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精华版)》 所属活动: 黔九桃花源贵阳筹备分舵TF2-2升级打怪 所在级别: TF2-2 学习主题: 改变看法 学习目标: 在关注孩子的问题上,先尝试改变自己的看法。

开场: 大家好,我是小颖。今天非常有幸带领大家一起来拆书。【学习目标】通过这次RIA现场的学习,学习者能够在觉得孩子需要教育批评的时候,先站在客观的角度对孩子进行分析,然后尝试改变自己的看法来解决问题。
【F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是史蒂芬.柯维,他是世界备受推崇的领导工作权威,家庭问题专家,企业组织顾问。书中提到了作为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模式。
【A】这本书是社会心理学类图书中非常畅销的一本。作者在完整的理论体系中,不同于理论著作的枯燥难啃,他创造出一种“用户界面”,大量生动的案例和自我评估体系,让内容变得好读可行。
【B】 你有没有过彷徨“我的定位在哪里”?你有没有感觉自我状态停滞不前,走上了一条“30岁死,80岁埋的路”。通过这本书,打开一扇“改变之门”,开始一段自我探索和自我提升的成长之旅。在这段旅途中,家庭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怎么样和孩子沟通,想必也是在座各位,尤其是已经为人父母的小伙伴们的必修功课。通过今天的拆页,我们一起学习从客观的角度看待孩子,欲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的心态开始吧。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54-56

几年前,我和妻子桑德拉就为类似的问题大伤脑筋。我们的一个儿子学习成绩很差,甚至看不懂试卷上的问题。他与同学交往时也很不成熟,经常弄得周围的人都很尴尬。他又瘦又小,动作也不协调,打棒球的时候,他往往在投手投球之前就挥动了球棒,招来他们的嘲笑。

我和桑德拉觉得,若要十全十美,首先要做完美的父母。于是我们尝试用积极的态度来激发他的自信心,“加油,孩子,你能办得到。我们知道你行的”。只要他稍有进步,我们就大为夸奖一番以增强他的信息:“干得好,孩子,继续。”

尽管如此,还是招来了嘲笑,我们对此大声斥责:“别笑,他还在学习呢。”而我们的孩子,却总是哭着说,我永远也学不好,我根本就不喜欢棒球,所有的努力似乎都徒劳无功。那时我们真是心急如焚,看得出来,这一切反而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开始我们总能对他加以肯定,鼓励和帮助,可是一再失败后,还是放弃了,只能试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

我跟桑德拉提到这些想法,并借此分析我们的困境,终于认识到我们对儿子往往言不由衷,自省之后我们承认,内心深处确实觉得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所以不论我们多么注意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其效果都是有限的,因为表面的言行终究掩饰不住背后的信息,那就是:“你不行,你需要父母的保护。”此时我们才开始觉悟,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要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

过去我与桑德拉意识里,都会受到速成观念的影响,才会对儿子采取上述做法,在我们心中,这个孩子有失颜面,我们重视成为模范父母,维持良好形象,更胜于对孩子的关切,这种心态也影响到了对孩子的看法,的确,在看待处理这个问题时,我们偏重许多其他因素,反而忽略了孩子的幸福与快乐。
一方面,因为好面子,我们给予孩子的不是无条件的关爱,造成了他自我评价的低落,所以我们决定从自身下功夫,不再讲究技巧,而是着重调整内心的真正动机和对孩子的看法,我们不再设法改变他,转而从客观的角度去发现和了解它的特色个性与价值,另一方面,我们也自觉地改变了自己的动机,培育了内在的安全感,不再用孩子的表现来判断自己的价值。
一旦摆脱了过去,对孩子的看法,培育了基于价值观的动机,我们顿时感到一种新气象,不必在拿孩子与旁人比较,不必把固定的社会模式强加在他身上,这样反而能够平心静气地欣赏她的优点,我们相信他有能力应付人生的种种挑战,也就不急于保护他免受外界的嘲笑。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预防异议

读完这个片段,大家可能会觉得明明是孩子的问题,为什么要家长先改变观念!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家长,当孩子生活中、学习中做得不好时,我们就应该要鼓励他,让他有信心去面对;或者要给他一点教训,让他记住自己的错误。

但是其结果呢?我们回忆一下,孩子真的改正错误了吗?还是隔段时间之后,又原形毕露了。其实我们并没有取得我们真正想要的结果。此刻你不妨问问自己:你真的了解孩子吗,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吗?很可能你所认为的孩子的问题,仅仅是你自己的的主观判断而已。

HOW

本书作者的经验告诉我们,作为家长怎么样来看待和处理孩子的问题:

1、不从主观判断来试图改变孩子。

2、不用孩子的表现来判断自己的价值。

3、不拿孩子与旁人比较。

4、发现自己孩子的特色与个性。

举例:

例如:孩子画画不够理想。

看到孩子的画作不理想时,不可以马上就说“你怎么画成这个样子,你就没认真画,你用点心行不行!”(不从主观判断来试图改变孩子)。也不要在内心谴责自己:孩子画成这个样子,真是丢脸。老师肯定会说是我没有尽到管教责任。这样只会越想越生气。(不用孩子的表现来判断自己的价值)你可以对孩子说“我能看到你的努力和进步”。千万不要说“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画的画真好,你怎么就画得这么差”。(不拿孩子与旁人比较。)心平气和的冷静下来,和孩子一起分析。虽然线条不够好,但是颜色配的很漂亮。虽然细节的处理比较粗糙,但是完整度很好。(发现自己孩子的特色与个性)。这样的方式看待的处理的问题,既尊重了孩子,又能够达到较好的沟通效果。

 

适用边界

其实在看待和处理问题上,也同样适用于和同事、家人的关系,不要从主观上下定义,急着设法改变别人,站在一个更客观的角度来相处。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分布催化1

现在设想一下,周末的午后和你的闺蜜在一起喝咖啡,闺蜜不就是相互倾诉的垃圾桶嘛。有一个人能心甘情愿的听着自己吐槽身边的各种事情。闺蜜和你的聊天内容中,或许是工作中遇到小人的恶言中伤;或许是孩子干了让自己觉得特别丢脸的事情;或许是爱人说要戒烟,却每次都做不到,让人非常生气。

想想看,你最有可能和你的闺蜜分享关于哪个话题的看法呢?2分钟的时间,请大家思考一下,跟小伙伴互相分享一下。

学习者: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很可能和闺蜜分享孩子的事情。尤其是让自己觉得特别丢脸的事情。我儿子唱歌真的不怎么好听。但是他又很喜欢唱,而且喜欢在人多的场合唱,真的觉得很丢脸。


A2】分布催化2

那么接下来,再设想一下:你正要开口跟闺蜜分享对那个话题的看法,突然,你想起了今天的拆书内容,站在客观的角度,识别自己的动机,尝试改变自己的动机三个步骤。那么按照今天学习的拆书片段,你接下来要如何跟你的小伙伴分享你的观点。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

学习者:首先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儿子真的就是很喜欢唱歌,他热爱音乐。从我自己的动机来说,我觉得他唱歌不好听,别人会觉得我怎么教个这样的儿子,我怕丢自己的脸,所以我就想制止他唱歌。最后我尝试改变自己的动机。如果是儿子唱歌声音太大影响到别人,我会善意的提醒他。但是如果是他自己一个展示的方式,我会随他去唱吧。这也是他锻炼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