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徐徐,现在开始TF3-1的拆书过级。用三个标签介绍下自己,互联网产品经理、个人成长实践者和不断升级的拆书家。
考虑到今天是线上,并且这个级别要求个人独立完成,因此我们不再进行分组。
拆书技能点2:选择图书是实用类或理论类图书
拆书技能点5:学习者场景介绍法中,能够清晰辨别出聚焦于图书和学习主题的事件、提问、影响和解决4个步骤。
【事件场景】你有没有发现,公司里面只要有一些人迟到没有受到批评,慢慢地他迟到的次数会越来越多,继续发展下去整个部门都开始爱迟到了,变得越来越懒散;在生活中,只要你开始放纵自己熬夜,如果不能及时悬崖勒马,第二天你还会继续熬夜,渐渐地你变成了夜猫子,当你意识到需要改掉这个坏习惯的时候,往往变得不那么容易。
【提问】明明每个人都想变得更好,可是为什么养成坏习惯,形成坏风气却如此容易?
【影响】如果这样的坏习惯和坏风气发展下去会怎样呢?一个部门,迟到拖拉盛行,那么这个部门就会变得低效,时间久了会影响整个公司的生存发展;一个人,被熬夜这样的坏习惯操纵,不能获得及时的休息和身体的更新,长此以往身体必然垮掉,没有健康身体的人,是没有能力去谈梦想和发展的。
【解决】以上的现象和疑惑,在《阅读7堂课》这本书中能找到合理的解释,并且帮助我们识别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和规律,我们今天的拆页就是在讲上面的现象---破窗效应。
拆书技能点4:学习目标中包含学习者要完成的具体内容和完成程度,现场学习设计清晰,体现了该学习目标。
今天的学习目标是在跟随我完成本次拆解后,大家能够区分生活中的发生的破窗效应和从众现象,并且以故事、剧本的形式讲出两者的具体区别。
拆书技能点3:拆页内容未超过2页图书内页。
拆书技能点6:原书拆页【R】为Why或者what的内容,或者原书一个完整的案例。
这次拆解的原文片段来自于《阅读7堂课》,大家可以直接看屏幕上的ppt,现在请各位用2分钟的时间阅读一下原文片段,完成后麻烦小伙伴开语音示意我。
选书:《阅读7堂课》秋叶
拆页:自我联系:能够帮助我解决什么问题 p124-125页
有一天,我在看一本杂志的时候,读到一篇介绍“破窗效应”的文章。
这个效应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听说过: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给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会传递一种信息,而且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无限扩展,哪怕一开始只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不良行为,其心理诱因是犯错者在进行犯错之前因获得一些实际“成功案例”而引发出的欲望。
拆书技能点7:【I】讲解引导时,拆书家给出了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具体行动建议或具体步骤。
拆书技能点8:讲解引导时,拆书家举出了案例,并通过概念与匹配例子之间的对比,引出知识点逻辑、步骤等。或者【I】讲解引导时,拆书家主动给出貌似相近或相反的概念,并辨析除了易混淆概念之间细微差异,从而让学习者更清晰知识点的适用边界。(达到其一即可打勾)
好,大家都看完了,下面我带领大家一起拆解一下这个片段。
这个片段讲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破窗效应”——,此效应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效仿,甚至变本加厉。破窗效应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如果能够及时识别,并做好处理,可以避免很多麻烦和损失。(what)
讲到这,可能有人会说,这个破窗效应是不是和从众差不多啊?很多人分不清破窗效应和从众效应。
那么什么是从众呢?从众即由于群体的压力,而改变个体的行为或观念。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改变,通俗的讲,就是别人都这么干,我不那么干就显得与众不同,有压力,所以我就随大流,跟大家保持一致。(概念辨析)
大家思考下这两个案例,分别是什么效应呢?
案例1、一场表演结束了,只要前排有粉丝站起来鼓掌,紧接着后排的人就都纷纷站起来鼓掌,尽管你不是粉丝,只要表演不是太差,你也会礼节性的站起来鼓掌,这是什么效应?
案例2、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豫地乱抛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
拆书家互动:有人说两个都是从众,也有人说都是破窗,有人答对了,研研认为第一个是从众,第二个是破窗效应。有人可能是靠感觉而不是理性判断。
我们发现破窗效应和从众都有跟随行为,猛一看好像差不多,其实他们还是有区别的,主要是以下三点不同。
1、 适用的情况不同。
破窗效应专指环境中的不良现象,不好的风气。
比如上面的案例2,干净的地面因为有人扔垃圾没有制止,导致大家随手扔垃圾而不感到惭愧,随手扔垃圾就是不良现象。
而从众发生的情况,可能是好的现象,也可能是不良现象,甚至是无法判断好坏的现象。
案例1中,演出完之后大家都跟随前排的人起立鼓掌,可以认为是礼貌的行为,如果有特殊背景,也可能就不一定是好的现象,无法判定。
2、 动机不同
破窗效应的动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图方便或者个人利益而放弃自我约束。
明知道是错的,因为有前人干了,没受到惩罚,为了我的私欲或者私利,我也厚着脸皮这么干。反映了没有外部约束下人性恶的一面。
比如假期去看演出,明明演出方有规划的路线图,但是因为比较远,只要有人私自开辟了近道,那么你会发现很多都抄近道去了,这个近道可能踩踏草坪,为了满足自己懒惰图方便的私欲,人们就理所当然的抄近道去了。
从众的动机:为了追求社会的认同,不显得特立独行或者与众不同。为了减轻心理压力所以做出的与群体选择一致的行为。
比如说,我们办公室的男生大多数是程序员,他们中午往往不睡觉,组团打游戏,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种小圈子文化,你发现有新来的程序员,为了融入这个圈子,尽管不爱玩游戏,也会和他们组队一起打游戏,这就是一种从众行为,新成员打游戏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显然是为了追求小圈子的认同,追求社会认同。
3、引发的条件不同。
破窗效应强调只要有不良现象,不管一个还是多个;都会引发跟随行为。强调是有不良现象。
而从众的基础是“众”,大多数人,三人成众,指的就是群体。强调的是个体受群体的影响。
比如,最近几年非常流行小香风外套,刚开始我并不觉得,后来我的闺蜜圈子里面人人都穿一件,还不断给我安利,我也就受到影响,因此买了一件小香风外套,我这就是一种从众行为,因为受到大多数人的影响。
而破窗效应呢,强调的是环境中有不良现象,不管是一个还是多个都会引发破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序会引发无序,混乱会带来混乱。比如排队的时候,本来一支队伍好好的,有人站在对外面企图排的靠前点,很快就有人效仿,结果队伍变成了两队,或者没了队伍,破窗效应往往只要有不良现象没有制止就会发生,不需要大多数人的影响,往往是个体会引发一系列的个体效仿,甚至群体行为。
一句话概况
破窗效应:明知道这么做是不对的,因为有人干了,没受到惩罚,就会引起其他人,为了一己之私,厚颜无耻的纷纷效仿。也就是明知故犯,装糊涂。
从众效应:别人都那么干,你不那么干,就会有心理压力或者显得不合群,所以选择从众跟随群体减轻压力。(How具体的区分方法)
当我们生活中有破窗效应或者从众现象,但是分不清楚具体是哪个时,可以根据上面的三点区别来判断一下。(适用边界)
拆书技能点9:【A2】环节指令清晰。学习者可以根据指令,设计出一个包含人物角色、有起因经过结果、有对话的故事。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接下来,我们用编剧本的方法来区分生活中的破窗效应和从众。
今天请每一位学习者来设计一个剧本, 大家仔细想一想生活中未来会发生的破窗效应的场景。
比如因为有人不遵循规则导致物品乱摆乱放,或者公司因为一个人迟到导致整体部门懒散等具体的破窗效应场景。然后通过我们学习的辨别破窗效应和从众的三个区别,把他们区分出来,讲述你设定的事件为什么是破窗效应不是从众,通过人物对话,故事剧本的方式呈现出来。
具体格式如下:
【剧本范例】包含了未来可能会发生一个破窗场景及对应的故事对话。
主题:讨论楼道里贴小广告行为的引出的破窗效应和从众效应的差别
时间:未来的一个晚上8点
地点:家中
人物:李先生和太太
内容:一天晚上,夫妻俩李先生和太太对楼道贴小广告的行为非常苦恼,太太认为这是一种从众行为,而李先生认为破窗效应,并通过分析两种的不同,结合贴小广告的动机,分清楚了这种行为是破窗效应,并帮助李先生找到了破解破窗效应的方法。(事件过程,含角色行为的顺序,及具体的表情动作描述)
对话:
太太:看见没,咱们小区,楼道里尽管明确禁止乱贴乱画,但是只要有一个小广告贴了,没及时清理,很快整个楼道和业主的门上就被贴满了黏黏的小广告门。
李先生:你说这叫什么现象呢?
太太:我觉得是从众,一个贴都贴。
李先生:我觉得是破窗效应。
太太:为啥不是从众,随大流呢?
李先生:
这两种效应还是有区别的
1、适用的情况不同
在楼道里乱贴小广告是被禁止的事情,所以能判断是一个不良现象,不好的风气。这点符合破窗效应。
而从众有好有坏,也可能是无法判断好快的现象。
2、动机不同,
贴小广告是为了追求社会认同吗?是趋于群体压力要和别人保持一致吗?显然不是。所以不符合从众的动机;
贴小广告是为了谋求个人私利,抓住空子就乱贴乱画吗?显然是的,也是符合破窗效应的动机;
3、 引发的条件不一样。
你发现,贴小广告是只要有一个人这么干,就有人效仿还是因为大家都贴小广告了,迫于压力,我想和大家保持一致呢?显然是属于前者,跟随行为是由个体引发的而不是群体引发 。
太太:弄明白破窗效应和从众,有啥用吗?
李先生:当然有用了,我发现破窗的破解办法,就在破窗效应本身。
好的,上面是我的剧本示范,给大家6分钟,之后请大家直接开麦讲讲自己的剧本。
好,时间到,哪位小伙伴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剧本?
好的,静荷同学开麦了,来你来分享下。
主题:疫情居家封控期间,尚未解封,人们看到别人违规下楼,也效仿的情况
时间:明天六号
地点:封控小区
人物:张三和李四
内容:张三和李四,被要求居家封控,不能随意去小区溜达,但是因为张三,看见有人不遵守,擅自下楼溜达,就和李四商量是否可以去,别人不遵守封控政策的行为,引发了张三和李四一起效仿的行为。
对话:
张三:看见没,其他人都下楼出去玩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出去玩了
李四: 你说的对,他们下去了,我们也可以下去了
张三:好的,咱们一起下午透透气。
旁白:张三和李四都下午玩了,结果小区里的更多人一窝蜂的人都违规下午玩了,被防疫人员批评还撵上了楼。
李四:这是从众还是破窗呢?
张三:这是一个典型的破窗效应不是从众。
两者有三点区别
1、适用的情况不同
违规下楼这是一个不良的现象,不好的风气,如果说相当志愿者,是好的现象。显然这是不受防疫政策,约束是不好的现象。
2、动机不同
大家违规下去玩,是为了追求社会认同吗?是迫于压力吗?显然不是,大家违规疫情防控政策,是为了透透气,图自己的方便为了私欲,因此不是从众,是破窗。
3、引发的条件不同
违反防疫政策下楼的事情,是只要有一个人这么干,我就会这么干,而不是必须大家都这么干,我才会干,因此是破窗效应。
拆书家互动:静荷这个破窗效应找的非常棒,非常贴合我们当前居家防疫的场景。上面的小剧本演绎出破窗效应和从众的不同。我们给静荷鼓掌。
结语:看到打击能写出区分破窗效应和从众的故事,我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和练习,能够将两者区分的越来越清楚了,当我们能够穿透单一现象,分清一类现象的本质之后,我们就能够有的放矢的想对策,避免和破解这类现象了,针对破窗效应的对策后续希望有机会分享给大家,今天的过级就到此结束了,感谢大家的参与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