行探讨,可能是和朋友交流,可能是与另一半沟通小孩教育问题,也可能是和父母沟通如何注意身体健康……你在生活和工作中会涉及到哪个情景?

请大家用3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说出你一个你需要沟通的情景。需要注意的是,要说出这个情景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请大家积极参与,讨论结束我会邀请伙伴做分享。我有没有讲清楚,大家有疑问可以现在提出来。
学习者案例记录:

我想下周一晚上,和老公聊一聊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机这样一件事。

【A2】催化应用(分布催化2)

拆书家提问设计:

刚刚孙以构建的是下周一晚上和老公沟通的场景,因为她非常重视给孩子一个不被手机干扰的学习环境,希望能通过有效倾听的四个要决来和老公达成共识,分享的非常好。

那针对于刚刚大家讨论过的未来将会有用到倾听的场景,结合我们们学习的有效倾听的四个要点:“少说话、防干扰、不早评、抓重点”,你将如何做呢?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内容及完成这件事的最后期限,现在请大家思考,并在小组内分享。我有没有讲清楚,大家有疑问可以现在提出来。

学习者案例记录:

我想下周一晚上,和老公聊一聊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机这样一件事。具体我会这样做:首先,在老公说话的阶段,我要少说话,不要老是打断他。第二,我们在卧室沟通,把门关上,防止孩子和老人干扰,手机也先放出去。第三、聊天过程中,他可能会有一些情绪,比如老公会说,你也会玩啊,怎么就只不允许我玩等等,我不会像以前一样,直接给他辩解,我没有玩、我玩的比你少等类似这一类的正当防卫的话语。最后,说的过程中肯定会杂乱无章没有重点,我想就边说边听吧,理出他的一个真正的需求,比如他说我有很多的工作电话怎么办。我们可以沟通解决办法,比如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不可以看手机,孩子学完以后或者等孩子睡觉以后我们再去集中处理一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