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哈哈。三个标签介绍自己,二级拆书家,未来金华山分舵的教育长老,企业培训师。
【分组】
开始前,我们先来分个组。第一组,以宋老师为首,唐老师为终,6人组。第二组,以丹丹老师为始,李老师为终,6人组, 剩下的伙伴为第三组。
【场景】
分享一个故事。
我的一位朋友,有一个困扰自己很久的问题,睡前刷手机。
工作日还好,能控制在刷机1小时,11点左右睡觉。一到周末或者节假日,刷机到凌晨1,2点睡是常有的事情,然后假期过得比上班都累。
她来向我求助,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给她算了一本账,一年休息时间有115天,休息天,熬夜+晚起,每天按3+2个小时计算。工作日,每天按1h计算。总共825h,约35天。
假设能活到80岁,大概推算了一下,这一辈子至少有7.67年确定可观测到的因熬夜浪费的时间。
也就是说同样活到80岁,会比别人少或了近8年时间,而且还不算一些熬夜带来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算完之后,我自己都感到害怕,实际后面改了吗?并没有。
【提问】
你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有一些问题不知道为何会经常出现?而且你还不知道怎么彻底解决它。
【影响】
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绞尽脑汁在那里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好像脑细胞死掉一大堆,却不一定能想出个所以然。有没有解决方案?有
【解决】
陈中的这本《复盘》,融入了自己近5年复盘实践的新思考,不玩概念,只重操作,看了就会用,用了就会提高!
今天我们就先对其中的两个片段进行学习。
【学习目标1】
通过现场学习之后,大家可以通过应用(行为)追问法(澄清),找到问题的本质及其解决方法(界定)。
接下来的我们就进入到第一个片段的学习,1分钟时间,请读完的伙伴举手示意,现在开始。
问题1:机器为什么停了?
回答:因为超过了负荷,保险丝断了。
问题2:为什么机器会超过负荷?
回答:因为轴承的润滑不够。
问题3:为什么轴承的润滑会不够?
回答:因为润滑泵吸不上油。
问题4:为什么润滑泵吸不上油?
回答:因为它的轮轴耗损了。
问题5:为什么轮轴会耗损?
回答:因为没有安装过滤器,混进了杂质。
于是,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安装过滤器,阻挡杂质。
【提问互动】
拆书家:大家觉得这个片段中最关键的是哪句?
学习者:(安装过滤器)
拆书家(回应):对,是安装过滤器。
那么,为什么会觉得它关键?
学习者:(这是最最根本的问题)
拆书家(回应):对的,安装过滤器才是问题产生的最根本的症结。
那接下来,原文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的这个本质问题/解决方法?
学习者:追问
拆书家(回应):是的,通过5步追问,找到了最根本的问题。
【what】
通过层层递进的连续追问,找到问题的根本性原因,继而找到解决方法。这就是追问法。追问法,是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本质性思考方法。
【why】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追问法?
(错误做法)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在同一类问题上反复栽跟头,不是说我们没有能力解决它,而是不能找到这类问题的根本性症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实际生活中要吃很多堑,才能长一智的原因。
追问法就是通过不断追问,建立一个清晰的因果关系链,直到发现问题的本质。
(不这么做的坏处)如果不这样做,在同一类问题上反复出错,一方面好像浪费的只有自己的金钱,时间,精力等资源,但给背后个人的形象,口碑等隐形资源造成的影响更是很难挽回或者弥补的。
【对比概念】
同时,在我们实际找本质原因的时候,很容易会把 “追问”和“提问”混淆,这里做一下区别讲解。
追问:追根究底地查问。 追根究底,意味着“追问”的问题逻辑是层层递进的。
提问:提出问题来发问。 意味着,有问题即可发问,问题间没有逻辑关联。
来看几个案例。
【案例辨析】
老王想要养成每天6点早起的习惯,结果坚持了10天就坚持不下去了,他是这么问的:
例1: 问1:为什么不能坚持6点早起了?------因为起太早了睡不醒
问2:一般晚上几点睡?------12点。
问3:这么晚睡,一般都在干吗?------刷手机
【问】这是追问,还是提问
【答】提问
【拆书家】提问,虽然开始锁定了问题,提问的答案看似挖出了原因,但是问题之间上并不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例2:如果这么问,
问1:为什么不能坚持6点早起了?------因为起太早了睡不醒
问2:为什么会觉得睡不醒?------因为熬夜睡得晚。
问3:为什么会熬夜?------因为睡前想刷会手机放松一下,等有困意了已经12点了。
【问】这是追问,还是提问
【答】追问
【拆书家】追问,开始即锁定问题,通过不断追问,建立了一个清晰的因果关系链。
如果再问下去可以怎么问呢?
问4:为什么想要通过刷手机来放松?------因为工作一天很累,刷手机是最简单的放松方式。
通过最后的问4,可以看到只要不断追问,问题的本质也就找到了,对应的解决方法也就出来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第一个内容,追问法。追问法的形式相信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把上一个问题的答案作为下一个问题的题干。
那我们从逻辑上可以怎么来拆解,来看一下具体步骤。
【How】
1. 锁定初始问题
要想找到问题的本质原因,就要先锁定初始问题。追问法第一问,向初始问题提问。
结合文段,锁定的初始问题就是“机器停了”,也就产生了文段中的问题1。
2. 完整分解原因
当我们追问一个问题的原因时,往往会发现它有若干个原因。所以我们罗列的原因要尽可能清晰完整,而且这些原因既要能站得住脚,又要相互独立。
3. 聚焦主要原因
既然每个问题都有若干个原因,那我们只需要抓住那些真正重要的原因,通过聚焦主因,逐步追问,挖掘出根本原因。
结合文段来看,问题2----问题5 就是我们步骤2 3 的具体体现。
4. 找到解决方法
当我们从问题出发,建立了一条清晰的因果链,直达问题的本质之后,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就清晰可见了。
结合文段来看,因为找到了机器停的本质原因是混进了杂质,那我们的根本性解决方法就是安装过滤器,阻挡杂质。
【预防异议】
有没有发现,追问法看起来好像很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也不简单。
可能有人会问,一个问题的原因这么多,我要怎么才能确定我找到的问题就是根本原因呢?其实,要想判断这个原因是不是根本原因,你可以回溯验证一下,这个原因是不是推动问题产生的主要动力。
以文段内容来举例,可以回溯的是:
没有安装过滤器混进杂质,是不是会耗损轮轴?
轮轴耗损了是不是会导致润滑泵吸不上油?
类似这样的回溯形式。只要整个因果链很顺畅且符合逻辑,说明挖掘出来的根本原因是可靠的。而且大部分的根本原因在表达上都是比较简洁的,而且描述的都是一般都是事务规律层面的内容。
【where】
这种方法什么时候适用?只要当你想要针对性地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或者困惑,找到根本解决方法时,就可以用它。
【正例】
如果回到开头的那个案例,运用追问法,以中秋假期熬夜为具体背景,帮助朋友找到问题本质的过程是这样的:
1.锁定初始问题
Q1:放假第一天为什么会1点半才睡?
A:因为明天休息,有赖床的机会;好久没刷剧了,想看看最近好看的剧;难得可以晚睡,不能浪费晚上的时间;
2. 完整分解原因
第二天可以赖床;满足刷剧的欲望;觉得这是在珍惜时间。
3.聚焦主要原因
觉得这是在珍惜时间。即,“不能浪费晚上时间的想法”。
Q2:为什么觉得晚睡是在珍惜时间?
A:因为睡觉时间比工作日期间睡得少,感觉可以比平时多赚了几个小时。
Q3:为什么会觉得自己多赚了几个小时?
A:我是这么认为的。
4. 找到解决方法
节假日熬夜晚睡的根本原因是觉得晚睡是种珍惜时间的做法。
可晚睡导致了第二天更多的计划不能正常进行,因此这种认识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解决方法就是,周末或节假日只要感受到了困意就意识的告诉自己按部就班地睡觉,不影响明天,才是真的珍惜时间。
【A2】
通过刚刚的分享,大家对追问法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加强运用,现场实践一下。
接下来,请大家找到一个自己现在拥有的没有改掉的坏毛病,可以把问题情况记录在纸上。1min时间,现在开始。
好的,时间到,设想一下,在下一周运用追问四步法,你会怎么来帮助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以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把它记录在纸上。写好的伙伴可以先进行组内交流。4分钟时间,现在开始。
好的,时间到,我们请张老师进行分享他的内容。分享追问法之前请简述下故事背景。
张老师:故事背景是,孩子写字不好,一直想找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个问题。锁定的初始问题是,每次让孩子练字的时候,小孩不愿意练。
Q:为什么每次让小孩练字的时候他不愿意练字?
A:他没有成就感,只有挫败感。
Q:为什么成就感,只有挫败感?
A:因为看不到明显的改进。
Q:为什么看不到明显的改进?
A:因为坐姿不对,拿笔的方式不对。
Q:为什么会坐姿和拿笔方式不对?
A:因为之前学画画的时候那时候没有及时矫正他的坐姿及拿笔的习惯。
拆书家:好的,谢谢张老师的精彩追问,找到的小孩不愿意练字的本质原因是因为练字方式不对让孩子在练字的过程中产生了挫败。那您接下来的针对这个问题找到的解决方法是?
张老师:帮助小孩养成练字时正确的坐姿及拿笔习惯,过程中适当给予肯定及鼓励。
好的,感谢张老师的分享。
【过渡】
片段一,通过追问法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那在解决问题的具体实践中,我们要怎么检核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是不是符合预期?或者如何修正才能达到预期?
我们继续进行片段二的学习,复盘。
【学习目标2】
通过现场学习之后,大家可以通过应用(行为)复盘三角(澄清),从抽象的经验中提炼出具象的行动准则用来指导日常行为(界定)。
【自测题】
接下来,我们花1分钟时间做个自测。
【解析自测题】
总分在20分及以上的伙伴,说明你在生活中已经有很强的复盘意识,并且有一定的自我思维成长能力。
总分在10-19分之间的伙伴,说明你有一定的自我审视意识,但可能在深度探索,或者落实改进上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总分在10分以下的伙伴,没关系,今天你一定是最有收获的。
这个自测题,仅做审视自己的复盘参考之用,不代表权威。
进入到第二个文段的学习,2分钟时间,请读完的伙伴举手示意,现在开始。
【R】
我们用一次销售活动的复盘来举例。
假定销售的产品是网络培训产品,销售时间三个月,计划销售额是100万元,实际销售额是10万元,去过学校,办过讲演,做过论坛。
回顾,就是对这三个月的工作进行描述:
①目标是什么?100万元。
②结果如何?10万元。
③做了什么?
跑了十几所学校,做了一些广告页,举办了一些讲座,在学校的网站上做了一些宣传。
④与计划有什么出入?
媒体宣传减少了,讲座增加了,网络宣传增加了。与校学生会和系学生会搭上关系的目标没有实现。
⑤产生了什么意外结果?
渠道比原来熟悉了,在学校发展了一批做兼职的学生,如果下次有合适的产品,可以继续使用,等等。
反思,就是找出原因:
①为什么实际销售额与计划差别那么大?
自己对市场的认知不对,远程教育虽然看起来很热,自己代理的产品也是名牌,但是,真正愿意掏钱购买的人不多。市场上卖得好的产品,都是跟收入挂钩的,比如职称类的,学习了、考试了,可以得到加薪。其他的纯粹学习类产品,市场购买欲望还比较低。
②为什么实际做的事情与计划要做的事情不完全一致?
主要是现在的平面媒体不能辐射校园,而大学生上网是极其普遍的,可谓是“长”在网上。因此,增加了网络营销的投入,减少了平面媒体的宣传。
③ 时间上太仓促,错过了与主要消费者大面积接触的机会,只在学校推广了两个月就到了暑假,很多学生都离校了。
探究,就是发现规律,找到原因背后的原因,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
① 对市场认知不对,是因为没有深入市场做调研。现在看来,消费者还是喜欢能够尽快得到实惠的产品,强调的是短线收益,而不关注长期的效果,这是消费心理。
② 做决策太草率。看到远程培训宣传得火,代理的也是名牌,就仓促决定上马,归根结底是自己做决策之前只看见利益没看见风险。以后应该形成一个决策机制,在决策之前,不能光听厂家怎么忽悠,而是要看看做过的人是怎么说的。
③ 这次损失巨大,是因为不能退货,都是先付款拿的货,亏的都砸在自己手里,这相当于没有给自己任何保护。以后凡是这样的产品,都不做,不管厂家多么大牌。
④ 在做之前,厂家说有各种支持,但是交钱后,很多支持都没有兑现。下一次找合作对象,要看接触的厂家的人,不能听他们说的,要看他们做的。那种说起来滔滔不绝、天花乱坠的厂家,不可信。
经过这个复盘的过程,我们发现,如果重新来一次,则:第一,不会代理这种远程产品,代理的将是对消费者更加有即时效果的产品;第二,不会因为厂家说得好听就掏钱,保证了自己资金的安全,也节约了时间成本;第三,决策更加慎重。
【提问】
这个片段,可以看到的复盘可以分为哪几个模块?
【what】
复盘,包含了回顾,反思,探究这三个模块,把它称为复盘三角。
【why】
(错误做法)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的复盘,也就仅仅是对过去的情况做个回顾记录,找到过去存在的问题就好了,但这其实只能算作一次案例整理或者回顾,并不能起到复盘指导实践的作用。
(这么做的好处)而复盘就可以帮助我们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固化流程、校验方向,认清问题背后的问题,发现和产生新的想法与知识。
(不这么做的坏处呢)如果不这么做,产生同样的问题时,你仍旧会走老路,长久下来,不仅同样的问题会再犯,而且你的思维也很难提升,这也是为什么会落后于同龄人的原因。
【对比概念】
提到复盘,很多人会把复盘默认为总结。
总结,大家都不陌生,像我们经常接触到的“工作总结”、“个人年终总结”等,都是基于现有的结果,对过去的一个回顾和记录。
复盘不等同于总结。只是总结的方法之一,是一种更高级,更有深度的总结。
复盘:从结果入手,探究过程中做了有哪些行为和想法,然后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指导未来的行动
易见,复盘和总结,他们在根本上的区别在于,对未来行为有没有导向作用。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我们总结年年做,flag依旧年年倒的原因。
【How】
那复盘三角要怎么做呢,三个步骤:
1. 回顾信息
包括回顾目标,结果,过程。其中,叙述过程中,情景重现式的直接叙述就行,清晰记录过程中做了什么动作,产生了什么结果。
2. 反思原因
从结果和目标的差距入手,寻找过程中事情背后的联系,哪里做的好的,哪里是需要完善的,从而找到背后问题。
这里也可以应用追问法来进行本质问题的追问。
3. 探究规律
通过找到了问题的根本症结,找到了根本的解决方法。用一句具体的,自己记得住用得上的语言,总结率,指导行动。
这句话最好要有触发效应,这样你一想到这句话,就会有意识的改变行为。
【预防异议】
在这里,可能会有人问,回顾我一定要写下来吗?脑子里过一遍不是也可以吗?
这其实是一种主动思考的过程。通过手写回顾的形式,我们能够用更客观的视角去挖掘事情背后的联系,这样我们的反思和提炼才能真正起到审视和提升的作用。
【where】
复盘三角,是个人复盘的工具。因此,当你想要从某一具体的事件中总结出经验、教训,指导未来行动,获得个人成长的时候都可以用这种方法。
【正例】
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我分享一个应用复盘的故事。
故事背景:我的一个朋友习惯踩点上班,踩点约会。上周六,和她报名一起参加了摄影课,迟到了半小时。运用复盘三角,当时我是这样来帮她复盘。
1.回顾信息
目标:下午2点开课,1点45到场地
结果:迟到半小时,2点半到
过程:出门晚了10分钟,折返回家拿资料。
2.反思原因
(1)迟到半小时是因为出门晚了10分钟,折返回家浪费了20分钟。
(2)晚出门是因为把午睡的闹铃关了,导致的晚起。折返回家是因为发现上课资料没带齐。
(3)把闹铃关了是因为觉得自己有10分钟的空余时间可睡觉。出门后才发现资料没带齐是因为在出门前没有检查,也没有提早准备资料。
(4)反思:因为在行程里预留了10分钟机动时间,就习惯性的给自己拖延的机会。出门前,不管再紧急,也要确保东西无遗漏。
3.探究规律
认为自己能掌控时间,这是种认知错误;出门的事情,至少提早一天做准备。
【明确问题】
关于复盘三角就先到分享这里。
(小组讨论—确定案例)
拆书家:现在请大家想下,让你做过的总结或者复盘的事情是什么,请在各自小组内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分享过程中要以具体案例呈现,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10分钟时间,现在开始。
(小组代表案例确认)
拆书家:刚刚在组内,大家都交流了自己的案例,接下来,请每组推选一下本组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拆书家:请第一组分享你们组的案例。
张老师:我们确定的案例依旧是让小孩子练字,他不愿意的事情。
拆书家:好的,谢谢张老师。请第二组分享你们组的案例。
孙老师:老二今年二年级,吃饭很磨叽,因为担心她迟到,总是会忍不住喂饭,结果越来越磨叽。
拆书家:谢谢孙老师。请第三组分享你们组的案例。
王老师:朋友孩子今年初三,每天走读,睡前会玩会手机,因为相信孩子的自控能力,没去管他,结果被老师叫去谈话了,因为孩子上学迟到的事情。
(案例确认)
拆书家:时间关系,我们只能针对一个代表性案例进行深入讨论,我们确定的典型案例是?
学习者:孩子吃饭磨叽的案例
拆书家:我们今天的案主就是孙老师,问题就是希望改变自己帮倒忙的行为,帮助解决老二吃饭磨叽的问题。
(案例重述)
接下来的时间,我们请孙老师再次详细的说明下她的案例和问题。
孙老师:老二4周岁,吃每顿饭都很慢,特别是早饭,因为要上学。我和我妈都知道不能去喂她,但是还是会忍不住喂她,结果就是越来越慢,上学也经常迟到。今天也是这样。
【讨论问题本质】
(全员提问)
拆书家:好的,孙老师的案例和问题大家都清楚了吧?
接下来,我们聚焦到今天早上小朋友吃饭慢的事情上,大家可以根据孙老师描述的案例,尽可能的挖掘出你想了解但还不清楚的信息。注意以开放式方式提问,同时我们只需要挖掘提问客观事实就好,不给建议,不给猜测。每人仅限一个问题,且不能重复。5分钟时间,现在开始。
韩老师:小朋友一般几点起床,几点出门?
孙老师:7点--7点15起床,8点到8点15出门。有充足的准备时间。
王老师:正常情况下,小朋友吃饭要多久时间?
孙老师:很喜欢吃的话20分钟左右,一般情况下需要40-60分钟。
张老师:孩子在自己吃饭的时候,你们还会做些什么?
孙老师:我妈会给她梳辫子。
樊老师:在小孩吃饭慢的时候你们一般都有哪些行为?
孙老师:我会催小孩,让她赶紧吃。我妈就会直接喂。
唐老师:一般到几点左右你就会开始催?
孙老师:7点50左右。
沈老师:妈妈一般什么时候开始给孩子喂饭?
孙老师:在我催孩子,马上准备出门的时候。
李老师:有采取什么方法和老人在喂饭这件事情上达成一致吗?
孙老师:我们都知道不能让孩子养成喂饭的习惯,但因为和老人住一起,每一次我坚持不喂的时候,老人都会忍不住心疼。
宋老师:还是和老人沟通不到位的问题。
Lucky:孩子吃饭慢是孩子自己的问题,为什么要在自己身上找问题?
拆书家:问题产生肯定是有多方面因素的。今天的内容是复盘,复盘的本质就是要在自己身上找问题,找到自己可以提升和改变的地方,这是自我成长的必经路。表面上看这是孩子的问题,但作为父母,我们如果可以以自己的力量科学而有效的方法帮助改变一些小孩子的坏习惯那肯定是值得的。今天帮助孙老师复盘孩子吃饭的问题就是这个目的。
【明确问题本质】
拆书家:接下来,我们再结合一下刚刚的提问,汇总一下信息。
孙老师家的小朋友只有在碰到很喜欢吃的食物的时候才能快速吃完饭。正常不喂饭的情况下需要40-60分钟才能吃完。想法上,老人和自己一致,不能喂饭。行动上,在着急出门的时候,自己可以坚持不喂饭,但老人会因为心疼孩子忍不住去喂。然后产生了前面所说的吃饭越来越慢的恶性循环的问题。
通过这些信息的整合,我们可以发现,这个问题本质上其实就是和老人沟通不到位的问题。
【分组讨论解决方案】
拆书家:接下来的5分钟时间,请各组讨论下,我们可以有哪些解决方案,来帮助案主解决他的问题?
现在开始。
(小组讨论—解决方案)
【讲解成果】
拆书家:时间到,接下来请各组分享一下自己的讨论成果。
第三组:
董老师:1.和老人共识好喂饭这个习惯的坏处;2.让老大作为榜样,带领老二吃;3.多更新菜色。
第二组:1.在小孩吃饭慢的时候改变语言方式,不是催她,而是告诉她迟到会产生的结果;2.小红星奖励,一周结算一次,10颗小红星兑1块硬币,作为周末出去玩的旅游基金。
第一组:行动上和老人达成共识,喂饭的人晚5分钟上桌。先用行动让孩子意识到不吃饭就没人喂,养成独立的意识,自己先吃。
拆书家:孙老师,这几个方案中,你觉得哪个组的方案更能帮助到你呢?
孙老师:每个组的方案都很有启发,我都准备试一下。
感谢大家的讨论与分享,时间关系,我们的讨论就先到这里如果还有疑问,可以稍后在交流。
【布置任务】
相信到现在,大家对复盘三角和追问法已经有了进一步理解了,接下来给大家留一个作业,在未来一周内,运用复盘三角对自己或者帮助他人对某一天或某一件事进行一次复盘。下周三之前,期待收到大家的反馈。
【反馈】王老师帮助朋友复盘中级经济师考试没通过
1.回顾信息
目标:通过2门考试,一次性拿到中级经济师证书
结果:1门都没过
过程:考试前3个月开始利用周末及下班后时间看书,2门课程粗略学完一遍。后因工作原因搁置计划半个月,不想看书半个月。剩下一个月主攻一门课程,另一门暂缓。
2.反思原因
(1)第一个月用力过猛,工作日学习2h,周末学习12h,每周都能超额完成计划。
(2)第二个月借口工作忙搁置了学习计划,哪怕不忙也不愿意继续。
(3)直到临近考试前最后一个月,调整要求为主攻一门课程,不做学习时间要求,降低学习门槛之后才开始继续学习。
(4)反思:想要通过考证来让自己学习成长是件好事;一开始的用力过猛,产生了对学习的畏惧感。
3.探究规律
学习是在走台阶,需要一步步走。
【结语】
最后的时间,我们总结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在当我们想要找到问题的本质及其解决方法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追问法。当你想要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打破成长瓶颈时,可以用复盘三角,回顾,反思,提炼进行个人审视。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TF3-3的分享,感谢大家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