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正面管教》 所属活动: 拆书帮沈阳筹备分舵第70次活动 所在级别: TF3-3 学习主题: 如何帮助孩子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开场:

开场:

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小鱼,幼儿科学实验课课程老师,O卡爱好者,正在奔往3级路上的拆书家。

分组:为了便于接下来的讨论与分享,我们先分成两个小组,可以和刚刚分成的小组一致。好的接下来我们来一起走进今天的主题:

如何帮助孩子在具体事情上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事件场景

小明开学读三年级,学校生活已经适应的很好,唯独在写作业这件事上,小明和妈妈闹得不可开交。一坐下来写作业,小明就总是精神不能集中,三分钟不到,玩儿会笔,走会儿神,和妈妈说几句话,妈妈坐在旁边,忍不住喊上两嗓子,催催催,苦口婆心讲道理,惩罚与鼓励连番上阵。精疲力尽不得其法。

提问:怎么能让小明在写作业的时候不走神?怎么能让小明逐渐担负起自己完成作业的责任?孩子如何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呢?

影响:当大人通过反复提醒或者通过替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时,将本该由孩子承担的责任揽过去,或者直接惩罚孩子以迫使孩子按照家长的想法去做,孩子就很难学习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解决:正面管教中陈述了一个观点,管教孩子的目的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利,也不是为了让孩子听话,而是让孩子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获得成长。如果能够让他在合适的范围内承担后果,能调整自己的行为,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学习目标:今天我们会从两个拆页入手,练习使用“决定自己做什么”与“转移孩子行为”的方法帮助孩子在具体事情上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学习目标1:我们第一个学习目标是大家在跟随我完成本场RIA学习后,能够掌握自然后果的概念,练习使用“决定自己做什么,退出在孩子的事情上的人为干预,让孩子面对行为的自然后果。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R原文片段:P97

比利是一年级小学生,他每天上学都会忘记带午饭,她的妈妈每天都要中断繁忙的工作,开车去学校给他送午饭。在学习了自然后果之后,他决定试试看。如果让比例体验几次忘记带午饭的自然后果,她或许就能记住自己带午饭了。他首先就此与比例进行了讨论,让比利知道妈妈相信他能承担起记住带午饭的责任。他还告诉比利,如果他忘记了,他不会再到学校送饭了,因为她知道他能够从自己的过失中汲取教训。当你计划改变你的行为,并且让孩子体验他们的选择所产生的自然后果时,是先以尊重的态度和孩子商量是非常重要的。

开始时,妈妈的计划被扰乱了,因为比利的老师承担起了责任。当比利忘记带午饭时,老师就借钱给他买午饭。直到妈妈和老师达成一致,要让比利从自己行为的自然后果中学习,他才开始承担起自己记住带午饭的责任。

比利对此进行了考验。当他又一次忘记带午饭时,他问老师能否借钱给他买午饭,老师说:“我很抱歉,比利,但咱们说好了的,你要自己解决午饭问题。”然后比利打电话给妈妈,要妈妈送饭来。妈妈也同样和善但坚定的提醒他应该自己解决午饭问题。比利为此撅了半天嘴,尽管他的一个朋友分给了他半块三明治。

自此以后,比利就极少忘记带午饭了。即使是偶尔忘记了,他也会想办法找到愿意分给他一些食物的同学。到他上二年级时,他不仅能够记住带午饭,父母还让他自己承担起了准备午饭的责任。

许多人受不了孩子哼唧、撅嘴和失望,比利的妈妈要拒绝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去体验自然后果,这并不容易。她注意到了自己因为孩子在挨饿而产生的愧疚感。但她提醒自己,孩子忘记带午饭其实只是一个小错误,是比利一生中可能会犯的错误中的一个。如果她不能坚持自己的计划,比利就学不会在早晨更有条理,也体验不到自己能处理问题的良好感觉。相反,他会学到每当事情解决不了时就哼哼唧唧或抱怨,并且让别人来替他解决问题。以这种方法看问题比利的妈妈才能保持平静。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文中比利的母亲在比利带午饭这件事情上做出了自己的决定,让比利自己来面对忘记带午饭带来的直接后果,从而让比利逐渐为自己记得带午饭这件事负起责任。

why:成人不能单纯地替代孩子去解决问题,而是要让孩子体验自己能处理问题的信念和能力。

强化概念讲解:-在案例与概念之间折返引出步骤

【互动】文中比利在哪件事上负起了责任?

【回答】记得带午饭。

【互动】比利如果忘记带午饭,直接的结果是什么?

【回答】没有午饭吃。(不涉及其他大人的干预。)
【互动】比利在带午饭这件上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回答】每天忘记带午饭到极少忘记带午饭,二年级的时候,不仅记住带午饭,还自己承担准备午饭的责任。

【互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比利的妈妈做了哪些对的事情。

【回答】首先:妈妈相信他能承担起记得带午饭的责任。和比利讨论/不带午饭妈妈会做什么:不会再到学校送饭。/坚持执行。

(和孩子讨论自己将会做什么。自己的决定)

【互动】比利的老师和比利的妈妈在这件事上做了哪些相同的事情?
【互动】和善坚定的提醒他应该自己解决午饭问题。(温和坚定的表达和执行)

我们可以透过对文中比利带午饭的事例分析中可以描述出自然后果:是行为本身直接的自然而然发生的后果,其中没有大人的干预。

【互动】是什么支持比利的妈妈做到这一尝试的?

出自对比利未来长远的考虑,对此做出的“决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
how:那我们如何使用自然后果-决定你你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孩子要做什么。来让孩子面对自己的责任呢?

1.转换位置:你觉得在哪件事情上,是孩子可以面对并承担责任而你在替代的?

2.决定自己做什么:在孩子...的时候, 你会...“如果比利忘记带午饭,她不会再到学校送饭了”

3.与孩子商定:(相信比利可以承担记得带午饭的责任“如果比利忘记带午饭,她不会再到学校送饭了”。)

4.坚定执行:(退出干预,与老师达成一致)

5.保持平静(理解自己的决定并保持平静)

我们把这个方法称为“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这样方便我们理解自然后果的要点,是自己退出干预,让孩子直面责任。

适用边界: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自然后果)通常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责任感,在涉及孩子自身行为习惯时,可以使用。但是有些情况是不适宜使用的,和孩子的年龄有很大相关性。

1. 当孩子处于危险中,比如在独自在大街上玩耍。

2. 自然后果会影响到其他人权利的时:比如孩子朝别人扔石头。

3. 孩子的行为结果在孩子看来不是什么问题的时候:不做作业在孩子看来无所谓不是大问题。

预防学习者异议: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自然后果)绝对不是放任孩子不管,也不是让孩子吃苦长记性,重点在于如何让孩子能够知道行为本身自然的结果是什么,促进孩子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善后,学会承担。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 拆为己用:A2催化应用:布置任务:

通过原文拆解,我们掌握了自然后果的概念,学会了如何使用“决定自己做什么,退出在孩子的事情上的人为干预,让孩子面对自己的责任。为了更好的学以致用,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作为今天的作业:你正在在替孩子做哪些孩子自己责任内的事情,你会如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决定自己做什么,让孩子面对自己的责任。大家在便签上记录下来,活动结束后回馈给我。

过渡:开场故事中的小明如何能面对自己的责任呢?当妈妈意识到,三年级的小明已经不再是刚读一年级的小明,在写作业这件事情上,小明需要面对他的责任。小明妈妈可以决定自己要做什么,退出督促或者退出在小明作业上的哪个替代的部分。可以和小明找个合适的时间,温和坚定的表达自己的决定,妈妈决定你写作业的时候,妈妈不会督促你,如果你需要我帮忙,可以告诉我,我还在你旁边。接下来就是小明写作业的时候,妈妈可能在一旁,但是不会督促。结果可能是小明写不完作业,很晚写完作业,或者写错很多。

这个时候,妈妈放任不管吗?小明写作业走神儿仍旧没有改观,要怎么做帮助小明学会为为自己写作业负责呢?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个拆页内容,逻辑后果,转移孩子的行为。

学习目标2我们第二个学习目标是大家在跟随我完成本场RIA学习后,能够掌握逻辑后果的概念,练习使用“”转移孩子的行为”,和孩子一起把行为转向有益的行为,从而学习为自己负责。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R原文片段P104

当一个逻辑后果能将孩子的行为转向一个有用的(有贡献的)行为时,它就是有效的逻辑后果。

马克上课时很不尊重老师、特能捣蛋,当老师要讲课的时候,他就大声说话。史密斯老师告诉他,必须把“我在教室里要举止得体,尊重他人”抄写30遍,以此作为惩罚。但是,马克不会很赞同的想:“哦,太棒了,这是我应得的,这会让我接受教训,再也不在课堂上乱说话。”相反,他感到的是反抗和愤恨。所以他根本不抄写这句话。史密斯老师像许多成年人一样认为,如果惩罚不起作用,那一定是惩罚的不够狠——因此他加倍惩罚,要马克抄写60遍。

马克感到更加愤恨和抗拒,拒绝抄写。他妈妈指出,如果他不抄,史密斯老师可能会再加倍惩罚(不论那样是否公平)。而且马克还可能被罚停学,马克说:“我不在乎,我肯定不写!”惩罚又被加倍了120遍,妈妈也被叫去了学校。许多老师也同样相信,如果惩罚不起作用,那一定是家长不支持那个惩罚。在这件事上,老师们倒是对的。马克的妈妈不相信惩罚的有效性。

在协商时,妈妈首先表明他同意老师的看法,马克的确没有尊重老师,扰乱了课堂,这种行为应该得到纠正。她认为逻辑后果可能会更有效,并且建议说:“由于马克做的事情使你的工作很不愉快,让他做一些能使你的工作更愉快的事情来弥补,怎么样?”

史密斯老师说:“比方说?”

她建议让马克擦黑板、倒垃圾,或者上课时教一部分内容。

马克对这个建议非常感兴趣,插话说:“对呀,我可以帮你讲讲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史密斯老师说:“对,你的确掌握了,好多学生都还没有理解。“然后他看着马克的妈妈说道:“但是,他会因此而很开心。”

史密斯老师不愿意按照这个能把不良行为转变为有限贡献的行为的建议去做,因为他担心这会奖励不良行为,并且会鼓励马克继续他的不良行为。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错误概念的例子。这种错误概念是,为了让孩子们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们感觉更糟。史密斯老师也是这些大人的代表,他们更看重的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而不是从自己的行为中学习。我要再说一遍,事实正好相反,孩子们在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正如你将从后面的例子中看到的那样,很多老师发现,把孩子的不良行为转变为有贡献的行为,对于鼓励孩子停止或大大减少不良行为很有效。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y:一味的针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惩罚不但很难改变孩子的行为,反而适得其反会激发孩子抗拒心理,增强孩子的行为。

what:逻辑后果会让他人介入以将孩子的行为转向一个有用的,有贡献的,有益处的行为,从而让孩子学习为自己负责。

强化概念讲解:

【互动】马克上课时有哪些行为?

【回答】不尊重老师/特能捣蛋/当老师要讲课时,他就大声讲话。

【互动】老师的方法和妈妈的方法都是什么?

【回答】老师是惩罚抄写/加倍/停学。/妈妈是擦黑板/倒垃圾/上课时教一部分内容/

【互动】在老师的惩罚和妈妈的建议中马克是什么反应?

【回答】反抗愤恨/非常感兴趣

【互动】老师的惩罚和妈妈的逻辑后果的差异在哪里?

【回答】建立什么样的相关行为?老师是惩罚吃苦头/妈妈是一个有贡献的行为。/老师把问题归结于人,妈妈把问题归结于行为本身,妈妈是态度是尊重的。抄写120遍甚至退学是有失公平的,不合理的。妈妈的建议中孩子是认可乐于接受的。

how:从事例的拆解中我们总结一下逻辑后果的概念特点,是一个有人为介入的后果,后果的指向时一个有用的有贡献的有益处的行为,不同于惩罚针对某一行为施加一种痛苦的体验。

在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有以下四个原则:和行为本身相关的:上课大声说话扰乱课堂-去倒垃圾/擦黑板/讲题目(有助于课堂的行为);是尊重的:没有指向人本身,羞辱指责,是针对行为给出的选择。是合理的:对双方是合理的。是预先告知的:当上课大声讲话扰乱课堂,我会让你……(这也包含着尊重)。

我们从本质入手把逻辑后果也称为“转移孩子的行为”:我们如何使用这个方法呢?

1. 建立相关行为(对孩子的认识理解)比如开场故事中的小明,写作业的时候走神-大声的朗读题目,或者讲一个题目给妈妈。

2. 尊重的态度(态度,关注情绪),把问题归结于行为而本身而非人,表达注意心态,语气。

3. 合理性,是大人孩子都觉得合理的(对孩子的认识理解),(能力的合理性)孩子本身能做到的。大声朗读题目,讲一个题目给妈妈,是否合理取决于小明的能力,如果小明读题很困难,那这就不是是用逻辑后果的时机,而是帮助小明的识字和阅读的方向。

4. 预先告知,如果你写作业的走神不想写,你可以朗读题目/讲题目给妈妈/。

这样小明在写作业走神搞小动作就转移为写作业朗读题目,写作业讲题目给妈妈,这样有贡献的行为上。

预防学习者异议:逻辑后果从来不是一言堂。很多老师家长可能对于逻辑后果感到兴奋,为每个觉得孩子需要调整的行为找个逻辑后果,这样督促孩子转移行为。一意孤行的结果就是变成了伪装版本的包办,强制,惩罚。事实上作者在文中建议大家尽可能的不使用逻辑后果,因为使用不当容易变成惩罚,这样会让孩子失去承担责任的动力。

适用边界:有效的使用逻辑后果,要理解孩子的行为目的和长期效果。所以运用起来需要我们对孩子的认识理解,不断的在具体事情上练习。当一个逻辑后果能将孩子的行为转向一个有益处有贡献的行为时,它才是有效的逻辑后果。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量表自测:拆书家提问设计1分钟

当孩子在行为习惯上很难改变的时候,你是如何参与孩子的事情呢?替代?强制?放任不管?拆解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测试,自查量表:参与孩子事情的状态自查表。

请仔细阅读下面表格里的每句话,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1-6的分的标准给自己打分。(1分表示完全不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6分表示非常符合,总分30分)打分后将5题相加得到一个总数写下来。

I解释自测题1分钟200字左右

测试的目的是让大家了解自己在孩子学习如何为自己负责的事情上的参与状态。在此基础上是否需要调整,需要哪些调整。我们具体来看一下自己的总分。

分数在20分以上的伙伴,说明你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学习空间,在帮助孩子学习为自己的事情负责任。总分在10分-20分之间的伙伴,说明你需要做一些态度或者方式上的调整,分数在10以下的伙伴,说明你需要停下来对这件事进行新的思考。

A3微行动

通过对概念和案例的拆解,我们掌握了逻辑后果的概念和逻辑后果四原则,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能够使用“转移孩子的行为”来帮助孩子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了能够让大家更好的掌握今天的学习的方法,我们运用微行动的学习方法,现场练习解决一个问题。第一个部分,我们来明确一下具体面对的问题:

1. 明确问题:小组分享/回馈和反应
【互动】现在邀请两个小组成员想象一下,你回到过去一个具体的场景中,你在孩子的哪件事情中的哪个部分是孩子可以做,你代替做的?
现在你退出了自己的替代部分,孩子直接面对了后果。现在孩子想在这个行为上负起自己的责任,但是对他来说还是有难度的,这个时候,如果你将“转移孩子的行为”这个方法运用到这件事中,你觉得这4个部分中的哪个部分对于你来说比较困难,需要澄清和讨论?

小组讨论...

【互动】现在我们一起来复述一下各自具体的事情。

菲儿:我家孩子收拾书包这,总是我和孩子姥姥帮她收拾。她现在也是小学三年级了,也可以直接收拾书包,我们有几次让
她自己收拾,她总是落东西,上次就把语文课本给落在家里,还是我开车给她送去的。

春红:有啊,很多啊,写作业啊,收拾书包啊,一些事情上会有这样那样的一些替代部分。

小朋友:我也把卷子落下过,我自己收拾书包,我还是把卷子落下了,怎么办呢?

兰云:我都有些记不清了,我家娃都大二了,已经很独立了。

【互动】听起来,在孩子自己收拾书包这件事上,家长希望能够独立收拾,但是会遇到落东西,小朋友呢也面对自己收拾书包会落东
西的难处。鉴于我们的伙伴未婚居多,同时有娃的也是独立的大娃,在这个部分,我们就两个小组合并成一组,来具体就菲
儿的事件来梳理,菲儿觉得可以吗?

菲儿:可以的。

【互动】那现在请菲儿作为我们的案主,来复述一下自己遇到的问题。

菲儿:我女儿现在三年级,收拾书包这件事上还是我和孩子姥姥代劳,其实这是她可以自己负责的部分,同时她自己也收拾过,但是她自己收拾的时候就总落东西,我们还得给送。我就想说她能不能自己收拾书包,不落东西。

【互动】听起来你有两个需求:希望女儿自己收拾书包,希望女儿收拾书包不落东西。

菲儿:是的,最好是她自己收拾书包且不落东西。

【互动】那我们先来明确一个想解决的。

菲儿:那就是她参与收拾书包,不落东西。

【互动】好的,那在这件事事情上,如果运用转移孩子的行为中提到的四原则,你觉得案例中的困难是否能得到支持?如果能,你觉得哪个部分是比较困难的?是你比较难掌握的?大家现在可以以一个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讨论中....

【互动】大家回到现场,大家觉得哪个部分是比较困难,难以掌握的。

菲儿:我觉得是合理性这里,我家孩子觉得自己收拾书包容易落东西,妈妈和姥姥帮我收拾挺合理的。让我自己收拾太难了,不太合理。

羽心:我觉得是相关性这里,找到一个相关的行为这里也挺难,落东西的相关行为是什么啊?

菲儿:尊重这块其实也不容易,要时刻提醒自己的态度,哎呀,难呀。

【互动】为了能够在时间内更集中的解决问题,我们选择一个来进行讨论,大家来表决一下。

2.引导分组讨论问题本质:
【互动】好的,我们来明确问题:在行为的合理性上比较难以掌握。问题明确以后,我们来进行第二部分,讨论问题的本质。

追问出问题的本质原因,是什么让你觉得合理性比较难以掌握?为什么你觉得合理性这部分困难,本质原因是什么?大家可以就这个方向彼此追问。5分钟后我们来明确问题的本质。

讨论中:

菲儿:我觉得我家孩子有依赖性,让她觉得妈妈和姥姥给她收拾书包是合理的。

嘉宾:可以啊,妈妈和姥姥可以帮助你收拾书包,当我们给你收拾书包的时候,你可以给我们倒杯水喝。

大家:这个是相关的行为。

嘉宾:妈妈和姥姥给你收拾书包的时候,你可以做些什么呢?不是干其他的事情,是相关的在事情里的,我们三个收拾书包,你干啥?

菲儿:让她参与进来

嘉宾:对,告诉她这是她的事情,和她有关系,妈妈可以帮忙,但是不能替你做。

菲儿:是的,我要从包办里出来,不是不管,是帮忙,把这个位置理清。

【互动】好的,经过讨论,菲儿你觉得你在合理性这里觉得困难的本质是是什么?

菲儿:我担心孩子觉得不合理,是我不自觉的替孩子做事,而不是帮助她,如果从帮忙的角度,我可以要求她参与进来做相关的事情。

3.明确问题的本质:小组分享/回馈和反应

【互动】好的,那我们就来到了微行动的第三个部分:明确问题本质:觉得合理性难以掌握,是妈妈在孩子行为上的替代而非帮助的角色。接下来我们来确认一下解决目标,你希望通过今天的小组讨论,能将你的问题:在孩子参与收拾书包不落东西这件中,关于行为的合理性方面,解决到什么程度是你感到能支持到你的?

菲儿:孩子能够参与进来就可以。

4.引导分组讨论解决方案:

【互动】好的,明确目标以后,我们来到第四个部分: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如何能让孩子参与到收拾书包不落东西这件事上?大家可以再组内展开讨论。5分钟后我们请一位伙伴讲述解决方案。

嘉宾:因为是她的事情,她在这里是合理的,如果不在这里,就要做一件我们让她做的事情,她可以在这两件事情里选择。

菲儿:我可以列个清单,或者和她一起列个清单,这样收拾书包的时候,她读清单我收拾,或者我读清单她收拾。

春红:妈妈帮你收拾书包,你帮妈妈做什么,可以问问孩子的想法。

菲儿:对,可以问问孩子的想法,这样相关的行为孩子会觉得合理一些。

补充:双方觉得合理,参与进来的人都感到合理。

5.请每组代表讲解自己组的成果:

【互动】现在请小组内的一位伙伴归纳总结一下解决方案。有请春红来陈述大家总结的方案:

春红:

描述事实:和孩子就事情本身进行表达:收拾书包这件事情上,我们正在做什么,孩子做了什么,妈妈做了什么。

明确责任:收拾书包这件事是谁的事情。

表达意愿要求:妈妈可以帮助你收拾书包,你需要参与进来或者在妈妈收拾书包后,给妈妈倒杯水或者其他的什么事情。

邀请参与:或者你在妈妈收拾书包的时候,你想做些什么,我们可以收拾好还不落东西。

【互动】谢谢春红的陈述,大家还有其他需要补充的吗?

大家:没有了。

【互动】那现场采访一下案主,你觉得这个方法可以帮助你在合理性上做出突破吗?可以帮助你让孩子参与收拾书包不落东西吗?

菲儿:我现在清晰很多,我想是可以支持到我这部分的。

【互动】好的,刚刚我们运用了微行动的方法,从提出问题到讨论问题本质到明确问题本质到讨论解决方案,打造了一个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大家可以运用这样的思路去追问其他三个原则,让自己能够更清晰的掌握。

A2学习者拆为己用:请学习者小组内讨论编出一个应用知识点的故事剧本。

请大家再回到第二个拆页的方法里,转移孩子的行为,练习帮助孩子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演练一次,就会有亲身体验,形成经验,接下来我们就再度练习,来加深对转移孩子行为这个方法的认识。

接下来请大家每人编写一个小故事,用对话的形式把今天学习到逻辑后果应用出来。我把剧本的要求和模板发给大家。5分钟中我们请一位伙伴来分享她的剧本。
场景是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在孩子教养的过程中,你想使用“转移孩子的行为”来帮助孩子学会在自己的事情上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会如何做?
剧本中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当时双方的对话、动作等
我给到大家一个模板,大家可以写下关键词,我们用5分钟的时间编写。5分后请一位伙伴讲讲他的故事。


【互动】下面有请一位伙伴和我们分享她的剧本:

主题:学习每天在睡前整理好自己的书包

时间:今天回家晚餐后,地点:家中,人物:我和孩子

事情起因:经常自己不整理书包,依赖我整理,

【互动】菲儿,剧本的脉络很清晰,我们是要以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你可以想象一下,女儿会怎么说,形成一组对话的形式。

人物对话:

1:相关行为:我读清单,2:态度始终平和3,转移的行为都合理,4预先告知

妈妈:宝贝,今天睡前你把书包整理好。

宝贝:妈妈你帮我整理吧 ,我自己整理总落东西

妈妈:是啊,你自己整理落过东西,但是妈妈相信你可以慢慢学会整理书包不落东西的。

宝贝:你帮我整理一次吧妈妈

妈妈:那我可以帮你整理,但是我整理了,到时候你自己整理的时候还是会落东西。要不妈妈给你说都需要带什么,你自己放进去,这样好不好?

宝贝:那样也行。

妈妈:好,一会儿妈妈告诉你都装什么,你负责装进去。

结果:在今天尝试用这个方法逐渐形成独立整理书包的习惯。

【互动】谢谢菲儿精彩的分享。

【互动】【互动】好的,在你的故事里,你是如何使用逻辑后果,转移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学习为他的行为负责的?

强有力的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正面管教》书中的原文两个片段的拆解,学习掌握了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的概念和使用方法。能够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使用这两种方法帮助孩子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我们在逻辑后果运用过程中感到困难的时候,通过追问问题本质,分析讨论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我们在具体的行动上更进一步。希望我们能够将今天所学的内容延展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让生活更美好。
感谢大家的参与与支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