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所属活动: 忍住想要做比较的冲动 所在级别: TF1-2 学习主题: 忍住想要做比较的冲动

开场:

各位伙伴大家晚上好。我是今天的拆书家张军,是一个刚刚踏上通往三级拆书家之路的 3F 拆书家。三个 F 代表我的三个身份,第一个F代表我是两个女孩的父亲,第二个F代表我是自由英语翻译,第三个F代表我希望能成为帮助他人的促动师。

因为我们今天会有分组讨论环节,所以我们先分下组。要不从韩老师开始,每两位老师一组。

刚才提到我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这两个孩子有时候相处得很和谐,给我带来了许多人生乐趣。但她们也有因为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引发一场争吵的时候,也给我带来了许多烦恼。所以,我找到了这本书——《如何说孩子才能和平相处》。

本书作者是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是两位作者在《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之后的又一力作,曾荣登《纽约时报书评》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而且两位作者都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因此,本书凝聚了她们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有利于在兄弟姐妹之间培养起亲情。

下面请大家阅读一下手上的拆页,读完的伙伴请举手向我示意一下,时间2分钟。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看起来好像没有别的问题了。我正试图作总结,却看到一位女士冲我挥手,她看到我的眼神,马上就开始述说:

“如果我的孩子们只是拿成绩作比较,我可真是要欣喜若狂了。关键是他们事事样样都要比,每天从早到晚地比,就连他们的肚脐眼都要比。‘我的肚脐是往下陷的……你的是往外凸的。’而且他们总是不断地观察对方拥有的东西并为此产生担忧之情:‘这个更好一些……他的更漂亮……你给他买了那个啊?为什么你不给我买一个啊?’我发现自己始终都得努力做到对他们完全平等。他们搞得我简直是精疲力竭,如果我给格里高利买了一双袜子,也必须得给达拉买一双,哪怕她根本就用不上。”

我环视了一下四周。“确实,”我说,“其他人都没遇到这样的问题,咱们这里没有谁的孩子总是不断地相互比较并且要求得到同等的待遇。”

屋内一片叹息和哄笑。

“女士们先生们,”我开始宣布,“现在大家可以从沉重的负担中轻松地解脱出来了。下个礼拜来上课的时候,我们试图揭示孩子们总是要求得到同等待遇这一现象背后的秘密。与此同时,我们也会看一下,你努力不在孩子之间作比较,究竟会带来了怎样的效果。”

时刻提醒自己(II)

忍住想要作比较的冲动

不要拿一个孩子与另外一个孩子进行比较,这样会给他/她带来不快(“你怎么就不能像你哥哥那样把衣服都挂好呢?”),应该只跟孩子讨论他/她那些让你不高兴的行为。

1. 描述你看到的情形。

“我看到一件崭新的夹克被扔在地上。”

2. 描述你的感受。

“这令我很是恼怒。”

3. 描述需要做些什么。

“这件夹克应该放在衣柜里。”

不要拿一个孩子与另外一个孩子进行比较,这样会给他/她带来不快(“你可比你哥哥有条理多啦。”),应该只跟孩子讨论他/她那些让你高兴的行为。

1. 描述你看到的情形。

“我看到你把夹克挂起来了。”

2. 描述你的感受。

“谢谢你这么做,我就喜欢看到咱们的门厅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的,我看到大部分伙伴已经读完了。没有读完的伙伴也不要紧,我接下来会详细讲解。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介绍了一位家长对孩子之间作比较的担心,而且作者提供了具体的步骤,帮助家长忍住想要做比较的冲动。

What

家长要忍住想要作比较的冲动,是指家长在指导孩子改变行为的时候,或者是家长在对孩子的行为表示肯定的时候,不把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而是通过描述事实、说出感受,以及在必要时表达期待,专注于孩子自身,专注于孩子自身需要提升的地方和值得肯定的地方。

Why

为什么要忍住想要做比较的冲动呢?

如果时常拿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如果孩子是略逊一些的一方,难免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即使孩子是在比较中略微占优的一方,孩子可能也会想:我是不是一直都能做得这样好?如果他这件事做得像我一样好了,我该怎么办?所以有可能会给孩子产生压力,也不利于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

这两种方式都会让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到其他的孩子,关注的是其他孩子的表现,而不是孩子自身的特点,以及孩子自身需要提升的地方。

之所以需要提醒家长要忍住想要做比较的冲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孩子容易对家长的话进行自动翻译。也就是家长在说话时没有刻意涉及到这个孩子,但是孩子仍然会把家长的话刻意地与自己联系起来。

比如上周二晚上,我们家里吃晚饭的时候蒸了几个螃蟹,很对姐姐的味口。过了几分钟之后,姐姐面前就堆起了一堆螃蟹壳。妈妈看到了,就不无赞赏地说:“姐姐吃螃蟹还蛮利索的嘛!”姐姐回复了一个做鬼脸的表情,表示接受。

但是这个时候,妹妹突然说了句:“那我就不利索了吗?”妈妈这时候才回了一句:“你也蛮可以的。”

有时候就是这样,家长在说话的时候虽然没有刻意表达进行比较的意图,但是孩子会把家长的话跟自己联系起来,对一个孩子的夸赞,可能会被另一个孩子理解为是在间接批评自己,或者是认为自己被忽略了。

How

要忍住对孩子作比较的冲动,可以分成两种情形。麻烦丁舵帮忙切换一下。

其中一种情形是,如果孩子遇到需要提升的地方,我们可以具体分成三个步骤:

第1步,描述事实。用不带评判的方式,描述所看到的、听到的事实。

第2步,说出感受。说出家长对所观察到的事实、对孩子有什么样的感受。

第3步,表明期望。用具体的语言表达出希望孩子具体做出什么动作和行动来作出改变。

第二种情形,是如果孩子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我们可以分成两个步骤:

第1步,描述事实。

第2步,说出感受,但这个时候说出感受,是要让孩子体会到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对孩子的肯定,以及对孩子欣慰的感受。

Where

要忍住对孩子作比较的冲动,这种情形当然适用于兄弟姐妹之间。但是,同时也适用于在孩子与孩子与同小区的玩伴之间,孩子与自己的同学之间,孩子与家长亲朋好友的孩子之间,甚至是自己的孩子与家长自己年幼时的经历之间,都可能会存在比较的成分,所以都应该提醒家长注意。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读完这个片段之后,我在想,如果时光能回到上周二,我们家吃螃蟹的时候,妈妈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欣悦,才几分钟,我看到你面前就堆起了螃蟹山了。看到你们喜欢吃螃蟹,妈妈也高兴,总算是没有白忙活一场”。

那么大家有没有在生活中拿自己孩子跟别的孩子做比较的情形,或者说过有比较成分的话语呢?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结果如何。请大家先思考一下,可以把关键词写在便签上。

比较的对象有很多,比较的内容也多种多样。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丁老师:学习成绩是毋庸置疑的,首当其冲。

【1 分钟后】

我看到大家在回想自己生活经历中拿孩子作比较的经历,下面请大家在组内互相分享一下自己拿孩子相互比较的情形,在组内分享一下,时间2分钟。2分钟后,我请一位伙伴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2 分钟后】

要不请韩老师跟大家分享一个具体的示例吧。具体的时间、地点,一个具体的比较的示例,小孩子有什么样的反应,以及大家是如何应对的。

韩老师:

当时是早上,送小孩上学的时候,在电梯里面。我就问了一下:“你们期中考试已经考过了是吧?”

有个小孩子说:”我们已经考过了。“

我说:”你成绩一向都很好的,这次考得怎么样。“

她说:”我考了 97 分。“

(我心里想)哇,考了 97 分。我看了一下我的女儿。女儿说:”看我干嘛?“然后气呼呼地就走了。

感谢韩老师分享一个他的故事。其实就像刚才说的,孩子会翻译大人的话,即使大人在说话的时候没有想到要比较什么,孩子都能想到。甚至就像韩老师刚才讲到的,大人都没有说什么,只是问到了一下别的小孩,孩子都能感觉到大人有用自己跟别的孩子比较的成分。所以提醒各位家长,提醒大家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留意。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于代替比较的方法。请各位伙伴思考一下,如果再次遇到可能会产生比较冲动的情形,大家可能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述事实、说出自己的感受,以及在必要时表达期望呢?

请大家思考一下,时间 1 分钟。可以在便签上写一下,记录下来。记录时,可以写下具体的时间,具体的步骤,以及可以观测到的结果。现在开始。

【1 分钟后】

当然,我们用了这种方法之后,孩子可能会有别的反应,我们可能需要用更多的语言来接纳孩子的感受,因为这个时候孩子也会有一些失落,我们可能也要先接纳孩子的感受。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分享的方法。就是我们要避免拿孩子进行比较。如果遇到需要鼓励孩子或者肯定孩子表现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描述事实、说出感受,以及在必要时表明期望的方法,关注于孩子值得肯定的地方和需要提升的地方。

希望今天分享的方法能够帮助孩子成为独立成长的个体。

我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