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沟通的方法》 所属活动: 1.被领导批评了怎么办?2.如何在沟通中保持真正的开放性?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如何在沟通中保持真正的开放性?

开场:

【自我介绍、分组】大家好,我叫唐振,欢迎各位书友来到我TF3-1的拆书分享。先用三个标签介绍一下我自己:首先,我是一名企业内部培训讲师;其次,我也是一名健康管理师;另外,我还是一名朗诵爱好者。为了更好地进行今天的学习,我们先来分一下组:我左手边的伙伴为一组,我右手边的伙伴为另一组,大家确认好同组的伙伴。

【学习目标】大家跟随我完成了今天的现场学习之后,可以掌握“开放性沟通”的四个步骤,使自己在沟通中持续地和对方交换新的信息,从而不断达成更多的共识。

【场景介绍】在阅读今天的拆页之前,我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我今年上半年的经历。

4月25号的时候,我在网上向某公司订购了几罐蛋白粉营养补充食品。但是直到5月15号时,我还没有收到货,于是就拨打了该公司的客服电话。客服人员答复说:这单商品是由公司在上海的仓库负责发货的,而上海目前处于防疫封控之中,所以商品暂未发出。我进一步询问:那什么时候可以发货呢?客服回答:这个要等上级部门的通知,我们会把您反映的问题记录下来,尽快为您发货。我又追问到:那我最迟几天内可以收到货呢?客服回答:只要接到通知,我们第一时间就会为您安排,您可以关注物流状态,随时查询。

放下电话后,我心里仍然觉得不舒服,虽然我知道客服说的都是事实,但我却又总觉得哪里不对。

【提问】在座的各位书友,大家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沟通情形呢:对方听完我们的诉说之后,也给出了回应,但是这种回应却让我们觉得是在敷衍,搪塞,并不是真正地在和我们交流。遇到这种情形时,大家是如何应对的呢?

【影响】这种看起来“心平气和”的沟通,虽然态度也蛮好的,却解决不了分歧和问题。反而会损害彼此之间的信任,导致双方关系变得冷淡,越来越不想沟通,甚至相互埋怨、指责,乃至发生对抗、冲突。

【解决】如果你也经常遇到这类情况,如果你在这方面也有许多困惑,那你今天可来着了!这类沟通问题的解决方法,就在我接下来分享的这个主题里:如何在沟通中保持真正的开放性?

我分享的这个主题来自于《沟通的方法》这本书,这本书是由得到APP的联合创始人、现任CEO脱不花女士写的。这本书里有一个片断:开放性沟通,就给出了一个通用的沟通公式,用来解决上述这类“无效沟通”的问题。

【阅读原文】下面请各位书友先阅读一下我给大家准备的原文片段,时间两分钟,读完的书友可以举手示意一下。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沟通的方法》(P52-53)

沟通是在干什么?是两个人在交换信息啊。如果一个人全程只输出了自己的信息,而没接收他人输入的新信息,那么,他就好像一个没联网的封闭系统,沟通是没法在这样的系统中发生的。

反过来,我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应该是怎样的呢?别人的建议、智慧和感受都可以进入我这个系统中,成为系统的一部分。之后我通过运算,输出一个更好的结果—这才算是完成了一次沟通。

让自己在沟通中保持开放性,不是要展现“我愿意听大家意见”的姿态,而是真正地把对方的意见吸纳进来。所以,评判一个人开放性的高低,最简单的检验标准就是他有没有从沟通对象那里拿到新的信息,能不能因此输出一个更好的结果。

开放性不只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

我举个真实例子。某一次,我们使用一家公司的产品,对方的产品经理很快联系到罗胖,问他:“罗老师,看到你们用我们的产品很开心。希望您从用户角度给我们提提建议。”看起来是不是很有开放性?而且,对方专门来做回访,显示出足够的重视。罗胖当然也很高兴,于是就提了产品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提完第一个建议后,对方产品经理说:“哦?这个功能我们已经上线了,您没发现吗?”罗胖又提了第二个。结果对方又说:这个问题不应该啊,可能是你们在使用的时候操作错了。”虽然事实可能的确是我们同事在操作过程中出错了,但这么两轮下来,请问,罗胖还会提第三个建议吗?对这个产品经理来说,他不辞辛苦地跟用户收集建议,拿到新的信息了吗?没有。之后他能产出一款更好的产品吗?也不能。

这就是典型的“假开放”。

你或许会觉得:确实是你们没用对产品啊,人家产品经理还能怎么展现开放性呢?

其实是可以的。

我先给你一个简单的公式:

开放性=扩大共识+消除盲区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我看大家都读完了啊,下面请大家跟随我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个片段。

【概念辨析/定义】这个片段提出了一个概念:沟通中的开放性。那什么是开放性呢?就是在沟通中双方都能持续获得新的信息,从而不断达成更多的共识。

【概念辨析/特征】开放性沟通有三个显著特征:

第一,从自己开始。就是说我们要把握沟通的主动权,在自己的提问和回应中首先展现出开放性。

第二,不评判对方。就是说无论对方说什么,问什么,我们都不去评判对,错,好,坏,只专注于倾听对方提供的新的信息。

第三,共识比方案更重要。开放性沟通并不追求一次性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只要双方能够达成部分共识,愿意再次沟通,把事情朝着共同期待的方向推进,那就成功了。

【回到案例】那我们现在按照上述三条标准,来看一下我今年4月底遇到的那件事情:我订的产品已经过了三周了,还没有发货。我跟客服打了一通电话,客服说了半天,意思其实就是三句话:常州的货是从上海仓库发的。上海现在处于疫情封控之中,发不了货。什么时候能发货,得等上级通知。

(案例解析)如果把我视为沟通的主动方,我这番电话问询,有没有获得什么新的信息呢?

并没有!上海被封控,全国人民都知道啊。什么时候能解封,恢复正常物流?大家都不知道啊。这些信息即使客服不说,我也了解啊。

那我和客服之间达成了什么共识没有?

并没有!我想知道的是什么时候能发货,什么时候能收到货;对方不知道什么时候上级会发通知,所以我们双方说不到一处。

那作为我来讲,愿不愿意再跟客服沟通呢?

肯定不愿意啊!即使我再打一遍电话,客服最多把之前那番话再重复一遍,这样我不是自己给自己添堵吗!

【HOW】那真正的开放性沟通,要如何做呢?

有一个“开放性沟通四步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说出自己的已知。把自己已经知道的信息,先说出来。

第二步,提出自己的未知。有哪些事情是自己想知道的,也提出来。

第三步,探寻对方的已知。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对方多说出他所知道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慢慢发现,有些信息是双方都知道的,有些信息是只有一方知道的。

然后进行第四步,探索双方共同的未知。对于双方都不知道的信息,那就一起寻找答案,进一步扩大共识。

【把反例改成正例】让我们回到我在分享开头说的那个我和客服打电话的场景,如果我当时已经学习了今天这个“四步法”,

那我首先就可以这样说:我4.25.下单订购的商品,到今天已经过去三周了,还没有收到货,按以前的惯例,一般隔天,最多第三天,我就能收到了。(这是第一步,说出自己的已知。)

然后我可以说:我想问一下,这回是什么原因,拖了这么长时间呢?(这是第二步,提出自己的未知。)

在得到客服关于上海仓库目前发不出货的答复之后,接下来我可以说:那我想问一下,之前你们接到像我样的顾客电话,是怎么解决的呢?(这是第三步,探寻对方的已知。)

最后我可以说:现在遇到疫情这样的特殊情况,能不能先从上海以外的仓库临时调拨一批货发过来?(这是第四步,探索双方共同的未知。)

【适用边界】“开放性沟通四步法”是沟通中的一个通用方法,适用于各类沟通场景,包括:学校里,公司里,家庭里,商务场合,社交场合,乃至外交场合,都可以应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对方刚开始可能有戒备之心,不会一上来就畅所欲言,那我们先主动敞开自己,用真诚换慢慢取对方的信任。沟通不是一蹴而就的,假以时日,对方必定也会敞开心扉,以诚相待的。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编剧本】通过我以上的分享,相信大家已经明确了什么是沟通中的“开放性”,并且已经了解了“开放性沟通四步法”。那接下来,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应用这个“四步法”,我们来尝试编写一个小故事。

要求是这样的:

设想一下,在未来的一个月里,你将会遇到的一个沟通情景:

比如说,你爱人想让孩子上奥数学习班,而你不想给孩子增加额外的学习负担,你俩要沟通一下;

或者说,为了纪念结婚十周年,你想找个浪漫的餐厅吃顿烛光晚餐,而你的伴侣觉得在家庆祝也一样,你俩要沟通一下;

又或者领导分派给你了下个月的销售指标,你觉得太高了完不成,你去找领导沟通……

或者其它你会遇到的其他情景。

以这个沟通情景为框架编一个故事。

故事要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

故事里至少要有两个人物角色,角色之间要有对话,对话要符合上面我们学过的开放性沟通的“三个特征”和“四个步骤”。

大家可以先写在便签上,写完后在小组里相互分享一下,5分钟之后,我邀请伙伴来跟大家说一说。

(现场分享)

张军:我设想的是差不多这个12月月底,小孩放寒假之前,我跟我爱人将要沟通的一个事情。就是寒假期间需不需要给小孩报一个补习班,我主动发起沟通,可以这样进行对话——

我:马上要放寒假了,假期里小孩的学习也不能放松啊,我看她班上有不少同学都报班了,我觉得我们家孩子也有这个必要。(第一步,说出自己的已知。)

但是我不知道哪里有这样的班,(第二步,提出自己的未知。)

你是不是了解有哪些类似他们同学报的类似的班吗?(第三步,探寻对方的已知。)

我爱人:我也觉得有这个必要,我好像听那个谁谁谁的家长说过一个什么班的,但是具体什么情况,我也不太清楚。

我:嗯,要不我们等有空的哪个周末,跟小孩去现场看一下吧,也好问一下孩子有什么想法。(第四步,探索双方共同的未知。)

【结语】好,谢谢张军的分享。那今天我的分享就到这里,大家接下来可以多多应用“开放性沟通四步法”,有了好的案例,也别忘了告诉我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