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这样读书就够了》 所属活动: 拆书帮爱好者RIA线上收集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小雅老师的线上30拆 学习目标: 每个原文的第一行写上书目和页码

开场: 大家好!我是昆明的正面管讲师、候选导师,昆明修诚馆亲子成长空间的创办人,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成长。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这样读书就够了》p17
生存力量/生存负载=生存余力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生存力量=外部力量(家庭背景+人脉资源+经济能力)+内部力量(个人的能力和经验)。
生存负载=外部负载(工作)+生活期望
其实简而言之,生存力量就等于你所有的生存资源,而生存负载就等于你所面临的压力。
而生存余力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学习的能力。
同等压力的情况下,资源越丰富者,生存余力越强。
同等资源的情况下,压力越小者,生存余力越强。
当然,生存余力也不是越多越好,好吃懒做也不是人生活的终极目标嘛!:)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过去作为一名全职妈妈,得益于曾经从事过多年的教育工作,以及自己持续不断的学习,生存力量还是蛮强的。而且生存负载也还适度,因为一直以来自己对于生活的要求不是很高,知足常乐,并且乐于感恩。所以生存余力比较多,生活轻松,学习也可保证,生活状态较好。别人觉得边带娃儿边工作很痛苦,我觉得很享受。
A2:当生存负载上升时,生存力量也要上升。近期由于家中老人病重,再加上二宝的降临,生存负载加重。这时反而更加凸显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在忙也要保证持续的学习,每天宝宝睡着后和白天见缝插针地零散时间,保持学习,努力保持良好的状态。
让读书变得更高效,更有趣,或是调节、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新的生存负载。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这样读书就够了》P24-25
“现在感觉如何……甚至你不需要读完整本书”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致用类图书不用采取研究型的学习方法。读不完也不用愧疚,只要每本书中有一点内容能对自己的能力提升和行为改变产生作用,就远远值回了一本图书的价格。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过去有段时间很不愿意去碰书,总觉得如果没有整段时间去看书,反复被孩子打扰太痛苦,不能系统地啃完一本书就觉得愧疚。
A2:瞬间轻松啦!点滴时间都可以利用,三五分钟也能用RIA方法吸取点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片段三
R 原文片段
《这样读书就够了》P37
图书=核心知识+书面表达
培训=核心知识+口头表达+I
图书+I=培训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的作用值千金呐!I就是指拆书家引导促进=以学习者为中心,激活过往经验,参与应用,反思。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作为PD讲师,我所做的工作其实就是I的工作。《正面管教》这本书大家也可以阅读,但是由于没有“I”的过程,每个读者从中得到的收获各不相同。优秀的老师做“I”做得很成功,听者听得懂、听得轻松,记得住,用得上。拆为己用实现得好。稍弱一些的讲师举例脱离实际,无法激起听者共鸣,无法激活过往经验。
A2:接下来的课程中,选取案例需要更加注意,可以做问卷调查,选择有共鸣的案例,增加现场的演练和反馈及反思。循环往复此过程以强化效果。
片段四
R 原文片段
《这样读书就够了》p65
“阅读一本书并用它组织一次拆书帮现场学习……已经超过内部培训师能够带来的价值。”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成为拆书家不仅为了帮助别人,更大的意义在于自己持续和深入地学习。例如:学习金字塔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在上PD课时最深刻地感受是每带一期课就更深入地理解、督促自己运用。我总结过自己身为PD讲师的三重境界,每一次进入更高一层的境界,都是带几期课的基础上实现的。
A2:在团队内部学习中,尝试用拆书帮的方法带领团队学习,不求读完整本书,而是选择有用的点。每个人都尝试做拆书家,而不是我一个人唱独角戏,会更有利于她们每个人的成长。
片段五
R 原文片段
《这样读书就够了》p66-67
“大前研一《即战力》”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面对问题立刻给出答案的能力,考察的不是知识面,而是一个思维过程:
1.质问、怀疑——发现:问题是什么?
2.给出假设——追问:为什么会有此问题?
3.验证假设——假设若不对,提出新假设
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而杰出的人往往都赢在思维模式,而不仅仅是知识。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过去和老公争论时,总是争结果对与错,从来没想过为什么会有分歧,从来没有做过假设。
其实鼓励咨询室、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是在追问“为什么”,是真正地引导人去解决问题,以及训练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A2:自己在看书时要有意识地训练联系实际的能力,追问“为什么”。以后和孩子沟通、和家人出现分歧时多用“为什么”。多和孩子一起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以此培养孩子的思维推导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片段六
R 原文片段
《这样读书就够了》P81
“你的圈子有多大……关注圈”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所谓“尽人事,听天命”,“人事“即影响圈,”天命“即”关注圈“。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以前经常为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而分神,别人说我杞人忧天时,我还不以为意。总觉得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掌控一切不可控因素。
A2:调整心态,把近期的工作梳理清楚,分析自己的每项工作的”影响圈“和”关注圈“,把”影响圈“里面自己能做的做好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