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各位亲爱的小伙伴们,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的拆书家小星星,用三个标签介绍一下自己
1. 新晋二级拆书家,普通人到二级,可能只要1个月或者3个月,慢一点的可能半年,而我用了4年时间,可谓是真正践行了拆书帮的慢成长理念!
2. 分舵的品宣长老,收集分舵活动新闻稿、做节日海报,以及在自媒体平台宣传分舵
3. 未来的三级拆书家,希望这个未来不会太遥远,今年能搞定。
[分组]:一会这两位小伙伴一组,那两位小伙伴一组
[学习目标]:大家跟随我完成今天片段的学习,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区分观察和评价,并且运用观察三步法在沟通的时候避免评价,多用客观实事进行表述,从而减少沟通冲突。
[图书介绍]:
场景: 在家里感觉到处都能看书,到一个空间就是我的书,我妈就说,你怎么这么懒,看完书总是不知道收拾?等下再不收拾完我就都给你都扔掉。
提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和家人的相处,家人习惯性的指责,评判,听上去是为对方好,对方就是不领情。
影响: 长久的在这种沟通模式下,不仅问题得不到解决,关系也会变得越来越紧张,从而导致矛盾升级,只要一点小事没沟通好,就会原地爆炸。
解决: 那么如何有效的解决家庭中的沟通问题呢?《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给出了切实有效沟通方法,让我们可以在和善的氛围中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理解他人,让沟通更高效。
区分观察与评论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时,“胡说八道”这个想法在我脑中一闪而过——在不知不觉中,我作出了评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它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
在为一个小学提供咨询服务时,我对此有了深刻的体会。这个学校的教师和校长经常反映彼此很难沟通。于是,学区负责人请我协调双方的矛盾。我先和全体教师交谈,然后请校长来参加讨论。
会谈一开始,我就问:“校长的哪些行为不符合你们的需要?”“他是个大嘴巴。”有人马上回答。我的问题是想了解他们的观察——校长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而“大嘴巴”只是这位教师对校长的评价。
在我指出这一点后,第二位教师补充说:“我知道他是什么意思。校长的话太多了!”这仍是一个评论——评论校长话多还是话少。随后,第三位教师说:“他认为只有他的话有价值。”我解释说,推测别人想什么与观察他的行为并不是一回事。最后,第四位教师也表明了看法:”他希望所有的人都一直听他讲话。“当我说这也是猜测时,有两位教师脱口而出:”你的问题真难回答啊!“
接着,我们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一起列出了校长的具体行为。例如,在全体教员会议中,校长会讲他的童年和战时经历,有时会导致会议超时20分钟。我问他们是否已向校长反映问题,他们说,他们试过,但从没有提及具体行为——例如校长在会议中回忆往事。最后,他们同意,在校长参加讨论时,指出这些行为。
与校长的会谈开始后,我很快就发现教师们一直在说的事情。不论讨论的主题是什么,校长总是插话:”这让我想到。。。。。。“然后,他就开始讲他的童年和战时经历。我等着教师们说出他们的不快。然而,他们运用的不是非暴力沟通,而是无声的抗议。一些人滴溜溜转着眼睛;另一些人故意打着哈欠;还有个人直盯着手表。
我忍耐着这痛苦的场面,过了 一会儿,我问道:”没有人有话要说吗?“接着是有些别扭的沉默。后来,在之前会谈中率先发言的那位教师鼓起勇气,冲着校长说:”你是个大嘴巴!“
可见,不受旧习惯束缚,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并不容易。最后,教师们终于告诉校长,他在做哪些事时,他们会感到不安。校长听后抱怨说:”为什么从没有人提醒我呢?“他承认他有讲故事的习惯。然而,他接着就开始说与这个习惯有关的故事!这时,我提醒了他。会谈结束后时,我们总结了几个办法。一旦教师们不想听校长回忆往事,就温和的提醒他。
概念提出:
评价是指对一件事或人物进行判断、分析后的结论。
观察是指客观事实,是事物的现象,具体动向。
举例辨析概念:
【例1】: 老爸,你总是在家里抽烟,搞得家里乌烟瘴气的,我们都跟着吸二手烟,你就不能去阳台上抽烟吗?
这是不是观察?
不是,这是指责,因为对方没有顾及家人的感受,以及家人身体健康,家人用指责的方式在和对方沟通。 而我们说出事实,会更容易让对方接受。
【例2】 小刘刚把编辑完的公众号文章,发到运营群,结果 领导就是一顿说,文章最后这么大段空白,你确定你编辑过了吗?
就算用其他编辑器,也不该下这么大块的留白。
这是不是观察?
不是,这是批评,一上来也不了解原因,直接质问老刘的行为,定性为没有编辑。老刘内心肯定服气啊!
如果是好好的和老刘说: 今天看到公众号的文章,最后留了一片空白,你愿意说说吗? 这种沟通方式 对方才会愿意继续和你交流下去。
【例3】 小贝家两个孩子,大宝在一旁写作业,二宝在咿咿呀呀,要妈妈带,大宝觉得二宝太吵了,就对着二宝凶,没看到哥哥在写作业吗? 就知道吵吵吵,烦死了,这时候小贝对大宝说,你这个哥哥是怎么当的? 就不知道让着妹妹一下吗? 你个熊孩子。
这是观察吗?
不是,这是评判,说大宝是个熊孩子。
【例4】
孩子下楼玩耍回来,妈妈说,今天你7:30就回来了,比昨天早10分钟哟。
这是评论还是事实呢?
对这是 事实,事实就是不带评判的观察。
为什么这样做:
为什么我们要用不带评论的观察,也就是事实和大家沟通,因为一旦你想要开始批判对方,无论对方是从你的眼神,还是语言,对方都是能感受到的,特别是语言,在语言上评论对方,对方脑海中的杏仁核立马会开始“战斗模式”和你互怼,这个时候,你们的沟通还能平和的进行下去吗? 不能,因为你们两的脑子里,都在想 如何怼回去? 而不是说事实。
讲解概念:
我们通过刚才的各种场景已经了解到了评价和观察的区别。评价就是我们没有客观的说出事情的具体样子,更多的是我们的一些想法,通过事情的联想。观察则是我们对事物的外观,行动的具体表述,不加杂想法。那我们如何做到表述事实呢?
具体HOW:
结合拆页,我有一个具体做法:观察三步法。
第一步:平复情绪,stop 停下来,走出去,换个环境,relax放轻松,深呼吸3次
第二步:描述你所看到的行为以及结果
第三步: 说出感受
举例:
举个例子: 同事从你身边走过,把你杯子撞到在地上,杯子碎了,这个时候怎么用观察三步法来表达呢?
先 平复情绪,从办公位走到室外,或者茶水间,换个环境,深呼吸3次
再和同事说,刚刚你经过我位置的时候,挨到了我的茶杯,茶杯掉到地上,摔碎了。
我感到有些不开心。
适用边界:
三步观察法适用于任何你想促进他人信任和理解的沟通场景中,尤其是我们在需要用沟通来解决问题的时候,熟人之间故意开玩笑或者逗乐,就不一定需要那么严格的遵守这个方法步骤了。
预防异议:
或许有人一开始会觉得很难,确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习惯,要一下子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去不带评判和指责地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但是学习和练习的意义就是在于改变自己不太好的固有模式,如果觉得很难的时候,试着先按照三步法把我们的观察结果写在纸上,再去口头表达。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教学习者编写剧本
请每个人独立设计一段场景小故事,在那个场景里,可能会出现你批评别人或者别人批评你的情况,比如,你看到一个人睡在公园的椅子上,你可能会说,这个人真懒,或者,你看到有人乱扔垃圾,你说这个人太没素质了,大家可以发挥想象,编出自己在未来一周内可能会经历的沟通场景。要有人物、起因、经过 、结果)和当时双方的对话、动作等。
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三步观察法将可能会说出的或者可能会听到的评论替换成表达观察结果(可以把表达评论的话备注在旁边以示对比),要求是至少要运用三步观察法表达出1个观察结果。大家可以先思考,然后把摘要写在纸上,之后在小组内讨论和分享
5分钟后我会邀请一位小伙伴来分享他设计的故事。
[学习者案例记录]:
志梅:老公搞完饭菜后,地上都是水,如果是平时的话,就会对着老公一顿评判,你怎么搞个饭都不知道弄,搞得厨房一地的水,等下还要拖地。
把评论代替成 观察三步法:
看到老公做完饭的厨房一地水,
第一步: 平复情绪,深呼吸 3次
第二步: 说出对方具体的行为和结果,老公,我看到你在厨房做完饭之后,厨房地面都是水
第三步: 表达感受,我有些担心你的身体,万一你踩到水不小心滑倒,我会心疼的。
回应:感谢志梅小伙伴的的分享,通过这个故事,已经看到大家已经掌握了我们有观察三步法,并可以使用这个方法来帮助自己更多的去注意到我们说话中要使用观察到的客观事实。
结语:
今天我们一起区分了评价和观察,通过练习我们对评价和观察也有了更多的认识。我们又一起学习了观察三步法,通过这个方法我们可以让自己在沟通的时候注意使用观察,避免评价。希望今天的方法可以帮助大家提升自己的沟通力,在和善的气氛中高效的沟通。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谢谢大家的支持。