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非暴力沟通》 所属活动: 【NO.58】两个“三步法”,问诊负面感受,掌舵何去何从 所在级别: TF2-4 学习主题: 两个“三步法”,问诊负面感受,掌舵何去何从

开场:

各位小伙伴,大家好,很高兴与各位相聚在拆书帮,我是拆书家顺其自然,目前在一家金融机构负责风控相关业务。

先用三个标签介绍一下我自己,分别是经典智慧践行者、财会专业学习者、成长中的拆书家。希望在拆书帮的升级打怪过程中,不断去提升自己的拆解和运用能力,期待以后和大家多多交流、共同成长。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小伙伴拿出宝贵时间,积极参加今天的拆书学习,预计时长65-70分钟左右。为了更好交流,请各位小伙伴打开自己的视频,让我们看见彼此,更好链接。由于今天到场人数不足6人,我们就不做分组了哈,大家都可以积极参与讨论。

FAB法介绍图书:

【F】【Feature特征】(以书为核心来满足好奇心)

今天,我将要和大家共同拆解的书籍是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沟通类书籍,被入选香港大学推荐的50本必读书籍,2017年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第69名。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卢森堡博士2006年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A】【Advantage优势】(用比较建立安全感)

相比较其他同类书籍,这本书首次明确提出“非暴力沟通”的概念,并且指出了详细的方法和步骤,案例深入浅出好理解;如果应用书中所教的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我们可以轻松应对不同场景中的沟通问题,不仅能够生活中减少很多摩擦,也能够在职场中更加顺畅地和老板、客户、同事打交道。

【B】【Benefit利益、好处】(学习者能学到什么,引发兴趣:解决痛点、增强能力)

【B1】(学完本书可得利益)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给出了非暴力沟通的4个步骤: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能帮我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沟通问题。

【B2】(学完此片段可得利益)

大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情况,比如班主任打电话投诉孩子课堂纪律差,你感觉火冒三丈、非常愤怒,或者领导把你喊到办公室说你起草的公文存在很多问题,你听到之后感觉特别惭愧、非常沮丧和挫败;再比如,大冬天的“不得不”从温暖的被窝爬起来送孩子上课,周末“不得不”去办公室加班赶材料。今天的2个拆页能帮助学习者深入觉察因为他人的言行或者自身的需要引发的各种负面感受,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行,从而有效转化负面感受,采取积极行动。

【总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学习后,学习者能够现场分别运用一次两个“三步法”在面对他人言行引发自己负面感受时、以及“不得不”做某件事让自己感受糟糕时,及时觉察自身负面感受的根源、挖掘出没有被满足的需要和期待,进而及时调整自身言行,主动决定“选择做”某事。

【拆页一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拆页一,学习者能够在面对他人言行引起自己负面感受时,运用一次“三步法”,及时觉察自身负面感受从何而来,并使用“我感觉....是因为....”句式表达出自己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不再指责他人,让沟通交流顺畅起来。

【介绍拆页关系】

今天选择的两个拆页是并列关系,一个是因为他人言行导致我们产生负面感受时,该如何向外做出应对,让沟通更加顺畅;另一个是当我们“不得不”做某些事产生负面感受时,我们又该如何向内应对自己,让自己积极主动做选择。

首先,我们来看看,当别人的言行让我们感觉不太好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下面给大家1-2钟的时间阅读拆页,读完之后请大家示意我一下,谢谢。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请注意以下例句表达失望的方式有何不同:

例一:

甲:你昨晚没来令我失望。

乙:昨晚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

在上面的例句中,甲认为,她的感受是由他人的行为引起的。而乙认为,她感到失望是因为她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

例二:

甲:他们取消了合同让我很不高兴。

乙:他们取消了合同,我很不高兴,因为我对自己说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在这个例子中,甲认为,他人的行为使她不高兴;乙认识到,是她的观点使她不愉快。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还鼓励乙进一步了解她的愿望:她的哪些需要、期待或价值取向没有得到满足?我们把愿望说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例如,乙可以这样表达她的愿望 :他们取消了合同,我很不高兴,因为我想重新聘用我们在去年解聘的员工。

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家长也许会和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们快乐或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的痛苦,孩子可有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遗憾的是,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使用以下表达方式时,我们可能就已经忽视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1)只提及相关的事情。——“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使我很生气。”“这件事令我心神不宁。”

2)只提及他人的行为。——“我生日那天你没打电话,我很伤心。”“你没有把饭吃完,妈妈很失望。”

3)指责他人。——“我很伤心 ,因为你说你不爱我。”“你很生气,因为老板说话不算数。”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例如:

1)“看到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重视公司的形象。”

2)“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

3)“老板说话不算数,我很生气,因为我想有个长假去看弟弟。”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过渡语】好的,我看大家已经都阅读完原文片段了。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这个拆页。

【What】(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这个拆页讲的是我们的感受来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而不是他人的行为,它只是外因,而不是根源。

【Why】

【一般做法】

生活中,当别人的言行没有满足我们的需要时,我们可能会产生难过、生气、抱怨等各种负面感受,甚至会忍不住指责他人,导致沟通不顺畅。

【不这么做的坏处】

我们往往都没有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当我们处于心怀不满、满腹怨气、伤心难过等等各种负面感受时,往往更容易指责对方、甚至引发争吵,不利于人际关系。

【反例】

给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去年我生日那天,老公一个祝福问候的电话都没有,压根就忘了我生日,我很生气、很难过。然后,就打电话指责他,跟他抱怨了几句。可能他那边工作忙得也比较烦躁头疼,就很不耐烦地怼了我几句,然后我们就大吵一架,不欢而散。

【How】(细化行动步骤)

那么,到底如何找到我们感受的根源呢?我们可以把拆页细化成下面的步骤:

第一步,先暂停,问感受。当冲突发生的时候,先平复一下心情,问一问自己现在的感受是什么?我生气、难过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步,作比对,找差距。回想一下我们自身的需要和期待,我希望别人做些什么?再对比他人的言行或相关的事情,看看是不是没有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期待。

第三步,我句式,挖根源。运用“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需求,体会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反例变正例】

现在可以看到,平时我们沟通过程中产生负面感受时,往往没有很好的应对策略,最后大多不欢而散。现在再回到去年我生日的案例,看看运用“三步法”会是什么样?

第一步,先暂停,问感受。生日当天老公一个祝福问候的电话都没有,我感觉很生气、很难过,觉得老公很过分,居然忘了自己的生日。

第二步,作比对,找差距。我希望老公能记得我的生日,把我放在心上,最好是能用心准备一份小礼物,哪怕没有礼物,最低也要有句“生日快乐”吧!而老公不仅没有给我准备生日礼物,连个电话祝福都没有,我的需求和他的言行差距太大了。

第三步,我句式,挖根源。如果回到当时的场景,我会这样说,“老公,今天生日我没有给接到你的电话,我感到很难过,是因为我希望你能把我放在心上,在我生日的时候送上祝福,要是能有礼物就更好,没有礼物的话一句生日快乐也是好的呀。”

鉴于去年的前车之鉴,今年我运用了“三步法”跟老公进行沟通。在生日当天,我不仅接到了老公的电话祝福,还收到了老公精心挑选的生日礼物,感觉非常棒!

【Where】(适用边界)

上面这个方法适用于跟别人沟通交流过程中,他人的言行让我们感受不太好时,可以更好应对;不适用于因为自身原因感受不太好时,比如因为自己“不得不”做某些事而感觉糟糕时就不太适用。

【预防异议】

可能有小伙伴会说这真的有用吗?我都已经很生气各种不爽了,哪里还有心情运用“三步法”?我就想立即怼回去、和他大吵一架。可是,怼回去、吵一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无非是糟糕的人际关系、不欢而散的结局,而且我们内心的需求和期待依然没有得到满足。如果运用“三步法”问诊负面感受,则可以帮我们积极应对这种情况,让沟通顺畅起来。

【回应与反馈】

学习者疑问:

红梅提问:这个方法真的那么神奇吗?因为我们很多时候学了很多方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不一定会拿出来用,或者用了也没什么效果。这个方法在运用过程中,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回应与反馈:红梅的这个问题很好!“三步法”当然不能解决所有沟通中的问题,也不能要求大家今天学了“三步法”就立即能熟练运用,但是我们可以有意识调整和练习。首先,我们可以先反思之前的沟通场景,自己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那个感受,背后有什么样的需求对方没有满足,再想想如果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怎么表达;其次,当下一次沟通中出现负面感受时,我们可以运用“三步法”,取得想要的沟通效果。后面的环节中,我会带着大家一起现场运用一次“三步法”,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效果如何。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激活经验(显像提问法)

接下来请每个人回忆一下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你有没有遇到因为他人言行产生负面感受的场景?

比如,上个周末,你原本和男朋友约好去逛街吃饭,结果他临时出差,你被放鸽子;前几天你正在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老师突然打电话给你,说孩子闯祸了让你赶紧去学校;再比如,你正饥肠辘辘,在美团上订购了一份外卖,等了半天没送到,打电话一问才知道餐厅把收获地址弄错了......请仔细回忆一下你最近因为他人言行产生负面感受的具体场景,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是生气、愤怒、还是失落、难过?这个感受是什么引发的?给大家1分钟思考,然后我会请1位小伙伴分享。

【学习者案例记录】

维尼分享:

我前段时间考试成绩出来了,不是很理想,又是差了一点点没能通过,我就感觉特别失落,有点伤心。我男朋友看到了不仅没有安慰我,反而说“你就不是考试的料!”我原本就心情不好,听到他这么说,就忍不住冲了他,两个人都很不开心。

A1+【请学习者反思加工经验】

感谢维尼的分享;那请大家接着思考,如果再遇到类似的沟通场景,你可以怎样运用今天学到的“三步法”去回应?给大家1分钟思考。我们继续请维尼为大家分享一下。

【学习者案例记录】

维尼分享:

如果再遇到刚刚的那个场景,听到男朋友说““你就不是考试的料!”,首先,我会先暂停自己的怒火,问问自己听到他这句话的感受。今年的考试没通过,这个确实是事实,我可能确实不太擅长考试,自己的心情失落伤心也是正常的,听到男朋友说我“不是考试的料”,我感觉很生气。

其次,我考试没通过伤心失落时,希望男朋友给我安慰和鼓励,但是男朋友不仅没有安慰我,反而在一边冷嘲热讽,男朋友的反应与我的内心期待和需要差距太大。

最后,如果回到当时的场景,我会这样说,“我今年确实已经很努力了,考试没通过本身就很失落了,听到你说我不是考试的料,我感到很生气,是因为我希望你给我一些安慰和鼓励,而不是冷嘲热讽呀。”

【反馈】

非常感谢维尼为我们做的这个精彩分享,维尼运用“三步法”向男朋友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相信通过这样表达出来,她和男朋友之间的不愉快可能就消散了,或者说他会给你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你们的沟通也会变得顺畅起来。

拆页1过渡到拆页2:

刚刚这个拆页,我们学习了别人言行导致负面感受时,我们该如何有效应对。那如果是因为自身原因“不得不”做某些事而产生的负面感受,该如何处理呢?接下来的第二个拆页将会给大家带来启发。下面,给大家1-2分钟阅读拆页原文。读完后,可以示意我一下哈。

【拆页二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拆页二,学习者能够运用一次“三步法”,积极应对“不得不”做某件事产生的负面感受,并将其变为自己主动“选择做”某件事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拆页2——R原文片段: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第一步

在日常生活中,你觉得哪些事情没意思,却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请将它们列在一张纸上。

我清单上的第一项是“写临床报告”。我讨厌写那些报告,然而,每天我至少要折磨自己一个小时。第二项则是“开车送小孩上学”。

第二步

列好清单后,向自己坦白: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你选择了它们,而不是因为你不得不做。在你所列的每个项目前,加上“我选择做”。

当时,我对这一步骤有些抗拒。我反复强调:“写临床报告不是我的选择!我不得不做!我是一个临床心理医生。我不得不写这些报告。”

第三步

一旦承认某一行为是你的选择,就填写以下的声明来了解你为什么要那么做:“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

起初,我怎么也想不清楚我到底为什么要写临床报告。几个月前,我已经确信,对我的病人来说,临床报告用处并不大,花那么多时间是不值得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一直费劲苦心准备这些报告呢?最后,我终于明白了,我选择写临床报告,是因为我想从中得到收入。于是,从35年前的那一刻起,我就再也没有写过一份临床报告。想到自己少写了无数的临床报告,我的快乐真是无法形容!当认识到钱是我的主要动机时,我马上就想到我可以用别的方式获得收入;而事实上,我宁可在垃圾箱中觅食,也不愿再写一份临床报告。

我清单上的第二项是开车送孩子上学。当我琢磨自己为何要这么做时,我发现,我很欣赏我的孩子从他们现在的学校得到的教育。虽然他们可以步行到附近的学校上学,但他们所在的学校提供的教育更符合我的价值观。想到这一点,再开车送孩子上学时,我的感受就不一样了。在这以前,我会说:“倒霉!今天又不得不开车送孩子上学。”而在这之后,我理解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那是为了孩子们能够得到我所看重的教育。当然,有的时候,在路上我需要提醒自己两三次开车送孩子上学的意义。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引导:

【过渡语】

这个拆页片段讲的是,当我们面对一些“不得不”做的事情时,往往感受不太好,运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的“三步法”,通过和自己进行沟通,探求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调整转化自身负面感受,进而做出积极自主的行为选择。

【意译案例】(技能点)

先给大家分享一下的我亲身经历。

年初我定下目标,希望今年通过注册会计师CPA的最后2门专业课考试,拿下专业科目合格证书;最好是上半年就能够拿下3级拆书家,最迟今年年底要顺利通过3-3的拆书定级,拿到三级证书。因此,我“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备考CPA,还“不得不”花费很多精力来做拆书定级。

在CPA备考过程中财管题做得特别头疼、战略的理解总是不够精准,而自己为此投入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影响到工作和生活,同时拆书定级进度也受到影响。

各种烦躁、纠结之余,正好想起来上面这个拆页,于是我决定试一试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第一步,我列出了“不得不”做的清单:第一项是备考CPA,需要听、看书和做题;我对备考很焦虑烦躁,然而,每天我至少要折磨自己2-3个小时。第二项是拆书定级,需要找拆页、写预备表、开定级活动,这些事让我感觉很有挑战。

第二步,我开始加选择。备考CPA 是我选择做的事,拆书定级是我选择做的事,而不是不得不做的事。其实,我在给备考CPA加选择的时候是有些抗拒的。我内心总有一个声音冒出来:“备考CPA不是我的选择!我不得不做!因为我前期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现在放弃太可惜了,而且我是金融工作者,我不得不备考CPA。”

第三步,我追问自己选择做这个事情的原因。在选择做CPA备考这个事上,我发现自己不知道为啥一定要做?最初只是上大学时的一个想法,毕业时已经通过了2科考试,后来工作太忙就放弃了;前几年看到同事在考,一冲动跟着就报名考试了,觉得不仅能重拾旧梦,说不定还能给自己升职加薪。然而,这几年持续投入很多精力,牺牲了绝大多数的休息时间来备考,工作方面不再像以前精益求精,也顾不上陪娃和孩子学习,现在放弃真的有点可惜;可是不放弃的话,就算我咬牙坚持今年顺利考过了,拿下这个证书对升职加薪也没什么直接帮助啊!当我确定备考CPA助力升职加薪是我主要的动力之后,我决定放弃备考,因为升职加薪更多的是要靠工作业绩、工作能力,还有领导同事认可和支持。

而我选择做拆书定级,成为三级拆书家,是因为拆书法是能帮我提升阅读、拆解和运用能力,这有利于我提升综合能力。当我想明白自己为啥要做这个事后,我又问了自己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能帮我提升阅读、拆解和运用能力?经过比对分析,确实存在一些其他方法,但是拆书法能够同时帮助我提升阅读、拆解和运用能力,是最高效的一种方法,因此我决定做好拆书定级。大家可以看到,这样梳理清楚我选择做的需求后,我就能够很开心去准备拆书定级,真的是心情爽效率高,很快完成并通过了3-1定级。

【Why】

【一般做法】

通常情况下,当我们“不得不”做某些事的时候,迫于种种原因或者现实压力,通常是硬着头皮去做,这个过程中内心感受是比较糟糕的,做事效果也不尽人意。

【这么做的好处】

运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的“三步法”,你会更加了解自己的需求,还能及时转变自身的负面感受,心情愉快地去做那些原本“不得不”做的事,甚至能收获意外惊喜。

【不那么做的坏处】

如果不运用“三步法”进行转换调整,我们往往会产生很多郁闷、不爽甚至痛苦等负面感受,不仅会消耗很多的精力和能量,做事效果也很难达到预期,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How】

那到底如何把“不得不”做变成“选择做”呢?我们可以细化为三个步骤,接下来我们一起运用三步法掌舵我们的行为该何去何从吧!

第一步,列清单,问感受:写下你不得不做的事情,以及当你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你是什么样的感受;如,拆页中“作者不得不写临床报告,不得不开车送孩子上学;”。作者讨厌写临床报告,这时他的感受是讨厌/厌恶。

第二步:转视角,加选择:尝试转变看问题看事情的角度,在不情愿、不得不做的事情前面加“我选择做...”;如,拆页中,作者虽然抗拒,但仍要写下我选择写临床报告;我选择开车送孩子上学;

第三步,找需求,做决定:想一想我选择做这件事的内心需求是什么,并补充到下面这个句式中:“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接着结合自身价值判断这事情是不是必须做、有没有可替代方案,最后做出决定。如,拆页中,作者写到“我选择写临床报告,是因为我需要获得收入”;“我选择开车送孩子上学,是因为我需要孩子得到好的教育”。

1、首先考虑这个需求是否必须满足?如果不是,那就果断放弃这件让自己难受的事情,如,拆页中,作者也提到说宁可在垃圾箱中觅食,也不愿意做,也就是写临床报告产生收入,这个需求的重要程度对作者而言并不是特别高。

2、如果这个需求必须被满足,那就考虑是否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如果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案,那就选择去做,这时你内心通常会欣然接受,因为做这件事是为了满足你自己的需求。在拆页中,作者承认需要收入,但可以从其他方面获得,就选择不写临床报告;作者为了让孩子得到自己看重的教育,最后决定选择开车送孩子上学。

【Where】

这个方法适用于工作、生活和学习当中,我们面对“不得不”做某些事的场景,如,“不得不”做让那些我们纠结、郁闷的事情,或者觉得某些事情无意义无价值时,即便在我们高兴愉悦的做事时,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方式清晰自己选择的原因,深入理解自己,增强主动选择权与掌控感。但是,这种方式不涉及关系到法律义务的场景。

【预防异议】

可能有小伙伴会说,一想到“不得不”做的那些让人头疼的事情,我就很烦躁,哪有心情去加选择呢?这样做真的管用吗?有这样的顾虑很正常,大多数人这个时候都很难静下心来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事,而是就这么硬着头皮去做了。可是仔细一想,我们硬着头皮去做那些“不得不”做的事情,我们的感受好吗?做事效率高吗?效果好吗?如果感受不好、效率不高、效果又差,那我们为什么不换个方法试一试呢?运用“三步法”加选择,是为了让我们更加清楚自己选择做某些事的内心需求,找到真正的前进动力,而不是迫于压力去做事,这样就可以避免各种负面感受和不良情绪的内耗,增强对工作、生活和学习等各方面的主动权和掌控感。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学习者拆为己用:

好,我们刚刚学习了“选择做”代替“不得不”的“三步法”,为了更好的学以致用,我们来做一次角色扮演。 具体场景如下:

A3【促动学习者现场演练】

【具体场景】

这个周末,小芳和闺蜜小美约了逛街吃饭喝下午茶,小芳在饭桌上不停的吐槽自己最近的糟心事,“总公司下个月要上线一个新系统,最近每天下班后要做测试和验证,经常加班到10点多,天天不得不加班,真是很烦人哦!”

【清晰指令】

如果你是小美,听到小芳抱怨吐槽不得不加班,你会如何运用刚才学到的“三步法”来安抚、引导小芳,把“不得不加班”替换成“选择去加班”?

现在请大家两两一组,分别扮演小芳和小美的角色, 应用我们刚才学的方法设计一段对话,帮助小芳转变负面情绪,积极主动面对工作中“不得不”加班的事。给大家3-5分钟讨论时间,稍后我们请一组伙伴来分享。

我看大家都讨论差不多了,那现在就请一组小伙伴来和我们分享一下。

【学习者案例分享】

角色分工:喵哥扮演吐槽者小芳 维尼扮演引导者小美

角色扮演:小芳和小美吃午餐的时候,小芳在向闺蜜小美吐槽。

小芳:最近真的太累了,我们老是加班,总公司下个月要上线一个新系统,每天下班后要做测试、做验证,经常加班到很晚,太烦了,我一点都不想加班!。

小美:那你必须要做的事有哪些?有没有那些事是不需要你做的或者可以交给别人去做呢?这个新系统是不是你必须要完成所有的步骤,还是每个人负责一部分呢?

小芳:我主要负责测试和验证,前面的是其他同事负责,最后一步测试和验证主要是我在负责做。

小美:那如果这个事情领导是交给别的同事去做,你有没有想过要去了解一下这个新系统、新领域呢?

小芳:因为这个系统做完了会给我的工作带来更高的效率,其实我也是希望能够学习和了解的,这样我以后的工作就会更轻松一点,可以少加点班。

小美:那你现在可以规划一下自己的时间,带着想去学习了解的心态再去做这个事,刚刚你也提到了,自己的需求其实还是想去学习了解新系统的,那这样会不会更好一些?那现在你选择去做新系统的测试,学习到新东西,会不会让自己觉得更加踏实,又前进了一步?

小芳:对,我选择去做这个事,能帮我提高工作效率,后面不用天天加班,还可以让我掌握一技之长去教别人,也挺有成就感的。这样一讲,我也没那么讨厌天天加班做测试了,先苦后甜吧!

小美:其实很多“不得不”做的事,我们只是习惯性带着情绪去抱怨,如果我们能够暂停下来及时调整,再转变一下看问题的视角,想象中一下这就是自己选择去做的事,更容易找到动力。

小芳:是的是的,我选择了去加班去学习新系统去做测试做验证,就会认真去做。那做完之后,我也希望在前期工作成绩基础上,能够得到领导的肯定,自己的工作职位能够更进一步,收入也会进一步提升,这样也能够达到自己的工作目标。今天听你这样一说,我觉得加班也没那么讨厌了,我又有动力投入后面的工作中啦。感谢小美,你今天给了很大的启发。

小美:是的呢,这样挖掘出自己深层次的需求之后,我们选择去做事情就会更有动力。

【回应与反馈】

感谢维尼和喵哥的分享。刚才,维尼扮演的小美一步步引导和鼓励喵哥扮演的小芳运用“三步法”,把很头疼很烦躁的“不得不加班”,变成了自己主动“选择去加班”,解决了一件烦心事,小芳同志的工作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啦!真的非常棒!

大家学习能力真是太棒了。刚才大家是在我给出的具体情景中进行角色扮演,那现在请各位从自身出发,想想未来我们可能会碰到的“不得不”做某件事的场景,要怎么运用“三步法”呢?。

A2【催化应用——分步催化1】

【催化应用——分步催化1】

请设想一下,在未来的一周里,你可能会遇到什么样“不得不”的场景。比如,外面热得要命真不想出门,但要送孩子去上兴趣班你不得不出门;已经困得要命,但是孩子还有很多作业没写完,你不得不熬夜陪孩子写作业;又或者你马上就要下班了,这个时候领导突然通知你去参加一个紧急会议,你不得不留下来去开会。请大家想象一下未来一周有可能发生的类似场景,可以是工作场景,也可以说生活或者学习中的场景。

哪位小伙伴愿意给我们分享一下自己可能会遇到的“不得不”做某些事情的场景?

【学习者案例分享】

分享者喵哥:

最近合肥疫情,我们小区封控管理,政府送了很多的蔬菜生活物资,我还有很多菜没有吃完,为了不浪费,这段时间我每天不得不做菜做饭把他们消耗掉。

【催化应用——分步催化2】

非常感谢喵哥的分享,每天不得不做菜做饭,这也算是一个甜蜜的负担了。那现在请大家结合拆页和我刚才的分享,聚焦你刚刚想到的其中一个场景,如何运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的“三步法”?给大家2-3分钟思考,然后我会邀请1-2位小伙伴来分享。

【学习者案例分享】

分享者维尼:

林玲姐也知道,我最近在跟王娟老师科学减脂营,一开始我对老师发的食谱是特别排斥的,因为食谱上的三餐设计了很多蔬菜种类,还有各种做法,就觉得好麻烦好浪费时间,但是又不得不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做,我就觉得很不舒服。那现在运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的“三步法”,我会这样考虑。

第一步,列清单,问感受:我每天不得不按照老师发的食谱做减脂餐,我感觉好麻烦好浪费时间,真的是有点排斥。

第二步:转视角,加选择:转变视角去看的话,其实老师发的食谱是精心设计的,搭配非常科学合理,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饮食,我要学着去做这件事。一开始我觉得是别人强迫我做饭就非常不乐意,转变视角变成我选择去做,感觉就好多了。

第三步,找需求,做决定:一开始真的是觉得做减脂餐费时又费力,甚至都想放弃了,但是如果放弃不做减脂餐,就由着自己在外面随便买点高热量的食物对付一下,肯定是对身体不好的。我希望自己能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这个就是我的需求,因此呢,我还是选择做科学营养的减脂餐。

【回应与反馈】

非常感谢维尼的分享,其实我也有过类似的感受和经历,一开始觉得老师发的减脂餐太多太麻烦了,但是我还是很希望自己能够养成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所以我就自己转视角,从老师要求我做、“不得不”做变成了主动“选择做”,把做减脂餐当做对一种享受和对自己的犒劳。这样一转变视角主动选择做之后,做事就比较主动,效果也是很好的,我自己就是非常受益的,现在各项体脂的指标变得正常了。

刚刚维尼运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的“三步法”,把那些“不得不”做减脂餐变成了自己主动“选择做”减脂餐,是不是感觉自己主动权和掌控感更强一些?

相信大家已经感受到了这个“三步法”的魅力——我们可以真正去掌舵自己到底该何去何从。

【强有力的结语】

回顾一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两个“三步法”,问诊负面感受,掌舵何去何从》,当我们面对他人言行产生负面感受时,或者当我们面对自己“不得不”做的某些事各种不爽时,运用这两个“三步法”,可以及时转化负面感受,积极回应对方,避免沟通冲突,或是找到自己真正的内在需求和前进动力,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掌舵人生。希望大家在生活和工作中多运用多实践,不仅沟通顺畅,天天好心情,还能真正掌舵自己的人生。

最后,再次感恩各位小伙伴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本次拆书学习到此结束。期待各位小伙伴对我今天的分享做一个反馈,做得好的、值得肯定的地方,还有待提高的地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