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书籍简介】
我是蒋树英,本次拆书定级TF2-1,我选择的书籍是一本我认为可以作为职业化思维与行为训练指导书的经典之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由著名领导力大师、人际关系专家史蒂芬·柯维博士所著,围绕七个习惯为主题展开讲了如何提高个人的效能。在美国,此书的影响力仅次于圣经。在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中,你有没有常常觉得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但是却不知从何做起?这本书可以让你学会更大程度挖掘个人潜能、助你迈向成功的方法。现在我们一起来拆学习惯1“积极主动”。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意识到个人关注的焦点是在关注圈还是影响圈,学会调整个人时间、精力的方向,提高自己的积极主动性
【I部分】
这个拆页通过把一个人时间精力的指向,用图示化的圈圈来表示,引出了“关注圈”和“影响圈”的概念。进而说明积极主动和消极被动的人所关注焦点的不同。比如说积极主动的人,更多关注影响圈,关注个人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的人,遇到问题会先分析这是属于直接控制、间接控制还是无法控制的事情,然后选择个人能控制的方面去解决,从而扩大自己的影响圈,做到积极主动解决问题。反之,如果你把时间和精力更多放在了关注圈,把问题归于他人、环境等能力范围之外的事,那就是消极被动的行为,等于你允许自己受制于他人,让自己被他人牵着鼻子走,也就无法做到高效能,更是离“成功”越来越远。
【A1部分】
比如说,书里提供的案例,面对脾气不好的上司,大部分人是消极被动的抱怨,觉得自己是无能为力的;而只有能够从自身出发,扩大个人影响圈的那位主管,用积极主动的行为造就了他的成功。
【A1激活经验部分】
请回顾一下,最近1个月内,是否遇到了让你感觉到无能为力的事情?或者有没有发生过哪些具体的事情,说明这是一个积极主动/消极被动的行为?
案例一:何原:近期我女儿的学习成绩没有达到我对她的目标和要求。于是利用暑假给她请家教、上补习班,希望借助这些力量提高她的成绩。一个暑假别的小朋友在玩,而她一直在学习,但是获得的效果却微乎其微。后来我意识到,这不是我能够直接控制的方面,看到结果不好的时候,马上就停了。因为我(安排的事情)没有真正地影响到她。对于提升学习成绩这件事,一定是要直接影响到她本人(意愿),比如说让她自主养成学习习惯;后来我每天和他交流上课学到了什么,让她复述给我听,从这个互动中适当指引她。从关注她有没有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改为从自己的角度去关注她是否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就是从关注圈,跳到了影响圈。
点评-树英:就是说最初处在关注圈时,效果不好,后来分析到自己要改变的事情是不能直接控制的事情,而应该做自己能够帮助到她的事情。从关注圈走向影响圈。
案例二:新页:
这段时间放假,我一直关注自己的知识有没有很好地细分和整理。在看朋友圈的文章时,经常看类似“如何利用三天成为高效的人”的文章,看完后没有释然反而发现自己很焦虑。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和适合自己的方法,看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自己处于一个想做但没有方向,在关注自己很弱的一部分,这种迷茫和烦燥的状态。后来遇到柒功,我表示要做拆书家,明确了方向,在精准地制定自己想要的路线并行动时,就发现直接去做就好了,不要有那么多想法,集中在一个自己可以做的点,真的去做就可以了!
点评:结合到刚才分享到的关注圈和影响圈,就是在对待自己的状态时,去分析这是属于自己可控的还是不可控的范围?哪些是在自己关注圈的,可以不管它,哪些是影响圈内的直接行动,怎样去调整并行动?
案例三:柒功:这两个圈就是你的注意力在哪个点,产生的价值就在哪。我们不是圣人,想想心情不好的时候,有时都不明白为什么那么难过,为什么不愉悦不舒服,想找自己的能量平衡点。这种状态,找不到自己的平衡点时,就是在情绪低潮期,处在关注圈的位置,只在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那种能量状况。
我举个例子,上周在行动学习,在案例讨论的互动过程中,某分公司老总控制不了情绪,对我发火了。
新页好奇:行动学习,他对你发火,为什么?
柒功:就是我们是同一学习小组,是同学,在案例讨论中他没有控制好他自己的状态,没有意识到他处在什么圈子里,他只在关注自己影响的表达,他处在关注圈,没考虑到他的影响圈,比如他会影响学习的氛围,会影响我的情绪。
树英:那我们学习了这个关注圈和影响圈时,要怎样去调整?
柒功:这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碰撞,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不能说开就开说关就关?
树英:我们学了这个之后,就是知道自己处在什么样的状态,有一个练习运用的过程,没有办法像水龙头一样说开就开,说关就关,但我们可以指引自己往那个方向去做。
柒功:对,当时我没有发火,我选择低调,我只是说,我在陈述一个事实。当时没有选择激烈回应,他的情绪能量场会影响并带往负面,而我的关注点是他为什么这样,想到他需要支持。
何原:因为你学过《非暴力沟通》,用我们今天学的这个内容来说,就是你就回到了影响圈。然后用你最好的状态去影响他。
柒功:对,这个知识点很好,原本是我们关注哪里,哪里产生相应的正面或负面的价值。我们延伸开来,就是从关注圈跳到影响圈,是需要理智的引导和判断的, 我们学习《非暴力沟通》 、 《关键对话》 、《改变提问改变人生》,说的其实都是恰恰在学习改变的那个点。
新页:是要找到那个“转换道”!
柒功:(拍手称赞)对!佛法是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也有很多负能量,需要内心去平衡的时候。这个点给我的启示是,如何让我们的那个转换道去调整。
树英:点评:何原和新页非常好,都说到了自己从关注圈到影响圈自我调整的经验,柒功把知识点做了更好的升华——就是当我们自己在关注圈里的时候,如何去调整到影响圈中。在人际交往中,你把自己放在关注圈还是影响圈的位置,往往决定了人际结果的走向。运用今天的知识点,就是先意识到自己处在关注圈还是影响圈,然后分析这是属于自己可控的还是不可控的?能直接控制还是间接控制?究竟自己可以做什么,如何做,能够把结果引向积极的一面。多问自己“我可以做什么(能够产生积极结果)”,在转换道,恰如其分地去调整!
非常棒!
【A1+】
何原:以后在教育女儿时,聚焦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如何帮助她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面,从影响圈出发,调整自己教育的方式。
新页:关注自己当下要成为拆书家这件事,直接行动,去做。不被各种朋友圈文章和信息所干扰。
柒功:遇事把自己放在影响圈的位置去思考问题,当意识到自己在关注圈时,适时找到“转换道”,把自己调整回影响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