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学习目标:学会应用6大要素把一天按时间顺序划分时间段并合理安排日常事务。
图书介绍:FAB法,1-2min,《哪有没时间这回事》
F:这是一本从培养习惯的角度进行时间管理的书籍。作者纪元;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9年教育培训,8年时间管理实践经验。在这本书里他结合自己的经验,分享了很多落地可行方法。
A:和其它时间管理的书籍相比较,作者的观点略有不同,他告诉我们时间碎了没有关系,我们自己也跟着碎;我们要告别时间管理,用多线程处理任务;扔掉时间表,规划最符合自己身心舒适度的时间段;放弃优先级,用最短的时间搞定最难的问题。
B:想一下你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很多事情想做但从未去做,即使做了也没坚持下来;总感觉自己很忙碌,却想不起来到底干了什么;早上起不来晚上不想睡,缺乏锻炼,没空学习,做事效率低。。。如果有可能,你可能已经患了“碎片化时代综合征”。怎么治呢?这本书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I】2mins,有举例,有预防异议的讲解
不知道在坐的各位有没有做日计划的习惯?你的日计划执行的怎么样,体验好不好?待会我们可以用片段中的方法来做一下日常事务安排,然后对比一下和平时自己做的日计划有什么不同。这里讲的是在做一天的安排的时候,最好是根据一天的顺序来划分时间段,而不要写具体的时间点。比如说只分上午,下午和晚上。而不是7点做什么,8点做什么。有的人可能觉得只分时间段会不会太宽泛了,执行起来没有效率呢?而事实上研究表明,一般的人规划的越细致就越难以执行。因为你把事情放入严苛的时间表之后,缺乏弹性空间,一旦有干扰,哪怕只是用几分钟接了个意外电话都会把整个表的计划打乱。即使到最后任务都完成了,可能也会由于与最开始的计划期待不符,而产生一些挫败感。所以作者的建议是划分具有弹性空间的时间段。时间段也不是随意划分的,而是根据时间,地点,物品,环境,他人和自己的身心状态这6个要素确定。同时这6个要素也决定了哪个时间段适合做哪些事,不适合做哪些事。时间段和事务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同一个时间段可以处理有共性的几件事。举个我的例子。比如说早10点前 在办公室,我适合做些什么呢。我们来根据6大要素分析一下。
时间 | 早上10点以前 |
地点 | 办公室 |
物品 | 有电脑有网络有书有文具 |
环境 | 办公室场所,没有其他人,比较安静 |
他人 | 同事一般10点以后 来,没有打扰 |
身心状态 | 精力充沛,效率高 |
分析之后发现这是我一天中最好的时光,精力充沛,没有干扰,适合做一些需要深度思考,集中注意力的事情。再看一下我日常要做的事务,有学英语,听会计的课程,写报告,处理邮件,联系客户,跑步,亲子阅读,写作。分析之后呢,我觉得学英语,听会计课程都可以放在这个时间段来做。10点以后同事陆续来了,我再开始处理邮件,和他们讨论工作。这是我的例子。大家也可以尝试一下用这个方法来分析你的时间段。
【A2】7-9mins,使用分布催化的方法,让学习者更容易联想到特定情境,从而加工和规划出自己的具体应用,小组分享。
分步催化1,2mins:大家想象一下,现在是你做计划的时间,明天或者下周你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却还没有头绪。现在你坐下来梳理一下。我们一起来做(把表格模版复印下来,让大家有更直观的参考)
第一步:在纸上写一下自己的日常事务: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现在只列出最重要的三到五件就可以了;
学习者案例:加一:拆书线下活动,写作,阅读
代宝:跑步,写作,收取服务单
解释:日常事务是指基本上每天都会做,或者每周至少做两三次的事情
第二步:根据时间地点物品环境他人自己6大要素,把你的一天按时间顺序划分时间段;比如早起到上班前,上午在办公室,午饭和午休时间段,晚饭后等等;现在只划分时间段,先不用管哪个时间段做什么,我们会在下一步讨论;
学习者案例:加一:起床后,班车上,上午工作时间,午饭后,下午工作时间,回家班车上,晚上
代宝:上午,中午,下午,晚上
分步催化2:小组讨论分享5mins:2人一组,一个是求助者一个是咨询师,两个人一起根据6大要素来分析每个时间段适合做哪些事情;然后把你的日常事务填在时间段里,形成一个日常事务安排清单。
学习者案例:1.加一:
日常事务 | 时间段 |
起床后 | |
班车上 | |
写作 | 上午 |
阅读 | 午饭后 |
下午 | |
班车上 | |
拆书 | 晚上 |
学习者案例:2.代宝:
日常事务 | 时间段 |
写作 | 上午 |
中午 | |
收取服务单 | 下午 |
跑步 | 晚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