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
各位小伙伴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能够和大家在此相见,我是今天的拆书家京京,首先我用三个标签来跟大家做下自我介绍。
第一个标签是:用亮点原则搞定两个男孩的全职妈妈。通过每天给孩子写优点的方式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让孩子向善向好发展。
第二个标签是:语音写作万字践行者。就是通过用语音输出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目前每天语音写作至少1万字已坚持196天。
第三个标签是:每天5点早起践行者。我是读完《早起的奇迹》这本书后,开始重视并践行早起的,目前已早起46天。
【“拆书法”和“拆书帮”介绍】
今天是我第一次参加拆书帮过级的日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跟我一样的困惑,就是喜欢读书,也经常读书,读书时遇到有感慨处会划线做笔记,看了很多书但依然收效甚微。很庆幸,我在今年通过参加拆书帮的训练营学习了拆书法,对于读书和学习,有了不一样的认知。下面我跟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拆书法和拆书帮”。
“拆书法”中的“拆”不是我们字面理解的拆散的意思,而是转化和内化。
“拆书法”是一种学习方法论,它适用于成人学习,是以提升能力和解决问题为目标。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或老师为中心。
“拆书法”与我们一般的读书方法的最大区别在于:“拆书法”是以学习致用为目的的,是将书本中的知识点和学习者的经验、问题相联系,激发学习者进行主动思考,并最终将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从而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果想具体的了解拆书法,可以推荐大家阅读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
那么“拆书帮”又是干什么的呢?
“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它是一个由拆书家和拆书爱好者组成,一起陪伴赋能、共同成长、充满正能量的学习平台。
拆书帮的总舵位于北京,各地以分舵的形式运营。我们呢是石家庄冀城分舵。
我们拆书帮的使命是:释放学习促进者的能量,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
【图书介绍】
那现在就由我来带大家拆解一下今天的片段。
今天的片段来自于《谈话的力量》这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的交流学专家—— 艾伦.加纳。
这本书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教授谈话技巧的图书。我们大多数人可能认为,一些人天生就有说话的天赋,而一些人则没有。我之前也是一直这么认为的。
但这本书给到我们的答案是:并不存在有说话的天赋这一说法。善于交谈的人只不过是懂得一些简单的技巧而已,而这些技巧是任何人都可以学会的。
【过渡语】
那么下面进入到 我们今天分享的主体内容部分。
我们花1分钟的时间来看一下原文片段,看完后请您在评论区打个1,谢谢。
主题(页码):对非语言信息积极倾听,第三章P32
对非语言信息的积极“倾听”
非语言信息常常比语言信息更加难以正确理解,因为同一个信息(比如微笑或者交叉手臂)可能传达着完全不同的几种意思。因此,最好通过下面三个步骤来检验你的理解是否正确:
1.告诉对方你所看到和听到的、借以得出自己结论的内容。
2.试探性地告诉对方你对其动作的理解。
3.问对方你的结论是否正确。
例如:
1.“我问你是否愿意一起去我学习结花边的课堂,你只是轻轻地说:“听起来好像很有意思。”然后就转移了话题。我觉得你不是真的想去,对吗?”
2.“你刚才说喜欢你的职业,可是又皱了皱眉头。是不是有什么令你不太满意?”
3.“你不停地打哈欠,我觉得你是不是想回家了?”
如果你没有做出任何结论,你也可以把你所看到的作一下陈述,请求对方给出解释。例如:“自从上个月认识你以来,你只想和我吃午饭,从来没有一起吃过晚饭或看演出。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我刚才提到去佛蒙特州滑雪的时候,你咧嘴笑了笑。我想知道你在想什么?”
what:
这个片段主要讲述的是:如何通过三个步骤让我们检验,我们对他人的非语言信息的理解是否正确。
非语言信息一般指的是:一个人的体态、手势、表情、眼神、语气等等。
why:
我在生活当中也常常遇到解读他人非语言信息的情况。很多时候人们在表达不愿意的想法时,不直接说“不行”,而是用非语言信息或用其他的语言信息拐个弯表达。
作为信息接收者,如果不及时与对方核对我们的理解是否正确,可能会对对方的非语言信息,进行一个主观的猜测,通过想象加工出很多主观的误解。
而此时运用此方法,就可以针对我们有疑问的部分跟对方进行确认,这样能够促进我们进一步的沟通是有效的,并减少误会发生的几率。
how:
那么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察觉到他人的非语言信息时,如何去检验我们的理解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来使用这个方法:
(一)、当我们对对方的非语言信息能做出结论时,可以用下面三个步骤来检验我们的理解:
1、告诉对方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和借以得出自己结论的内容。
比如:“这几天以来我一直和你打招呼,你都没有回应,是我做了什么事惹你生气了吗?”
这个步骤强调的是描述完整你看到的、听到的事实,进而验证你由此得出的结论。
2、试探性的告诉对方我们对其动作的理解。
比如:“我看你在我们谈话过程中,时不时的看手机,是有其他安排吗?”
这个步骤强调的是对方的一个动作让你有疑问,比如说:皱眉、眯眼睛、打哈欠、挠头、双臂交叉在胸前等等,重点验证的是你对这个动作的理解是否正确;
3、问对方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
比如:“你是想让我帮你做这件事儿吗?”又比如:“你的意思是说,你感觉不公平?”
这个步骤强调验证结论,不管是因为什么得出的结论,这里重点强调验证结论。
注意:在实际应用中,这三个步骤不一定全部都要用上,如果第一步就可以说明白,并得到对方的验证,那就只用第一步就好,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二)、当我们对对方的非语言信息没有做出结论时:
1、直接陈述我们看到的
2、请求对方给出解释。
比如:“我看你刚才看书的时候,笑出了声,我想知道是什么内容让你这么开心?”
where:
这个方法适用于在与他人沟通时,我们接收到了对方的非语言信息,却无法明确对方的真实想法。
适用于平等关系中,比如: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
也适用于上级对下级,比如:老师对学生、父母对孩子等。
不适用于下级对上级或者商务谈判等严肃场合。
【A1联系具体经验】
故事:
下面分享一个在上周,我与孩子互动过程中应用了这个方法的案例。
上周六,孩子提前一天就把学校布置的作业完成了,我整好闲下来有一部分自己的时间,想着最近一直忙自己的事儿,都没怎么顾上管孩子的学习。我又了解到他们这学期的数学课程已经全部学完了,心里就想着趁周末让他做套数学试卷,以便于我对他的数学学习情况有个整体的了解。当时我就和孩子沟通了一下,孩子也没说啥就同意了。
但后面在做试卷的过程当中,我就发现他总是时不时地回头看看他弟弟,试卷写的也比较潦草,一看就是有点心不在焉,想抓紧写完抓紧玩的样子。当时我就问他,我说:“妈妈看到你虽然同意了做这张数学试卷,但做的过程中总是回头看弟弟,你是有点儿着急,想和弟弟玩,不愿意写了吗?”孩子点点头,经过后面和孩子的进一步沟通,孩子不太情愿做试卷的负面情绪得以释放。最后和孩子达成一致,试卷做完一页后就可以和弟弟玩半个小时,玩完再做剩下的1页,后面孩子也遵守承诺开心的把试卷做完了。
反思:
理解了这个片段中的方法后,我觉得自己之所以后面能够和孩子达到有效沟通,其实就是运用了片段中第一条的方法。
在我的表述中,“你同意了做试卷,但在做的过程中总是回头的看弟弟”这句话是在描述我所看到的。
“你有点儿着急,想和弟弟玩,不愿意写了”这句是我借以得出来的结论,并向孩子验证我的理解是否正确。
【A2具体应用】
背景:
最近孩子每天都要进行多维棋的练习,孩子在练习的过程当中总会遇到,珠子不小心就掉到地上的情况,掉一两次还好,掉上三四次,他就开始闷着声不说话,也不继续练了。
目标:
我决定在今天下午陪孩子练多维棋的时候,运用此方法倾听孩子的非语言信息。
行动计划:
1、告诉孩子我所看到的和听到的,和借以得出自己结论的内容。
我看到你练习的过程当中,珠子总是掉到地上,你撅着嘴,是有挫败感了吗?
2、试探性的告诉孩子我对他的动作的理解。
你不说话,手里一直摆弄珠子,是有点不想继续练了。
3、问孩子我的结论是否正确。
你是害怕失败吗?
【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主体内容。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拆书,日常生活我们无论与家人还是朋友在互动过程中,总会在面对他人非语言信息有自己的理解,这时如果时机合适,及时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向对方核实,可以让我们的沟通更高效。
好了,我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希望这个片段会对各位小伙伴有所帮助。
感谢大家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