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结构思考力》 所属活动: 【拆书帮宇宙中心分舵NO.442】逻辑性语言所需的3个重点+ABCD目标法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ABCD目标法

开场:

大家好,我是芊蓉,3个标签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闭关中的课程设计老师,心理学爱好者,觉察力日记践行者。

【F 】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书是——李忠秋的《结构思考力》。作者 “李忠秋”是专注研究结构思考力12年的职业讲师,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讲述如何运用结构化思考,帮助你做到思考清晰、表达有力。

【A 】

《结构思考力》这本书被读者誉为“中国版金字塔原理”,它的第一版就销售超过25万册。与同类书籍相比,此书运用了大量中国企业的本土案例,非常贴近读者的日常,而且还采用了结构化逻辑进行编写,每章结束之后都会有针对性的演练作业,因此读起来更流畅,更容易理解。

【B1】

那么通过学习这本书,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呢?

它提供了一套通俗、系统的结构化思维训练方法,从而使我们思考更清晰,表达更有力。

更具体点,当你工作中遇到难题,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解决,和领导同事沟通交流时,总是抓不到重点等等问题时,那么它会教你:如何想清楚、说明白,同时还能让对方愿意听,听得懂!

【B2】

在日常开会发言、汇报工作、培训、沟通,当我们把想要说的内容都讲完后,心里多少会嘀咕,我原来想要的目标到底有没有实现呢,不是很确定。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书中的"ABCD目标制定法",希望在跟随我完成本次现场学习后(C:条件),大家(A:受众)能够应用"ABCD目标制定法",去调整过去目标不明确的1个案例(B:行动),让自己对过去的那个案例,达到清晰沟通目标的程度(D:程度)。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结构思考力》页码:P66

在这里,我引用课程开发时撰写学习目标的小工具,来帮助大家制定结构思考力表达时的目标,这个工具叫做ABCD目标法,每一条目标都要符合ABCD的标准:A代表受众;B代表行为,希望受众完成什么任务或表现出什么行为;C代表条件,在什么条件下;D代表程度,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或水平(见下表)。

比如作为资深的销售经理,想要用结构思考力将自己丰富的经验显性化地分享给销售员,他的目标可以定为:

1. 在我的引导下(C),新销售员(A)能够从我的故事中准确(D)总结出电话销售人员成功的关键要素(B);

2. 根据我所提供案例中的信息(C),新销售员(A)能够运用我所教授的方法准确地(D)介绍产品利益点,并处理客户提出的异议(B);

3. 在给定的客户信息及情景下(C),新销售员(A)能够准确地(D)运用我所教授的方法与技巧进行电话销售全过程现场演练,完成销售任务(B)。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互动】

在平时工作中,会提前针对自己的发言、方案的讲解设置目标的伙伴给我回复一个333。

会提前规划自己分享的内容给我回复一个666。

【不这么做的坏处】

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开会、汇报工作、讲解方案,但是很多人是没有设置目标的习惯的,又或者目标的设置不够具体,就会导致每每发言,逻辑混乱、表达不清晰、以至于下面的人听完后不能立即获得清晰的内容,甚至没有行动结果,长此以往,严重的会影响自己丢失客户、丢失工作。

【反例】

比如拿我自己来说,上周五我召集了我们公司人员开会,我其实花了1个小时的时间了解信息,并且罗列了我要分享的内容。我当时的设想就是针对目前的课程项目,先了解大家的工作,并引导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对于课程项目的想法,然后结合大家提供过来的信息以及实际情况给大家明确一下具体的工作。

结果全程,你一言我一语,思维发散,也没把对课程的想法说出来,在会议当中我突然很困惑:我罗列了这些内容,是要做什么来着,我自己竟然不知道,结果我一个人使劲的在那里想,因为我需要对他们的发言做出引导,最后我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进行了初步的工作安排。

复盘了一下原因,虽然我罗列了内容,但是我的目标不够具体,以至于其他人没有办法很好的配合我,我也无法获得更多想要的信息。

所以,设置好目标,非常的关键,我们需要用“ABCD目标设定法”,先理清目标,聚焦核心要点,从而保证表达的有效进行。

【How】

那么,“ABCD目标设定法”应该如何操作呢?——你需要找到“ABCD”以下这4个要素:

A(Actor)找到受众:所谓的受众就是指你要沟通的对象是谁。

比如我想和课程老师谈内容细节,对象就是课程老师。

B(Behavior)明确行为:

这个行为是现场就能够被观察到的或衡量到的,行为是你希望对方听完你的表达后要做哪些动作,所以一般是一个动词。

比如老师听完你的表达后是否同意去修改内容。其中,“同意”就是一个动词

给大家看一下常见的学习目标动词表,也可以从表中选取你希望的行为。

知识类:定义、描述、列举、认出、引用等;

理解类:分类、区分、举例、意译、重述等;

应用类:完成、展示、改进、解决、使用等;

分析类:分解、归类、排列、调查、重组等;

综合类:设计、制定、示范、组合、创造等;

评估类:比较、分级、支持、对比、验证等;

接收类:接受、跟踪、对……表现出兴趣等;

回应类:赞同、遵从、贯彻、为……付出努力等;

成为自我的价值观:与……建立联系、相信、参与、放弃等

C(Condition)设立条件:

就是在什么样的前提条件下会产生上述行为,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我们期望对方的行为就无法发生。条件一般包括下列因素:环境、设备、时间、信息以及同学或老师等有关人的因素。

比如,“在30秒内完成10个仰卧起坐。”就规定了完成仰卧起坐的具体时间;

再比如,“查字典,翻译下面的英语短文。”就考虑了信息方面的因素。

D(Degree)确定程度:

说明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对此,可以用定量说明,例如应用数字、百分比加以说明,比如内容要修改到什么程度,我刚刚提到的那10个要点都要包含到。

也可以用定性说明,就是用语言对你的最低标准加以描述,它的缺点就是,边界不够清晰。比如内容要修改到什么程度,你要修改到让用户看了就想要买单。

综合以上几个要素,我总结了一个通用的句式,帮助大家使用这个方法。

本次目标是:我希望________(A:受众),在_________的情况下(C:条件),完成________行为(B:行为),达到_________的程度(D:程度)。

当然,你也可以把条件和受众互换一下位置。

【加工成正面例子】

如果此时回到我的那次会议,我会用ABCD目标制定法,设立一个这样的目标:

我希望参会的每位成员(受众),经过我的内容介绍和引导后(条件),在本次会议中分享自己接下来的工作安排,并针对课程项目提出自己的创意和想法(行为),达到每人至少说出自己本周的工作3项内容,至少针对课程项目提出2个建议的程度(程度)。

通过设立这个目标,我心里可以清楚地知道,我需要参会同事他们具体做什么,而不是我一个人使劲的在那里想。

【适用边界】

ABCD目标法适用于日常会议、培训、方案讲解、课程内容制作,向领导提涨薪等,有一定的目标实现要求的场合。不适合普通的日常交流场合。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现在请大家先在头脑里回忆一下这样类似的事件,由于你的沟通目标不够清晰,而导致的一次让你觉得糟糕、不爽、失落的表达沟通。你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跟谁沟通的?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又是如何表达的?请大家仔细回想下你的这段经历,给大家30秒的时间先想一想~之后邀请1位伙伴来分享。

为了帮助大家联想,也给出一些情景供大家参考,可以想想有没有以下类似的经历?

1、 向同事介绍你的课程项目,结果对方既没明白你说的内容,也没理解你表达的目的;

2、想引导孩子积极学习,结果孩子顶嘴,最后自己生气、孩子抵触;

3、 想和爱人通过沟通化解矛盾,结果对方根本不知道你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以至于矛盾再次升级。

【A1】

如果时光倒流再给你一次机会,在同样的情况下,你该如何通过ABCD法来重新规划自己的目标呢?

大家借助ABCD法的句式来制定清晰的沟通目标:

本次目标是:我希望________(A:受众),在_________的情况下(C:条件),完成________行为(B:行为),达到_________的程度(D:程度)。

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先想一想,之后我会请一位小伙伴进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