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好好学习》 所属活动: 烟台拆书帮筹备分舵第46次线上会议 所在级别: TF2-3 学习主题: 反思

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拆书人——烟台筹备分舵的陈鲁青。

首先用三个标签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

第一,我是一名出口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品质、交货期、成本,各种生产中的问题层出不穷。

第二,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孩子越长大越叛逆,我越来越不知道该如何和他们沟通。

第三,我是一名成长中的拆书家,我喜欢读书,却一直不得其法。

幸而我遇到了拆书帮和拆书法,帮助我通过阅读掌握各种技能,来逐一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让自己变得更好。

非常开心今天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个让自己的思维不断精进的方法——反思,在这个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对个人的要求却越来越内卷的时代,反思是每一个学习者都应该要掌握的技能。

因为后面我们还有一个情境演练的环节,所以先提前分一下组。

图书介绍/2分钟

技能点:FAB法介绍图书

F/特征: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片段选自《好好学习》。这本书的作者是被逻辑思维评为十位“中国最会学习的人”之一的成甲。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它告诉我们有那么多的知识,到底哪些知识是值得我们去学的?并且给到了3个方法以及3大持续技巧,去帮助我们掌握、提升这些知识。

A/优势:

这本书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学习指南, 得到了许多国内知识领域的大咖,比如罗振宇、脱不花、万维钢、李笑来等等的推荐。而且这本书非常畅销,在今年6月份,应读者的需求有刚刚推出了再版,一上市就位居当当智商类图书榜的TOP5。

B/利益:

人人都知道“知识就是力量”,而你与他人之间的区别在于这股力量能否为己所用。我们都热情追逐知识的获取,把获得当作终点,但后续的管理和实践才是让知识效益化的关键。

在座的各位伙伴都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这本书都能助你理解:如何寻找和发展个人的知识管理技巧?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知识与理论如何在生活、工作的具体问题中应用?......

毕竟,比起盲目地学,精益的管理和实践才能让你的知识真正为你所用。

今天的片段选自提升学习能力的3个底层方法之一---反思。

请大家用2分钟的时间阅读一下拆页内容,读完的伙伴可以抬头举手给我一个示意,谢谢!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R】阅读原书拆页/1-2分钟

前面提到,要真正快速学习,不是一上来就求快,而是先放慢,练内功。内功的基础,便是反思。

反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可是我们的教育中对这一能力的训练却非常欠缺。我们知道,如果想要成为一个肌肉男,那么就要坚持不断地进行力量训练。与此类似,如果想训练思想的肌肉,让自己看问题深刻而准确,要坚持的基础训练之一便是反思。然而,由于我们的教育经历中缺少“反思”这一重要能力的训练,我们大多数人常常把总结当成了反思。

反思不是总结,至少两者的侧重点非常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或者,换个说法: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从应用的角度看:

做事的顺序: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知识点和相关理念what)

这个片段给到了一种训练深度思考的方法——反思。

(前因后果说明why+反例:强调不这么做的坏处)

在片段中说: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这里提到一个概念叫做“假设”。什么是假设呢?我们的所有决策或者行动都有一个前提的观点或者结论,这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假设。比如我计划每天晚上8点阅读1小时,这个决策的假设是:我在晚上8点的时候有不被干扰的时间和足够的精力值。

如果假设是合理的,在正确的假设下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行动后的结果就会比较理想,反之,如果假设不合理,在错误假设的指导下行动结果就会差强人意!如果这一错误的思维方式不能及时得到修正,我们就会在惯性作用下,一遇到相似的情形就不假思索地做出相似的行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总是反复跌进同一个坑里。

比如我之前给自己定了一个行动计划:每天4:30下班前做工作复盘,因为我假设我可以在5点下班前的半个小时停止当天的工作,开始做梳理、总结和复盘,但是总也完成不,我想了各种办法,比如定循环闹钟提醒,但还是做不到,所以每次下班的时候就会觉得很自责,很有挫败感。

反思就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也就是对据以行动的假设进行分析,从而不断的调整、改变我们的假设,也就是用更合理的假设,来替代我们过去相对不合理的假设,从而让我们的决策质量更高。

我通过反思发现,一直做不到的原因是我的假设出了问题:事实是这个时间点我通常在处理一些必须在当天完成的事务,精力也处于一种疲劳的状态,根本无法集中精力做工作复盘。由此我调整自己的假设,将做复盘的时间调整到第二天早上一上班的时间,这个时候干扰比较少,且精力值比较高,就非常容易完成这个任务了。

(可能出现的异议)

可能有小伙伴会说,这么做也太麻烦了吧,生活中哪有多少大事值得这样去反思呢?事实上,越是小事,越应该要去反思,没有反思,我们就有可能在同一个问题上不断的掉坑而不自知,这个过程中带来的隐形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比去做一次反思要严重的多。所以,反思看起来是麻烦、浪费时间,实际上是会让我们的做事效率大大提升的。

(适用边界)

这个方法适用于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结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的情况下,在事后进行回顾分析,可以是针对我们自身,比如说每日反思,可以针对他人的事情,甚至是热点新闻。

也适用于在事项进行过程中的阶段性回顾分析。

但是它不适用于事前,事件还停留在设想阶段,没有实施的情况。

(细化行动步骤,并用一个完整栗子来说明)

书中给到反思的顺序是:先观察结果,然后研究原先的假设再反思校正假设。为了更加易于应用,我把它细分为5个步骤:

1、回顾客观事实。对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客观描述。

2、分析原来的假设。是什么样的假设让我做这样行为?

3、反思假设的错误和不足。这个假设是合理的吗?

4、描述我希望达成的结果。既然结果与我的预期不相符,那么我希望的结果是什么呢?

5、校正假设。再遇到同样的问题,我应该做什么样假设呢?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平时也比较注重亲子教育,看了不少这方面的书,自认为在亲子沟通上做的还比较好,但是前两天发生的一件事让我觉得需要经常反思。

1、回顾客观事实。

起因:前两天因为家里来客人,安排睡在主卧,我老公睡在儿子的房间,而我需要暂住女儿的房间。

经过:晚上睡前,我们各自在床上看书,我很快就睡过去了。突然女儿推醒我,说她想一个人睡,让我出去。我一骨碌坐起来对女儿一通责骂,女儿没有任何回应。

结果:我们的睡前情绪都非常不好,我在客厅睡了一晚,第二天我们都没怎么说话。

2、分析原来的假设。我是觉得通过发脾气、责骂、说教可以让孩子认识错误,向我道歉,然后按照我的要求去做。

3、反思假设的错误和不足。这个假设是合理的吗?这个假设很明显,非常的错误,和我平时学习到的各种亲子沟通的理念相违背。

4、描述我希望达成的结果。我希望的是在遇到冲突的时候,我们可以有一个良好的沟通,通过探讨心平气和的解决问题。

5、校正假设。发脾气并不能解决问题,再遇到这样的情况,首先要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运用我学习到的那些亲子沟通的方法去和孩子交流。

通过反思,我发现平时学到的那些亲子沟通的理论完全没有用上,就是因为在这个当下我已经被情绪所控制,早就忘记了应该如何去应对。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场景:

小宝今年计划减重,找了专业的机构和营养师辅助,主要方式是饮食调整。上一周小宝的减重目标是1公斤,计划是在营养师的指导下合理调整饮食,并且每天拍照上传三餐的内容。

过程中感觉自己大部分时间执行的还不错,但到了周末一对比发现,这一周总共才轻了0.6公斤,没有达成预期的目标。

请大家一起来帮助小宝分析一下,为什么没有达成目标?重点是,思考一下他在做这样一个目标和计划的时候是出于什么样的假设?这个假设是否合理呢?如果不合理,又该如何去校正呢?

下面用3分钟的时间请大家在组内进行讨论,每一位伙伴可以提出一个用于校正的假设,3分钟之后我想请一位小伙伴代表把你们组所有人的假设进行一个描述。

学习者案例记录:

代宁:我们小组里提出分析没有达成目标可能存在的假设错误:1、假设了只用控制饮食就可以达到瘦身的目的。2、假设体重可以快速下降。3、假设自己可以严格的按照要求执行。找到背后的假设会发现这些假设都存在问题,我希望达成的目标依然是要减重,那么对假设进行校正后重新调整行动方案:1、校正假设:减重除了控制饮食之外,还需要有体育锻炼。2、校正假设:体重是一个短期内起伏,但是可以长期有下降趋势的一个状态,不可能一下子降很多而没有波动,是一个长期过程。3、校正假设:可能做不到完全严格的执行减重要求,需要提前做好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