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拆书家小闪,我的三个标签是职场宝妈、二级拆书家和复盘的练习者。我会在后面场景练习中进行分组,在此就不再进行分组了,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今天的RIA现场学习后,大家能够使用(行为)复盘的方法对过去的经历进行分析(分析)、总结出亮点和不足,制定出行动项(界定),达到学习提升的目的。学习目标了解后,现在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今天拆页书籍。
事件场景,提问,影响,解决
场景:
我们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给领导汇报工作进展及困难,希望领导能帮忙协调资源时,会出现领导立马同意帮忙协调资源,沟通特别顺畅的情况;也会出现领导狠狠批评我们一顿,认为是我们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位,现在还顾着找外部原因。
提问:
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是因为上司心情时好时坏还是因为我们汇报工作方式造成的呢?
影响:
长此以往,如果向领导汇报工作经常被批评,我们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我们不由自主就会尽可能减少和他的沟通,导致我们向上与领导沟通不畅,从而对自己职业生涯产生不好的影响。
解决:
《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中介绍的复盘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从
和领导沟通的好的/不好的情景中找到做的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针对不好的地方制定行动计划,去改进提升;做的好的地方,要继续保持。
介绍了这本书能帮我们解决的问题之后,接下来我们来做个自测。
A1自测
首先,我们先做一个小小的自测,看看大家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是否擅长做复盘,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我们的目的是拆为己用,请大家坦诚客观作答:1分很不符合,2分不符合,3分有点不符合,4分有点符合,5分符合,6分完全符合。答完后,算出总分:
序号
项目
很不符合
不符合
有点不符合
有点符合
符合
完全符合
1
在做事情前,我会提前明确好目标
1
2
3
4
5
6
2
在做事情前,我会制定好详细的操作计划;
1
2
3
4
5
6
3
事情做完后,我会对这件事情进行回顾
1
2
3
4
5
6
4
事情做完后,我会找到在处理这件事情时做的好的地方和做的不好的地方
1
2
3
4
5
6
5
我会找到做的好的/坏的的原因
1
2
3
4
5
6
6
我会制定行动步骤,明确下次遇到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做。
1
2
3
4
5
6
总分
I解释自测
请大家核算一下自己的分数,看看一共得了多少分呢?
得分30分以上,说明你很擅长复盘,并把复盘培养成了自己的好习惯;得分18-30分,说明你会时不时的做复盘,但复盘还没有成为你的习惯。
18分以下的伙伴,说明目前来说你基本不怎么做复盘,一件事情做完后也就结束了,不考虑从这件事情上学习到了什么。
我们的拆书分享,是一个陪伴赋能的安全场所,30分以上的伙伴可以大方地亮出你们复盘的能力给大家看看,18-30分之间的伙伴也可以努努力做的更好。18分以下的伙伴则需要跟上大部队,好好学习,争取早点掌握复盘的方法。
因为每个人手松手紧不太一样,我们这个分值只是说明了自己在复盘方面的一个能力,但不代表绝对的复盘能力。
了解了自己复盘能力后,我们就可以通过图书拆页去提升复盘能力了。那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原文拆页。
20世纪90年代末期,柳总阅读了《曾国藩》一书,书中提高曾国藩有一个习惯,就是做完一件大事之后,点一炷香,把整个过程细细地想一遍。受此启发,他感觉这种做法很符合自己的工作/思考方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从经验中学习的方法,因为他并不是学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在下海创办联想之前也没有任何企业的工作经验,都是边干边学,从自己和他人的工作经历中学习的。在思考
总结的基础上,柳总于2001年第一次在联想提出了“复盘”这种说法,并开始通过言传身教等途径在公司内部进行推广。
【what】
我看大家都已经阅读完,现在我们一起来梳理原文中的复盘都做了哪些工作。
1、首先我们可以找一下,柳总发现在《曾国藩》一书中,曾国藩每次做完一件大事都会做什么呢?
(把整个过程细细地想一遍)
是的,把已经做的事情细细地想一遍,理一下预先是怎么定的、中间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做不到等,把这个理一遍之后,下次再做的时候,自然这次的经验教训就吸收了。
2、柳总下海创办联想时,他是怎么学习成长的?
(学员:边干边学,从自己和他人的工作经历中学习的。)
对,柳总是边干边学的,其实复盘指的就是从过去的经验、实际工作中进行学习,有效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why】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任何人都有可能犯错误,但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及时发现错误,不能汲取教训,不能吃一堑,长一智。
而通过复盘,就可以及时发现错误或偏差,查找原因,学习经验教训,并采取纠偏措施,做到“不犯曾经犯过的错误”。
【how】
那具体该怎么做好复盘呢?
第一步:回顾,回忆一下预期目标是什么、具体是怎么做的、出了什么问题、结果是什么;
第二步:分析,对比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距、分析这些差距产生的根本原因,找到过程中做的好的亮点以及做的不好的地方,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第三步:提炼,找到根本原因之后,要思考一下,从这个事件中,从中学到了什么?
第四步:应用,将总结、提炼出来的经验与教训转化到自己的后续行动中,看看需要开始做什么、停止做什么、以及继续做什么?
举个例子:
给大家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上个月的一天我们开产品评审会,距离开会还有5min时,我发现会议需要的签到表、评审意见表都没准备,且会议室桌椅都没有摆放到位,导致会议延迟10min才开始。针对上述问题,我进行了复盘:
我回忆了一下我的预期目标是希望会议能按时、顺利开始(第一步回顾);而实际会议延迟10min才开始;经过分析,我认为出现会议延迟10min开的原因是责任不明确,未落实到人。(第二步:分析)从这件事情中我就发现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责任到人(第三步:提炼)。会后我做了会议分工表,明确后续会议负责人。同时制作了会前点检表,也明确了负责人(第四步:行)。从那以后,凡是我们负责组织召开的会议,再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了。
【适用边界】
我们每天都遇到许多事情,大多说情况也可能比较正常,按照惯例、规定或经验处理即可,有些事情则需要当机立断,因此,不是所有事情都要花专门时间进行复盘。对一些新的事情、重要的事情以及一些未达到预期的事情进行复盘即可。
A3:促动参与
有用是因为有用过,我们今天就现场练习练习复盘四步法。练习前,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复盘四步法:
第一步:回顾,回忆一下预期目标是什么、具体是怎么做的、出了什么问题、结果是什么;
第二步:分析,对比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距、分析这些差距产生的根本原因;
第三步:提炼,找到根本原因之后,要思考一下,从这个事件中,从中学到了什么?
第四步:应用,将总结、提炼出来的经验与教训转化到自己的后续行动中,看看需要开始做什么、停止做什么、以及继续做什么?
情境:
小王是一个团队的项目经理,他们项目组一共有4个人,他发现他每天工作很忙,杂事很多,经常加班到晚上9点左右才下班;而另外3个同事工作相对轻松,基本能够按时下班,对此,小王特别苦恼,小王就把这件事情向他爱人小李倾诉了,现在按照刚才的分组,一人扮演小李,一人扮演小王。小李刚好学习了复盘四步法,用这四个步骤的提问帮助小王去梳理,去进行复盘。
小组内讨论时间5分钟,然后选1组上来展示讨论的过程。
屈老师:小王 俊雷:小李
小李(俊雷):基于之前的场景,我们先回顾一下预期的目标是什么?出了什么问题,结果是什么?
小王(屈老师):我期待的目标是能够按时6点下班,但实际上我经常可能加班到9点多甚至更晚才能下班,但是我其他的同事都能够六点按时下班,所以我很苦恼;
小李(俊雷):分析,分析产生这些差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小王(屈老师):我比其他同事晚下班三个小时以上,我觉得原因主要就是我的工作没能够流程化,很多事情我可能需要临时思考,所以就会需要思考时间。但是他们会把这些事情归归类,有几种常见的类型,每种类型碰到之后怎么去做,都有相应的流程,这样的话他们只用套用固定的思路就行了。资料也可能是分类的,能很快的取出来。而我就需要临时编辑。
小李(俊雷):找到了根本原因之后,我们能够从这件事情中学到什么呢?
小王(屈老师):需要对工作进行总结和梳理,需要制定流程化工作套路。
小李(俊雷):将总结、提炼出来的经验与教训转化到自己的后续行动中,看看需要开始做什么、停止做什么、以及继续做什么?
小王(屈老师):后面做工作要将工作进行分类,分成几种常见类型,一个是资料这块,资料打包,分类存放,每个目录对应一种事情;像一种事情的几种常见情况及应对措施总结出来,画出思维导图。
A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请大家在接下来的一周留意观察自己想要复盘的事情,一旦发现,就可以用复盘的方法制定后续行动计划,按照计划一步步开展行动。
将你应用复盘的计划写下来,内容包括事情的结果以及具体复盘过程。
这是给大家留的课后作业哈,大家可以把自己的记录发至拆书爱好者群里,或者私发我的微信,谢谢!
学员案例:
分享者:韩韩
我下周准备练级,我希望我能按照计划按时写完逐字稿,但我发现我之前的计划执行的不好。为此,我准备用复盘的方法对之前的计划进行复盘。
回顾:在过去一个月里,我计划写好2-4、3-1、3-2的逐字稿,
结果是只如期完成了2-4的逐字稿,
差别:计划写三篇,结果只写了2篇
分析:
外在原因:2-3过级没过去,片段出了问题,重新选了片段,写了稿子,
2-4由于片段出问题,导致写出来的逐字稿被推翻,需要重新写。
孩子上一年级,来回接送,做饭,需要大量的时间被分出来
母亲生病,来郑州看病
内在的原因:觉得压力太大,就找各种借口,不去执行计划。
提炼:通过这件事情让我知道,计划不可以做的过满,让恐惧心里把行动压得过低。同时也不能做的过少,做的过少就会对自己的指导性不强。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计划,让计划节奏感强,能指导自己工作生活的前提下又不会让自己有太大的工作压力。
应用:以后再做计划的时候,要预估每项任务需要的时间,在可用时间范围内预留出20%的余量,以便应付紧急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