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P.E.T.父母效能训练》 所属活动: 20221126 周六线上晋级会议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P.E.T父母效能训练》

开场:

请问观察家老师拿到记录表、准备表和拆页了么?

请问各位小伙伴看到我发在聊天区的拆页了么?

看到的小伙伴,请在聊天区回复数字1.

好,现在正式开始今天的晋级。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晋级者虞贤军。我用三个标签来介绍一下自己。

第一个标签:宝爸 我是两个女儿的爸爸,我会花很多时间来陪伴她们成长。

第二个标签:个体户 我是一名个体零售业从业者,主要从事日用百货的销售。

第三个标签:终身学习者 这是我的学习态度,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和自我完善的需要,我会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

【分组】

请一会方便开麦的小伙伴麻烦回复数字2。

等会儿会有大家讨论分享的环节。根据今天的实际情况,我们自成一组。

【图书介绍】

F: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拆页选自《P.E.T父母效能训练》,由托马斯.戈登博士所著。该书不仅仅是一套方法,更是一套哲学。它关注于关系而非解决问题,协助我们把世界归还给孩子。

A:《P.E.T父母效能训练》最早发行于1962年,到目前为止,该书以33 种语言在全球出版,英文版销量高达500多万册。该书通过简单有效的各种实用技巧,帮助父母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B: 所以,我们通过本书,可以学会在家庭中创造一种积极的情绪氛围。每个家庭成员都可以在这样的氛围中实现身体、情绪和心智的健康发展。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在孩子有不被接纳的行为时,能够通过表达包含“我-信息”的三个要素来和孩子完成一次沟通。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下面请大家花3分钟的时间阅读拆页,读完后在评论区回复数字3。

【R:阅读原文片段】

拆页片段来自《P.E.T父母效能训练》P104-P105.

“我—信息”的构成要素

如果父母传递出包含以下三部分的“我—信息”,孩子就更有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不被接纳的行为:(1)对不可接纳行为的一个描述;(2)父母的感受;(3)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即:

行为+感受+影响

描述不可接纳的行为

行为是指一个孩子所做的事或所说的话。“我—信息”的这个部分,主要是对这个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的一个简单描述;他做了什么干扰到了你,而不是你对这种行为所贴的标签或评判。

在下面这个例子中,一个孩子上学时说好了,一放学就回家,但是她回家晚了一个小时,并且没有打电话。

此处的关键是要记住描述孩子的行为,而不是评判它。

父母对这种行为的感受

当父母发出“你—信息”时,他们不需要确认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使自己产生什么样的感受。他们只是脱口说出一个命令、一个威胁、一个拒绝信息:“你快把我逼疯了”、“你真的很懒”等。而当父母发出“我—信息”时却不是这样。现在,他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感受:“我是不是生气了、害怕了、担心了,或是感到尴尬,或者是其他感受?”

“当你离开学校之后,没有按时回家,又没有打电话说你要晚回来时,我会很担心的......”

当父母开始送出“我—信息”时,他们不仅会注意到孩子的变化,而且还会在自己身上发现巨大的变化。我听到的父母的不同表达意味着更多的真实:

“我不需要再假装了。”

“现在我比较能直接面对了。”

“能够诚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真好。”

毫无疑问,“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他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句老话在这里也同样适用。通过使用一种新的沟通方法,父母们开始真实地感受自己的内在感觉,并用“我—信息”向其他人传递。“我—信息”的技巧让父母们提供了一种深入他们内在真实情感的工具(在下一章中,我们还会更加详细地讨论感受)。

行为如何影响父母

当孩子的行为给父母带来困扰,而父母传递的“我—信息”没有能够影响孩子主动修正他们的行为时,这可能是由于父母送出了一个或多个不完整的“我—信息”。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的“我—信息"(对不可接纳行为的描述+父母对这种行为的感受),已经足够让孩子改变他的行为。

但是,一个有效的“我—信息”常常需要包含第三个部分——孩于需要知道他们的行为为何会成为一个问题。因此告诉他们这种行为对父母产生的确切而具体的影响就很重要了。

通常,这种确切而具体的影响是某种让你耗费钱财、时间、额外的工作,或对你而言引起不便。这些行为可能会使你无法做某件你想做的事,或是你需要做的事情。它可能使你在身体上受到伤害,使你疲倦,或者使你疼痛或不舒服。

“当你离开学校,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打电话说你晚回来时,我会很担心,而且无法专心工作。”

当你送出一个完整的由三个部分组成的“我—信息”时,就告诉了孩子整个事件——不仅说明她的所作所为给你带来了问题,而且还说明了你对此的感受,并且同样重要的是,说明了这种行为为什么将会或已经给你带来困扰。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我看到大家已经看完拆页了。接下来,我分享一下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What】

当孩子做出我们无法接纳的行为的时,我们通过表达包含“我-信息”的三个要素来和孩子沟通,孩子的行为更有可能发生改变。

【Why】

因为,我们通过表达这三个要素:“描述行为、表达感受、阐述影响”,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坦诚的态度,不容易激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同时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对我们造成的具体影响,给到孩子改变的理由,孩子的行为更有可能发生改变。

【How】

接下来,我们来具体看一下如何表达这三个要素。

要素一:描述行为。描述孩子不被接纳的行为:所做的事或所说的话。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只描述对我们产生干扰的行为,而不是我们对行为所贴的标签或评判。

比如:孩子见到长辈不打招呼,我们不能说:“你怎么这么没礼貌!”而应该说:“我看到你见到长辈没有打招呼。”

要素二:表达感受。表达出我们在面对孩子行为时,真实的内心感受。

比如:“我很生气。”“我有点担心。”

要素三:阐述影响。说出孩子的行为对我们产生的确切而具体的影响,从而促使孩子有一个改变的理由。比如:造成钱财损失、时间消耗、工作干扰,或者使我们身体受到伤害,让我们感到疲倦、疼痛等等。

比如:“我没办法休息。” “我没办法安心工作。” “我不得不从新买一个。”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确切而具体的影响,那么说明孩子的行为是可以接纳的。

【通常做法】

我们来看看,在孩子的行为不被我们接纳时,我们一般是怎样做的。

场景1:当孩子放学回家不是先做作业,而是先玩儿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这样表达的:“你赶快去做作业!”“你如果再不做作业,就不能看动画片” “你为什么不先完成作业,然后再玩”

场景2:当孩子在家里各处都扔玩具的时候。我们会这样表达:“你怎么总是乱扔东西”“ “你怎么这么邋遢” “你会把我气死”

这些表达方式包含:命令、威胁、建议,或者责备、评判、批评。

【不那么做的坏处】

结果就是,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其不被接纳的行为也很难发生改变,同时也会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差。

【场景正面应用】

我们再来看看运用拆页介绍的方法,怎样表达。

场景1:当孩子放学回家不是先做作业,而是先玩儿的时候。我们这样来表达:“我看到你放学回家先玩儿,而不是先做作业。我很担心,因为我怕你玩得高兴了就不想做作业了,我没办法安心做我的事情。”

场景2:当孩子在家里各处都扔玩具的时候。我们这样来表达:“当我看到客厅和卧室的地板上都是你的玩具时,我很生气,因为我要花大量的时间来收拾,这会让我很疲惫。”

因此,如果我们按照拆页介绍的方法,不容易激起孩子的抵触情绪,使其不可接纳的行为更有可能发生改变,同时还可以增进亲子关系。

【Where】

拆页介绍的方法不仅适用于亲子沟通,也适用于亲密关系之间的沟通场景。

比如:夫妻之间,对对方行为的不接纳时,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沟通方式。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显象提问】

现在让我们试想一下,当我们结束一天忙碌的工作回到家中。好不容易坐下来在沙发上休息一下,刷刷手机。这个时候,孩子满心欢喜的跑到你的身边,让你陪他玩儿。而你却只想自己放松一下。

大家可以想想,过去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我们两分钟的时间来思考一下:

想一想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当时的具体场景是怎样的,你们是如何对话的,事结果是怎样的呢?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对话) 结果:

最后我们分别邀请几位小伙伴进行分享。

(学习者案例记录)学习者经验分享:

时光漏斗:因为这种事情我经常遇见。我女儿7岁读一年级。昨天晚上就遇到这个事儿。就是说因为昨天晚上这个八点之前我在陪他做作业。那八点钟开始我还有事一个我今天的晋级,我还要改稿,还有其他事。那然后就八点钟结束之后我就过来了。然后之前还跟月月反复说过不要打扰爸爸。结果我过来之后他又来找我了,他说爸爸我学习学完了,你要陪我玩,你必须陪我玩,我说不可以,不能陪。他说不行,必须陪我玩因为他想和我待在一起。然后这个时候我确实有点着急。我记得我当时他说出来之后,我只给他强调了一个,就是我有事。你不要来打扰我,那最终还是通过这种暴力手段把他推出去了。大概就这个样子。

Andy:我分享一个和我儿子之间的一个场景。时间大概是他上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就是我在着急赶一个文件,然后他在那个客厅看电视,声音就很大,然后我根本就不能安心去做我的事情,我就出不去把他骂了一顿。然后电视也关了,但是他就是挺生气的,也不理我了。

好的,非常感谢大家的分享!

【反思加工】

现在我们有两分钟的时间来思考:如果再回到当初经历的场景,根据今天我们学习的拆页内容,我们应该怎样去表达这三个要素呢?

我们想一想,孩子具体是什么行为干扰到我们,我们的感受是怎样的,对我们造成了哪些具体而确切的影响。

我们在表达时可只要能包含三个要素就行,顺序并不重要。

思考好的小伙伴可以举手示意,开麦分享,或者把内容发在聊天区。

(学习者反思)学习者分享记录:

Andy:我会这样跟我儿子说:妈妈给你说过了,我明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我要在准备文件,然后我跟你说了,把电视机声音关小一点,我把我的门关上了,我还是能够听到你的这个电视的声音,那我感到有些烦躁,而且我觉得我没法静下心来做我自己的事情。如果说我今天这个文件不能赶出来的话,明天我的老板可能会扣我工资。

时光漏斗:我想了一下,我可能会这样,我一说宝贝你看。你已经三次了,过来找我说陪你玩。然后晚上7点到8点我一直在陪你学习,也说了爸爸八点钟以后有自己的事情。现在就是说我感觉到有点不安,情绪上有点暴躁,因为你一直在这样喊我的话,我感觉我没法去处理自己的事情,但实际上我现在也无法很多时间陪你玩。我想能不能这样就是说你先去玩,等爸爸完成我的事情之后,如果还有时间就陪你再玩一会,如果不行就明天陪你,我大概会这样来说。

幽幽:上周出去上课很累很忙。回来,然后孩子也是希望我陪他玩,就是这个一样的情景。然后我现在的话我可能就是会想说我会很想直接向他表达,就是说:宝贝,妈妈知道你现在希望我陪,希望妈妈陪你玩,我可以理解你,但是妈妈现在有点累,我感到有点疲惫,我希望休息。如果妈妈陪你玩的话,可能就可能会头痛,因为身体太累,可能会头痛,会很难过的。

我是很烦躁,因为自己也是真的希望想休息,但是其实我也很不想让孩子失望。

好的,非常感谢大家的分享。

对这个方法还有疑问的小伙伴,可以在晋级活动结束后,与我私聊,大家一起探讨。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包含三个要素的表达方式,分别是“描述行为、表达感受、阐述影响”。当孩子产生不被接纳的行为时,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孩子的行为更有可能发生改变。

但我们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我们思考孩子行为对我们造成确切而具体的影响时,有可能得不出答案。那么,这就是在提醒我们:孩子的行为是可以被接纳的。我们也就不需要沟通表达了。

正如本书作者所言:“父母们不应该被指责,而应该被培训。”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在家庭中营造积极的情绪氛围,让所有家庭成员在这样的情绪氛围中获得成长。

我的TF2-1晋级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