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何原,是一名职业生涯规划师,“好奇心”是我的一个标签,也正因为这个好奇心,我参加了拆书帮的拆书活动,从第一次参加拆书活动,就深深爱上了拆书,很高兴在拆书的路上,有你们一起同行。
(图书介绍FAB)
F《断舍离》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所著,她称自己为杂物管理咨询师,书中介绍了如何通过整理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世界,让人生更加舒适的行为技术。
A这本书是一本独一无二的通过物品整理来认识自己,找回对自己的了解和信任的书,许多人都从中受益,著名作家张德芬为本书写了序
B书中借助大量的案例来激发及扩展人与物品,人与自己,人与世界的关系,及通过改变思考模式来训练人如何处理这些关系,最神奇的是,对家中物品“断舍离”后,大多数人都能延伸出许多思考,包括感情、工作、家庭、学习等多方面的困惑都能通过“断舍离”的思考模式来找到解决答案。
阅读原书拆页(R1)断舍离-P12
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几,让人生变
得开心的方法。总而言之,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间,让自己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因此,要采取的行动是——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几。通过不断重复断和舍,最后会到达这样的状态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断舍离和单纯的扫除、收拾不一样,并不是以。“很可惜啊”、“还能用吗”、“不能用了吗”为考虑的重点,而是要自问。这个东西适合自己吗。。换句话说,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这是一种以。物品和自己的关系。为核心,取舍选择物品的技术。你要做到的思考方式并不是。这东西还能使,所以要留下来。,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主语永远都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现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就必须放手,只选择必要的物品。
阅读原书拆页(R2)断舍离-P64
这八年来,我通过开设断舍离的讲座认识了很多扔不掉TF.叫的人、我渐渐发现,那些把家里到处都堆满破烂儿的人,可以外成三种类型。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完全符合其中某一种类型,有些人会是几种类型的混合。不过,通过这种分类,至少可以让人了解自己更倾向于哪种类型,能多少客观一些地看待自己。
逃避现实型
这种类型的人太忙碌,几乎没什么时间待在家里,所以也没办法收拾屋子。多数情况下,这种人都是对家庭有所不满,不愿意译在家里,所以就找各种各样的事,让自己忙碌起来。加上家里乱七八糟的,所以就更不想待在家里了。慢慢地,在这样的恶性循环里越陷越深。
执着过去型
这种类型的人,即便是现在已经不会再用的过去的东西,也非得收着不可。相册、奖杯等等,统统当作命根子似的保管起从不想面对现实这一层意义上来看,与逃避现实型也有相通之处。
担忧未来型
这种类型的人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未来的不安要素这类人的特点是过分地囤积纸巾等日用品,要是没了这些就会觉得困扰、焦虑不安,在三种类型当中,这一类的人最多。
拆书家讲解引导(I1)
WHAT
这段文字概括了整本书的精华,尤其是黑色字体部分,作者在练瑜伽的过程中,悟出“断舍离”的概念。断是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是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离是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WHY
我们周围的物品有很多,不局限在自己家里的物品,还有办公桌、手机、电脑甚至自己的感情,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在某个方面都堆积一些想整理但有无从下手的垃圾,有时候,这些物品时不时的会来搅扰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感觉到不舒服,但因为某些原因,我们不愿意动手,有没有人想过,那些讨厌的垃圾到底为什么我不愿意去整理呢?各位是否有这种因为很讨厌,一直想整理,而无从下手导致的焦虑和烦躁的情绪呢?
HOW
书中介绍以下几个整理物品时的思考模式
断舍离的主角是我自己,而不是物品(这里指的是我要不能想,这个还有用吗?而是这个东西我还有用吗?)
时间轴永远都在现在(这个东西是现在我要用的吗?)
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 。用这样的思考模式来整理物品,是我们用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 ,让我们开始懂得接纳自己,坦然面对自己,将自己从混沌中拯救出来。
拆书家讲解引导(I2)
WHAT
这段文章对扔不掉东西的人分成了三种,分别是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去型、担忧未来型。逃避现实型往往是因为对家庭有不满,而表现出忙碌的状态,以此逃避家庭的责任,而家庭也就越来越乱,产生恶性循环;而执着过去型的家庭,多半是隐含对过去时光的贪恋,相册、奖杯等任何可以想起过去的物品都舍不得扔,躲在对过去美好的回忆中,而逃避现实;担忧未来型,顾名思义,是因为对未来担忧,故意把自己弄得很忙,而与此同时,会收纳许多现在不用,也许以后某天能用得上的物品。
WHY
通过对三种人的分析,了解自己的内在原因,剖析真实的自我,才能找到堆积物品根源,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对物品的整理,就能很快让自己脱离负能量的状态。
HOW
那么看了这么多,我们了解了原因,剖析了自我,我们该如何开始我们的整理行动呢?第150页的流程图就提供了开始的方法,
1.选择好场所,确定目标,时间(只集中于一点,找自己最容易开始的目标开始,一个抽屉或一个钱包)
2.先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用上节读到的方法,问自己是现在自己要用的吗?)
3.取舍选择剩下的物品,分类。
激活经验(A1)
各位,大家想想,我们的家里,是否都有一个这样的角落或者抽屉,或者书桌,亦或者是衣柜,那里的东西随着岁月的积累,越来越多的物品使我们的空间越来越小,每当想起,都下定决心要清理,但好多都可以用,丢了可惜,那就放着吧,于是灰尘,次序都乱了……请大家说说看,自己家里是否有这样的角落,为什么无法整理,是怎样的感受?
学习者案例记录:
洪老师~曾经把厨房一块很脏的抹布丢弃,又被父亲捡回来。
新页~断舍离是自己天生的习惯,但是和年长的父母做这样的断舍离会有些困难,上年纪的人的经历背景不同,对物品及对过去的怀念是值得理解的,真正做到断舍离需要一个过程。
催化应用(A2)
刚才大家都找到了一个自己最想整理的角落,因为我们不能马上动手,你们可以想象回到那个角落前,原来舍不得丢掉的东西是什么?通过断舍离的心法,可以“舍”了吗?小组请一名代表谈谈感受?
学习者案例记录:
阿润~我的问题是反过来,我妈妈负责丢东西,而我负责捡东西,小时候很喜欢做手工,做各种手工,都舍不得扔,一直留到现在,直到有次出国,把行李箱装满,超重了,才觉得很多东西其实不带也不会有多大影响。
促动参与(A3)
小组讨论及现场演练,根据文字内容,分析一下自己属于哪个类型的人?小组针对选一个自己可以开始目标进行现场整理,可以是包包,钱包,也可以是手机APP或者朋友圈、微信群,请两人一组,一个人在旁边指着对方的物品问,是你现在要用的吗?对方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取舍。
催化应用(A2)
刚才的演练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受,请各位根据今天学习到的方法,设定一个回家整理角落的目标,对整理前和整理后进行照片对比,明天发到群里和大家分享成果。
学习者案例记录:
新页组~帮洪老师清理手机APP
阿润组~何老师帮阿润清理随身背包。
现场演练心得:
洪老师~断舍离很早就知道,但行动起来的确有些难,无论是物品,还是手机APP,乃至上升到管理层面,都会出现反复的纠葛,到底要不要舍弃?有些物品你都会发现,时间长了对你来说就真的不是很重要了,已经对你没有意义的东西就要果断舍弃,回去还准备继续清理。
新页~断舍离对我来说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切断一切没有必要的链接,我的手机APP都是每天进行清理的,有的甚至下载使用完,马上就删除,不让它占据我多余的空间,感情也是如此,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自己想要的,自己已经拥有的,断舍离使我的目标感更强,行事效率也很高。
阿润~今天收获非常大,仔细整理了背包,的确发现很多其实都是以防万一物品,并不上自己常用物品,清理完后果然感觉不同,不过要马上取舍还是有点困难,回家还是要继续练习。
总结:
各位,我们今天学习到断舍离物品整理方法,通过对物品的整理,来改善自己潜在行为的问题,只有真正的行动起来,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